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4372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0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南涧县2016——2017学年下学期3月月考

高一语文试题卷

学校姓名班级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22题,满分15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青铜冶炼工艺后来居上,独领风骚。

利用和发展青铜冶铸技术,楚人在春秋晚期就已开始冶炼并使用铁器。

据考古资料,现已出土的东周铁器,大部分都是楚国的,楚人已经初步掌握了块炼渗碳钢和铸铁柔化等工艺。

历秦入汉,冶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当年楚国著名的冶铁基地宛(汉为南阳郡,即今河南南阳),成为西汉最大的铁器冶炼和生产基地之一。

1959年——1960年,在南阳汉代冶炼遗址的三千平方米发掘区内,发现了熔铁炉七座、炒钢炉数座。

考察表明,这一遗址既铸造铁器,又用生铁炒钢并锻制器具,使用时期由两汉延续到东汉晚期。

故楚之地彭城(今江苏徐州),也是西汉铁官监守的铁器产地。

楚国传统的冶铁技术,乃随着西汉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朝廷的重视而得以普及和提高。

学者根据出土的楚国铁器和南阳汉代冶铁遗址的考察,对楚、汉冶铁情况作了探讨。

先秦的冶铁炼炉,尚未在楚地发现。

可是,著名的湖北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已发现了多座春秋战国时代的冶铜炼炉。

这些炼炉都是竖炉。

学者经研究和模拟试验后认为,这些炼炉的设计合理,性能较为优越,体现了当时冶炼的先进技术。

现今发现的西汉冶铁炼炉,也都是与楚国冶铜炼炉相似的竖炉,只是建筑得更为高大、改造得热效率和料容量更大。

“我国古代炼铁高炉是从炼铜高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铜绿山的春秋炼炉不仅代表了当时我国最高的炼铜技术,而且为战国以至秦汉炼铁技术的提高创立了良好的基础”。

楚国的铸铁柔化技术,可以将生铁处理成黑心和白心两种韧性铸铁,如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出土有韧性铸铁制成的六角形锄,长沙左家塘楚墓出土有黑心韧性铸铁制成的凹口锄,但毕竟处于起步阶段,也未能得以推广,故现今出土的楚国韧性铸铁的数量甚少。

自西汉中期,冶铁业实行官营,朝廷为了提高铁制农具的使用寿命,着力推广和发展这种可以增加铁器的强度和韧性的技术,于是,铸铁柔化技术不仅发展到成熟阶段,而且普及为常规的工艺方法。

战国中期以后,楚国已能生产白口和灰口混合的麻口铁制品。

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出土的战国中晚期铁锤,就是这类强度较高而耐磨性较强的制品。

西汉前期,楚人掌握的这种冶铁技术,又发展成为能够生产低硅低碳的灰口铸铁工艺。

在此基础上,汉人进而还发明了生产类似今日的球墨铸铁的工艺。

以低温还原的“块炼法”炼出熟铁,又进而对其反复加热和锻打以“百炼成钢”的技术,楚人在春秋晚期就已掌握了。

江苏六台的春秋晚期楚墓出土有熟铁条,长沙杨家山春秋晚期楚墓出土有用熟铁锻打成的钢剑。

这项技术,在汉代乃至后世,一直作为简便易行的传统而承袭下来并不断予以完善。

冶铁业规模巨大,冶铁作坊遍布全国,中国古代的炼铁炼钢技术在汉代大体完备和基本成熟,钢铁制品广泛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汉代文化的突出成就。

这一成就的取得,乃与楚人在冶铁技术上的贡献分不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国人的冶铁技术是在青铜冶铸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春秋时期便已出现,并且后来居上,独领风骚。

B.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南阳汉代冶铁遗址上发现了熔铁炉七座、炒钢炉数座,这里曾经是西汉时期最大的铁器冶炼基地之一。

C.湖北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发现的冶钢炉已采用与西汉冶铁炼炉相似的竖炉,代表了当时我国最高的炼铜技术。

D.春秋时期楚国的炼铜技术促进了战国炼铁技术的提高,楚人甚至已经初步掌握了块炼渗碳钢和铸铁柔化等工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从生产生铁到将生铁处理成韧性铸铁,楚人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完成,但是将韧性铸铁全面推向生产、生活领域,则要到西汉时期了。

