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大一版本.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44360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学大一版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现代文学大一版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现代文学大一版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现代文学大一版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现代文学大一版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文学大一版本.docx

《现代文学大一版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学大一版本.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文学大一版本.docx

现代文学大一版本

名词解释

自编辅导教材

(一)

《新青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

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

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

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

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

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新月派

新月派:

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

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

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诗集《死水》全面实践了闻一多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并显示了诗人创作的基本风格。

徐志摩在新诗的创作上深受英美诗的影响,《再别康桥》等诗篇充分体现了独有的意境美、音韵美和结构美

新月诗派在新诗发展史上,突出的贡献在于新诗的格律性方面的理论探索和艺术实践。

“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

建筑美是指诗歌的格式好像建筑一样。

绘画美指的是新月派诗歌的每节都是一个可画出的画面。

以鲁迅为首的左联也多为留日:

胡风、徐懋庸等。

新月派多为留学欧美,具有自由主义的倾向,如徐志摩、梁实秋、林语堂等。

新月派和以鲁迅为首的左联论战的焦点在人性论和天才论上,新月派主要用人性论和天才论来反对无产阶级文学的阶级性。

梁实秋说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在人性方面没有两样,都有喜怒哀乐的情绪,都有生老病死的现象,都有爱的要求.而且,他还用蔑视的口吻说无产阶级是只会生孩子的阶级.鲁迅,冯乃超等人进行了猛烈的反击.特别是鲁迅与冯乃超联手对付梁实秋,写了《"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更成为文坛佳话。

创造社

创造社:

中国现代文学团体。

1921年6月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

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及郭沫若的译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是该社最有影响的作品。

以其独特的文学主张和锋芒毕露的文学活动,成为五四以后新文学一支生力军,特别在文学青年中激起强烈共鸣。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社主要成员大部分倾向革命或从事革命实际工作。

随后,表现出“转换方向”的态势,并有新从日本回国的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等思想激进的年轻一代参加,遂发展而为后期创造社。

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928年初,郭沫若的《英雄树》、成仿吾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冯乃超的《艺术与社会生活》、李初梨的《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等文章,要求文学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面向工农大众,作家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对五四以后的文学和鲁迅等作家,却作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意识代表进行偏激的批判。

由此引起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1929年2月,创造社为国民党政府封闭。

在文学研究会方面,这种人本主义气质较多地从社会和人道主义的方面表现出来,而创造社方面则集中于自我倾向,所以事后,茅盾和郭沫若都非常宽容地回忆这场论争。

茅盾说: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论战的原因,主要是对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有不同的看法。

换言之,我们所争的是:

作品是作家主观思想意识的表现呢,还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创作是无目的无功利的,还是要为人生为社会服务?

” 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的论战,一直持续了3年,直到1924年7月20日,茅盾和郑振铎首先挂起“免战牌”,表示“本刊同人与笔墨周旋,素限于学理范围以内,凡涉于事实方面,同人皆不愿置辩,待第三者自取证于事实”。

今后“郭君及成君等如以学理相质,我们自当执笔周旋,但若仍旧差无左证谩骂快意,我们敬谢不敏,不再回答。

浪漫主义文学在青年中产生很大反响,对当时和以后的新文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创造社作家翻译了许多外国浪漫主义文学名著,和文学研究会成为我国新文学第一个十年双峰并峙的两大新文学社团,使浪漫主义形成新文学的一股强大文学思潮。

创造社是我国最早介绍和尝试现代主义创作的新文学社团。

后期创造社,还积极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五卅”以后为创造社后期,倡导革命文学。

创造社前期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副刊)、《洪水》半月刊;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

除文学外,后期创造社刊物更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和宣传。

创造社成立后即编辑和出版创造社丛书,出版的主要是该社成员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理论及译作,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共出版60余种。

