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灾害应急救助力度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41863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大灾害应急救助力度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加大灾害应急救助力度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加大灾害应急救助力度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加大灾害应急救助力度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加大灾害应急救助力度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加大灾害应急救助力度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doc.docx

《加大灾害应急救助力度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大灾害应急救助力度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doc.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加大灾害应急救助力度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doc.docx

加大灾害应急救助力度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doc

加大灾害应急救助力度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救灾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缓解社会矛盾,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

同时救灾工作又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做好救灾工作是民政部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如何适应形势、与时俱进,开拓性地开展我县的救灾工作,使救灾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

高县地处四川南部,属典型的丘陵县,全县幅员面积1321.09平方公里。

辖19个乡镇,258个村,28个社区,总人口51.8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91万人。

境内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洪涝干旱、山体滑坡等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如何减轻灾害损失,提高灾害应急救助水平,一直是我们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近年来,在市民政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们立足创新救灾工作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不断研究和探索提高灾害应急救助能力的办法,实现了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水喝、有病能医的目标要求,有力地维护了灾区社会稳定。

一.近二年来我县灾害的基本情况,

2009年全县19个乡镇均不同程度受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袭击。

8月29日凌晨1时起,我县遭遇了20年未遇的特大暴雨袭击,最大降雨量达208.1毫米,全县19个乡镇受灾严重,造成多处山体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

全县受灾人口达8.65万人,紧急转移安置4.25万人,死亡5人;农作物受灾36195亩,成灾1810亩,绝收465亩;冲毁山林25000余亩;房屋受损206户725间,倒塌169户506间,死亡大牲畜316头。

灾害还造成省道S206、S309线和6条县乡主要公路中断,冲毁村道150条400余公里;2座水库和52座山平塘受损,冲毁渠系12.4公里;部分供水、供电设施严重损坏,部分企业因灾停产,灾害经济损失达3.1亿元。

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民政部门、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灾害救助工作有序开展。

及时派出工作组,指导各镇乡开展救灾工作。

及时调拨救灾物资,确保受灾群众的临时安置。

及时下拨救灾资金,保证受灾群众的生活安排,同时还抓紧做好灾区恢复重建工作。

基本做到了不冻死人、不饿死人、不发生逃荒乞讨现象,灾区社会稳定,灾民生活安定。

二.我们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预警,把握时效,掌握救灾工作主动权

1、加强预警,完善制度,做到防患于未然。

俗话说: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针对我县自然灾害的特点,我们牢固树立居安思危意识,建立了高县灾情预警制度,定期组织专家分析预测灾情发生及发展趋势,提前预警,为防灾救灾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同时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灾害观察员制度,定期组织对灾害观察员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灾害观察员预警水平。

2010年5月1日,我县接到省市雨情汛情通报后,及时将信息下发至各乡镇、村,

2、快速反应,上下联动,形成抗灾救灾工作合力。

一是县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为做好抗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

每次接到灾情预警报告后,县委、政府领导都高度关注,在灾前及时下发紧急通知,要求提前做好防灾、抗灾、救灾等各项准备工作;在灾中县“四大家”领导第一时间深入到灾区一线指挥救灾,组织转移和慰问灾民,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在灾后迅速组织恢复重建,保证灾民生产生活不受影响;二是部门配合,形成了抗灾救灾工作合力。

县直各部门结合自身工作职责都制定和出台了应急预案,形成了政府统领、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抗灾救灾工作“一盘棋”的格局。

如2009年8月29日我县遭受特大暴雨灾害后,县委、政府连夜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部署抗灾救灾工作。

次日一早,县“四大家”领导全部分赴到灾区一线指导抗灾救灾工作;民政部门及时启动内部应急预案,信息收集、查灾核灾、物资保障等6个工作组都各司其职,全身心投入到抗灾救灾工作中,紧急转移安置灾民的救助措施及时到位,救助政策足额落实,确保了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干净水喝、因灾伤病能得到及时医治。

交通、供电、通信等相关部门迅速抽调精干力量,抢修基础设施,为灾害紧急救助搭建了平台,从而保证了灾情信息传递和救灾物资运输畅通;各乡镇应急分队采取肩挑背扛的办法,及时将救灾物资运往灾区,使灾民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3、及时上报,把握时效,赢得省市的大力支持。