B.在众多楚人冶铁工艺中,球墨铸铁工艺无疑水平最高,而低硅低碳灰口铸铁工艺其次,麻口铁制品工艺则相对水平最低。

C.早在春秋时期,楚国人便知道经过反复加热和锻打,可以将熟铁炼成钢,这是“块炼法”的进一步发展,并作为一项传统传承下来。

D.楚人的冶铁技术,直接推动了我国古代的炼铁、炼钢技术的不断发展,到了汉代,已基本成熟,冶铁规模巨大,冶铁作坊遍布全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汉时期,铁器成为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物质资料,朝廷非常重视冶炼,重要冶炼铁场所要派出铁官监守,一般情况下,私人不得经营铁器。

B.楚国冶铜炼炉建造水平高超,与后来的汉代冶铁炼炉相比,虽说热效率偏低,料容量偏小,但是这也足以证明当时楚国冶铜技术的先进。

C.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铸铁柔化技术就可以增加铁器的强度和韧性,从而普遍提高了人们使用的铁制农具的寿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D.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出土的战国中晚期铁锤,证明楚国已经能够生产白口和灰口混合的麻口铁制品,并体现了楚国铸铁柔化技术的高超。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4--6题。

千秋家国梦,百年翰墨韵(耿蕾)

蒋思豫先生在百岁时写下诗句以为纪念:

“少年贫笈弃家乡,煮鹤焚琴六月霜。

唾面自干腰不折,尘颜含笑看洛桑”。

他还写有“士气峥嵘焉可侮,骨头如鼓作铜声”等联句。

其诗其辞,也是老人百年人生,风骨铮铮的生动写照。

1914年的春天,中国大地风起云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星火渐呈燎原之势。

宜兴和桥,秀美的江南古镇。

蒋思豫,就出生在这里。

蒋姓是宜兴的大姓,蒋思豫的祖辈显赫不凡。

他的外祖父徐致靖,是赫赫有名的戊戌“维新元老”,官至二品礼部右侍郎,著名的“二王”书法家。

他的远房堂舅便是徐悲鸿。

蒋思豫的父亲也是饱读诗书、精于书法。

蒋思豫从小便酷爱书法,读小学时临摹柳公权的书法习作便已名列学校第一。

  

故园与家族给予的人文影响,让蒋思豫拥有了不凡的眼界和气度,赋予他一颗处变不惊的心。

  

6岁那年,父亲病逝,家道中落,小学未毕业的蒋思豫只能辍学跟随大姐去常州生活。

转眼十余年过去,当年的稚童已长成清俊青年。

18岁时,蒋思豫独自一人去上海谋生。

他当过小报校对,学过铸字技术。

1933年,蒋思豫迎来了他人生的最为重要的转折点——进入复旦大学求学。

当时的年轻人都有着一腔爱国之心。

1937年抗战爆发后,受过良好教育的蒋思豫加入了救国行列,先后在武汉、太原等抗战前线工作,还曾与周恩来、连战的父亲连震东在一个大院共事。

抗战期间,蒋思豫还身兼《中国青年》编辑,并在《益世报》等担任记者和特约撰稿人,亲身经历了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保卫战。

有一次,他与同事一起赴抗日前线采访,正遇日军进攻,一片枪林弹雨,同事只因稍微抬高了头,立刻被削去半个脑袋。

还有一次在重庆工作时,遇到日军飞机空袭,因为来不及躲避,两位同事被炸身亡,他们倒下的地方与蒋思豫只相距数米。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那时候,蒋思豫的心中便存有一个和平与宁静的梦,哪怕完成这个梦要耗费一生,他也在所不惜、追求不止。

当年在复旦学习期间,他非常景仰于右任先生的道德文章和书法成就,将于右任编著的《标准草书》随身带了近十年,临习不断,立志端正书品,传承右公书法心得。

思豫的品行、书艺得到于右任的认可,经于右任外甥周伯敏的推荐,他有幸成为于右任先生的入室弟子。

1947年7月的一天,在南京于右任长子于望德府邸中,33岁的蒋思豫恭恭敬敬地向这位著名的“当代草圣”,磕头行拜师礼。

于先生忙拉他起身说:

“行个鞠躬礼就行啦!