春柳社

中国戏剧团体。

1906年冬由中国留日学生组建于日本东京。

创始人李叔同(息霜)、曾孝谷。

先后加入者有欧阳予倩、吴我尊、马绛士、谢抗白、陆镜若等人。

春柳社的戏剧活动可分为前期春柳和后期春柳两个时期。

前期春柳包括1907~1909年在日本东京的演出活动。

其中,影响最大的两次演出,一次是1907年6月1、2日公演的《黑奴吁天录》,剧本按现代话剧分幕形式用口语写成,因而被欧阳予倩称之为“可以看作中国话剧第一个创作的剧本”。

这次演出在东京引起轰动,其影响达于国内。

另一次是1909年初夏演出的4幕话剧《热血》,这出戏无论在内容和运用话剧形式上,都获得中国留学生的好评。

李叔同《茶花女》

辛亥革命后,春柳社员陆续归国。

1912年春,陆镜若邀集欧阳予倩、马绛士、吴我尊为骨干,成立了新剧同志会,开始了后期春柳的戏剧活动。

1912~1915年,新剧同志会以上海为基地,先后在常州、苏州、无锡、长沙、杭州一带作巡回演出,保留剧目有《家庭恩怨记》、《不如归》、《猛回头》、《社会钟》等,对新剧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1915年陆镜若去世,新剧同志会也随之解体。

春柳社主张的“编演各种有益社会、发人猛醒之剧,务使于娱乐之中受相当之感化”

春柳社作为新剧初创时期自成一体的一大流派对于这一新兴剧种的形成、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爱美剧

“五四”文学革命开展了对中国旧剧的讨论,批判堕落的文明戏,翻译介绍欧美话剧。

在此基础上,一些戏剧家提出了“爱美”的口号(英文Amateur的音译,意为非职业戏剧,不以营利为目的。

辛亥革命以后欧阳予倩、洪深、顾仲彝等人创办了“戏剧协社”等业余剧团,时称“爱美剧”,是根据“业余”的英文译音而来的。

那时候,这是最时尚的事,牵着年轻人的崇拜和狂热的心。

而最最领风气之先的是那些在台上演出的演员。

他们自己写剧本,改编别人的剧本,甚至编导客串角色,他们的乐趣首先是为了自己的爱好,喜欢的东西——倘若现实中还没有,或还不成熟,就去创造它完善它。

他们用才智和热情创建着“时尚”,可对此他们当时并没有多少在意。

文明新戏

话剧是一种西方的戏剧形式,19世纪末由在上海的西方侨民引入中国。

1907年中国留日学生李叔同、欧阳予倩等人组织的春柳社被看作是最早的话剧团体。

他们演出的这种不同于传统戏曲,而主要适应于现代文明需要的西方戏剧形式,被称为"文明新戏"或"文明戏"。

1910年由任天知发起,有汪仲贤、欧阳予倩、陈大悲参加的进化社是我国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体,他们以"知天派新剧"为旗号,创造了中国现代话剧早期的创作与演出模式:

强调现场的宣传作用,强调演员的即兴表演(采用"幕表制",即不用剧本,只用演出提纲)。

这种具有"街头剧"特点的"广场戏剧"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而衰落。

1914年,现代话剧又出现了一个以现代大都市上海为中心、以职业化与商业化为特色的"甲寅中兴",其中,以郑正秋导演的《恶家庭》为代表的家庭剧风行一时,并创造了文明新戏的最高票房纪录。

也正是由于文明新戏的商业化倾向,过于迁就小市民的欣赏趣味,以及艺术上的粗糙和演员的堕落,终于失去了观众。

  

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

又称乡土小说,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

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等。

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这些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的追求,开创了现代文学史上堪称一大创作潮流的风气。

代表作有彭家煌《怂恿》,王任叔《疲惫者》,许钦文《疯妇》,台静农《地之子》等。

问题小说

为提出某种社会问题而创作的小说。

它与问题剧一样,都是“五四”时期开始出现的文学现象。

当时以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两大思潮的传播为背景,形成了文学必须接触现实人生问题的启蒙主义主张。

