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 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 学案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4598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79.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 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 学案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 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 学案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 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 学案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 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 学案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 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 学案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 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 学案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 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 学案 Word版含答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 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 学案 Word版含答案doc.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 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 学案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学案Word版含答案doc

 

课前导语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古诗十九首》之三)白驹过隙般的有限人生,增强了人类的生命意识;社会、家庭、个人诸因素造成的人生悲喜剧,促使人们对人生的意义进行思考。

我们的生命就是这样如朝露昙花般短暂。

一切的喧哗都会散落成尘,所有的容颜都会飞快老去,让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遐想、挥霍。

古往今来多少才智卓绝的诗人昂首问天,专注于永恒的探索,震撼于上天和生命的深情。

学习本课,要注意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诗歌的写作背景,体会诗歌中蕴涵的诗人的复杂情感。

遵循“为什么感慨?

——怎样感慨?

——这种感慨具有怎样的意义?

”的阅读思路,从而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将进酒

一、诗人名片

李白——安史之乱时期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地东南,来往于宣城、金陵、溧阳一带。

后隐居于庐山。

唐玄宗之子永王李璘率师东下,恭请李白,李白遂满怀热忱毅然从戎。

不料唐肃宗李亨与永王李璘之间又祸起萧墙,李璘兵败被杀。

李白也因此获罪下狱,不久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正安西北)。

当时李白正陷于“世人皆欲杀”的危险处境之中,以致杜甫还误信了流言写诗寄托沉痛的哀思。

李白沿江西上,至巫山时遇赦放还。

762年,李白病死于安徽当涂令族叔李阳冰家。

初葬采石矶。

后人遵诗人遗志,改葬青山。

李白平生浪迹天下,身世遭遇大起大落,富有传奇色彩,其诗今存九百多首。

二、诗词故事

李白诗讽县太爷

唐代彰明县令平时也爱吟诗作对,对李白也很谦恭,故同李白有了交往。

一次,李白随县令一起察看江水暴涨的情况,路过一段河堤,忽见江岸边的芦苇丛里有个溺死的女尸,随波摇荡,小鸟瞅着尸体噪叫,鱼儿围着尸体转悠。

李白心酸,县令诗兴大发,高声吟道:

“二八谁家女,飘来倚岸芦。

鸟窥眉上翠,鱼弄口旁朱。

”李白听了很不满意,便接着吟道:

“绿发随波散,红颜逐浪无。

何因逢伍相?

应是怨秋胡。

”县令知道李白在讽刺他,也无可奈何。

李白吟完扬长而去。

李白是如何讽刺他的呢?

他用了“秋胡戏妻”的典故。

春秋时,有个叫秋胡的,出外十年,当了官,回家探亲,看见桑园里有个美貌妇女,他不知道正是自己的妻子,便前去调戏,遭到妇女的臭骂。

李白以古喻今,讽刺县太爷的流氓无赖。

三、文题背景

1.《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译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

这首诗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做客,三人尝登高饮宴。

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诗人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

2.采石矶太白楼联

侍金銮,谪夜郎,他胸中有何得失穷通。

但随遇而安,说什么仙,说什么狂,说什么文章身价。

上下数千年,只有楚屈原、汉曼卿、晋陶渊明,能仿佛一人胸次;

踞危矶,俯长江,这眼前更觉天地空阔。

试凭栏远眺,不可无诗,不可无酒,不可无奇谈快论。

流连四五日,岂惟牛渚月、白苎云、青山烟雨,都收来百尺楼头。

 此联概括了伟大诗人李白一生的主要精神,对其极度加以颂扬。

3.安徽当涂县李白墓对联

青山埋傲骨,岂肯折腰事权贵;

白发怀丹心,甘愿低头为庶民。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

五花马,千金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该诗,体会诗歌的感情,把握诗的韵律。

提示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愤激的,诗人的感情发展变化为:

悲→欢→愤→狂。

具体分析见下表:

二、悟读,诗情画境

你没看见吗?

