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实习报告地质学1.docx
《我的实习报告地质学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实习报告地质学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的实习报告地质学1
2012年地质学基础野外实习报告
专业XXXX姓名XXX
前言
实习概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为了配合地质学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并且使同学们对所学地质地貌学知识有更感性的认识,巩固教学成果,2012年5月7日到5月12日,我们南京师范大学11级地理科学的同学在众位老师的带领下,在南京周边地区和黄山进行了为期六天的地质实习。
尽管只是六天的时间,我们的地质知识也相当有限,但是在老师的精心讲解和耐心指导下,加上我们认真的对当地相关数据进行测量和记录,我们得以比较系统地掌握了当地的地质情况,并学会了一些外出实习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同时也通过实践,验证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实习目的:
本次野外实习考察是普通地质学课程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地质实习能直观地反映课堂所讲的内容,使我们直接观察和了解一些野外地质现象,增加感性认识,扩大视野,培养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习内容:
(1)掌握罗盘的使用,包括用罗盘测量方位、坡度、岩层的产状
(2)掌握野外观察和记录的方法,包括岩性点的观察和记录、构造点的观察和记录、路线地质观察和记录
(3)掌握绘制地质图的方法,包括绘制信手地质剖面图、地质剖面的测绘及记录。
目录
第一章区域概况
第二章地层
第三章构造
第四章岩浆作用
第五章区域发展史
第六章自我感想
第一章区域概况
本次实习前阶段的实习地区,主要是属于扬子地区的下扬子地层分区宁镇地层小区,各时代地层较为齐全,分布广泛,具有一定代表性,它反映了下扬子台褶皱带构造单元的一整套沉积类型及地质环境。
具体来说,分为幕府山、汤山和孔山三个点。
幕府山位于南京市西北方的长江之滨,山峦延绵起伏,西起上元门,东至燕子矶,长约12里。
我们在此地所观察的是从震旦系的灯影组到寒武系的幕府山组。
汤山在南京市江宁区汤山镇西,距南京城约30公里。
我们在此地所观察的是从寒武系的观音台组到泥盆系的五通组。
棒棰山,位于排山附近,我们在此地所观察的是从三叠系的下青龙组至三叠系的上青龙组。
以汤山地为中心,北至陡山,南至走家山,南起候家塘,东至汤山镇一线的大致范围称为汤山地区。
汤山地区又是一处古生代地层剖面宝库。
这里古生代地层出露齐全,地质历史时限长达3亿年左右,由寒武系至三叠系地层组成,反映了一个完整的海陆变迁过程。
孔山,位于湖山—排山地区的一系列山链中,该区域的山链和沟谷呈近东西向相间排列,山链自北而南有丝山—棒锤山,排山—孔山,羊山—土地山—狼山。
我们在此地所观察的是从泥盆系的五通组到二叠系的孤峰组。
本次实习后阶段的实习地区是黄山。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南北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其中精华部分为154平方公里,号称“五百里黄山”。
黄山经历了漫长的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风化作用,才形成其特有的峰林结构。
黄山群峰林立,有七十二峰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称,主峰莲花峰海拔高达1864米,与平旷的光明顶、险峻的最高峰天都峰一起,雄居在景区中心,周围还有77座千米以上的山峰,群峰叠翠,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有节奏旋律的、波澜壮阔、气势磅横、令人叹为观止的的立体画面。
