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教育学习资料学习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县第一中学校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3844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K12教育学习资料学习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县第一中学校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K12教育学习资料学习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县第一中学校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K12教育学习资料学习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县第一中学校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K12教育学习资料学习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县第一中学校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K12教育学习资料学习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县第一中学校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K12教育学习资料学习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县第一中学校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docx

《K12教育学习资料学习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县第一中学校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K12教育学习资料学习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县第一中学校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K12教育学习资料学习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县第一中学校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docx

K12教育学习资料学习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县第一中学校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

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县第一中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

(时间:

9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一、选择题

读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1——2题。

1.右图所示的地质构造为()

A.背斜B.向斜

C.地垒D.地堑

2.关于图示地质构造形态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顶部受张力作用,易受侵蚀

B.槽部受挤压,岩石比较坚硬

C.岩石坚硬,易发生上下移动

D.槽部受到张力,不易受侵蚀

3.下列四幅表示地球绕日公转的示意图,最有可能表示地球处于冬至日节气的是()

 

4.中国国庆节到元旦期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

A.位于南半球,向南移B.位于北半球,向北移

C.位于南半球,先南移后北移D.位于北半球,先北移后南移

5.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是()

A.产生磁暴和极光B.维持地表温度

C.增强大气逆辐射D.减少旱涝灾害

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开幕式于当地时间8月5日晚19:

55分(西三区)在马拉卡纳体育场(MaracanãStadium)举行。

回答题。

6——7题。

6.里约奥运会开幕时,北京时间是()

A.8月5日6:

55B.8月6日6:

55

C.8月6日7:

55D.8月5日7:

55

7.此时,北半球各地()

A.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B.昼长夜短且昼渐短夜渐长

C.昼短夜长且昼渐长夜渐短D.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

8.下列地层中的岩石,可能含有化石的是()

A.大理岩B.玄武岩C.砂岩D.板岩

2010年元旦过后,美国科幻大片《阿凡达》在我国上映。

影片讲述地球人类试图从极遥远的潘多拉星球(距离太阳大约4.4亿光年)开采矿产以解决地球的能源危机而与“纳美人”(潘多拉星球上的土著人类)发生一系列矛盾冲突。

回答9——10题。

9.假如影片中“潘多拉”星球在宇宙中是存在的,那么它不可能属于()

A.总星系B.银河系C.河外星系D.太阳系

10.影片中地球人在“潘多拉”星球行动时需要带氧气罩,证明其大气不适合人类呼吸,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与地球大气有密切关系的是()

A.地球的质量与体积适中B.地球的昼夜更替周期适中

C.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D.地球自转周期适中

11.属于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改变的是()

①围湖造田②植树造林③填海造陆④修筑梯田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12.下图是某河流下游横截面图。

读图判断该河流位于()

A.南半球B.北半球

C.东半球D.西半球

13.7月份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切断该气压带的是()

A.海洋上的低压B.陆地上的低压

C.陆地上的高压D.海洋上的高压

14.亚洲南部西南季风的成因主要是()

A.地形的起伏B.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C.洋流的强弱D.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15.下列最符合大城市中心与郊区高空等压面示意图的是()

A.①B.②C.③D.④

下图为气压带、风带移动示意图。

读图,完成16——17题。

16.关于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0°~10°N盛行下沉气流②10°N~20°N盛行东南风③20°N~30°N盛行下沉气流④30°N~40°N盛行西南风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③

17.甲、乙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季节正确的是()

①甲表示7月份、夏季②乙表示7月份、夏季③甲表示1月份、冬季④乙表示1月份、冬季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熏烟驱霜是指晚霜来前点火生烟,以减轻晚霜冻害,如图1所示,图2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18——19题。

18.熏烟能够减轻霜冻的原因是()

A.削弱大气逆辐射B.削弱太阳辐射

C.增强大气逆辐射D.增强地面辐射

19.图2中反映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A.①—②—③B.①—④—②

C.②—③—④D.③—④—②

20.黄土高原地区黄土的成因及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聚成原因是()

A.前者是风力堆积作用,后者是流水侵蚀作用

B.前者是风力堆积作用,后者是流水沉积作用

C.前者是流水沉积作用,后者是褶皱和断层作用

D.前者是流水侵蚀作用,后者是褶皱和断层作用

下图中右图表示巨蟒出山风景,它是江西三清山标志性景观,海拔1200余米,相对高度128米,是由风化和重力崩解作用而形成的巨型花岗岩石柱。

左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结合相关知识完成21——22题。

21.形成巨蟒出山风景的岩石属于左图中的()

A.甲B.乙C.丙D.丁

22.该景观形成的地质作用有()

A.风力堆积B.岩浆入侵C.冰川侵蚀D.流水堆积

23.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地处()

