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39704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

《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

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2020年各区二模试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

【2020东城二模】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3题。

(共7分)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甲】“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乙】“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丙】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全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又何间焉遂与外人间隔黑白相间挑拨离间

B.衣食所安死于安乐国泰民安转危为安

C.战于长勺其一犬坐于前毁于一旦喜形于色

D.公将鼓之何陋之有不速之客置之度外

1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甲】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翻译:

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理解:

这句话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的现实,为后文鲁庄公一系列的鄙陋表现作了铺垫;也暗示了曹

刿是一个有远谋的人。

【乙】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

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感处理。

理解:

这句话体现了鲁庄公“只要勤于政务、尽心办案就能取得战争胜利”的观点,而且得到了曹刿的认可。

【丙】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翻译:

第一次击鼓能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穷尽了。

理解:

这句话阐释了鲁军等待齐军三次击鼓后才进攻的原因,说明曹刿善于把握战机,具有较高的军事素

养。

13.执政者“取信于民”才能有所作为。

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取信于民”在唐太宗身上的具体表

现及其结果。

(3分)

【链接材料】

上①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②为大理少卿。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③,敕令自首,不首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

“据法应流④。

”上怒曰:

“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对曰:

“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

“卿能执法,朕复何忧!

”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

①[上]即唐太宗李世民。

②[擢]提拔。

③[资荫]凭先代的勋功或官爵而得到授官封爵。

④[流]流放。

答:

答案:

11.答案:

C

(2分)

12.答案:

(2分)

13.答案示例:

唐太宗听从了戴胄的谏言,认识到遵守法律是国家的大信,并且一直支持戴胄执法,结果天下没有了冤案。

(共3分。

具体表现,2分;结果,1分)

【2020西城二模】

(三)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1-13题。

(共7分)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其乡人曰乡为身死而不受背井离乡

B.又何间焉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挑拨离间

C.肉食者鄙先帝不以臣卑鄙鄙陋无知

D.何以战不敢出一言以复拭目以待

1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翻译:

鲁庄公说:

“衣食这类用来保佑人平安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理解:

从此句可见鲁庄公的草率,他没有做充分的战前准备,回答不得要领,谈的是给予官僚贵族的恩惠。

【乙】既克,公问其故。

翻译: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

理解:

直到战争结束,鲁庄公还弄不清取胜的原因,这又一次说明了鲁庄公的鄙陋。

13.结合选文和下面这则链接材料的具体内容,说说曹刿和商鞅的思想有什么共同点。

(3分)

【链接材料】

令既具①,未布②,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③,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

“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④曰: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⑤也,不可施刑。

刑其傅公子虔⑥,黥⑦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注:

①[令既具](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

②[布]公布;颁布。

③[国都市南门]秦国都城市场的南门。

④[卫鞅]即商鞅,卫国人,在秦国实施变法。

⑤[君嗣]国君的继承人。

⑥[虔(qián)]人名,姓嬴,他和下文的公孙贾都是秦孝公太子嬴驷的老师。

⑦[黥(qíng)]即墨刑。

用刀在面额上刻字,再涂以墨。

答:

答案:

11.答案:

C

评分标准:

2分。

选错不得分。

12.答案:

评分标准:

2分。

选错不得分。

13.示例:

曹刿和商鞅都非常重视取信于民。

曹刿认为鲁庄公可以迎战的原因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说明他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

商鞅在未颁布变法的条令之前,重赏徙木之人,“以明不欺”,实行新法后,太子犯法,刑其师傅,这些都说明他意识到取信于民对于推行新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评分标准:

共3分。

都重视取信于民1分,解说曹刿思想1分,解说商鞅思想1分。

【2020海淀二模】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2题。

(共8分)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惩山北之塞惩前毖后惩一儆百

B.固不可彻固若金汤根深蒂固

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不毛之地轻于鸿毛

D.且焉置土石本末倒置置之度外

11.请结合上下文内容,对下面语句的进一步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理解:

寒来暑往季节交替,愚公一家开始折返回家。

这句话写出了移山进程之快,表现出愚公一家干劲十足。

【乙】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理解:

这是智叟讥笑、阻止愚公移山的语句。

智叟认为愚公不可能完成移山任务,他不理解愚公的坚定执着。

【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理解:

愚公认为自己的子孙繁衍不断,但山不会加大增高,移山任务终将完成。

这体现了愚公超越一般人的见识。

12.愚公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的中国人。

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谈谈这种精神是如何被继承和发扬光大的。

(4分)

【链接材料一】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链接材料二】

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

十万开山者,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在太行之巅修建了红旗渠。

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人民为解决当地干旱缺水的问题,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开始修建红旗渠这一水利工程。

太行山绵延陡峭,在山腰修建沟渠本就十分困难,加上每延伸8000米才允许垂直高度降低1米的施工要求,使得修建过程难上加难。

修渠民工从峭壁高耸的山顶,腰系大绳,下到山腰,再用荡秋千的方法到达渠线,在坚硬的石英岩构成的悬崖上抡锤打钎,劈山凿石。

除此之外,他们还面临粮食紧张、物资短缺、技术设备落后等困难。

修渠民工凭着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精神,最终削平了1250座山头,开凿了211个隧洞,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