黄河之水是由天上而来的。

波涛滚滚奔向东海,永不回头。

你没看见吗?

可悲的是高堂明镜照见了白发,早晨如青丝般乌黑,傍晚白得如雪。

人生得意时,要尽情地寻欢作乐,别让金杯玉露,空对天上明月。

天地造就我的才干,必有它的用处,即使千金耗尽,还会重新再来。

烹羊宰牛,且图眼前欢乐,应该痛痛快快一口气喝它三百杯。

岑勋先生呵,丹丘先生呵,快快进酒吧,杯儿不要停!

让我为你们唱一曲,请你们侧耳仔细听:

钟鸣鼓响饮食如玉,何足珍贵?

我只愿长醉享乐,不愿醒来受罪!

古来圣贤,生活恐怕都寂寞,世上惟有酒徒,他们却芳名永驻。

古时陈王曹植曾在平乐观宴饮寻欢,斗酒十千不嫌贵,任性地享乐一番。

主人呵,为何说我少银钱?

直接沽取醇酒,咱对饮个醉意绵绵。

这一匹名贵的五花马,这一件价值千金的皮裘,叫孩儿们拿去换美酒吧,我与你喝个大醉,同消万古长愁。

三、品读,鉴赏评析

1.如何理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话?

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试具体分析。

答案 

(1)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奔大海。

如此壮观的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语带夸张。

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当;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

(2)开篇的这组长句既有比喻——以河水一去不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出生命的渺小脆弱。

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开篇的气势造成的。

2.怎样理解“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话?

答案 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

“有用”而“必”,何等自信!

简直像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需要大写的。

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

3.试将《将进酒》中“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跟《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作一比较,说说二者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为何有这不同。

答案 内容上相同的是,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所不同的是,前者所谓“开心颜”包含着个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后者所谓“长醉不愿醒”显得消极一些。

总起来说,前者于愤激中略见昂扬,后者于愤激中略见低沉。

在表达形式上二者的不同是很明显的。

前者是直白,锋芒直指“权贵”;后者是曲达,以“钟鼓馔玉”借代权贵。

之所以有上述不同,可能跟诗人创作时的心境和所选用的题材有关。

《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初离长安之时,诗人余恨未消,又以“游仙”为题材,而“安能”二句有卒章显志的作用,不能不直截了当地说出诗人心中的意愿;而《将进酒》作于此后约七年光景,又值朋友欢聚饮酒,尽吐胸中块垒,也要跟饮酒合在一起说,因而只能采用曲达。

4.诗人说到“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时,为什么单举曹植为例?

答案 首先要正确理解“古来”二句的意思:

“圣贤”,不是单指孔孟,也包括所有“抱利器而无所施”的贤能之士;“饮者”,决非一般酒徒,而是“圣贤”中逃之于醉乡的人。

说圣贤“寂寞”,并非贬抑,不过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之意;说饮者“留名”,固属偏激之辞,表现了诗人的狂放,但既在酒宴上,自然要强调饮酒的意义,也是可以理解的。

曹植很有才干,但遭兄、侄猜忌,终不得用。

李白钦佩他的才干,同情他的遭遇,借以自况,故用为例证。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一、诗人名片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与韦应物并称为“韦柳”。

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

被贬期间,得以接触到下层人民,故他的很多作品都暴露了封建政治的黑暗,反映了穷苦人民的痛苦生活,具有较强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

柳宗元一生留下了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如《南霁云睢阳庙碑》等;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如《永州八记》等;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

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

有《柳河东集》。

二、诗词故事

刘柳之谊

在古代文人中,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友谊格外动人,可谓此生不渝的“死友”。

他二人同年中进士,又怀着济世救民的理想一起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一同一贬再贬。

流放过程中,二人诗书往来不断,彼此鼓励、安慰。

柳临终前写信

向刘托孤。

刘接信后失声痛哭,“如得狂病”。

他亲自编定了三十卷的《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亲写序言,以后又将柳之遗孤抚育成人。

