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案8篇.docx
《说木叶教案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木叶教案8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说木叶教案8篇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潜力。
3.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4.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潜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难重点分析:
难点:
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重点: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分析:
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忙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代预习状况
课前预习的时候,我让同学们处理了相关的生字词,并对文中的诗词做了大概的了解,同时要求同学们抓住每一段的关键句。
在研习课文之前,先给大家补充一些读书的方法:
宋朝的心学家陆九渊以前总结出一些读书的方法,我认为这对于我们此刻的阅读理解以及平时读书都是十分有帮忙的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陆象山文集》
上诗的意思即是:
1、读书务必要静下心,心静自然能讲文章理解透彻;2、好好玩味其中的意蕴,所谓的意味深长;3、读不懂得地方能够先行放过,不要走死胡同;相反的,在重点之处则就应仔细思量、思考。
《说“木叶”》是林庚先生关于诗歌意象的一篇文化随笔,文中篇幅很长,引用的诗词很多,那么我们在理解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就应运用到上面所说的读书方法,整体把握,抓住关键,把书读薄。
弱水三千,我独取一瓢而饮。
二、导入
“诗圣”杜甫有一句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那么其中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呢?
天空上掉下来的木头吗?
(学生回答)那里我们能够看出,诗词的鉴赏离不开对意象的分析把握,这天我们就走进林庚先生的《说“木叶”》。
(板书课题)
三、研习课文
下面我们进入到课文的学习,我想让我们的男同学把第一至第三段的关键句子提炼出来,而第四至第六段就交给我们细心的女同学,最后一段最简单就留给老师解决。
(一)两分钟阅读各自任务段落
1、第一段的重点在哪里?
主要讲述的是什么?
(提问)
明确:
作者引用了超多诗句,旁征博引,提出了需要论述的对象:
“木叶”成为了诗人钟爱的形象。
引用的作用:
引出话题
2、第二段主要针对的对象有哪几个?
它们的关系如何?
(提问)
明确:
树、木、树叶、木叶、叶、落木。
“木叶”就是“树叶”,少用“树叶”,常用“树”、“叶”及“落木”。
主要归纳起来就是:
用“木叶”舍“树叶”。
3、第三段的主要对象又有哪些?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提问)
明确:
“木叶”、“落叶”、“树叶”、“落木”等,其实主要是承接上面所提到的几个对象。
几者的主要区别关键字在“木”字。
归纳起来就是:
用“落木”舍“木叶”。
它的目的是为了引导我们注意“木”字为诗人们所喜欢的原因。
小结:
第一至第三段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研究对象,列举了一系列现象,促使读者继续读下去,究其根源。
4、第四段开始探究上文中提出的问题,作者在那里是怎样回答的呢?
(提问)
明确:
本段主要探究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内含落叶的因素。
引用的作用:
以诗歌作为例证。
5、第五段和上一段有什么关系?
作者主要讲了什么?
(提问)
明确:
“木”何以有这个艺术特征?
意即对第一个艺术特征进行解释:
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6、第六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提问)
明确:
注意上一段的最后一句“那里又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那么这一段是总结“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在色彩上具有暗示性。
小结:
第四至第六段主要是针对提出的疑问进行论述,找到相关的答案,即“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7、最后一段是作者在分析论述的时候得到的一个结论:
艺术形象的领域中,概念相同字不同,其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文章一至三段叙述现象,提出问题,四至六段分析现象,论其本质,由现象到本质,这也是同学们需要学习的论证方法。
(二)含英咀华、寻幽探微
同学们掌握了抓住文章关键句子于阅读文章的方法,我认为这还不够,我们除了能够宏观把握全文,还就应从微观的角度对文中的切身之处仔细玩味,这样才能把文章读懂读透,而不是一知半解。
下面我们进入第二部分:
含英咀华,寻幽探微。
1、“木”和“树”有什么不同?