俄国文学、东欧文学、北欧文学特别是易卜生密切关心社会现实问题的进步倾向,也影响并促成了中国问题小说的兴盛。

周作人说;“问题小说,是近代平民文学的出产物。

这种著作,照名目所表示,就是论及人生诸问题的小说。

”(《中国小说里的男女问题》)陈望道、沈雁冰等认为:

问题小说就是“以劳工问题、子女问题以及伦理、宗教等等问题中或一问题为中心的小说”(《问题小说》)。

鲁迅从《狂人日记》开始的短篇小说,如他自己所说,“原意其实只不过想将这示给读者,提出一些问题而已”(《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

《每周评论》上胡适的小说《一个问题》,《新潮》上的小说象汪敬熙的《谁使为之?

》,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苦痛?

》,叶绍钧的《这也是一个人?

》,《晨报》上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等,都是较早出现的问题小说,有的连题目都带着问号。

由于作者思想倾向不同,初期问题小说中有一部分作品专以“美”和“爱”作为解决问题的钥匙,大部分则并不提供答案,是所谓“只问病源,不开药方”;而“不开药方”本身,也正是问题小说的特点之一。

  问题小说在“五四”时期的流行,主要反映了大批知识青年的觉醒。

它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需要,又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结果。

后来,问题小说也体现着作家密切关心现实这一优良的传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树理就把自己的小说也叫做“问题小说”。

他说:

“我写的小说,都是我下乡工作时在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展,应该把它提出来。

”(《当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的新时期,许多作家解放思想,通过自己笔下的艺术形象,对以往的历史经验进行严肃的探索和总结,作品往往以其强烈的哲理性而引人深思。

因而也被称之为“问题小说”。

自编教材

(二)

绪论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内涵与分期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与特点

三、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

世界文学的纵横联系

历史内涵

中国现代文学以1917年的文学革命为开端,止于1949年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分期

第一个十年(1917——1927)通称为“文学革命”时期或“五四”时期

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通称为“革命文学”时期或“左联”时期

第三个十年(1937年——1949年)通称为”抗战与解放战争”时期

性质

所谓”中国现代文学”:

“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文学的现代化”表现在文学的内容上就是:

“人的觉醒”、“人的解放”

中国现代文学的时代主题:

“人的觉醒”“人的解放”的时代主题,贯穿于现代文学三十年。

第一个十年:

人的觉醒表现为个性解放

第二个十年:

白色恐怖中,阶级意识觉醒,个性解放进到社会革命

第三个十年:

民族危亡关头,民族意识高涨,个人投入到民族革命战争

现代文学的基本特点:

“人的文学”为现代文学带来了在文学题材、主题,创作方法,文学形式,文学风格诸方面的基本特点。

文学题材、主题:

两大基本题材:

农村题材、知识分子题材

两大基本主题:

表现理想的人性、改造国民性

创作方法:

多元创作方法:

以现实主义文学为主潮包容各种创作方法的开放形态

清醒的现实主义:

文学的启蒙性质

与现代主义的内在相通:

“在高的意义上的现实主义”

与浪漫主义相汇:

对理想人性的追求,理想主义色彩

“文学的现代化”

表现在文学的形式上就是:

“语言现代化”、“文体现代化”

文学形式:

多样文学形式:

现代性形式——以表现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心理;

通俗性形式——以服务于文学的对象工农兵大众。

文学风格:

总的说来现代文学的认识价值高于其艺术价值,即思想性大于审美性,带有过渡时期的特点。

纵横联系

纵的方面:

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承先启后的重要一环。

横的方面:

是20世纪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风东渐”与传统“再发现”

西方文学的引进和输入,不仅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变革,而且导致了传统文学价值的“再发现”,正是在异质文学系统的比较观照下,人们从新的文学观念中获取了新的研究眼光,吸取现代化的科学研究方法,人们对传统文化遗产有了新的认识、新的开掘。

