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机械和功》预习提纲及例题要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45407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0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单机械和功》预习提纲及例题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简单机械和功》预习提纲及例题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简单机械和功》预习提纲及例题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简单机械和功》预习提纲及例题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简单机械和功》预习提纲及例题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简单机械和功》预习提纲及例题要点.docx

《《简单机械和功》预习提纲及例题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单机械和功》预习提纲及例题要点.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简单机械和功》预习提纲及例题要点.docx

《简单机械和功》预习提纲及例题要点

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预习提纲及例题2015.8.10

一、杠杆:

1、定义:

一根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说明:

①杠杆可直可曲,形状任意。

②有时,可将杠杆实际转一下,来帮助确定支点。

如:

钓鱼杆、扫帚、筷子、等。

2、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见右图)。

①支点:

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用字母O表示。

②动力:

使杠杆转动的力。

用字母F1表示。

③阻力: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用字母F2表示。

说明:

①动力、阻力都是杠杆的受力,所以动力、阻力的作用点必须画在杠杆上。

②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们使杠杆的转动的方向的相反(即若动力使杠杆绕支点顺时针转动,则阻力必定使杠杆绕支点逆时针转动;若动力使杠杆绕支点逆时针转动,则阻力必定使杠杆绕支点顺时针转动)。

④动力臂:

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用字母l1表示。

⑤阻力臂: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用字母l2表示。

确定支点方法:

关键看杠杆使用时是绕着哪一点转动的,有时,可将杠杆实际转一下,来帮助确定支点。

课堂练习:

例:

如图,这款图钉来自一位初中生的创意,翘起部分为我们预留出施力空间,图钉作为杠杆,其支点是()

A.A点B.B点C.C点D.D点

例:

如图所示,钓鱼竿在使用的过程中,利用了杠杆知识.在杠杆上A、B、C三点中,支点是____点,动力作用点是____点,阻力作用点是____点。

例:

救援队员使用撬棒把滚落在公路上的石块撬起,如图所示,若救援队员在撬棒D点沿DM方向用力撬起石块l,撬棒的支点是___点;若救援队员在撬棒D点沿DN方向用力撬起石块l,撬棒的支点是___点。

例:

如图所示是列车上常用的手推车,车内货物均匀摆放.车前行时,需经过障碍物.当车的前轮遇到障碍物A时,售货员向下按扶把,这时手推车可以视为杠杆,这时支点是____(选填“A”、“B”或“C”)点。

当后轮遇到障碍物A时,售货员竖直向上提扶把,这时支点是____(选填“A”、“B”或“C”)点。

 

理解动力和阻力:

①动力、阻力都是杠杆的受力,所以动力、阻力的作用点必须画在杠杆上。

(此处为易错点)

②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们使杠杆的转动的方向相反(若动力使杠杆绕支点顺时针转动,则阻力必定使杠杆绕支点逆时针转动;若动力使杠杆绕支点逆时针转动,则阻力必定使杠杆绕支点顺时针转动)。

(此处为易错点)

动力、阻力的方向存在的规律:

若支点在杠杆的中间时,动力和阻力的方向是大致相同的(两力相对于杠杆同向上或同向下) (如图1);支点在杠杆的某一端时,动力和阻力的方向是大致相反的(两力相对于杠杆一向上或一向下)(如图2)。

 

课堂练习:

例:

如图所示,小华用苹果和桔子来玩跷跷板。

她将苹果、桔子分别放在轻杆的左、右两端,放手后,杆马上转动起来。

使杆逆时针转动的力是()

A.苹果的重力B.桔子的重力C.桔子对杠杆的压力D.苹果对杆的压力

 

例:

如图杠杆有可能平衡的是()

例:

如图所示的钢丝钳,其中A是剪钢丝处,B为手的用力点,O为转动轴(支点),右图为单侧钳柄及相连部分示意图.请在图中画出钢丝钳剪钢丝时的动力臂L1和阻力F2.。

 

例:

如图所示,Fl是作用在抽水机手柄A点的动力,O为支点,请在图中画出F1的力臂l1和B点所受阻力F2。

画力臂方法:

⑴找点:

首先在杠杆上找到支点O;⑵画线:

分别画动力、阻力的作用线(沿动力、阻力的方向画虚线);⑶作垂线段:

从支点分别向动力、阻力的作用线作垂线(虚线);⑷标力臂:

则从支点到垂足的距离就是力臂,力臂用虚线(或实线)表示并用大括号标明,在旁边标上字母l1或l2,分别表示动力臂或阻力臂。

(或用双箭头+旁边标上字母(可见课本P3的图))。

课堂练习:

类型一:

已知动力F1、阻力F2,画出力F1、F2的力臂。

(如第1题,第2题)。

类型二:

已知力臂画力(如第3题,第4题)。

例:

:

画出力F1、F2的力臂。

例:

如图中ABO可看成杠杆,O为支点,请在图中画出该杠杆的动力臂和所受阻力的示意图

例:

如图所示,轻质杠杆可绕O点转动,杠杆上吊一重物G,在力F的作用下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l为F的力臂,请作出力F的示意图。

例:

如图所示,杠杆在力F1、F2的作用下(F1未画出)处于平衡状态,l1是力F1的力臂.请在图中画出F2的力臂l2和F1的示意图.

F

 

解题指导:

注意:

动力、阻力都是杠杆的受力,所以动力、阻力的作用点必须画在杠杆上。

如:

第2题、第3题、第4题。

已知力臂画力时,应注意:

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们使杠杆的转动的方向相反。

如:

第3题、第4题。

3、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杠杆平衡是指:

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

2实验前:

应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调节方法:

杠杆哪端高,平衡螺母向那端调。

即杠杆左边高平衡螺母都向左调,若杠杆右边高,平衡螺母都向都往右调),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这样做的目的是:

①避免杠杆自身重力对杠杆平衡的影响(或杠杆重心在支点上、杠杆重力作用线过支点、杠杆重力的力臂为零);②可以方便的在杠杆上直接读出力臂。

3实验过程中:

应通过改变钩码的数量或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这样做的目的是:

可以方便的在杠杆上直接读出力臂。

4若使用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使用。

5结论:

杠杆的平衡条件(或杠杆原理)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写成公式F1l1=F2l2。

课堂练习:

例.在“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

(1)实验前要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_____位置平衡,这样做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发现杠杆左端低、右端高(如图甲),这时应将两端的螺母都向___移。

(2)实验过程中出现图乙所示情况,为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时应将右边的钩码向___(填“左”或“右”)移动___格.此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表是小强的实验记录,在这两组数据中,他发现实验序号为____的一组数据是错误的.经检查,结果是测量阻力臂时读错了,阻力臂的实际值应为____m;通过探究,小强得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是_____。

实验序号

动力F1/N

动力臂L1/m

阻力F2/N

阻力臂L2/m

1

2

0.3

l

0.4

2

1

0.4

2

0.2

例.在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

(1)实验中首先要调节两端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其作用是调节杠杆在____位置平衡,这样做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若发现杠杆左端下沉,可将右端螺母向_____边旋转,或将左端螺母向_____边旋转;

(2)如图1,在A处挂三个钩码如图所示,要使杠杆平衡应在B处挂____个钩码(每个钩码质量均为100g);拿去B处钩码,改在C处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杠杆平衡时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为____N(g=10N/kg).若拉力的方向改成斜向上,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在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有一组同学猜想杠杆的平衡条件可能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他们经过实验,获得了下述数据:

动力F1/N

动力臂Ll/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4

5

5

4

于是,他们认为自己的猜想得到了验证,你认为他们实验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次实验中,若采取如图2所示的方式悬挂钩码,杠杆也能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杠杆上每格等距),但老师却往往提醒大家不要采用这种方式,这主要是以下哪种原因______(选填字母).