(提问)
明确:
文章举了吴均的《答柳恽》“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和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进行比较:
“高树”没有落叶的形象,“高木”有木叶形象;“高树”饱满,“高木”空阔,落木千山;“木”在那里比“树”显得更加单纯。
补充:
比较“空阔”与“空旷”“空��”。
2、“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
明确:
意象,色彩,触觉,意味
树叶,褐绿色,密密层层浓阴,繁密充实
木叶,微黄,干燥不湿润,疏朗,飘零之意
落叶,繁密绿色,饱含水分,春夏之交
落木: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一个迢远而秀丽的形象。
补充:
比较“疏朗”与“疏落”
疏朗:
稀疏透明、通透明亮。
疏落:
稀疏零落、稀稀落落。
例如疏落的晨星
诗句引用的作用:
1、引出话题;2、用作例证;3、提高全文文化意味。
(总结)
(三)总结:
透过从上面两个部分的解读,期望对同学们解读相关的社科类文章有必须得帮忙,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
整体把握、咬文嚼字。
四、作业布置
透过对本文的学习,同学们都明白了:
在中国的诗词中出现过很多的意象,岁月的淘洗使他们具有了一种特定的意蕴,但是在不同的诗歌中,相同的意象也会用以表达不同的思想情感。
请同学们完成课后练习二,试着结合用林庚的方法去比较“梅”在不同诗词中的用法。
注意结合一下几个问题去思考。
王安石《梅花》
1、王诗中的梅花有什么特点
2、主要表现的怎样的人格特征?
陆游《卜算子咏梅》
陆词中的梅花与王诗中的梅花有什么不同?
具体表此刻哪里?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1、与陆词比较,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2、毛词中的梅花除了傲雪凌霜的品格,还有什么特点?
说木叶教案
(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指导学生了解文中引用的古代诗句的含意。
2.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
潜力目标
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比较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高诗歌赏析的潜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用心乐观态度,养成良好的读诗习惯。
●教学重点
1.抓出主要信息,搞清层次关系,理解课文资料。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文章所阐述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好处,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教学方法
1.自读法。
尽可能让学生自己仔细体会本文所辨析的“木叶”“树叶”“落木”的细微区别,教师适当点拨,由个别推及一般,使他们明白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2.探究阅读,让学生透过鉴赏实践,提高诗歌的解读潜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教师:
杜甫的《登高》一诗中有两个千古名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试问:
其中的“落木”何意?
学生思考后明确:
“落木”即“落叶”。
教师:
那杜甫为什么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呢?
“木”和“叶”有何区别呢?
让我们一齐阅读林庚的《说“木叶”》来解开这个“谜”吧!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难懂的诗句。
教师巡视并帮忙解决。
2.学生再读课文,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
四人一小组交流后明确:
第1自然段,以众多诗人作品中的“木叶”形象作引子,引出议论话题。
第2自然段,探寻古诗中多用“木叶”的理由,排除了诗人们思考文字洗练的因素。
由“木叶”而“落木”,指出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如此丰富多彩。
第3自然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
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4自然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内含落叶的因素。
第5自然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
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第6自然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第7自然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综上所述,全文大致能够分为三个部分。
第1~3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第4~6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7自然段是小结。
三、具体研习课文
出示投影:
思考下列问题,然后自由发言。
1.“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2.“树叶”与“木叶”的潜在意味有何不同?
3.“落木”与“落叶”的意味有何不同?
4.“木叶”与“落木”的意味又有何区别?
5.“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
学生甲:
“木”就是“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
但在意味上,“木”一般是在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而“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
学生乙:
“树”与“叶”都有繁密、湿润的意味,合起来并不比单用意蕴丰富。
“木”与“叶”则不同,“木”有疏朗、干燥的意味,“木叶”暗示落叶的微黄、干燥,传递出疏朗的清秋气息。
学生丙:
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木叶”还进一层,不仅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学生丁:
“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少了“叶”便少了清秋的绵密之意,完全是一片悲凉、凄清。
学生戊:
“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
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内含一个落叶的因素。
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
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那里“扫高木”,显然是叶落的景况,显出“落木千山”的空阔。
第二,“木”还暗示了它的色彩,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貌。
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而清秋的气息。
至于“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
“木叶”中“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四、探究阅读
古代诗歌中,类似“木叶”的意象不胜枚举。
例如:
松、竹、梅、兰、草、柳等。
让学生试析某一意象在不同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以“柳”为例:
出示投影: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注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种纤腰学不成。
注:
乐游苑:
又称乐游原。
长安东南名胜。
地势很高,可俯瞰长安全城,是当时士女节日游赏之处。
鉴赏:
《咏柳》诗,用碧绿的色彩,生动的比喻,新奇的想象,描绘了春柳生气勃勃的葱茏景象,赞美了春风,赞美了它给我们带来的喜悦。
这首小诗,色彩明丽,构思新巧,从春风绿柳展开想象,用人们常见的生活细节,拟人化地刻画了春柳的形象,显示了春天的无限生机,使人感到清新爽目。
《柳》诗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
本来是东风吹得柳枝飘动,诗中却用一“逐”字,说柳枝在追逐东风,写出柳枝的蓬勃生机。
“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即销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
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又回到眼前的柳上来,用春日之柳的繁盛衬出秋日这柳的枯凋。
《垂柳》是一首韵味很浓的咏柳诗,它不仅仅惟妙惟肖地写活了客观外物之柳,又含蓄地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情。
开篇极写垂柳婀娜多姿与纤柔飘逸,然后笔锋一转,另辟蹊径,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抒发诗人托物寄兴的情怀。
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表面上“咏柳而贬美人”,实质上把矛头指向以皇帝为首的官僚集团,针砭时弊,畅快淋漓。
五、课文总结
作者林庚是学者,也是诗人。
他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联想力,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中艺术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很好借鉴。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二。
说木叶教案(三):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潜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潜力;
3.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4.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潜力、总结归纳分析的潜力;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