黄山山体主要由燕山期 花岗岩构成,垂直节理发育,侵蚀切割强烈,断裂和裂隙纵横交错,长期受水溶蚀,形成瑰丽多姿的花岗岩洞穴与孔道,使之重岭峡谷,关口处处,全山有岭30处、岩22处、7处、关2处。
前山岩体节理稀疏,岩石多球状风化,山体浑厚壮观;后山岩体节理密集,多是垂直状风化,山体峻峭,形成了“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地貌特征。
黄山的第四季冰川遗迹主要分布在前山的东南部,典型的冰川地貌有:
苦竹溪、逍遥溪为冰川移动创蚀而成的“U”形谷;眉毛峰、鲫鱼背等处是两条“V”形谷和刨蚀蚀残留的刃脊;天都峰顶是三面冰斗刨蚀遗留下来的角峰;百丈泉、人字瀑为冰川谷和冰川支谷相汇成的冰川悬谷;逍遥溪到汤口、乌泥关、黄狮垱等河床阶地中,分布着冰川搬运堆积的冰碛石;传为轩辕黄帝炼丹用的“丹井”、“药臼”,也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臼。
第二章地层
2.1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
是最老的地层,一般厚度大于200米,主要岩性为白云岩及灰质白云岩,沉积矿产为白云岩。
我们在幕府山上元门1号点处观察到的有沉积岩白云岩和沉积岩白云石灰岩。
白云岩颜色为灰黄色,沉积于浅海地带干旱区。
白云石灰岩颜色为灰白色,出露完全,风化面为灰黄色,新鲜面为浅肉红色,硬度大。
2.2寒武系上统观音台组(∈3g)
厚度287米,主要岩性为白云岩及灰质白云岩,沉积矿产为白云岩。
我们在3号点(方位160°,距颐尚温泉250米)和5号点(距亭子150米,方位40°)观察到了此组地层。
此地以白云灰岩为主,有明显的刀砍状纹路,新鲜面为浅灰白色,风化面以深墨色为主。
用地址锤敲上很响即很硬,为石灰岩、白云岩和灰质白云岩的混合。
且有生命大爆炸的痕迹,判断依据:
三叶虫化石。
沿汤泉路从南向北,沿途白云岩灰质成分增加。
2.3奥陶系早期(O)
浅海相,岩性为石灰岩(方解石含量90%以上),出露良好。
我们在2号点和4号点处观察到了奥陶系的地层。
2号点,是汤山的崖口,也是最高点,此处岩石风化面为灰褐色,新鲜面为灰色,岩石内有机物较多呈深色。
4号点距亭子200米,方位65°,岩石出露完好,为变质作用构造,风化面为浅肉红色,新鲜面肉红色,岩石中矿物方解石三组解理完全。
2.4志留系(S)
(1)下统高家边群(S1g):
厚度大于300米,主要岩性为页岩及粉砂岩。
我们在6号点处观察到此组地层,方位135°,“国窖”字牌300米处。
边缘海相,岩性为黄绿色页岩泥岩为主,风化面为浅黄色,新鲜面为泥黄色,均夹有薄层粉沙岩(硬)及细粒岩屑沙岩(硬)。
产状为165°∠80°此地地层翻转,新的地层被老的地层压在底下。
(2)上中统坟头群(S2+3f):
厚度大于193米,主要岩性为细砂岩、粉砂岩及页岩,沉积矿产为胶磷矿。
原名“坟头层”,岩性特征:
该群在区内可划分为上、中、下三部分,紫色薄—中厚层石英细砂岩、泥质含砾石英砂岩,交宅部黄绿色薄层粉砂质泥岩与石英砂岩互层,波痕、交钧。
我们在7号点(距6号点60米,方位185°)观察到了高家边组与坟头组的交界点,左右整合接触。
点右端以泥岩为主,产状165°∠80°;左端以粉沙岩为主,产状170°∠78°。
沿途都是谷地,岩体变硬变厚,页岩逐渐变少。
2.5泥盆系(D)
(1)中下统茅山组(D1-2m):
厚度0~米,主要岩性为细砂岩及粉砂岩,岩性为灰白色粗粒砂岩砾岩,很硬,很厚,是为硅质胶结。
最早生物就出现在泥盆纪,故而有许多植物化石鱼化石。
(2)上统五通组(D3W):
下段:
为石英砂岩段,下部由灰白色中—厚层砾岩、砂砾岩、含砾石英砂岩组成。
砾石以石英岩、燧石为主,含少量细砂岩、粉砂岩、条带硅质岩等,次圆状居多;砾径变化较大。
纵向剖面上,地层主要以砾石砾径大小变化而显示出沉积韵律,横向上该底部砾石层位极不稳定,呈扁豆状或透镜体状沿层面分布。
上部由中—厚层中粒—中细粒硅质胶结的石英砂岩夹薄层泥质粉砂岩、泥岩组成。