及时、准确反映灾害信息是做好救灾工作的基础,也是领导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为此,每当灾情发生后,我们及时收集灾情信息,全面了解灾害损失程度,在第一时间迅速将灾害信息上报省市及县委、政府,确保了救灾工作迅速有序开展。

2009年8月29日灾害发生后,我们连夜收集整理灾情,迅速将全县初步统计的灾情信息传递到省厅、市局,引起了省市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并迅速派出救灾工作组深入我县指导救灾工作。

由于报灾及时,牢牢掌握了救灾工作的主动权。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快速高效保障灾民基本生活

  在灾害救助过程中,我们把灾民转移安置和生活保障作为重中之重。

在安置方法上,采取集中和分散两种方法,以分散为主。

在保障方式上,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既充分发挥政府行政力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予以补充和辅助。

在工作重点上,主要关注两部分群体:

一是孤残等弱势群体,由于无自救能力,这部分人需要政府全方位保障;二是因灾倒房造成无家可归的重灾户,是所有灾民中遭受损失最重的,需要较长时间的生活保障。

在组织体制上,每个集中安置点都由民政部门为总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相互配合。

  为了更好地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我们强化工作措施,细化工作责任,广泛开展对口帮扶活动,确保灾民后续生活不出问题。

一是深入调查,摸清底数。

在灾情稳定后,就迅速组建工作专班深入到村组农户进行“拉网式”排查,将农作物受灾面积、经济损失、受灾人口、缺粮等情况逐一详细登记,分类建档立卡,保证不漏一户一人,做到了情况明、底子清。

二是层层落实救灾工作责任制。

采取四级包保责任制,即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党员干部包重灾户,并逐级分层签订了包保责任书,哪里出现问题,就追究哪里的责任,确保户户有人管、人人有保障,尽力使救灾工作做到万无一失。

三是充分发挥党政机关各部门对口帮扶作用。

据统计,近两年来全县各部门共为灾民提供资金250余万元、棉被3000多床、衣服1万余件的款物支持,保证了重灾区灾民的基本生活。

四是认真组织开展好救灾捐赠活动。

两年来我们通过不同形式先后3次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组织开展了救灾捐赠活动,接收捐赠款近200万元,有力支援了灾区建设,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五是政策激励,变输血为造血,从根本上解决灾民摆脱贫困问题。

我们一方面出台优惠政策,为灾民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让他们集中精力抓创收;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生产自救,把劳务输出作为抗灾自救的一条重要措施,加强引导和培训,免费办理相关手续,增加现金收入,有效缓解了灾民缺衣缺粮问题。

(三)、加强监督,规范管理,确保各项救助政策落到实处

为进一步加强救灾款物的管理使用,规范救灾款物的发放程序,确保每一分救灾资金都用在“刀刃”上。

我们在救灾款物管理使用过程中,狠抓制度建设和程序公开。

结合实际,出台了《高县救灾款物管理使用办法》,建立了救灾资金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制度、灾民救助卡制度、救灾资金管理使用“一票否决”等制度,从源头上有效遏止了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

在救助对象评定和救灾款物发放过程中,严格规范程序,坚持做到“一公示、二评议、三公开、三审定、四不准”。

“一公示”即需救助对象必须在乡、村两级公开栏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二评议”即需救助对象必须由村民代表和乡镇社会救助评议小组评议,无异议后才能被确定为救助对象;“三公开”就是将救助对象、政策、数量进行公开;“三审定”就是将救助对象先由村民代表评审、再由乡镇复审,经公示无异议后再报县民政局终审,确定纳入救助范围,由民政部门统一填写灾民救助卡,到指定地点领取款物;“四不准”即不准优亲厚友,不准平均分配,不准层层克扣,不准滞拨挪用。

同时,按应急救助、冬春生活救助、倒房恢复重建等类别,层层分类建有灾民救助台账,做到了县、乡、村、户“四相符”。

另外狠抓监督管理。

县财政、审计、监察、民政等部门每年都要联合对救灾资金进行审计,同时民政局内部财务股,对每次下拨的资金都及时进行跟踪审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挪用、滞拨救灾资金的人和事严肃查处,保证了救灾资金专款专用,各项救助政策全部落到了实处。

