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道德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3890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话道德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白话道德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白话道德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白话道德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白话道德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白话道德经.docx

《白话道德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话道德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白话道德经.docx

白话道德经

《道德经》(白话精译版)

杨义先译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安全中心主任

灵创团队带头人

 

【第1章】何谓“道”?

不知道!

可定义之“道”,绝非真“道”;可命名之“名”,亦非本“名”。

天地初之道,称为“无”;万物母之道,称为“有”。

所以,道之玄妙常见于“无”,道之踪迹常见于“有”。

“有”与“无”异名而同源,玄,玄之又玄,众玄之源!

(原文第1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2章】众人认定之美,便是“美”;随之,便比较出了“丑”。

众人首肯之善,便是“善”,从而,诞生出了“恶”。

“有”与“无”相生,“难”与“易”相成,“长”与“短”相形,“高”与“低”相比,“音”与“声”相和,“前”与“后”相随。

所以,圣人处事而无为,行教而不言,因为,“道”也是这样“兴盛万物而不自大,生养万物而不占有,施予万物而不自恃,功成万物而不自居”。

只有不居功,才可永恒其功!

(原文第2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3章】不崇尚贤能,百姓便不会互斗;不看重奇珍异宝,便无强盗小偷;不诱发私欲,便可使百姓憨厚。

所以,圣人施政就该使百姓“心里谦卑,腹怀饱胃;血气淡化,筋强骨魁”。

百姓若是无欲无求,“智者”岂能胡作非为!

若施无为之治,则天下太平也。

(原文第3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4章】“道”体虚空,功用无穷;“道”深如渊,万物之源。

即使“道”自挫其锐,自脱其彩,自暗其光,自掩其相,你也能在冥冥之中,感觉得到“道”的存在。

“道”先于一切有形,真不知它是谁之子!

(原文第4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5章】天地不讲仁,视万物如刍狗;圣人不讲仁,视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空虚如风箱,虽然虚静,却功用无穷,且越抽风越大。

与其多言误事,不如心静守虚。

(原文第5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6章】“道”体如幽悠无形之神,永生不死,是最根本的母体,也是天地之本源。

“道”隐隐约约,绵延不绝,用之不竭。

(原文第6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7章】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久,皆因它不自顾其生,所以能长生。

同理,圣人先人后已,反而能领先;置身度外,反而能长存。

因为圣人无私,故反而能成全其私!

(原文第7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第8章】上善若水。

水滋养万物而无争,身处众人嫌弃的凹地,故水很像“道”。

圣人立身谦卑,心怀谦虚,乐施仁爱,言而有信,治而守正,事而有能,适时而动。

与世无争,便无结怨。

(原文第8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9章】杯既溢满,别再冲灌;刀锋之锐,不可长维;金玉满堂,不能久长;富贵而骄,灾祸自招;功成名遂,全身而退;此乃天之道。

(原文第9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第10章】魂魄相守,能不分离?

血气柔顺,能如婴儿?

清净内心,能无瑕疵?

爱国治民,真能无为?

运用心智,能守静如雌?

通达明白,无知能行?

生之养之,生而不占有,为而不自恃,主而不宰,这才是大德。

(原文第10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第11章】三十辐条合成之轮,之所以能使车辆转动,是因为轮与轴之间有间隙。

陶皿之所以能盛物,是因为它中空。

洞凿门窗之所以能住人,也是因其空。

总之,“有”之所以能利人,是因为“无”发挥了作用!

(原文第11章: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12章】色炫令人目盲,音杂令人耳聋,重味令胃口受伤;驰骋猎场,令人心发狂;奇珍异宝,令人行为乖张。

所以,圣人之治,只求温饱,不求享乐。

依此取舍。

(原文第12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13章】宠辱若惊,似大病伤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尊,得宠便受惊;辱为贱,被贱也受惊,此乃宠辱若惊。

何谓大病伤身?

人之所以有大病,皆因有肉身,若无肉身,大病何来?