第一章

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发生和发展

第二节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第三节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第四节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一、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文学革命的准备:

蓄势:

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新文体

谭嗣同、夏曾佑、黄遵宪:

“诗界革命”(我手写我口)

梁启超:

“小说界革命”、“新文体”。

白话文倡导翻译文学兴盛(并世译才数严林)

新文化运动

以1915年1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为开端。

《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

“德先生”“赛先生”。

高举民主(Democracy)、科学(Science)两面旗帜,作为反对旧思想、旧道德的武器,鼓动人民解放思想,掀起了“打倒孔家店”的浪潮。

二、文学革命发生的理论倡导

胡适(1891—1962)

1917年1月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改良文学的“八事”主张。

“八事”主张

须言之有物,

不模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

不作无病之呻吟,

务去滥调套语,

不用典,

不讲对仗,

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1910年赴美国,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

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主张文学革命。

同年7月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

参加编辑《新青年》,发表新诗集《尝试集》,为当时新文化

运动的著名人物。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三大主义”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

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

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

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1880~1944)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安徽怀宁人。

早年留学日本。

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

河北乐亭县人。

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

《新青年》编辑,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积极领导五四运动。

钱玄同(1887—1939)原名钱夏,号疑古,浙江吴兴人。

刘半农(1891—1934)江苏江阴人。

《新青年》重要撰稿人,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发展:

1918年冬,陈独秀、李大钊又创办《每周评论》杂志,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办了《新潮》月刊,大力提倡白话文,创作新文学,译介外国文学作品与西方文艺思潮,文学革命的影响就越来越大。

三、对文化保守主义的斗争

对林纾等“国粹派”的斗争(1919)

对“学衡派”的论辩(1922)

与“甲寅派”的论争(1925)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绍兴人。

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

1917年起任北京大学校长

北大精神“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历史反思:

对学衡派的斗争。

这不是一场全是全非的斗争。

文学革命倡导者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失误于某些理论的偏颇;复古派的某些理论虽然持有着真理,然而失足于方向的错误。

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与实绩与意义

1、批判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2、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3、译介外国文学

4、文学理论建设

实绩与意义:

实绩:

白话文的推广

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兴起

文学创作的初步成就

意义:

文学观念、文学内容、文学语言形式的现代化

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一、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

“无论是作家个人还是文学社团,都和外国文学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几乎没有一个作家个人或社团不翻外国作品,几乎没有一个作家或社团不推荐一个或几个外国作家,并且自称在艺术风格上受到他或他们的影响。

”——《西方影响和民族风格》唐弢

文学研究会

《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戏剧》月刊

创造社

《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

新月社

《诗镌》、《新月》

后形成“新月诗派”。

因提倡新格律诗,又称“新格律诗派”。

语丝社

办有《语丝》周刊

多发表针贬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泼辣、风趣的文体而获“语丝派”之称。

莽原社、未名社、浅草—沉钟、湖畔诗社、狂飙、绿波、南国、弥洒、民众

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一、胡适的理论倡导

思想核心:

“白话文学论”、“历史文学观念论”。

主要文章:

《文学改良刍议》、《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白话文学史》易卜生主义》《论新诗》等。

主要内容:

1、肯定白话文学符合历史的前进方向。

2、以文言一致的“国语”作为实现思想启蒙、建立现代民主国家的必要条件。

3、借鉴西方文学思想,整理中国文学遗产

主要特色:

1、从语言形式入手,作为破旧立新的突破口。

2、着眼点不仅仅在于文学,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

3、重视个性主义与写实主义。

二、周作人的理论建树

周作人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先导者和批评家

1918年底发表《人的文学》

1919年初“平民文学”的概念的提出

1920年1月《新文学的要求》的讲演

1921年6月《美文》发表

理论的核心与特色:

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标示新文学与旧文学的本质区别。

注重文学思想内容的革命。

对文学独立性的强调。

对现代散文文体的理论确认。

一、文学发展概况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萌芽期:

1917/1——1919/5文学革命初期准备阶段

发展时期:

1919/5——1926/3思想最解放,创作最活跃显示实绩

沉寂时期:

1926/3——1927/4相对沉寂转型期

二、共同的文学兴趣与趋归

一是理性精神的显现

二是感伤情调的流行

三是个性化的追求

四是多样创作方式的尝试

理性精神的显现

鲁迅《呐喊》、《彷徨》中清醒现实主义的理性批判精神;文学研究会作家“问题小说”、“乡土小说”中反封建的理性批判精神;创造社作家亦在表现自我的同时,致力于探求人生、社会的究竟。

价值观方面:

郭沫若《女神》的泛神论哲理思考;郁达夫对道德心理范畴的探索。

题材方面:

婚姻爱情与个性解放。

文体而言:

“问题小说”、“哲理小诗”、“杂感”等。

感伤情调的流行

小说:

“问题小说”在追求探索人生究竟时诉说感伤的情怀;“乡土小说”虽偏于写实,但也隐含着“乡愁”;自叙传小说表现精神上的追求与痛苦,更是咀嚼感伤。

诗歌:

虽比较表现了五四时代精神和情绪昂扬向上的方向,即“理想化的激昂”,但,哲理小诗、早期象征派诗都普遍抹上了感伤色彩。

话剧、散文也常露感伤情调。

个性化的追求

鲁迅:

冷峻犀利;郭沫若:

雄奇豪放

郁达夫:

袒露自怜;叶圣陶:

平实冷静

许地山:

隽永奇趣;庐隐:

激切质直

王统照:

宛曲纡徐;冰心:

明丽晶莹

周作人:

冲淡自然;朱自清:

精美秀雅

闻一多:

浓烈沉郁;徐志摩;潇洒空灵

冯至:

幽婉舒展;废名:

古朴朦胧;

李金发;幽微象征。

多样创作方式的尝试——多元探索:

: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

自编教材(三)

小说

一:

“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

二:

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

三:

“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

“五四”小说迅速取得文学正宗地位的原因:

清末民初“小说界革命”促使小说地位改变。

“经史不如八股盛,八股无如小说何”

传媒手段的变化、稿费制度的形成使小说的创作与流行成为可能。

“五四”文学革命促进了小说的现代化。

新式教育培养了新小说的读者群体。

西洋小说的介绍推动了现代小说的转型,为现代小说赢得大批读者。

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

“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是“五四”启蒙主义精神和初步入世的学生青年的社会热情和人生思考相结合的产物。

这类小说往往多以知识青年的生活为题材,探究“人生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这类作品诅咒黑暗,鼓吹社会改造,追求个性解放,渴慕婚姻自由,提倡男女平等等,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

冰心(1900~1999):

尖锐的问题,幼稚的答案。

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男士等。

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

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

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

主要作品:

《两个家庭》:

家庭、教育、社会人生问题。

《斯人独憔悴》:

父与子冲突主题。

《去国》:

人才弃置、明珠投暗,人才外流问题。

《超人》:

由社会问题转为心理问题;“人生究竟是什么?

支配人生的,是‘爱’呢,还是‘憎’?

思想艺术特色:

热烈的时代气息和清浅的哲理思考构成了冰心小说的思想特色;

在艺术上,冰心的小说文字清新、细腻,是婉约派风格。

王统照:

爱与美的追求,哲理与诗的融合

王统照(1897—1957)字剑三,山东诸城人。

主要作品:

《沉思》:

模特琼逸《微笑》:

犯人阿根

《湖畔儿语》:

忧愤较深,在幽静的湖畔发现了人生的血泪。

《生与死的一行列》:

写穷人劳苦的生和寂寞的死。

开创长篇小说:

《一叶》《黄昏》

叶圣陶:

真诚的人生派写实小说家

叶圣陶

(1894-1988)原名绍钧,字秉臣。

江苏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