最终完成了红旗渠工程,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

答:

答案:

10.D(2分)

11.甲(2分)

12.答案示例一:

宋濂面对读书难、从师难、请教难等诸多困难,借书抄书天寒不怠计日以还,百里从师色恭礼至,最终学有所获,体现了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的精神;林县人民面临施工困难、粮食不足、物资短缺、技术落后等诸多困难,自强不已,奋斗不息,建成红旗渠工程,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也是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愚公精神的体现。

答案示例二:

宋濂面对读书难、从师难、请教难等诸多困难,借书抄书天寒不怠计日以还,百里从师色恭礼至,最终学有所获;林县人民面临施工困难、粮食不足、物资短缺、技术落后等诸多困难,自强不已,奋斗不息,建成红旗渠工程,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

他们都是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愚公精神的体现。

(共4分。

宋濂表现1分,体现的精神1分,修渠民工表现1分,体现的精神1分。

分别写两则材料的事例,最后总说精神,可正常给分)

【2020丰台二模】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4题。

(共8分)

景春曰: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甲】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1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必敬必戒引以为戒戒备森严戒骄戒躁

B.以顺为正天下顺之逆来顺受百依百顺

C.与民由之由是感激必由之路咎由自取

D.独行其道圣贤之道道听途说能说会道

13.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

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理解:

景春认为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纵横家,一举一动能左右天下的局势,是大丈夫;而孟子不以为然,认为他们“以顺为正”,算不得大丈夫。

【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翻译: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理解:

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重视“仁”“礼”“义”,在“富贵”“贫贱”“威武”面前能坚守做人的原则,得志时能“独善其身”,不得志时能“兼善天下”。

14.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上文说说苏秦和于谦是否称得上“大丈夫”。

(4分)

【链接材料一】

(苏秦)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①。

苏秦曰:

“嫂,何前倨②而后卑也?

”嫂曰:

“以季子③之位尊而多金。

”苏秦曰:

“嗟乎!

贫穷则父母不子④,富贵则亲戚畏惧。

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⑤乎哉!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链接材料二】

(于谦)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

帝赐第西华门。

辞曰:

“国家多难,臣子何敢自安。

”固辞,不允。

乃取前后所赐玺书、袍、锭之属,悉加封识,岁时一省视而已。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注:

①[谢]表达歉意。

②[倨]倨傲,不敬。

③[季子]即苏秦。

④[不子]不把他当儿子。

⑤[忽]不重视,忽略。

答:

答案:

12.(2分)B

13.(2分)甲

14.(4分)答案示例:

苏秦不能说是大丈夫。

得志后的苏秦把权势与富贵看得过重,在家人面前有傲慢之意,不符合孟子所说的大丈夫“富贵不能淫”的主张。

于谦可以称得上是大丈夫。

国家多难,于谦厉行节俭,不为钱财动心,可谓“富贵不能淫”。

(共4分,每个人物结合具体内容分析2分)

【2020顺义二模】

(三)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回答11—13题。

(8分)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不敢稍逾约(稍微)稍逊一筹县官日有廪稍之供(指粮食)

B.色愈恭,礼愈至(周到)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C.媵人持汤沃灌(热水)赴汤蹈火(开水)

D.久而乃和(暖)心平气和(柔顺)

1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翻译:

家里穷,没办法得到书,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理解:

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家境贫寒无书可读,便用借书、抄书的办法来克服这一困难。

从“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中可以看出作者读书的艰辛。

B.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翻译:

我站在旁边伺候着,提出问题,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理解:

作者“趋百里外”拜访名师,寻求教导,从“俯身倾耳”这一细节中我们仿佛看到作者虚心求教的情态。

C.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翻译:

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嫉妒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人。

理解:

面对周围同学的锦衣玉食,作者不羡慕、不嫉妒,因为作者知道羡慕嫉妒会使自己与同学产生隔阂,徒增烦恼,内心的丰富才能战胜物质的贫穷。

13.选段中作者记叙了自己求学的经历,从中可以看到作者勤学苦学、虚心求教等优秀品质。

宋濂身上还有许多优秀品质,如为官清廉,为人诚实。

阅读两则材料,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说明他的清廉和诚实是如何体现的。

(4分)

【材料一】

宋潜溪①临财廉,尝大书于门曰:

“宁可忍饿而死,不可苟利而生。

”君子以为名言。

权要非其人,虽置金满橐②,一字不肯,纵与之,亦不受馈。

日本使奉敕请文,以百金为献,先生不受。

上以问先生,先生对曰:

“天朝侍从之臣而受小夷金,非所以崇国体也。

取材于明代焦竑《玉堂丛语·卷五》

【材料二】

宋景廉③尝曰:

“君犹父也,天也,其可欺耶?

”上尝曰:

“昨日饮酒否?

座客为谁?

馔为何物?

”悉以其人及膳馐品对。

上笑曰:

“卿饮时,朕令人视之,果如卿言,卿信不欺我。

”故上久而益信其诚。

先生尝诫子孙曰:

“上德犹天地也,何以为报?