三.救灾工作主要面临的问题

(一)没有建立统一协调的灾害管理救助体制。

在灾害救助工作中,各部门职责不清,职能分散,相互间缺少沟通,影响了救助的时效性。

农业、国土、水利、交通等部门掌握的灾情数据与民政部门不统一,没有很好地配合起来进行报灾、查灾、核灾。

在开展救灾工作时,也是相互之间不协调,各自为政。

  

(二)救灾资金投入不足。

一是上级投入不够。

以2009年为例:

我县遭受了特大洪涝灾害,全县8.65万人受灾,因灾死亡4人,失踪1人,农作物受灾36195亩,成灾1810亩,绝收465亩;冲毁山林25000余亩;房屋受损206户725间,倒塌169户506间,死亡大牲畜316头。

灾害还造成省道S206、S309线和6条县乡主要公路中断,冲毁村道150条400余公里;2座水库和52座山平塘受损,冲毁渠系12.4公里;部分供水、供电设施严重损坏,部分企业因灾停产,灾害经济损失达3.1亿元。

而县政府安排几十万元,仅恢复重建都不够。

二是地方政府投入不够。

按照国务院关于救灾工作分级负担的原则,主要以地方政府为主,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各级政府虽然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安排了部分应急资金,但主要还是依赖上级投入,地方安排的救灾资金数额较小。

从全国情况看,地方依赖中央,缺乏积极性、主动性的现象普遍存在,从而使灾民救济面大为缩小,只限于重灾区的重灾户,其次是五保户、优抚对象,而且项目少、数额小。

  (三)救灾物资储备品种单一数量少。

从我县情况看,目前只有县府所在地有一个100平米的储备仓库,而且还不是标准的救灾物资储备库。

而且储存的数量少、品种单一。

如有大的突发性灾害发生时,极易出现救灾物资短缺,难以满足临时需求。

从近2年来的情况看,只要遇见大的自然灾害,都得临时向省厅申请调拨棉被和帐篷,从而使救灾物资很难及时运往灾区,影响了救灾工作的时效性。

(四)灾害数据核实困难,灾情评估没有统一标准。

灾情统计数据是救灾、资金分配的主要依据。

灾情统计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资金分配的准确性和政策落实的有效性。

但实际工作中,没有一套科学、客观、完整的灾害评估系统,灾情数据的采集主要是依靠人工实地查看,灾情数据不能准确、客观地反映受灾的具体情况,随意性很大。

因而有的地方为了多要钱存在多报、虚报、夸大灾情数据的状况

(五)堪灾交通工具落后,灾害发生时为了及时准确的拿到第一手资料,救灾指挥车已经不能满足日常查灾需要,

  四、问题产生的原因

  面对自然灾害的威胁,各级政府都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积极防灾,坚决抗灾,大力救灾”是我们同自然灾害斗争的三大组成部分。

由于我们防灾、抗灾的能力还很有限,自然灾害的损失不能避免,因而在同灾害斗争中,加强救灾工作尤为重要。

针对救灾工作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救灾轻防灾。

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缺乏防灾、减灾意识,把主要力量都用在救灾工作上,缺乏防灾减灾工作的宣传教育。

对救灾工作采取“亡羊补牢”的方式,即使救灾工作做的很好,但造成的损失却无法挽回。

  

(二)救灾体制僵化。

救灾工作还是依靠伸手向上要钱,单纯依赖国家拨款,地方政府缺乏多方筹措资金的积极性、主动性。

现在各地市都列支了自然灾害救济事业费预算,但列而不支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救灾工作方式老化。

救灾工作还是国家包办,民政部门封闭管理,还没有实现救灾救济工作社会化。

应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参与抗灾救灾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社区、个人灾害救助的整体效能,共同参与到救灾救济工作中来,探索救灾工作新途径。

(四)救灾业务建设滞后。

这项工作还仅限于“发钱、发物”的简单劳动。

如果要扎实有效地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灾区,组织灾民开展生产自救,做好倒塌房屋重建的选址、规划,使复建房屋远离林缘地带或低洼处,避免火灾和洪涝的侵袭,使减灾工作同时纳入到救灾工作中来。