所以,若能置身度外为天下,则可以天下寄之。

若能舍身爱天下,则可以天下托之。

(原文第13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14章】视而不见,叫“夷”;听而不闻,叫“希”;触而不觉,叫“微”。

“夷、希、微”三者,不可深究,故合而为“一”。

这个“一”,说它光明却也混沌,说它乌黑却不昏暗;其延绵之状不可名,复归于虚幻无物;它具无形之形,无象之象,恍恍惚惚;迎面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借上古之道,驾驭当今之“有”,便知原始,此乃“道”之纲领。

(原文第14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抟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15章】古代道高者,精通玄妙,深不可测,故只能勉强描述之。

他审慎如履薄冰,迟疑如畏四邻,拘谨如串门做客,涣散如冰雪消融,敦厚如朴玉,旷达如山谷,糊涂如混沌。

谁能沉淀浊水,使之慢慢变清?

谁使躁动安宁,让虚静渐渐重生?

能成此事者,必非私欲满盈。

因为私欲不盈,故能旧弃新成。

(原文第15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飘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16章】虚空至极,笃守静心,万物蓬勃,我反复观之。

芸芸万物,各自回归其根。

归根叫“静”,静叫“复命”,复命叫“常”,知“常”叫“明”。

不知“常”,胡作为,则凶;知“常”,则能包容,包容则无私,无私则能为王,为王则能统领天下。

天即“道”,道恒久,永垂不朽。

(原文第16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17章】优等统治者,民不觉其存在;良等统治者,民对其亲近并赞誉;中等统治者,民觉害怕;差等统治者,被民鄙视。

诚信不足的统治者,也不被信任。

多给自由,少出政令,功成事遂后,老百姓只觉是自然而然。

(原文第17章:

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18章】“道”被荒废后,才出现仁义。

智慧出来后,才滋生伪诈。

六亲不和,才倡导孝慈。

国家昏乱,才需要忠臣。

(原文第18章: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19章】弃绝机智,则民众百倍获利;弃绝仁义,则回归孝慈;弃绝巧利,则盗贼灭迹。

不仅要弃绝“机智”、“仁义”和“巧利”,还要让民心归属“朴素”。

少私寡欲,不学则无忧。

(原文第19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第20章】恭维与呵斥,相差几何?

美丽与丑恶,区别很多?

众人之所畏,我也害怕。

无尽的惘然,笼罩着我:

众人熙攘,如享国宴,如登高台览春景,而我却失魂落魄,像昏昏然还不会嬉笑的婴儿,不知所措;众人皆富足,而唯独我若有所失。

我太愚钝了!

众人都明明白白,独我昏昏沉沉;众人都斤斤计较,独我马马虎虎。

茫茫大海,飘渺无边,众人皆有所依乘,独我愚顽卑鄙。

我独异于别人,乐于依偎于自然之母。

(原文第20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第21章】厚德举止,唯“道”是从;拟物观“道”,又恍又惚;恍恍惚惚,似又有象;惚惚恍恍,又似有形。

幽幽冥冥,“道”中有核,其核真切,核中充实。

从古至今,“道”名如初,以窥万物。

据此,便知万物初生之状。

而已。

(原文第21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

 

【第22章】人,能受委屈,才可求全;物,能弯曲,才可伸直;地,凹陷,才能盛水。

弊端浮现,才促革新。

少取则多得;贪多则迷惑。

因此,圣人守“道”,以标榜天下。

不自顾,才能明鉴;不自以为是,才能是非昭彰;不自夸,才能建功立业;不自大,才能长久。

与世无争,则无人能与你相争。

古话“曲则成全”,岂是虚构?

成全者,则天下归之。

(原文第22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第23章】慎颁政令,才属自然!

大风不能劲吹整个早晨,暴雨难以倾盆全天。

谁吹狂风?

天地!

谁倾暴雨?

天地!

尚且天地都不能持久,何况人力乎?

所以,守“道”者,就认同“道”;有德者,就认同德;失道失德者,则认同“失道失德”。

认同“道”者,“道”也悦纳他;认同“德”者,“德”便欢迎他;认同“失道失德”者,失道失德便也拥抱他。

(原文第23章: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

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德者同于德。

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于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24章】踮脚难久立,狂奔难远行。

自顾者,不能明鉴;自是者,是非不清;自夸者,不能建功立业;自大者,不能长久。

从“道”的角度来说,自顾、自是、自夸、自大恰似“残汤剩饭”,令人厌恶,令有道者不屑。

(原文第24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25章】有种混沌物,先天地而生。

它无声无形,却独立而不改变;周而复始不停息。

它可做天地之母,我不知其名,勉强称之为“道”,名之为“大”。

“大”在飞速膨胀,膨胀至无际遥远;远至无限后,又再折返。

因此,道为大,天为大,地为大,人也为大。

宇宙有四大,而人居其一。

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原文第25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26章】“重”为“轻”之根,“静”乃“躁”之主。