A、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处

B、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处

C、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张裂拉伸处

D、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拉伸处

24.2013年,我国研发的钻机“地壳一号”前往东北平原执行“中生代白垩纪大陆科学钻探”任务。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下列地区的地壳平均厚度最小的是()

A.东北平原B.青藏高原C.江南丘陵D.南海海域

25.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二、综合题

26.读下图,回答问题。

(10分)

 

(1)A点所在地的经度是,纬度是,此时图中A点的地方时是点,“北京时间”是点。

(4分)

(2)图中B点位于线上,目前正在(日出、日落)。

(2分)

(3)某物体从A点向B点运动时,先是向偏,后又向_______偏。

(2分)

(4)A点和B点随地球自转一周,所走的路程是A比B。

(1分)

(5)此日,赤道昼长小时。

(1分)

27.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从地质构造上看,甲是,其成山的理由是。

(3分)

(2)在甲、乙、丙三地中最可能发育成河流的是地。

假设该河流位于我国,自西向东流,若只考虑地转偏向力,河流的(南或北)岸侵蚀严重。

(2分)

(3)常见的山地类型有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华山属于它们中的哪一类?

(1分)

(4)如果在该地区修建东西向地下隧道,应选择在甲、乙、丙地中的地。

(1分)

(5)在甲、乙、丙三地向下打井,最可能找到油气资源的是地。

(1分)

(6)若该地位于我国东部,有河流流经,则河流侵蚀最严重的季节是。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在河流上游的山区段,河谷横剖面一般呈“”型。

(2分)

28.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8分)

(1)A、B两个等压面,数值较大的是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2)在近地面,陆地与海洋比较,气压较高的是_______。

(2分)

(3)仅考虑热力因素,在图中画出海陆间的热力环流。

(2分)

(4)此时,此地为______(昼或夜),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5)ABCD四处气压由高到低的排列正确的是()(2分)

A.D>B>A>CB.C>B>A>DC.D>A>B>CD.B>D>C>A

(6)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____________形式。

它的实例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6分)

29.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1)此图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季节)季风分布图。

E的风向为______________风。

(4分)

(2)图中季风E和F,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是______(填字母),这类季风在(地区),最为典型。

(4分)

(3)昆明夏季主要吹_______风(填风向),冬季主要吹_______风(填风向)。

(4分)

高一地理试题参考答案

1.B2.B

【解析】

试题分析:

1.岩层连续,未发生断裂错位,则不是断层;地垒、地堑都属于断层,C和D错。

背斜岩层向上弯曲,向斜岩层向下弯曲,A错,B正确。

2.,背斜岩层向上弯曲,顶部受张力作用,易受侵蚀,A错。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岩层顶部受挤压,岩石比较坚硬,B正确。

向斜岩石坚硬,很难被侵蚀,不易发生上下移动,C错。

槽部受挤压,不易受侵蚀,D错。

考点:

向斜、背斜岩性特征

3.B

【解析】

试题分析:

从太阳与地球位置判断,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公转图中,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地轴北极远离太阳。

B对。

A、C、D错。

考点:

地球公转的特点。

4.C

【解析】

试题分析:

中国国庆节到元旦期间是从10月1日到1月1日,国庆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南移动。

12月22日前后到达南回归线,之后向北移动,但仍在南半球。

所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位于南半球,先南移后北移,C对。

A、B、D错。

考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5.A

【解析】

试题分析:

太阳活动包括黑子、耀斑、日珥和太阳风。

太阳风在高纬度地区会产生极光现象,故A项正确;太阳辐射会维持地表温度,故B项错误;太阳活动对大气逆辐射无关,故C项错误;太阳活动不会对旱涝灾害产生影响,故D项错误。

考点:

本题旨在考查太阳活动的类型,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知识拓展】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

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

②对电离层的影响:

扰动无线电短波通信。

③对地磁场的影响:

磁针不能正确指向,即“磁暴”现象。

6.B7.B

【解析】

试题分析:

6.由材料可知,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开幕式于当地时间8月5日晚19:

55分(西三区)在马拉卡纳体育场(MaracanãStadium)举行,北京时间为东八区区时,比里约热内卢(西三区)早11小时,应为8月6日6:

55,故选B。

7.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开幕式于当地时间8月5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

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昼长逐渐变短,故选B。

考点:

区时计算昼夜长短变化

【知识拓展】区时的计算

第一步:

该地所在时区数=该地经度÷15°(余数若小于7.5,则直接舍去;余数若大于7.5,则在结果上加一个时区)。

第二步:

求时差,即求时间间隔,每相隔一个时区,时间相差一小时。

第三步:

求区时。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1小时

注:

①“+、-”号的选取同地方时的运算。

②若求出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去24小时,日期加一天;若所求时间为负值,则加上24小时,日期减一天。

8.C

【解析】

试题分析:

化石主要存在于沉积岩中,大理岩为变质岩,A错。

玄武岩为岩浆岩,B错。

砂岩为沉积岩,C对。

板岩为变质岩,D错。

故选C。

考点:

岩石的特征

9.D10.A

【解析】

试题分析:

9.根据天体系统的层次关系:

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地月系,较地月系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太阳系,比太阳系再高一级的天体系统为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为总星系.潘多拉星球距离太阳约4.4亿光年,说明他不属于太阳系,银河系系主体部分的直径约为8万光年,说明它可能在银河系的范围内,它可能属于河外星系,总星系是可见宇宙,该星球属于总星系。

故选D。

10.地球的质量体积适中使得地球有合适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A对。

地球的昼夜更替周期适中使地球的昼夜温差适中,B错。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使得地球有适宜生物生存的温度范围,C错。

地球自转周期适中,与大气产生无关,D错。

故选A。

考点:

天体系统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名师点睛】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自身条件是有适宜的温度、水和可供生命呼吸的大气。

太阳是太阳系的主要能量来源,日地距离适中,是地球上有适宜温度的主要原因。

距离太近、太远导致温度过高或过低,不适宜生命存在。

天体系统是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

要熟记天体系统的包含关系。

河外星系和银河系是同一等级的天体系统。

总星系是目前科技水平能够观测到的宇宙,也叫可见宇宙。

11.C

【解析】

试题分析: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明显的,为了谋求生存和发挥在那,人类从类没有停止过改造周围的环境活动。

主要方式有围湖造田、填海造陆、修筑梯田等,植树造林可以保护地表形态。

考点:

该题考查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2.B

【解析】

试题分析:

读图,河流右岸侵蚀,左岸沉积,说明河流位于北半球,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

A错,B对。

无法判断东、西半球,C、D错。

考点:

地转偏向力。

13.B

【解析】

试题分析:

7月份,随气压带风带北移,副热带高气压带横贯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陆地在夏季升温快,气流上升,形成低压,切断了副高,使之存在于海上,北半球副高断裂为块状。

因此,B为正确答案。

副高此时在海上,A错;夏季时,陆地上形成的是低压,C错。

海上高压就是副高,无法切断副高,D错。

考点:

北半球夏季气压带分布特征

14.D

【解析】

试题分析:

亚洲南部的西南季风属于季风环流,决定因素是大气环流形式,与地形、洋流关系不大,A和C错。

夏季,随气压带、风带北移,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季风,是亚洲南部热带季风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

亚洲南部维度低,加之地形阻挡,受“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影响形成的冬季风影响微弱。

因此,西南季风的成因主要是“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D正确,B错。

考点:

季风环流

15.C

【解析】

试题分析:

大城市中心气温明显比郊区高,出现热岛效应,热岛效应导致城市中心区气流受热膨胀上升,在高空集聚形成高压区,等压面向高处凸起;郊区气流下沉,高空形成低压区,等压面向低处凸起。

故选C。

考点:

热岛效应、等压面的判读

【名师点睛】等压面的判读:

1.判读气压

(1)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

即PA>PC,PB>PD。

(2)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处气压高,下凹处气压低,即PC>PD,PB>PA。

(3)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若近地面为高压,高空则为低压。

2.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1)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

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上凸者为海洋(湖泊)。

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湖泊)、上凸者为陆地。

(2)判断裸地与绿地:

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3)判断城区与郊区:

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上凸者为郊区。

3.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等压面下凹者,多阴雨天气,日较差较小,如上图中A地;等压面上凸者,多晴朗天气,日较差较大,如上图中B地。

16.C17.B

【解析】

试题分析:

16读图可知,图甲所示季节30°N~40°N被西风带控制,为北半球冬季。

此时,0°~10°N被信风带控制,盛行东北信风;10°N~20°N被信风控制,形成东北风;20°N~30°N被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30°N~40°N被西风带控制,盛行西南风。

17图甲表示1月份,为北半球冬季;图乙中30°N~40°N被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为北半球夏季,为7月份。

18.C19.B

【解析】

试题分析:

18.深秋或早春的晴夜,农民往往在田间熏烟以防霜冻,其原理是熏烟能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二氧化碳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从而起到保温作用.故选C。

19.读图可知,图中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到达地面的大气辐射,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为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地面升温后,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使近地面大气升温,故选B。

考点:

大气的热力作用

20.A

【解析】

试题分析:

黄土高原的黄土是经过西风从中亚地区搬运过来的,在此地沉积而形

成;黄土土质疏松,加上该地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天气,因此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形成表面千沟万壑的形态特征。

考点:

地貌成因

21.B22.B

【解析】

试题分析:

21.根据地质循环的过程,三大类岩石都能转化为岩浆,故判断丁为岩浆,故乙表示岩浆岩,甲为沉积岩或变质岩,丙为变质岩或沉积岩;而巨蟒出山是花岗岩石柱,花岗岩属于岩浆岩。