A.一个人无法独立操作B.需要使用太多的钩码C.力臂与杠杆不重合D.力和力臂数目过多

杠杆平衡的判断方法:

依据力与力臂的乘积。

若F1l1=F2l2,则杠杆平衡;若F1l1≠F2l2,则杠杆将向力和力臂的乘积大的那边下降,力和力臂的乘积小的那边上升,据此分析判断。

课堂练习:

例:

如图所示,在调节平衡后的杠杆两侧,分别挂上相同规格的钩码,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如果两侧各去掉一个钩码,则( )

A.左端下降B.右端下降C.仍然平衡D.无法判断

 

例:

如图所示,在“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杠杆上每小格的长度都相同,两边挂上钩码后杠杆平衡,如果把两边的钩码都同时向里移动一个格,则杠杆( )

A.仍能平衡.B.不能平衡,A端上升.C.不能平衡,B端上升.D.无法判断

例:

如图:

一根粗细均匀的杠杆AB,以其中点O为转轴,在AO的中间C放上两枝蜡烛(粗细忽略不计),B端放一枝同样的蜡烛.如果每枝蜡烛每秒烧掉的质量相同,那么同时点燃蜡烛2min后(设蜡烛仍在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杠杆继续保持平衡B.杠杆不再平衡,B端下降

C.杠杆不再平衡,A端下降D.杠杆平衡与否,无法判断

杠杆平衡的计算:

一般遵循以下步骤:

(1)确定杠杆支点的位置。

(2)分清杠杆受到的动力和阻力,明确其大小和方向,并尽可能地作出力的示意图。

 

(3)确定每个力的力臂。

(4)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列出关系式并分析求解。

注意:

①长度的单位用统一;②力应该用重力(例如,已知m=2kg,G=mg=2×10=20N)。

课堂练习:

例.如图所示,O为轻质杠杆的支点,OB=50cm,OA=30cm,在A点所挂物体质量为6kg,在B点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

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F为多大?

 

例.如图所示,一轻质杠杆OA可绕O点无摩擦转动,A端用绳子系在竖直墙壁的B点,在杠杆的C点悬挂一重为20N的物体,杠杆处于水平静止状态.已知OA长为50cm,OC长为30cm,∠OAB=30°.

(1)请在图中画出绳子对杠杆拉力F的力臂.

(2)拉力F的大小是多少?

 

例.如图甲所示,长1m的粗细均匀的光滑金属杆可绕O点转动,杆上有一光滑滑环,用竖直向上的测力计拉着滑环缓慢向右移动,使杆保持水平状态,测力计示数F与滑环离开O点的距离S的关系如图所示,则杆重()

A.500NB.50N

C.100ND.10N

解决杠杆平衡时动力最小问题:

此类问题中阻力×阻力臂为一定值,要使动力最小,必须使动力臂最大。

方法指导:

作最小的力的方法:

(1)若作用点未确定,方法:

①则需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②连接支点O与该点(用虚线),作力与该点和支点的连线的垂线,则该力就是最小的力。

(2)若作用点确定,则直接该点和支点,该点和支点的连线则是最长力臂,作力与该点和支点的连线的垂线,则该力就是最小力。

注意力的方向:

动力和阻力使杠杆向相反的方向转动。

(注意力的方向,必须遵守原则:

应动力F1使杠杆的转动的方向与阻力F2使杠杆的转动的方向相反)。

(此处为易错点)

课堂练习:

类型一:

已知支点、作用点,作最小的力(如例21、22题)。

类型二:

已知支点,作用点未知,作最小的力(如例23题)。

类型二:

支点待定,作用点未知,作最小的力(如例24题)。

例.画出图中杠杆在图示位置平衡时,作用在B点的最小的力的示意图.(保留作图痕迹)

例.在图中画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作用在B点的最小力F的示意图(保留作图痕迹).