三、文题背景

1.广西柳州柳侯祠对联

才与福难兼,贾傅以来,文字潮儋同万里;

地因人始重,河东而外,江山永柳各千秋。

 柳侯:

指柳宗元。

贾傅:

汉初政治家、文学家贾谊。

潮:

指韩愈,因其曾被贬潮州刺史。

儋:

指苏轼,因被贬琼州别驾,住地海南儋耳。

河东:

柳宗元祖籍地。

永柳:

永州、柳州。

2.公元805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

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

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

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

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城上/高楼/接/大

,海天/愁思/正/茫

惊风/乱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该诗,体会诗歌的感情,把握诗的韵律。

提示 本诗是以哀景写哀情。

尤其是哀苦、忧怀之情,写得凄婉动人。

二、悟读,诗情画境

这萧瑟的秋风、凄寂的气氛,更令人思念友人;追忆往事,更叫人愁思难解。

怎么办呢?

“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

”然而,此时此地,此情此景,非比寻常,酒也不能销愁,歌也无法忘忧。

愁思和孤独之感犹如满天的乌云一样,遮天盖地而来。

如何才能见到阳光,见到挚友,诉衷肠,诉思念?

然而“物是人非事事休”,独登高楼,不见人,惟有愁!

三、品读,鉴赏评析

1.简要概括各联内容。

答案 首联写登楼纵目,愁思深旷,寄寓着对友人深切的怀念,点明题意。

颔联写近看盛夏景物,有感于花草被风雨摧残,牵动愁肠。

颈联写远望友人所在之地,岭树重遮,江流阻隔,加深了愁怀。

尾联写感叹音信难通,以被贬万里荒僻之地而愁怨作结。

2.说说本诗是如何以哀景写哀情的。

答案 作者将自己被贬谪的哀情寓于哀景的铺叙之中。

“高楼大荒”“海天茫茫”“惊风乱颭”“百粤文身地”,对贬谪诗人来说,都是哀苦无比的景色。

正是通过这些景色的铺叙,远近结合,景中见情地把自己的无限哀情表达出来。

3.第二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什么深刻含意?

答案 第二联“惊风乱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

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

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纯洁。

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颭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已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颭;薜荔覆墙,雨本难浸,而密雨偏要斜侵。

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呢!

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犹如水中着盐,不显痕迹。

和子由渑池怀旧

一、诗人名片

三起六落之人生——三起四落

支持王安石变法的神宗去世,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原来反对新法的司马光等人入朝任要职,新法被逐一废除。

苏轼被召入京,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等职。

善拔擢后进,一时才士聚集左右,互以诗文酬和,传为文坛佳话。

因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遭旧派疑忌,再度请求外任,出知杭州,后以翰林学士承旨召还。

因受人诬告,又出知颖州、扬州、定州等地方官。

二、诗词故事

善于捕捉诗意的苏东坡

苏轼善于从日常生活和普通的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

任颖州知府时,一天傍晚,他与夫人王氏散步,当时月亮刚刚升起,院中梅花盛开。

夫人对苏轼说:

“春月胜如秋月色,秋月色令人凄惨,春月令人欢悦,何如招赵德璘辈(指老朋友们)来饮花下?

”夫人的话触动了苏轼,他沉吟片刻,做了一首《减字木兰花》记载此事: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

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风薄雾,都是少年行乐处。

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受夫人的启发,苏轼生发联想,吟出的果然是一首好词。

三、文题背景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苏轼兄弟随父亲苏洵第一次由蜀赴汴京应试,路经渑池,留宿于渑池寺,结识寺僧奉闲,并曾题诗于室壁。

嘉祐六年(1061)冬,苏轼途经渑池出任凤翔府签判,得到苏辙的寄诗《怀渑池寄子瞻兄》,因而和韵此诗。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

渑(miǎn)池,今河南渑池县西。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该诗,体会诗歌的感情,把握诗的韵律。

提示 这首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对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

前四句单行入律,用唐人旧格,散中有整,行文自然。

“雪泥鸿爪”的比喻,老僧新塔、坏壁旧题的惊叹,含意丰富,意味隽永。

全诗动荡明快,意境恣逸,是苏轼七律中的名篇。

二、悟读,诗情画境

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道像是什么?