独有诚敬忠勤,略可自效④万一耳。

取材于明代焦竑《玉堂丛语·卷五》

注释①潜溪:

宋濂的号。

②橐:

口袋。

③景廉:

宋濂的字。

④效:

贡献、献出。

答:

答案:

11.C(2分)

12.C(2分)

13.材料一:

宋濂面对财物非常廉洁。

在门上写大字,即使饿死,也不能贪利而活。

/日本使臣以一百两黄金求字,宋濂推辞而不接受

材料二:

宋濂为人处世非常诚实。

一次皇帝问宋濂昨日是和人否喝酒一事,宋濂一一如实回答。

皇帝大赞宋濂诚实。

/宋濂告诫子孙,陛下的恩德就像天地一样,只有做到诚敬忠勤,才稍微可以为天下贡献出一份力量作为回报。

评分:

本题共4分,每点2分

【2020密云二模】

(三)阅读《大道之行也》,完成12-14题。

(8分)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1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选贤与能呼尔而与之与时俱进无与伦比

B.是谓大同由是感激各行其是自以为是

C.不必为己为宫室之美舍己为人为五斗米折腰

D.女有归朝而往暮而归完璧归赵视死如归

13.对以下语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翻译:

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抚育自己的儿子。

理解:

这句话讲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关爱亲朋、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

B.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翻译:

人们厌恶财物被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但并非据为己有。

理解:

这句话由上文物质生活转入对人们思想观念的阐述,表明人们珍惜劳动成果,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达到了货尽其用的境界。

14.《大道之行也》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概括下面两则【链接材料】分别符合大同社会的哪些特征?

这些特征在两则【链接材料】中分别体现在何处?

(4分)

【链接材料一】

尧曰:

“嗟!

四岳①,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

践朕位?

”众皆言于尧曰:

“鄙德忝

帝位。

有矜在民间曰虞舜。

”尧曰:

“吾其试哉。

”乃使舜慎和五典

,五典能从。

乃遍入

百官,百官时序。

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诸侯远方宾客皆敬。

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

尧以为圣,召舜曰:

“女谋事至而言可绩

,三年矣。

女登帝位。

【链接材料二】

子产者,郑之大夫也。

郑昭君之时,以所爱徐挚为相,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

以子产为相,为相一年,竖子

不戏狎,斑白不提挈

,童子不犁畔

二年,市不豫贾

三年,道不拾遗。

四年,田器不归。

五年,士无尺籍

,丧期不令而治。

选自《史记》

【注】①四岳:

四方诸侯;或官员,掌管四时、方岳之事。

庸命:

指顺应天命。

忝(tiǎn):

有愧于,辱。

和:

协调。

五典:

古代的五种伦理道德。

入:

参与。

绩:

功绩。

竖子:

小子,对人的蔑称,这里指青年人。

狎:

亲近而不庄重。

挈:

提着,提起。

畔:

田界。

不豫贾:

买卖公平。

士无尺籍:

男子无须服兵役。

答:

答案:

12.C(2分)

13.B(2分)

14.(4分)

答案示例:

材料一:

符合大同社会“选贤与能”的特征;尧经过大臣推荐和三年的考察,让德才兼备的舜继承帝位。

材料二:

符合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特征;子产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童子不犁畔。

符合“讲信修睦”的特征。

为相二年,市不豫贾。

符合“盗窃乱贼而不作”的特征;四年,田器不归。

(共4分。

特征2分,链接材料的表现2分。

【2020燕山二模】

(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0-12题。

(7分)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但当涉猎 当涂掌事 木兰当户织

B.辞以军中多务 自以为大有所益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C.非复吴下阿蒙 周而复始 死灰复燃

D.见往事耳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于是入朝见威王

11.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蒙乃始就学。

翻译: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理解:

一开始吕蒙找借口不愿意学习,孙权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一番劝说,才促使他学习。

【乙】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翻译:

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并和他结为朋友后才分别。

理解:

出于对吕蒙巨大进步和才略的赞赏,鲁肃才拜蒙母,结友吕蒙,文中这些内容都为了体现鲁肃能慧眼识英才。

12.下面两则材料中哪一位主人公的表现可以用“非复吴下阿蒙”来形容,请简要说明理由。

(3分)

【链接材料一】

傅永①幼随叔父洪仲入魏,寻②复南奔。

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

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③之而不为报。

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为崔道固城局参军,与道固俱降,入为平齐百姓。

帝每叹曰:

“上马能击贼,下马能做露布④,唯傅修期耳。

(节选自《北史•傅永列传》)

【链接材料二】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节选自王安石《伤仲永》)

答:

注:

①[傅永]南北朝时武将,字修期。

②[寻]不久。

③[让]责备。

④[露布]公开的文告。

答案:

10.C

11.甲

12.答案示例:

【材料一】的主人公傅永可以用“非复吴下阿蒙”来形容。

理由:

“非复吴下阿蒙”指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意在赞赏一个人进步显著。

【材料一】中傅永勇武过人但文化水平低、学识不足,经过发奋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