所以,君子出行,终日不离辎重,不弃“根”;虽居荣华,却能超然处静。

也有万乘之主,轻慢天下。

轻慢则失根,骄躁招杀身。

(原文第26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轻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第27章】善行者,不露踪迹;善言者,不留话柄;善算者,不靠工具。

善锁门者,虽无门闩,也能牢不可破;善打结者,不用绳绑,便紧扣不可解。

所以,圣人常善于救人,以至无人被弃;常善于救物,以至于无物被弃。

这便是英明!

所以,“善人”是“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则是“善人”之鉴。

不尊其师,不惜其鉴,则大愚若智。

此乃奥妙所在。

(原文第27章:

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

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第28章】虽为刚,却静守柔,愿处天下低。

愿处天下低,则守德永不离,回归于婴儿之纯态。

虽能光明,却甘守暗昧,模范天下。

模范天下,则恒德不失,回归于初始。

虽可荣耀,却甘守羞辱,做天下之低谷。

做天下之低谷,则恒德充足,回归于质朴。

这种质朴之气,圣人若用之,则可为统帅,且能长治久安。

(原文第28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第29章】欲取“天下”而治之,恐难如愿。

“天下”乃神物,且可人治?

强取,则必毁“天下”;强霸,则必失“天下”。

万物,有前就有后,有缓就有急,有强就有弱,有安就有危,所以,圣人应当,别过度,弃奢侈,戒骄纵。

(原文第29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夫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赢、或挫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30章】以道辅佐治国者,不应穷兵黩武,否则会遭报应。

兵过之处,荆棘丛生。

战争之后,必随灾年。

善用兵者,适可而止,只求结果,不过度逞强。

取胜后,不矜持,不杀戮,不骄傲。

用兵乃不得已而为之,故,虽胜别强夺。

盛极必衰,因为不符合“道”。

不合“道”,必然很快消亡。

(原文第30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

果而勿伐。

果而勿骄。

果而不得已。

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第31章】战争非吉祥之事,绝非君子工具。

即使不得已而开战,也该怀恬淡之心,点到为止。

胜仗后,别太自美,否则便是乐于杀人。

杀人狂且能得志于天下?

武器是不祥之器,被人厌恶,故有道者从不炫武。

君子排位以左位为贵,军队排位则以右位为贵。

吉祥之事,崇尚左;凶险之事,崇尚右。

副将居左,主将居右,这也是丧礼制式。

杀人众多,以悲哀待之;胜仗,宜以丧礼处之。

(原文第31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第32章】“道”本来无名,它虽微小,但天下没人能臣服之。

侯王若能守“道”,则万物便自然归顺。

天地交合,普降甘露,不用命令,甘露便会自然均分。

开国建制,名正言顺,名既已有,适可而止。

知止,则可以避险。

“道”比之于天下,犹如大海比之于溪谷。

溪谷终将入大海。

(原文第32章:

道常无名。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顽强者有志。

不自我迷失者,长久;死而不亡者,长寿。

(原文第33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第34章】大道浩瀚,左右弥漫,生养万物,却从不发号施令,且功成而不占有。

大道颐养万物,但从不做主宰。

可以说它小,因为,它从无私欲;可以说它大,因为,万物都归依于它,并不为其主。

“道”始终不自大,所以,才成就了其伟大。

(原文第34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35章】执守大道,则天下归之。

归顺而不彼此伤害,则平安通泰。

美食娱乐,令过客沉溺不前。

对“道”而言,尝之无味,视之无影,听之无声,但是,却用之无穷。

(原文第35章: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

听之不足闻。

用之不足既。

 

【第36章】欲图敛之,故意张之;欲图弱之,故意强之;欲图废之,故意兴之;欲图取之,故意予之。

此即微妙!