砂岩中可见大型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层面上局部发育舌状波痕、雨痕(雹痕)等。
上段:
为砂、页岩层段,厚度约20m。
以灰黑、灰黄、灰、灰白色薄层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碳质页岩、页岩为主。
我们在8号点(方位135°,距电线杆20米)观察到了志留系和泥盆系的分界点,左右平行不整合,假整合。
点右端主要为细沙岩,产状155°∠81°;左端为含砾石英沙岩,产状160°∠85°。
细沙岩风化面为浅朱红色,新鲜面为红褐色。
2.6石炭系(C)
(1)下统金陵组:
厚度0~9米,主要岩性为灰黑色结晶灰岩。
下统高骊山组:
厚度40~50米,主要岩性为沙岩、页岩及黏土岩,沉积矿产为黏土岩。
下统和州组:
厚度3~18米,主要岩性为泥灰岩及白云质灰岩。
(2)中统黄龙组(C2h):
厚度80~90米,底部为浅灰色厚层含肉红色燧石结核白云岩;中及上部为浅灰、灰白及粉红色厚层致密纯灰岩。
是水泥原料。
(3)上统船山组(C3c):
厚度30~40米,主要岩性为致密灰岩及球状灰岩。
岩性特征:
岩性以含球藻灰岩为特征,分上、下两部分,厚仅8.3m。
下部为黑色厚层微晶灰岩,底部出现灰黄色含褐铁矿团块泥岩。
上部灰、深灰色中厚层状亮晶生物碎屑球藻灰岩,夹灰色泥晶生物碎屑灰岩。
常见浅灰与深灰色相间的所谓“黑白相间”现象。
9号点(距古骨二七电杆10米,方位180°)观察了泥盆系五通组与石炭系金陵组界限点。
岩性磨圆度很好,呈紫红色。
点左端为含砾石英沙岩,产状160°∠85°;点右端产状343°∠88°。
10号点——孔山北坡采石坑,泥盆系与石炭系的界限点,有生物碎屑岩,泥岩粉沙岩互成,颜色主要为灰色、土黄色、灰白色。
五通组顶部有薄薄一层煤屑,平行不整合,沉积环境为陆相——海相过渡,即浅海环境。
上部
下部
金陵组聚厚层金陵组五通组(泥岩与粉沙岩为主)
12号点(方位235°,距烟囱400米),主要为老虎洞组的白云沙灰岩,和州组的很薄。
水边被开采处为肉红色的黄龙组灰岩;对面凹处为黑白相间的船山组灰岩;对面凸处为二叠纪深色臭灰岩段;还有有机质含量高的栖霞组灰岩(聚厚层的薄层灰岩)。
2.7二叠系(P)
(1)下统栖霞组(P1q):
厚度130~150米,主要岩性为沥青质灰岩及含燧石灰岩。
本组岩性可分为四部分:
底部为灰黄、黄褐色泥质页岩及泥岩;下部为深灰色及灰黑色薄——中厚层含沥青质细质灰岩;中部为灰黑色薄层硅质岩;上部为灰及深灰色中厚层含燧石团块致密灰岩。
(2)下统孤峰组:
厚度28~30米,主要岩性为硅质页岩及燧石层和粉沙质页岩,沉积矿产为磷结核。
(3)上统大隆组,龙潭组:
厚度24~100米,主要岩性为粉沙岩、页岩及泥岩、长石沙岩及页岩夹煤层,沉积矿产为煤矿。
2.8三叠系青龙群(T)
厚度为200~300米,我们在13号点处观察到了这一组地层,主要为泥岩灰岩互成,近海陆过渡相向海相过渡,体现了从泥岩,泥岩夹页岩,泥岩灰岩互成,灰岩夹泥岩到灰岩的变化过程。
第3章构造
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叫做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按方向分为水平运动(造山运动)和垂直运动(造陆运动)。
构造运动中常使地层的产状发生改变,产生褶皱、断裂等构造变形。
岩层的弯曲现象称为褶皱,褶皱构造通常指一系列弯曲的岩层,而其中的一个弯曲为褶曲,褶曲的基本形式只有背斜和向斜两种。
地壳中的岩石,特别是脆性较大和靠近地表的岩石,在受力作用下易发生断裂与错动,总称为断裂构造。
断裂分为节理与断层。
根据节理的力学性质,主要分为张节理和剪切节理。
3.1地区大构造
本区大地构造属扬子准地台中二级构造单元——下扬子难地台稻皱带及苏北断陷盆地。
宁镇山脉主要由3个较大的背斜招曲和2个较大的向斜榴曲所组成,曲轴方向总体是以北东一北东东为主,自南向北依次为:
龙仓背斜、范家场向斜、宝华山背斜、华亭向斜和汤仑背斜,其中北部的龙仓背斜的北翼被沿江断裂构造断开,而南部的汤仑背斜则与宁芜断陷盆地相接。