”就这样,蒋思豫得到右公的悉心指导,并渐渐形成了朴茂厚实、简洁凝练、运转持重又大气磅礴的草书风格。

1976年,蒋思豫回到夫人的故乡——宁波镇海,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在这近40年的时光里,蒋思豫将对书法的热爱发挥得淋漓尽致,与书法为伴的宁静岁月,让老人感到无比幸福。

他经常对子女们说:

“中国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巨大精神财富,延绵数千年的中国书法决不能在吾辈手上中断。

蒋思豫一生研习“于体”,其草书直追于公笔韵。

他还写下洋洋万言的《论于右任标准草书》一至三论,为“于体”书法传承作出了理论贡献。

他的篆隶各体,也均有不俗功力:

篆书质朴凝练、格调高古;隶书结字工稳、平实古雅。

胸襟的开阔与心气的平和,在老人的书法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蒋老气度儒雅,言笑洒脱,又喜以诗言志,创作了不少反映晚年心声的诗歌:

“六十年来多祸患,苦中有乐却亦难。

九秩望颐老未死,晚向夕阳看落山”。

念及故乡宜兴,他曾写下诗:

“一别故乡八十年,家园早碎址难辨。

近邻亲友去何处?

只有屺山屹巍然。

蒋思豫在艺术上认真计较,但为人处世上却随遇而安、与世无争。

在镇海区的一个老小区巷子里,一间二室一厅六十平方米的旧楼房,就是蒋思豫与夫人徐敏蕾的住所。

家什是旧样子,墙面有些泛黄,门板十分轻薄,有一些房间仅用旧棉布当门帘。

但眼前这两位老人的风采却让这间简陋狭小的屋子增添了活力与温馨。

蒋思豫的人生在沧桑百年中历经坎坷,始终陪伴老先生的是他最钟爱的笔墨。

唯有这件最珍贵的东西,没有在千般风雨中丢失。

可以说,书法是蒋思豫一生的主调。

【相关链接】

①在蒋老住宅的门楣上,刻有“窭隐”二字。

“窭”是贫穷之意。

蒋思豫笑呵呵地说:

“我是一个被历史遗弃,或说是被淘汰了的‘闲云野鹤’,一生无所作为的糟老头。

”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至尊至贱的世事体验,蒋思豫对人生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旷达洒脱。

他说:

“不开心是一天,开心也是一天。

何不笑看烟霞,落得一身轻松呢。

②百岁,是一个无上的命令。

这年龄包含着生命对于时间的尊严,包含着历史对于个体的温情,包含着专业对于社会的颜面,包含着大地对于生灵的褒奖。

一位书法家能享百年之寿,而笔墨未停,又可展示中国书法艺术的健康个体。

蒋思豫先生正是一个书法艺术的持久实践者。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蒋思豫能成为于右任先生的入室弟子,除了于右任外甥周伯敏的推荐外,更为重要的是他的品行、书艺得到先生的认可。

B.蒋思豫在艺术上认真计较,使得书法成就颇高,尤其是篆书,质朴凝练,格调高古,隶书结子工稳,平实古雅,最为出色。

C.传记再现了蒋思豫先生百年的沧桑历程,他虽历经风雨,但始终没有丢弃钟爱的笔墨,是一个书法艺术的持久实践者。

D.本文语言明快流畅,并引用蒋思豫先生的诗歌,增加了文学色彩,使语言在质朴之余更添典雅。

5.文章结尾说“书法是蒋思豫一生的主调”,这一说法在文中有哪些体现?

请简要概括。

(4分)

6.蒋思豫先生有哪些人格魅力?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大厨林美兰

大厨早先还不是大厨,因为喜欢,进了烹饪职业学院。

毕业后,应聘来这家还不算小的酒店做厨师。

他个头不高,胖墩墩的,但人前一站,骨子里透着一种大将风度。

小伙子肯学肯干,只几年工夫,就当上了大厨。

两年前的冬至,是最寒冷的一天,北风呜呜地叫着,落叶裹挟着雪花满天飞扬。

就在这一天,老板突然跑路了!

大伙一早上班才知道。

下午,大厅里聚集了许多债主。

房东、供货商们七嘴八舌凑出了老板欠的债:

房租、鱼虾钱、蔬菜钱外加水电煤气费,有100多万,还不算拖欠的两月工资。

年轻貌美的服务员小桃气得哭:

我们连回家的路费都没着落!

小永也急得直顿脚:

没路费,咋赶回家结婚呢?

小桃说:

“报警吧,法律可是维护我们打工者的。

小永说:

“我给工商打个电话,让他们也想想办法。

大家纷纷赞同。

不到10分钟,警察就到了。

一会儿,工商的也来了。

小桃感觉气氛有异:

哦,时常有金点子的大厨一声不吭,坐在角落里,似乎心事重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