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飞鸿,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飞鸿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

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

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

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

——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三、品读,鉴赏评析

1.这首诗的首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 设问和比喻,把“人生到处”比作飞鸿踩踏雪泥。

表达了诗人面对飘忽不定(具有某种偶然性)的人生经历,随遇而安、不计较得失的达观态度。

2.本诗颈联应和了子由所怀的“旧”,“旧”具体指什么?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往日见过的老僧,同题诗的墙壁。

回想往日的艰难困苦,而今更应牢记兄弟情谊,共勉奋进了。

3.清代黄宗羲有这样的诗句:

“雪泥鸿爪知无定,相对那能不黯然!

”苏诗与黄诗都用了“雪泥鸿爪”,请说说二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答案 相同点:

都用“雪泥鸿爪”比喻人生经历飘忽不定,具有某种偶然性。

(或:

人生去处难定,陈迹容易泯灭。

或:

人生的无常、生命的短暂。

不同点:

苏诗用“雪泥鸿爪”表达牢记兄弟情谊,共勉奋进的主题;黄诗重在表达相对黯然的伤感。

(或:

苏诗表现出不计较得失的达观态度,黄诗表现出相对消极的人生态度。

扩展阅读·导思助读

一、阅读《春江花月夜》,思考:

1.把握意旨

(1)诗题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

你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答案 重点是“月”字。

春、江、花、夜,都是围绕着月作陪衬。

诗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作结。

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配合着,构成完整的诗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艺术境界。

(2)“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这四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衬托出人物怎样的心灵?

答案 写江水绕着长满芳草野花的江边小洲流过,月亮的清辉洒满散发着幽香的花林,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儿。

月色洁白如霜,反而使空中的霜气不易被人觉察,因而也使江边的沙滩像铺上了一层银霜,以致只看得见月色而“看不见”白沙了。

这里既描绘了月下江流、月下芳甸、月下花林、月下沙汀的洁静,景致的宁谧,同时也衬托出人物心灵的纯洁无瑕。

(3)皎洁的月色引发了诗人怎样的遐想?

诗人对人生对宇宙的认识有何特点?

答案 引发的遐想: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诗人的认识特点:

由“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可以看出作者没有像前人那种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消极思想,他认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生命长河则是绵延长久的。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当时时代强音的回响。

2.语言鉴赏

(1)“海上明月共潮生”这句中的“生”可不可以换成“升”字?

为什么?

答案 不可以。

因为“生”字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恢弘。

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使春潮涌动的景象更加壮观。

而“升”字只是写出了月初升的状态,无任何情味。

(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这句中的“只”字,有些版本作“望”字,你觉得作“只”字好还是作“望”字好?

答案 “只”字好。

“只”字写出了月圆而缺,月缺而圆,年年相望,只是如此,从来没有两样的明月,人哪里比得上明月之长久永恒的情景;而且与“无”字相对,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但丰富多彩的人生却是“代代无穷已”的,这样也就与“年年只相似”的明月一样获得了永恒。

“望”字虽写出了望月的动作神态,也包孕了望月之人的怅惘之情。

但未传达出人生短暂、明月永恒的哲思。

(3)“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句中的“待”字,有些版本作“照”字,你觉得作“待”字好还是作“照”字好?

答案 “待”字表现了明月徘徊,像是在等待什么人似的,但又永远不能如愿的情境。

而“照”字只表现了月光照人的情景,缺乏“待”字的悠远和怅惘的意境。

3.表达技巧鉴赏

(1)《春江花月夜》全诗感情冲动的高潮是哪几句?