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以北东向及北东东向的走向断层和北西向及近南北向的横断为主
汤山背斜形断层位于宁镇地区汤仑复背斜西南面汤山地区。
该断层发育于下奥陶统与中奥陶统之间,所在层位稳定为顺层断层。
断层以强烈硅化构造破碎带和由于两盘沿断层滑动,援失了下奥陶统顶及中奥陶统底部分地层的形式出现。
尽管在小汤山南侧被走向NEE、倾向NNW的逆断层切削,破坏了完整性,但断层的露头线勾划出长轴NEE向的椭园形仍清晰可见。
沿椭园形长捆两端的弧形断层,明显是断层的外倾转折端。
剖面上,汤山西北侧顺层断层以70°一80°向北西陡倾;东南侧以40°向南东缓倾,两侧断层向上延伸,根自然汇拢成一条向上凸起的弯曲了的断层(图3)。
通过对断层平面、削面的几何分析,表明汤山断层是一条被招皱的断层,其形态为NEE向短轴状、双倾伏,轴面向东南倾斜的背斜形断层。
由于它是顺层断层,所以枢纽与地层榴皱(汤山背斜)枢纽是一致的。
向上凸起背斜形断层受剥蚀后,其下伏系统、上寒武统、下奥陶统出露地表并被断层之上外来系统中上奥陶统、下志留统包围形成构造。
附图:
3.2局部地区构造
(1)孔山背斜(11号点,方位272°,距圆柱烟囱150米)地层重复出现,直立轴面。
岩石风化面为黄色,内部为黑色。
背斜的核部由五通组石英沙岩组成,两翼皆为石英沙岩,硬度都大于5。
背斜左翼产状为355°∠51°,右翼产状为191°∠28°,轴面产状为154°∠55°。
(2)黄山西海大峡谷:
黄山主体形成于早白垩纪的构造活动期,西海大峡谷实为大断裂,黄山72峰,主峰基本都是断裂形成,小峰多为解理形成。
站在大峡谷入口处所观察到的远处岩石解理清晰,多为两组解理(X型或垂直型),很多从上到下贯穿,有些两组或三组垂直解理形成了塔状地貌。
第4章岩浆作用
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为岩浆作用。
黄山由深层侵入作用形成。
在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末期,划时代的印支运动使地壳隆起而成为陆地,海水退出安徽境内,最终结束了黄山地区漫长的海侵历史和海相沉积,从而进入了陆相地史发展的新阶段。
进入侏罗纪以后,影响遍及我国的燕山运动,以强烈频繁的活动,不断地改造、雕塑着黄山地壳的地貌。
黄山世界地质公园北部的太平花岗闪长岩体,就是晚侏罗纪岩浆侵入的产物。
到早白垩纪时,晚燕山运动又一次震撼江南大地,深藏于地壳下部炙热的岩浆,沿着印支运动时形成的褶皱带,从黄山这块比较薄弱和断裂发育的地壳内乘虚上升,侵入到距地表约数千米的古老地层中。
随着温度和压力的改变,这些岩浆由边部向中央慢慢地冷却凝结而成黄山花岗岩体的胚胎,这便是距今约1.25亿年时期形成的“地下黄山”。
在黄山花岗岩体侵入地壳形成之际,也就是黄山山体雏形孕育铸就之时,在经历了一次次的脉动上侵定位和结晶固结之后,黄山岩体的雏形终于形成。
黄山岩体,是同源岩浆在地球涨缩中,多次脉动侵入形成的复式花岗岩。
早期和主体期侵入的岩体,分布在边缘和外围,颗粒较粗;补充期和末期侵入的岩体,分布在内圈和中央,颗粒较细。
黄山岩体呈中高外低明显的套叠式分布特征。
在深部地壳不断被熔成岩浆,并被挤压而向中央上侵的过程中,黄山山体也被自行拔高,但此时的黄山花岗岩体仍然埋藏在地下,上面还覆盖着数千米的沉积盖层。
在经历了多次的间歇抬升之后,覆盖在岩体上的巨厚盖层不断地被风化剥蚀。
到了距今五六千万年前的第三纪喜玛拉雅运动早期,这些沉积盖层随着山体的抬升而逐渐被剥蚀殆尽,黄山终于露出了地表,形成了莲花峰、光明顶和天都峰等花岗岩山峰,但当时尚无今日如此巍峨伟丽的风姿。
在第三纪和第四纪期间,喜玛拉雅山运动使地壳普遍抬升,隆起扩大,黄山也相应不断升起,同时经受剥蚀,逐渐形成了高逾千米、翘首云天的花岗岩峰林。
变质作用引是指先已存在的岩石受物理条件和化学条件变化的影响,改变其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成为一种新的岩石的转变过程。
指岩浆期后热液在岩体与围岩接触带及其附近发生的交代作用。
接触交代作用方式可分为接触扩散交代作用(双交代作用)和接触渗滤交代作用。
第5章区域发展史
南京实习地区主要是属于扬子地台,主要形成于元古宙末的晋宁运动。