柔弱胜刚强。

鱼儿离不开水,国家离不开“道”,杀手锏不可轻易让人知晓。

(原文第36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37章】“道”常无为,却又无所不为。

侯王若能守“道”,则万物便自行教化。

教化催生私欲,故需用“道”来制止,使众人纯朴无欲。

无欲则心静,天下将自然安定。

(原文第37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第38章】德厚者,不以德自居,德在心中;德薄者,自以为守德,实则心中无德。

德厚者,无需作为,却无所不为;德薄者,需要躬身理事,才能有所作为。

仁厚者,虽求仁,但不刻意为之。

正义者,求义,却刻意为之。

上等礼者,若求礼而不得,则赤膊上阵,强行夺之。

可见,失道后,才用德;失德后,才用仁;失仁后,才用义;失义后,才用礼。

所以,“礼”意味着忠信淡薄,礼是祸乱之首。

所谓先知者,实则以“道”为幌子,是愚昧之源。

因此,大丈夫应当立身厚“道”,而非委身薄“礼”;应当行“道”之实,而非炫“道”之华。

据此取舍。

(原文第38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第39章】古之得“道”者表现为:

天得道,则清静;地得道,则安宁;神得道,则显灵;虚谷得道,则流水充盈;万物得道,则生长;侯王得道,则天下正。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天若不清,则会崩溃;地若不宁,则会倾废;神若不灵,则会被弃;谷若不盈,则会枯竭;万物若不生长,则将灭绝;侯王若不正,则会垮台。

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低为基础。

这便是王侯自称孤家、寡人、不善的原因。

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本吗,是吧!

所以,最高的赞誉,便是不赞誉。

因此,不必争当晶莹美玉,而要甘做无华顽石。

(原文第39章: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其致之。

天无以清将恐裂。

地无以宁将恐废。

神无以灵将恐歇。

谷无以盈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侯王无以贞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此非以贱为本邪?

非乎。

至誉无誉。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40章】“道”反向而动。

柔弱是“道”的功用。

天下万物,生于实“有”。

实“有”生于虚“无”。

(原文第40章: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41章】上等人听“道”后,便勤勉地遵行;中等人听“道”后,似懂非懂;下等人听“道”后,哈哈嘲笑。

不被嘲笑,便不是真“道”。

故《建言》说:

明白“道”者,糊里糊涂;“道”中前行,像是倒退;“道”中坦途,却像崎岖小路;高德似低谷;大白若黑;德广者,却似德不足;德健者,却似怠惰;德真者,却似没有真德。

最方正者,却无角;大器晚成,大音无声,大物无形状,大道隐秘于无名。

只有“道”,才善于施舍,善于成就万物。

(原文第41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第42章】“道”生宇宙之混沌元气,元气生天地,天地生阳气、阴气、阴阳合气,合气生万物。

万物背阴而抱阳,阴阳相交成合气。

世人都厌恶孤、寡、不善,但是,王公却用这些恶名来自称。

因此,有时减损却导致增益,增益反而导致减损。

别人怎样教我,我就怎样去教别人。

“逞强者不得好死”,这句老话就算是第一课吧。

(原文第42章: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

吾将以为教父。

 

【第43章】世上最软之物,能贯穿世上最硬之体。

虚空之物,能够进入无缝之体。

由此,我便知道“无为”确有好处。

无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又有几人能明白呢!

(原文第43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44章】名望与身体,谁更亲?

身体与财物,谁更贵?

利益与死亡,你选谁?

过贪必大损,积蓄过多必有大失。

所以,知足便不受屈辱,知止便没危险,可以安享长久。

(原文第44章: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

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可以长久。

 

【第45章】大全若缺,其用不竭;大满若空,其用无穷。

大直若曲,大巧若拙。

最善辩者,好像说话迟钝。

安静胜焦躁,寒冷胜炎热。

人心清静,则世道纯正。

(原文第45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第46章】天下有道时,战马良驹都只用来掏粪;天下无道时,甚至连怀孕母马都得上战场。

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灾,莫大于无厌贪腐。

因此,以知足为满足,才能永远满足。

(原文第46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47章】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

不窥视窗外,便知天象。

出门越远,知事越少。

所以,圣人不远行,便知世间情;不用看,便懂天下事;不必躬身,便能功成。

(原文第47章:

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不见而明。

不为而成。

 

【第48章】求知会膨胀,求道则谦卑。

越来越谦,以致达到无为境界。

无为,则无所不为。

成事常靠无为,若过于执着,则事必不成。

(原文第48章: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49章】圣人无私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者,吾善待之;恶者,吾也善待之;以此修善。

诚信者,吾信赖之;无信者,吾也信赖之;以此修信。

圣人治天下,以其混沌之心,和睦待人。

百姓便像婴儿那样,全神贯注于圣人的一举一动。

(原文第49章:

圣人无常心。

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