试找出其中的两个细节描写并简析表现了思妇怎样的感情。

答案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这四句是全诗感情冲动的高潮所在。

天上孤寂的明月仿佛找到了楼上思妇这个“同病相怜”的人,它踱上楼台闺阁,徘徊着,不肯离去,也照在了她的梳妆台上。

月光照在闺房的门帘上,卷也卷不走;照在曾为丈夫捣过衣服的衣砧上,拂去了却又回来。

“卷不去”“拂还来”这两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

(2)阅读“白云一片去悠悠……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四句诗,并思考这四句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 四句诗中的“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

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伤离别的景物、处所。

“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绪,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3)阅读“昨夜闲潭梦落花……落月摇情满江树”八句诗,回答下列问题:

①这八句诗,主要写谁?

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请结合全诗内涵解释结句“落月摇情满江树”中“摇情”的内涵。

答案 ①这八句诗,写游子,更是写诗人自己。

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渲染他的孤寂。

“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不忘归家——花落闲潭,春光将尽,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

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

江潭落月,更衬托他凄苦的寂寞之情。

“沉沉”二字加重渲染了他的孤寂。

“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

他思忖:

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回归自己的家乡!

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②结句中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4.深度探究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两句诗怎么解释?

有人说,这两句诗意在说明一切生命在宇宙中的渺小,人类感情在宇宙中的无奈;也有人说,这两句诗重在说明以传信为任的鱼雁也无能为力。

你认为这两种说法哪种更好些?

为什么?

答案 可理解为:

思妇因思念而惆怅,遥望长空,鸿雁远飞,永远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跃动,只是能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在永恒广阔的宇宙中人类是多么的渺小和无奈。

也可理解为:

“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

”向来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信息了——该又平添几重愁苦!

(两种理解均可,但要言之成理)

二、阅读《江汉》,思考:

5.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案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6.尾联用了什么典故?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 尾联用了老马识途的典故。

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

《韩非子》中有“老马识途”的故事:

(齐)桓公伐孤竹,返,迷惑失道,接受管仲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得道”。

诗人以“老马”自比,写自己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像老马一样,还是有用的。

诗人显然有怨愤之意:

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

这当然是言外之意,是从诗句中自然流露出来的。

7.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

请说明理由。

亦可另抒己见。

答案 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

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三、阅读《致酒行》,思考:

8.此诗根据内容,可分为几个层次?

各写了什么内容?

答案 可分为三个层次。

从开篇到“家人折断门前柳”为第一层,写劝酒场面。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到“直犯龙颜请恩泽”为第二层,为主人敬酒之词。

“我有迷魂招不得”至篇终为第三层,直抒胸臆作结。

9.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开头四句与结尾四句诗人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 这首诗写诗人客居长安,求官而不得的困难处境和潦倒感伤的心情。

诗人以不得志的人的身份做客饮酒,前四句写做客的情形和潦倒自伤的心情。

中间四句,诗人由自伤转为自负和自勉,引汉代名士主父偃和唐代名士马周自比,说明他自己有经世之才,早晚会得到皇帝赏识。

后四句,诗人又由自负和自勉转为自伤,感慨自己冷落寂寞的处境。

三层意思转折跌宕,沉郁顿挫,而以怀才不遇之意加以贯通。

10.此诗运用了哪些典故?

有什么用意?

答案 运用了汉代主父偃和马周在新丰客舍的典故。

《汉书》记载,汉武帝的时候,“主父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省。

资用乏,留久,诸侯宾客多厌之”。

后来,主父偃的上书终于被采纳,当上了郎中。

《旧唐书》记载,“马周西游长安,宿于新丰,逆旅主人唯供诸商贩而不顾待。

周遂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

主人深异之。

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太宗令百僚上书言得失,何以武吏不涉经学,周乃为陈便宜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