1、分析课文,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总结归纳;
难点:
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教学方式朗读法、探究法、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
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简单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活力和想像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活力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
让我们一齐带着的活力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
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讨论,明确:
就是“树叶”。
问2:
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
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引1:
树: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
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
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引2:
木叶: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讨论:
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
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
(为帮忙学生体会,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
)
明确:
萧瑟、凄凉。
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显示:
木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较: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讨论后明确: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
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小结:
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艺术特征。
提问:
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明确:
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
“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
体会: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明确: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结论:
“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
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
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思考:
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
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
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提问:
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
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
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好处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讨论:
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
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
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能够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四、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师: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思考1: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
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
(显示《一剪梅》《相见欢》两首词及其画面)
讨论,结论:
望月怀远
思考2:
请根据你所熟悉的梅花诗,说说“梅”这个意象的特点。
显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讨论,结论:
高贵,圣洁,坚贞。
师:
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盛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
但也请同学们注意一下,有时候,诗人把同一意象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
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
“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
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
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
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
”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再如毛泽东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就境界迥异。
五、布置作业:
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
除了前面列出的几首,请再找出一些,写一篇鉴赏性小论文。
六、小结:
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
期望同学们在这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活力,有修养的小诗人。
最后,请让我把下面这首诗献给同学们,作为这天的结束: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能够静静的坐下倾听;也能够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说木叶教案(四):
《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升古典诗歌鉴赏的潜力。
2、熟读课文,了解“树叶”“木叶”“落叶”“木叶”的情感差别以及作者的观点。
3、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古诗词句子,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
1、理解“树叶”“木叶”“落叶”“木叶”在艺术领域的差别。
2、把握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征。
高考导航:
1、积累文中“相去无几”“一字千里”等常考成语,纠正文中“一字千金”的错误。
2、把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以及高考常见意象的含义。
学法指导:
1、熟读课文,走进文本,认真细致地把握语句的含义以及作者的观点。
2、调动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做一番比较。
3、总结并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带规律性的鉴赏方法,并且尝试用这种方法去鉴赏诗歌。
教学媒介:
多媒体、导学案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好,我姓卓,卓文君的”卓“,我来自广西;我的丈夫姓张,来自云南富源。
”
【提问】请问,我刚刚这段话给大家传递了一个什么暗示性的信息?
——我已经算得是云南人。
是的,文字具有联想好处,能够传递一些暗示性的信息,那么这天我们一齐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看看木叶给我们传递什么暗示性的信息。
二、文本探究
(一)摆现象——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提问】文章的题目是《说“木叶”》,这告诉我们本文主要讨论的中心是“木叶”,那么请问,文中告诉我们一个有关“木叶”的什么现象?
(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一段,筛选有效信息。
)——现象:
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一词。
【PPT展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谢庄《月赋》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提问】一般来说,我们“木叶”能够理解为“树叶”,为什么古代诗人几乎不使用“树叶”一词呢?
(二)析问题——分析“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艺术差别
(1)“树叶”与“木叶”【提问】“树叶”与“木叶”的差别点在于“树”与“木”,那么,二者有什么不同呢?
(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三段、第四段,筛选有效信息,回答“树”与“木”的区别。
)树——有生命力的,翠绿的,枝叶繁密的木——没有活力的,枯黄的,树叶落尽的【朗读】第四段最后两句话
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
“木”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