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38556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20一滴水经过丽江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朗读中感受丽江的美。

2.抓住关键句,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本文构思新颖,视角独特的特点。

3.理解从丽江的自然风光、建筑特色、民俗民风等方面来展现丽江的美。

4.培养欣赏美、热爱美、珍惜美的思想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知识链接】

作者介绍

阿来,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获奖者。

著有长篇小说《尘埃落定》。

【自主学习】

1.字音

驿()道矗()立闸()口

翡()翠砚蘸()目眩()神迷

2.解释下列词语

目眩神迷:

五彩斑斓:

晶莹夺目:

【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滴水”的经历

提示:

由雪变成了冰,再融化成一滴水。

“一滴水”怀着“流过四方街”的心愿,经过驿道、村庄、草甸、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街道店铺、纳西人院子、最后奔流到金沙江的经历。

【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从六百年前的明代写起呢?

突出丽江历史悠久的特点,在明代已驰名中外,又介绍了四方街的来历;

自然引出下文“一滴水”带着“去四方街”的夙愿经过丽江。

2.丽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它的建筑也是别具一格的,作者又向我们描绘丽江了哪些建筑呢?

思考这此建筑有什么特点?

或:

丽江古城以建筑的独特驰名中外,游览丽江,必观赏其建筑特色,请同学品读全文,找到描写的古建筑?

【拓展延伸】

3.只有用美的语言,才能描绘出美的风景,请品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1)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运用对比的修辞方法,是丽江古城扶平了并净化了人们喧哗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作者对丽江的热爱与赞美。

(2)一此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月亮比作“银盘”,突出了月亮的圆与明亮,富有地方特色,给人以美的享受。

22《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学习目标】

1.了解本课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3.理解并体会本文论述的道理。

【知识链接】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又叫《小戴礼记》。

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自主学习】

1.注音

嘉肴()自强()

兑命()学学半()教学相长()

2.解释下列词语

旨:

至道:

困:

达到:

学学半:

【整体感知】

给文章断句,理清文章大意。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合作探究】

1.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提示:

教和学的关系。

2.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提示:

实践出真知,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拓展延伸】

1.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

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提示:

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比,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2.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请你具体说说“教学相长”的原因。

提示:

类比论证和引用论证。

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反省自己;感到不了解,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

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大道之行也》

【学习目标】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句。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自主学习】

1.基础字音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矜寡孤独()男有分()

货恶其弃于地也()

门闩()

2.解释下列词

大道:

分:

归:

乱贼:

作:

大同:

鳏寡孤独:

选贤举能:

讲信修睦:

【整体感知】

给文章断句,划分节奏,理解文章大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合作探究】

1.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

提示: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2.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3.“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

4.“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

提示:

有。

“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23马说

【学习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4.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难点】

1、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2、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韩愈初登仕途之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始终未被采纳,只得相继依附于节度使幕下,郁郁寡欢。

他一生多次被贬,纵有“忧天下之心”,却无施展之处。

2.文体常识

“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祇(  ) 骈(  ) 槽枥(   ) 食马(  )粟( )邪(  ) 奴隶(  ) 执策(  )

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_____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_______

(3)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

(4)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

(5)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3、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2)才美不外见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3)不能尽其材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4)其真无马邪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词。

(1)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

(2)策:

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_

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3)其:

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__

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__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

(2)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3)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

【整体感知】

(1)“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在文中各有什么比喻义?

千里马 喻 __________                    

食马者 喻__________

伯 乐 喻__________  

(2)本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托物寓意)

【合作探究】

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当今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

怎样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拓展检测案】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祗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分)

(1)一食或尽粟一石___     

(2)策之不以其道____   

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食不饱,力不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安求其能千里也   虽有千里之能

C、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6、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

请结合文本与现实生活谈谈看法。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语段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蝂                                      ,善负小虫也。

行遇物,辄持取,卬①其首负之。

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②不能起。

人或怜之,为去其负。

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所累,唯恐其不积。

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③矣。

苟能起,又不艾④。

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

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注:

①卬ánɡ:

高举着头。

②踬zhì仆:

跌倒。

③病:

疲惫。

④艾yì:

停止,悔改。

7.解释加粗字的意思。

辄持取( )                                                   人或怜之( )

苟能行( )                                                   又持取如故( )

又不艾( )

( )

8.选出加粗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

A.以厚其室B.为去其负C.日思高其位D.大其禄

9.选出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10.这则寓言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主要寓意是什么?

【拓展检测案答案】

1、zhĭ  pián  cáolì  shí  sù dàn  sì   sì

2、

(1)吃一顿      

(2)正确的方法

3、C

4、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5、蕴含着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痛恨。

(答对一个要点即可)

6、主观条件:

把握机遇,自强不息;客观条件:

适合成长的环境,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

(意对即可)

7..①就,总是 ②有的人 ③如果 ④先前,从前 ⑤停止,悔改 ⑥疲惫

8.B

9.B

10.特点:

用了对比写法,用    蝂的生活习性同“嗜取者”的思想行为作对比。

寓意:

深刻地讽刺了那些贪得无厌的贪官污吏,指出他们实际上跟小虫一样愚蠢,结果必然自取灭亡。

24唐诗二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初步了解诗歌,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2.朗诵本诗,体会本诗的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其风格沉郁顿挫。

2.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759年,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资助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有了安身之处,但生活依旧是清苦的。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自主学习】

1.注音

怒号()挂罥()突兀()布衾()

俄顷()丧()乱广厦()见()此屋

长()林梢三重()茅沉塘坳()庇()

【整体感知】

诵读课文,尝试翻译全文大意: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合作探究】

1.诗歌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2.诗歌为我们呈现了几幅画面?

给每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3.画面里描写秋风、茅屋以及“我”的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并用一个含“痛”的词组表达“我”的情感。

【拓展延伸】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寄托了诗人怎样的理想?

有何现实意义?

【课后集训】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高者挂罥(罥:

挂,缠绕)长林梢

B.下者飘转沉塘坳(塘坳:

低洼积水的地方)

C.秋天漠漠(漠漠:

乌云密布的样子)向昏黑

D.俄顷(俄顷:

突然)风定云墨色

2.题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什么意思?

“歌”该怎样解释?

3.默写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最后一段表现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崇高理想的几句诗。

4.诗人杜甫在这首诗中忧思深广,推己及人,舍己为人,但他却对“公然抱茅入竹去”的南村群童说是“忍能对面为盗贼”,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5.联系全诗,简要分析“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卖炭翁》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2.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现实主义诗人。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

讽喻、闲适、感伤、杂律。

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讽喻诗。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

题下自注:

“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

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

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

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

“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自主学习】

1.注音

鬓()辗()辙()

骑()敕()叱()

将()系()

【整体感知】

诵读课文,尝试翻译全文大意: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合作探究】

1.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

卖炭翁和黄衣使者白衫儿(宫使)

2.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半匹红绡一丈绫掠夺一空

3.围绕炭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烧炭——运炭——被夺炭

【拓展延伸】

角度一:

知道人物形象刻画方法

1.诗中刻画了两组人物,请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人物形象。

2.本诗中有哪几种人物描写方法,举出诗句进行说明?

角度二:

体会对比的写作手法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

“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

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

“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

角度三:

把握作者的情感

作者对卖炭翁给予深切的同情,对宫市的暴行进行了揭露,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角度四:

尝试归纳主旨

本诗通过记叙(),揭露了()的罪恶和()的残暴,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

【课后集训】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2.下列对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

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3.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

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