例.出使杠杆AB在图示位置静止时所用最小力F的作用点和方向(保留作图痕迹)。

例.如图所示是一侧带有书柜的办公桌,现在要用一个最小的力将其一端稍抬离地面,请画出这个力的方向和这个力的力臂,并用“O”标明这个“杠杆”的支点。

(保留作图痕迹)

 

例.汶川大地震中,巨大的石头挡住了救援车辆的通路,救援人员要用撬棍将石头撬开。

如果在撬棍a端分别沿如图所示三个方向用力,其中最省力的是()

A.沿F1方向B.沿F2方向C.沿F3方向D.三个方向所用力一样大

 

例.如图所示,用撬棒撬起大石头,向上、向下用力都可以,农民伯伯想用最省力的方法撬起大石头,请你在图中画出这个力的示意图。

解决杠杆平衡时变力问题:

分析解决有关杠杆平衡条件问题,必须要画出杠杆示意图;弄清受力与方向和力臂大小;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确定如何使用平衡条件解决有关问题。

(如:

杠杆转动时施加的动力如何变化,沿什么方向施力最小等。

)注意①分清是杠杆转还是力在转。

②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或杠杆原理):

F1l1=F2l2∴F1=F2l2/l1

一般情况下F2不变,关键分析l1和l2的大小变化(必须要画出杠杆示意图进行分析,方能分析清楚)。

课堂练习:

例.如图所示,0为杠杆的支点,在杠杆的右端B点挂一重物.MN是以A为圆心的弧形导轨,绳的一端系在杠杆的A点,另一端E可以在弧形导轨上自由滑动.当绳的E端从导轨的一端N点向另一端M点滑动的过程中,杠杆始终水平,绳AE对杠杆拉力的变化情况是()

A.先变大,后变小B.先变小,后变大C.一直变小D.一直变大

第27题

例.如图所示,一根直杆可绕轴0转动,在直杆的中点挂一重物,在杆的另一端施加一个方向始终与杆垂直的力F。

在力F使直杆从竖直位置慢慢向水平位置转动的过程中,力F大小的变化情况()

A.一直在增大B.一直在减小C.先增大后减小D.先减小后增大

例.如图所示的杠杆提升重物,设作用在A端的力F始终与杠杆垂直向下,在将重物慢慢提升到图中虚线所示位置的过程中,F的大小将()

A.保持不变B.逐渐变小C逐渐变大D.先变大,后变小

例.如图所示,一根重木棒在水平动力(拉力)F的作用下以0点为轴,由竖直位置逆时针匀速转到水平位置的过程中,若动力臂为L,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为M,则()

A.F增大,L增大,M增大B.F增大,L减小,M减小

C.F增大,L减小,M增大D.F减小,L增大,M增大

 

例.用右图所示的杠杆提升重物,设作用在A端的力F始终竖直向下,在将重物慢慢提升到一定高度的过程中,F的大小

将()

A.保持不变B.逐渐变小C.逐渐变大D.先变大,后变小

例.如图所示,轻质杠杆OA中点悬挂重为60N的物体,在A端施加一竖直向上的力F,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力F的大小是________N,保持F的方向不变,将杠杆从A位置匀速提升到B位置的过程中,力F将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应用:

判断何种杠杆,关键看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关系

名称

结构特征

特点

应用举例

省力杠杆(F1<F2)

动力臂大于阻力臂

省力、但费距离

撬棒、铡刀、动滑轮、轮轴、羊角锤、钢丝钳、老虎钳、手推车、花枝剪刀、斜面(斜坡、盘山公路)、轮轴等

费力杠杆(F1>F2)

动力臂小于阻力臂

省距离、但费力、

缝纫机踏板、起重臂、人的前臂、理发剪刀、钓鱼杆、扫帚、筷子、食品夹、船桨等

等臂杠杆(F1=F2)

动力臂等于阻力臂

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天平,定滑轮

说明:

应根据实际来选择杠杆,当需要较大的力才能解决问题时,应选择省力杠杆(如:

使用钢丝钳的目的是省力),当为了使用方便,省距离时,应选费力杠杆(如:

使用扫帚、船桨目的是省距离)。

省力杠杆可以省力,但一定费距离;费力杠杆可以省距离,但一定费力;没有既可以省力又可以省距离的杠杆。

③省力杠杆费距离的理解:

动力作用点移动距离比阻力作用点移动距离大。

费力杠杆省距离的理解:

动力作用点移动距离比阻力作用点移动距离小。

如:

使用扫帚扫地时,由于阻力(扫帚与地面的摩擦力)比较小,费点力不要紧,手移动较小的距离,扫帚可以扫过很大的面积。

4、轮轴和斜面(如斜坡、爬山公路)也是一种省力杠杆。

课堂练习:

例.如图所示,起瓶器开启瓶盖时,可看作是()

A.以B为支点的费力杠杆B.以B为支点的省力杠杆

C.以A为支点的费力杠杆D.以A为支点的省力杠杆

 

例.如图所示,当高速公路收费站的栏杆升起时,它相当于()

A.省力杠杆B.费力杠杆C.等臂杠杆D.无法确定

例.小李同学参加课外实践活动,使用如图所示的剪刀修剪果园里的树枝时,他把双手尽量往剪刀柄的末端靠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A.增大阻力臂,费力B.减小动力臂,费力

C.增大动力臂,省力D.减小阻力臂,省力

例.园艺师傅使用如图所示的剪刀修剪树枝时,常把树枝尽量往剪刀轴O处靠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A.增大阻力臂,减小动力移动的距离B.减小动力臂,减小动力移动的距离

C.增大动力臂,省力D.减小阻力臂,省力

 

例.如图是人抬独轮车车把时的简化示意图,此时独轮车相当于一个____杠杆(选填“省力”或“费力”);若动力臂是阻力臂的3倍,物体和车总重G为1200N,抬起车把的力F为____N。

例.如图所示,OAB为轻质杠杆,可绕支点O自由转动,在B端施加一个动力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该杠杆()

A.一定是省力杠杆B.一定是费力杠杆C.一定是等臂杠杆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例.有一轻质杠杆,动力臂是阻力臂的3倍,当用它提升重力为30N的物体时,需施力为_____N。

若将物体提升40cm,则动力作用点将移动_____m。

二、滑轮:

1、定滑轮:

①定义:

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②实质(右图):

定滑轮的实质是:

等臂杠杆(支点为定滑轮轴心O)。

③特点:

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施力的方向。

使用定滑轮能改变施力的方向的理解:

本来提升重物上升,施力方向

是竖直向上,但使用定滑轮,施力方向是向下就可以了。

例如:

在升旗

时,旗杆顶部有一个定滑轮,升旗手

通过一根绕过定滑轮的细绳向下拉,国旗就上升(见右图)。

对理想的定滑轮:

F=G物(不计轮轴间摩擦)

S绳=hS绳:

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h:

重物移动的距离

V绳=V物V绳:

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V物:

重物移动的速度

2、动滑轮:

1定义:

轴的位置随被拉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

(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

2实质(右图):

动滑轮的实质是:

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注意:

支点不是动滑轮轴心O,支点为O1)。

3特点:

使用动滑轮最多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注意:

使用动滑轮时,拉力竖直向上时(动力臂才是阻力臂的2倍),

最省力,即省力一半;(省力,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得出的)。

理想的动滑轮:

(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

F=12G物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12(G物+G动)

S绳=2hS绳:

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h:

重物移动的距离

V绳=2V物V绳:

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V物:

重物移动的速度

课堂练习:

例.滑轮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需要改变力的方向时,要使用____(选填“定滑轮”或“动滑轮”);在需要省力时,要使用____(选填“定滑轮”或“动滑轮”)。

例.在升旗时,旗杆顶端有一个____(定/动)滑轮,它相当于一个____(省力/等臂/费力)杠杆,使用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例.用如图所示的滑轮匀速提升重物,那么()

