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45266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新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新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新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新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实施方案.docx

《新课程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实施方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实施方案.docx

新课程实施方案

新课程实施方案(草案)

新课程实施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对于推动素质教育实现突破性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结合《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工作方案》及《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意见》,为保证我校新课程实施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学校实际,目标明确、步骤清晰、措施具体、积极稳妥地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充满活力的课程改革体系,探索适合我校发展特点的课程改革路子,倡导新教育理念并付诸实践,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学校办出特色。

 二、新课程实施工作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1、立足我校实际,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为新课程方案的推广提供有益和可以借鉴的经验。

2、通过实施工作的开展,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探讨在新课程下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机结合,完成从传统教育观念到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

3、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推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加强教学管理的研究,构建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

4、探索评价制度的改革,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发展性评价制度和教育教学水平检测体系。

改革校内评价方法,推进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5、全面加强学校所有人员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不光是教师的事情,是学校内部所有人员的事情,学校内部所有人员都需要改变观念,用现代的教育理念指导工作,真正做到学校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使每个学生在高中的学习生活都能得到发展。

6、通过课程改革实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逐步建立适应新课程的管理体系,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逐步建立起以校为本、与时俱进、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三、新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既不能缩手缩脚,又不能不切实际;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对实施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正确对待,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也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量力而行,积极积累经验,为以后工作的开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理念先行的原则。

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关每位学生的健康发展。

要通过广泛的思想教育,使全校教师充分认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树立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把新课程实施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将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学校的终极目标,作为一所学校工作的全部,作为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思想先行应作为学校的头等大事来对待。

3、科研引领的原则。

新课程实施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坚实的教育科研作支撑。

学校要在充分借鉴教育研究部门及我省新课程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激发和调动广大教职工实施新课程、研究新课程的积极性,形成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积极探索我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途径和形式。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课程改革实施是一项开创性的工程,课改实施将牵涉到多方人员参加,因此,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理论来统一教师的思想,协调各部门参与者的活动。

课程改革也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创造性工作,只有不断实践,才能总结经验,突破原有课程体系的羁绊,闯出一条课改新路。

实施人员观念更新与行为到位是保证课改运行的两股不可或缺的动力。

在实施过程中,既要摒弃那种先观念、后操作或理论灌输与行为转变脱节的做法,又要反对缺乏先进观念引导、用旧经验老做法来进行新实施的蛮干,而应把观念转变和行为转变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课改实施顺利进行。

5、协同推进的原则。

高中新课改离不开各方面的紧密配合,协同作战。

要积极倡导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专家学者之间的互动、合作与对话;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加强学校与社区、家庭的联系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补,为新课程实施工作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6、以人为本的原则。

要注重创设尊重人才、鼓励创新、民主开放的学校管理氛围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实施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新课程实施的重点和难点工作

1、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和开课计划的制定。

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和开课计划要符合国家新课程方案的刚性要求,体现新课程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色,同时要考虑充分利用学校教师、教室等资源,并保证学生有机会多修习一些与高考紧密相关的科目和模块。

2、学生选课指导和个性化修习计划的形成。

长期以来过于集中的教育体制使不少学生缺乏主动性,没有个性,没有主见,容易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在与学生的密切接触中观察和认识学生,判断他们的个性,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帮助其制定符合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的课程修习计划,选取最能挖掘学生潜能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3、基于学校的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

深刻理解新课程方案、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的创新性,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探索适于我校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发挥其最大的功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4、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

要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以抓好学校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新课程培训为切入点,以全员培训、整体提高为目标,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的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规划和计划。

根据上级要求,组织好教师的通识培训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培训以及实施教材的培训。

结合我校实际,校本培训是师资培训的重要途径。

5、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和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

重视和加快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组织和鼓励广大教师密切结合教学实践,积极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研能力和水平,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自身不断成长的过程。

6、创建发展性评价体系和教学监测机制。

研究开发切实可行的高中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案和教学监测方法,构建发展性评价制度与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特别是关于学生成长记录评价的操作与管理方法,保证学生成长记录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五、新课程实施工作的组织机构

(一)学校课程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

包彦敏   副组长:

林德清 包建强 林立先

成员:

孙如福、郑霄云、郭秀家、杨崇正、徐友德、葛周兴、冯国富

学校课程实施领导小组职责:

承担课程实施的领导和协调工作,把握课程实施工作的方向,提供后勤服务保障。

(二)学校课程实施办公室及选课指导中心(设在教务处)

主任:

林德清

副主任:

郭秀家、杨崇正、徐友德、葛周兴

成员:

各学科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班主任

学校课程实施办公室职责:

负责组织课程具体实施工作,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指导、经验交流,成果推广验收,与上级课改管理机构保持联系,接受指导并获取信息,制定教师培训计划,负责对课改材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总结。

选课指导中心负责制定全校统一的学生选课的各种具体政策。

指导中心要提供学校详细的课程安排,并对学生的选课提供建议和咨询;要通过心理测试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发展趋势,为学生科学选课提供客观依据;教研组负责本学科选课指导、咨询。

(三)学科课程实施研究组

组长:

各学科教研组长    副组长:

各学科备课组长

成员:

各学科教师

学科课程实施研究组职责:

负责组织课程实施的具体研究和操作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组织各科教师进行课程的实践活动;总结经验教训,收集课程个案,做好课程实施成果的收集、分析和整理;与第一线参加课程实践的教师保持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提出调整意见。

(四)学生课程实施活动组

组长:

年级组长

副组长:

各班学习委员

学生课程实施活动组职责:

负责学生在课程实践中的意见和建议的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有关信息;必要时协助组织学生参加有关课程的实践活动;向参加课程的教师及时提供课程个案,协助教师做好课程个案的收集、分析和整理。

(五)学分认定委员会

 学分认定委员会主任:

林德清   副主任:

孙如福、郭秀家、徐友德、杨崇正、葛周兴

成员:

教务处其他人员,政教处、教科室、团委领导,年级段长,各学科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家长代表和学生代表

   学分认定委员会是学生学分认定的最终机构。

学分认定委员会要制定学分认定标准,统一学分认定程序,要认真监督学分认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确保学分认定的公正、公平、公开。

学分认定委员会要为每个学生组建学分档案。

学分认定基本程序:

(1)监督检查学分产生的全过程。

包括学生出勤、考试命题、监考、阅卷、评分等。

(2)公示学分。

接受公众的监督举报并负责调查处理。

(3)认定学分并注册。

(4)建立学生学分档案。

六、教师管理和评价

1、建立教师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改变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要形式的评价方法,建立了多元化、新型的评价体系,对教师实施发展性评价。

新的教师评价体系要包括教师进修、职业道德水平以及对学生选课指导的力度与实效,教学效果,选修课开设情况,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力与水平,课题研究成果,以及学生、家长、社会的反馈与评价。

2、教学研究管理

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交流与研讨。

新课程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以校为本课程研发为载体进行校本课程研究;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进行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等听评课活动,通过具体课程的分析、讨论和交流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组织理论学习,通过专家讲座、教师进修等形式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以教研评价奖励制度激励教师参加校本校研的积极性。

3、学科组建设

学科组要促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切实转换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建立学生个性化的选课指导制度,形成有效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学分制度,要加强对教学班的管理,探讨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七、学生的管理与评价

1、行政班管理

高一年级必修课以行政班为单位组织教学,学生的自习课、班会等在行政班进行。

进入高二后,根据倾向于理或倾向于文的学生学科选择不同,对行政班进行部分调整。

行政班的管理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学生日常行为管理、教育外,要注重学生在教学班的表现情况汇报、总结和反馈。

班主任负责本班全体学生选课工作的指导、选择、汇总,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并及时向各处室提供资料。

2、教学班管理。

教学班由选修相同模块的学生组成。

教学班的管理工作由任课教师即导师承担。

导师负责学生该科目的学业评价。

导师承担教学班的班风班貌建设和学生教育、管理、评价。

管理课堂秩序(如学生出勤、课堂纪律、课堂表现等),导师为每个学生建立管理档案,学段结束时将对学生的操行情况和成长记录与班主任沟通并交班主任留存。

八、实施工作的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学校课程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和协调,使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理解、支持、配合、参与课程改革。