故选B。

22.花岗岩是岩浆向上侵入的过程中冷却凝固形成的,因此形成于地表以下,然后由于地壳的上升运动,使其地势变高,后又经外力的侵蚀而出露地表,形成巨蟒出山的景观。

故选B。

23.A

【解析】

试题分析:

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岛国,日本群岛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火山、地震活动频繁,所以A正确。

【知识点】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4.D

【解析】

试题分析:

海拔越低,地壳越薄,对比四地区,南海海域海拔最低,所以地壳厚度最小。

故选D。

【考点定位】地球的圈层结构

【名师点睛】地壳的厚薄不均,是因地球表面起伏较大。

陆地海拔高,所以地壳厚,而陆地上地势起伏较大,不同地区厚度不同,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平均厚度为33千米;而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地壳最厚的地方,厚达70千米以上;而靠近赤道的大西洋中部海底山谷中地壳只有1.6千米厚;太平洋马里亚纳群岛东部深海沟的地壳最薄,是地球上地壳最薄的地方。

25.C

【解析】

试题分析:

地壳属于岩石圈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A错。

岩石圈包括上地幔的顶部一部分,B错。

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生物圈包括岩石圈上部,C错。

岩石圈是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包括上地幔顶部和地壳,D错。

【考点定位】岩石圈,地球的圈层结构。

26.

(1)120°W23°26′S16:

008:

00

(2)昏日落

(3)西东

(4)远

(5)12

【解析】

试题分析:

(1)读图,图中本初子午线是0°经线,根据等份判断相邻经线间隔是30°,可以判断A点所在地的经度是120°W,位于南回归线上,纬度是23°26′S,此时图中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是18点,所以A点的地方时是16:

00点,“北京时间”是120°E的时间,是8:

00点。

(2)图中B点位于昏线上,目前正在日落。

(3)某物体从A点向B点运动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先是在南半球向西偏,后在北半球又向东偏。

(4)A点和B点随地球自转一周,A点纬度较低,所走的路程是A比B远。

(5)此日,赤道昼长12小时。

考点:

日照图基本知识,地球自转的特征,时间计算,地转偏向力,晨昏线。

27.

(1)向斜、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2)乙、南

(3)断块山

(4)丙

(5)丙

(6)夏(夏秋)、V

【解析】

试题分析:

(1)由图可知,从地质结构上看,甲是岩层向下凹,属于向斜构造;这里形成了山脉,是由于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2)甲、乙、丙三地中,最有可能发育成河流的是乙地,因为这里是断层构造,形成的地貌比周围更低,而甲和丙两处高于周围,不可能形成河流;假设该河位于我国,自西向东,若只考虑地转偏向力,那么河流会对南岸侵蚀更严重,因为河流会偏向右边,偏向南岸。

(3)常见的山地类型有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其中华山属于断块山。

(4)如果在该地区修建东西向地下隧道,应该选择在丙处,因为这里是背斜构造,不会透水,而甲处会透水,乙处有断层现象。

(5)找油气资源应该选择在背斜构造处最合理,在甲、乙、丙三处中,只有丙处最可能找到油气资源。

(6)河流侵蚀最严重的是夏秋两季,因为该季节是我国降水最多的季节;在河流上游,因为河水流速快,河道狭窄,河谷横剖面一般呈V型。

考点:

本题考查地质结构的有关知识.

28.

(1)B近地面空气密度比高空空气密度大

(2)海洋1分

(3)略

(4)昼海洋表面气压高,气流下沉,气温低。

(5)A2分(6)简单城市风海陆风(或山谷风)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因为近地面空气密度比高空空气密度大,海拔升高,气压降低,所以AB两个等压面中数值较大的是B。

(2)读图,根据海拔升高,气压降低的原理,在近地面同一高度上,海洋的气压高,D在等压面B下面,所以D点气压高,即海洋气压高。

(3)绘制热力环流力,要记住一个原则,在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区吹向低压区,如由D到B,然后环流要顺着这个箭头方向转一周。

形成闭合环流。

就是最简单的热力环流。

(4)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白天陆地升温快,是热低压,晚上降温快是冷高压。

如图所示,此时,海洋表面气压高,气流下沉,气温低。

陆地气压低,气温较高,所以此时是白昼。

(5)根据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原理,判断D>B。

A>C。

根据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变化原理,判断B>A,所以选项A正确。

(6)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另外城市风和海陆风或山谷风也是热力环流。

考点:

热力环流、空气水平运动的原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9.

(1)夏东南

(2)E,东亚

(3)西南,东北

【解析】

试题分析:

(1)此时风向由海洋吹向陆地,为夏季。

(2)E为东亚地区,季风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3)昆明夏季主要吹西南风,冬季主要吹东北风。

【知识点】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