A.a方向的拉力最小B.b方向的拉力最小 

C.c方向的拉力最小D.三个方向的拉力都一样大

例.用动滑轮如图所示重物,并沿不同方向用力,其中正确的是()

A.F1力最小B.F2力最小 C.F3力最小D.F1、F2、F3力相等

 

例.如图所示,物体A和物体B的重力都是200N,若不计滑轮重和摩擦,当用力分别匀速提起物体A和B时,力FA的大小为____N,力FB的大小为____N;若滑轮重均为20N(不计摩擦),当用力分别匀速提起物体A和B时,力FA的大小为____N,力FB的大小为____N;如果物体被提升的高度为1m,则力FA移动的距离为____m,力FB移动的距离为____m.

例.如图用一个动滑轮提升重为20N的物体,当匀速向上拉动时,弹簧秤的示数为12N,若不计摩擦,拉力F的大小为____N,动滑轮的重力的大小为____N,如果物体被提升的高度为0.1m,则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____m。

例.如图所示,某同学用重为10N的动滑轮匀速提升重为50N的物体.不计摩擦,则该同学所用拉力F的可能值是()

A.20NB.25NC.30ND.35N

3.滑轮组

①定义:

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②特点:

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施力的方向。

③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和动滑轮总重的几分之一。

(见课本P11)

理想的滑轮组:

(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F=1nG物。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1n(G物+G动)n:

表示绕经动滑轮上的绳子段数。

S绳=nhS绳:

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h:

重物移动的距离

V绳=nV物V绳:

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h物:

重物移动的速度

数滑轮组中绕过动滑轮的绳子的段数方法:

①分清定滑轮、动滑轮;②用手或书盖住定滑轮,数有几段绳子与动滑轮相连。

关键:

数与动滑轮接触的绳子。

如右图:

第1个2段,第二个3段,第三个2段。

 

组装滑轮组方法:

首先根据公式n=(G物+G动)/F或n=S绳/h(求出绳子的股数。

然后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

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如绳子的自由端拉力的方向:

向上或向下;最省力等)组装滑轮。

画绕绳原则是:

①奇动偶定:

n为奇数时,绳子从动滑轮为起始(绳子的固定端应拴在动滑轮组最上面一只动滑轮的挂钩上);n为偶数时,绳子从定滑轮为起始(绳子的固定端(如图中A点)应拴在定滑轮组最下面一只定滑轮的挂钩上);

②先里后外:

从最里面的滑轮开始向外绕;

③滑轮组在绕线时如果动滑轮少,那么要先从定滑轮绕起;反之要定滑轮少,那么要先从动滑轮绕起。

饶绳方法,有一点切记:

绳不可相交;

注意:

画好饶绳后,务必检查自己的饶绳是否符合题意(如:

是否最省力、拉力向下、可以施力方向等要求)。

承重绳子段数N,还可以根据动滑轮的个数M来确定。

承重绳子段数(n)与动滑轮个数(M)的关系:

(1)绳子固定端(如图中A点)在定滑轮组上,n=2M。

(2)绳子固定端的动滑轮组上,n=2M+1。

因此,一个动滑轮,n可以为2(如图1),也可以为3(如图2)。

图1和图2都是由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者的区别:

图1滑轮组的n为2,F=1/2(G物+G动),因此图1滑轮组的缺点是省力不如图2滑轮组,但优点是可以改变施力方向;图2滑轮组的n为3,F=1/3(G物+G动),优点是比图1滑轮组省力,缺点是不能改变施力方向。

 

课堂练习:

例.按要求完成图中滑轮组的绕法,或根据绕法完成对应的表达式.

 

F=

GF=

GF=GF=GF=

GF=

G

例.利用定滑轮、动滑轮及滑轮组匀速提升重物,F甲=F乙=F丙=50N,

(1)不计动滑轮重、绳重和摩擦,提升的物重分别是:

G甲=_____N,G乙=_____N,G丙=_____N;

(2)动滑轮重3N,不计绳重和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