(五)救灾交通工具落后,现在的救灾指挥车已经比较破旧,安全系数不是很高,如在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查灾,必须更换救灾指挥车,以保证第一时间准确及时的通报灾情,为救灾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

五.建设性意见

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随时有各种灾害发生,我们必须承认现实,面对现实,与灾害共存,同灾害抗争,既要防灾于未然,又要救灾于及时,采取积极措施和有效办法,努力将灾害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通过救灾工作实践,积极探索救灾工作新途径,开拓性地开展救灾工作。

  

(一)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

全民防灾减灾意识的增强和防灾减灾科技的普及,是深入开展防灾减灾活动的重要条件。

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正确宣传我国的抗灾救灾和自然灾害情况、防灾减灾基本知识和技能,增强人们对灾害的忧患意识和防灾减灾责任心,增强自救和互救能力。

防灾减灾教育要从小抓起,常抓不懈,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全民的减灾素质。

(二)加大“四个力度”

(1)加大救灾工作宣传力度,深化救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不但要宣传自身工作的广泛性、服务性、重要性和繁杂性,还要广泛宣传救灾工作在以人为本、扶贫帮困、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干部群众对救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加大学习培训力度,努力提高乡镇救灾队伍的综合素质。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建设一支学习型、政治型、实干型、业务型和创新型的高素质乡镇救灾工作队伍;(3)加大排忧解难力度,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县党委、政府和县各部门要解决乡镇民政干部在救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争取党委和政府配齐配强救灾工作人员,要把那些政治思想好、能力素质高、工作扎实认真的干部配备兼任救灾工作。

要尽量解决必要的办公设施,从根本上交通工具靠“走”、办公靠“手”的现实问题。

逐步加大对民政救灾资金的投入,确保各项民政救灾工作任务的完成,保障社会稳定和困难群众生活;(4)加大制度建设和创新力度,严格依法行政。

各部门要经常深入基层,重点检查各项资金是否按规定及时发放,办事程序是否规范,工作手段是否合法,真正使乡镇民政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三)加强救灾救济工作力度。

一是要严格落实高县救灾应急预案,明确工作职责,层层负责,责任落实到人;县委、县政府应高度重视救灾工作,拨付一定的查灾经费,以保证查灾任务的及时完成;二是要进一步健全救灾应急体系,确保救灾工作及时有效。

根据高县的实际情况,主要抓好三项重点工作:

1、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特大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体系,做好部门预案的衔接工作。

对重点乡镇可以按预案组织演练,确保预案切实可靠;2、要进一步提高重大自然灾害的响应能力,确保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24小时内,灾民的吃、穿、住、饮用水、医疗等救助措施到位;3、进一步做好备灾工作。

抓好特大自然灾害的资金预算和落实,储备好救灾应急物资,确保在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有充分的财力物力保障;三是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社会救助工作领导。

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

各级党委、政府在组织协调、宣传发动、政策制定、资金投入、工作机构和人员配备、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要给予民政部门强有力的支持,大力推进

(四)加强灾害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开发。

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在大多数地区已实现了以省为单位的省市县三级联网。

这一网络的建立,在近几年的救灾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基本实现了灾情收集、统计、汇总、上报的电算化,大大提高了灾情管理的准确程度和时效性,但在一些贫困地区还没有得到普及与应用。

还应进一步研制和开发,建立省、市、县、乡四级联网,在各级政府灾害管理部门实行救灾资源共享,实现灾害管理信息化。

  (五)加大救灾人员培训力度,全面提升救灾工作水平。

随着灾害管理信息系统的逐步建立,救灾工作日益科学化规范化,对救灾人员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特别是基层救灾部门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对现代科学知识和信息技术掌握的不多,甚至不会应用。

为此,必须加大力度,培训救灾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熟悉掌握灾害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与应用,不断提高救灾工作的整体工作。

  (六)建立和完善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接收服务网络。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有大的自然灾害发生时,发动社会力量进行援助,这样可以多方筹措救灾资金,减轻政府负担。

所以,要切实加强对社会捐助工作的管理,建立经常性捐赠工作接收站点,逐步完善社会互助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