2、政策保障:

对参与课程实施,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在确定教师工作量、职评、聘任、评优、评先等方面优先考虑,为课程实施提供充分的支持。

3、经费保障:

设立新课程实施专项经费,每年拨付相应的款项用于课程实施的有关活动,确保经费落实,努力满足新课程对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提出的要求,为课程实施的顺利进行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

安排必须的课程实施专项经费,对课程实施中取得的优秀教学成果给予奖励。

4、制度保障:

加强管理是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

学校在管理和指导课程改革实施中建立相关制度,用制度来规范操作,用制度来加强管理。

①例会制度:

课改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课改实施的研究,组织协调和实施,每月召开工作会议,排找课改中出现的问题,认真研究这些问题的成因,商讨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和策略,例会采用课改情况阶段分析会,教师座谈会等形式,并规划和部署下阶段工作。

②月报制度:

学校对实施研究方案,培训计划,研究成果,典型经验,存在问题于每月底报送课改领导小组,月报制度利于课改领导小组掌握实施动态,推广阶段经验,进行过程管理。

③研讨制度:

每学期在教学活动中举行新教师汇报课,新课程研究课,确保实施健康发展。

④培训制度:

与市级课改培训同步进行,通过不断培训,形成良性循环,注意实施教师与非实施教师之间的观念渗透。

⑤评比奖励制度:

课改领导小组组织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激励教师课改意识的提高,同时在每学期对学生进行优生奖、学科竞赛奖、进步奖、特长奖等,促使学生个性发展。

⑥家校联系制度:

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和家访,及时了解家长对学校实施新课改的意见和建议。

⑦选修课指导制度:

学校为学生提供课程设施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并在选课之前及时提供给学生,加强选课指导,形成学生主体参与,教师和家长共同参加,讲究效率和操作便捷的选课制度,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要担负起指导学生选课的责任。

学校要有两个课表:

必修课表和选修课表。

学生要有自己的个性化课表。

 九、学校管理制度的调整和改革方案

学校为适应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新需要,要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充实管理干部,进行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创新。

学校设有教务处、政教处、教科研室、电教中心等与教育教学工作直接相关的职能部门,全校高中部下设三个年段。

各部门和年段在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领导下和课程指导委员会协调下,在新课程实施领导小组的统一指导下,既分工明确,又能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基本能保证新课程实施实施工作的顺利进行。

十、实施工作进度安排

1、准备阶段(2006.7-2006.8)——成立学校课程实施领导小组和课程实施办公室;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师资培训工程,积极参加省市两级的通识和教材培训;建立与新课程实施相配套的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实施制度、教师及学生评价制度。

2、实施阶段(2006.9-2009.6)——实施前期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培训、示范等手段,迅速将全校起始年段的教师送入实施实施的轨道;实施中期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培训、交流、研讨等手段,有效地将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引入研究实施的层面,广泛动员家长和社会的力量,支持参与课改实施,共同完成实施任务;实施后期的主要任务是适时建立各种规范,使学校能较科学独立的实施课程改革,使学校、教师研究课程改革的活动持续化。

 十一、新课程设置方案

教育部规定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

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

因此我校新课程具体设置如下:

学习领域

科目

必修学分

选修学分Ⅰ

选修学分Ⅱ

学分

学时

学分

学时

学时

学时

语言与文学

语文

10

180

 

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各科课程标准分类别、分层次设置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

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

第一阶段安排地方课程12学时,专题6课时,校本课程18课时。

外语

10

180

数学

数学

10

180

人文与社会

思想政治

8

144

历史

6

108

地理

6

108

科学

108

物理

6

108

化学

6

108

生物

6

108

技术

信息技术

4

72

通用技术

4

72

艺术

音乐

3

54

美术

3

54

体育与健康

体育与健康

11

98

综合实践

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动

15

270

每周3学时

社区服务

2

 

三年不少于10个工作日:

课余时间,分散安排

社会实践

6

 

每学年1周,共3周:

集中安排

高中毕业要求

144学分/2448学时

116

1944

22

6

(一)

说明:

(1)今年高中实施新课程改革后,课程学习将分成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体育与健康、艺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8个领域,涉及语文、外语、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活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等科目。

(2)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11周。

(3)每学期分两段安排课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

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可在一个学段内完成。

(4)学生学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其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每个模块原则上为18学时,相当于1学分),学分由学校认定。

技术的8个必修学分中,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各占4学分。

(5)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

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此外,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的社会实践,获得2学分。

三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获得2学分。

(6)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

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在选修Ⅰ中至少获得22学分,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学分方可毕业。

(二)从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始,我校高一年新生将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实施。

根据新课程改革精神和我校教学资源情况,我校2006届高一年新生新课程第一阶段计划设置如下:

高一年级新生第一阶段课程计划(初案)

学习领域

科目及

必修学分

高  一

高二

高三

上学期

下学期

 

 

 

 

语言与文学

语文

10

必1

必2

必3

必4

 

 

 

 

外语

10

必1

必2

必3

必4

 

 

 

 

 

数学

 

 

数学

10

 

必1

必2

 

必3

必4

 

 

 

 

 

 

 

 

 

人文与社会

政治

8

必1

必2

 

 

 

 

 

 

 

 

历史

6

必1

必2

 

 

 

 

 

 

 

 

地理

6

必1

必2

 

 

 

 

 

 

 

 

 

 

物理

6

必1

必2

 

 

 

 

 

 

 

 

化学

6

必1

必2

 

 

 

 

 

 

 

 

生物

6

必1

必2

 

 

 

 

 

 

 

 

技术

信息技术4

必修

选1

选2

 

 

 

 

通用

技术4

 

 

 

 

艺术

 

艺术

6

音乐鉴赏

 

 

 

 

体育与健康

体育与健康11

必1

必2

 

 

 

 

 

综合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15

每周三课时

社区服务2

三年不少于10天

社会实践6

每学年一周(高一安排军训一周)

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

不少于6学分

每学年《人·自然·社会》12课时,专题6课时,校本课18课时(每周一课时)

 (三)校本课程的教学与管理

1、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目标:

A.      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整合与补充,以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与多样性。

B.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凸现学校办学特色。

C.      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

D.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E.      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养能力,陶冶情操、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环境。

2、开发原则:

A.      实效性原则。

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政策,遵循课程开发的规律。

B.      互补性原则。

要充分体现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用,发挥其自身优势,使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能相互协调地发挥整体育人功能。

C、针对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我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要出发,强调有利于形成学校的特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需要。

3、开发的内容类别:

A.      兴趣类;B、方法类;C、竞赛类;D、活动技能类;E、体育艺术类;F、环境类;G、人文历史类;

4、实施步骤

A.      申报:

教师填写校本课程申报表,报学校审批。

B.      审议:

学校初审通过后,列入校本课程选修目录单,分别在校园网和橱窗中公布,供学生自主选择,教师作一定的指导。

C.      编班:

根据学生的校本课程选修志愿组织编班,确定上课时间、地点。

(注:

选修学生人数必须达到学校规定的规模)

D.      考核评价:

①、教师评价,主要是四看:

一看教学材料,二看学生选择该课的人数,三看教学成果,四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从而利于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

②、学生评价,一看学生考勤记录。

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形式记录在案。

三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

四看书面方式考试或考查结果。

综合以上四项确定学分。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中除应遵循一般的教学原则外,还应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遵循以下原则:

A.      自主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体验。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的教学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B.      开放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创设十分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享有充分的心理安全,在时间的安排、主题的确定、方法的运用和成果的表达方面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C.      实践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有丰富材料和真实的情景,主张学生在“做中学”。

学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这些新经验与原有的概念和技能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可应用的个性化理论、模型和技能。

D.      综合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从学生身边的事物或问题出发,形成跨越诸多学习领域的活动,以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能力的形成。

通过亲身的实践,使学生了解和关心社会,了解和探索自然的奥秘并形成综合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E.      全员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选择,力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1、、研究性学习

(1)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A.      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B.      培养学生自主发展和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等多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