震旦纪时海水广泛入侵,形成震旦系盖层。
到了寒武纪大部分地区继续为海水淹没,到中志留世末发生全面海退,扬子地台变为扬子古陆。
因此,扬子地台在基底之上形成了震旦系盖层之后继续累加了寒武系、奥陶系和下志留统的盖层,主要为碳酸盐建造、笔石页岩建造、砂页岩建造。
加里东运动是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
泛指早古生代志留纪与泥盆纪之间发生的地壳运动,属早古生代的主造山幕。
早古生代时,地球发生过强烈的构造运动,地质学家们统称“加里东运动”(即加里东构造旋回),而狭义的“加里东运动”则是指发生在志留纪末期,或志留纪与泥盆纪之交的褶皱运动、造山运动。
加里东运动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加里东褶皱带。
要指欧洲西北部晚志留纪至泥盆纪形成北东向山地的褶皱运动。
这一时期的地壳运动,使中国东南部南京地区所在的加里东地槽形成褶皱山地。
加里东运动的完成标志着早古生代的结束。
海西运动由德国海西山得名。
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海西或华力西褶皱带。
海西运动起初在德国用于不同时期褶皱、断裂作用造成的任何山地,后限指晚古生代造山运动。
海西运动时期,扬子地台曾产生大规模裂隙,但海西运动后,地势起伏分异显著,山岭盆地互相阻隔。
海西运动的完成,标志着古生代的结束。
印支运动又称印支构造期,简称印支期,是晚二叠纪至三叠纪(257-205Ma)之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印支运动。
印支运动期间,南京所在的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已由浅海转为陆地。
扬子板块也与华夏板块和思茅-印度支那板块、保山-中缅马苏地块均拼合到欧亚板块之上,使中国四分之三的陆地完成了拼合和统一。
在汤山周边地区从寒武系上统观音台组开始,经过奥陶系,这些地层都有着明显的海相特征,但在志留系下统高家边组这一层时,出现碎状柔软的页岩,表明该地已经开始向陆相转变。
越向志留系上中统坟头群的方向,含沙量越大,表明了离海洋又近了,海水更加开阔。
到了泥盆系中下统茅山群,砾石含量增加,说明此处是山前河流沉积,是海洋退去的完全的陆地。
但到了从泥盆系上统五通组,又开始了向海洋渐进的过程。
在石灰系下统金陵组,岩石具有层厚、颜色深、生物含量高的特点,表明此处为开阔温暖的浅海环境。
在石灰系下统高骊山组,这是一个海相和陆相交互的地段。
再从石灰系下统和州组、石灰系中统黄龙组、石灰系上统船山组到二叠系下统栖霞组、孤峰组、二叠系上统龙潭组,这一系列都表现为陆相特征。
至于三叠系下统下青龙组、三叠系中统上青龙组,泥岩含量渐少而灰岩含量渐多,表明此处为一海进的地方。
通过地层,我们清楚地观察到不同时期的海陆环境的变化,这其中包含着水量的变化以及地壳运动带来的变化。
同时,通过观察地层的变化,我们还可以得知随着时间的流转,植被和气候又有着怎样的变化,通过分析底层的特点也会发现隐藏在地层之中的渐进式的进度的构造变化。
第6章自我感想
衷心的感谢学院为我们创造了这样丰富的实习机会,感谢带领我们实习的汪老师、陈老师、张老师和孔老师,感谢他们在现场做了生动的讲解,进行了正确引导,让我们对岩性、地层及地质现象的解释都有了深入了解,让我们亲身体验了地质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
在实习前,学院为我们安排了实习动员会,使我们更好的明白了实习内容、实习目的和实习过程。
在动员会上,我还学会了如何使用罗盘,这是我接触的第一个与专业有关的精密仪器,在后来的实习过程中,它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
这些都为我更好更快的在实习中学习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普通地质学实习是我们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在学习理论部分之后结合以前学过的内容进行的第一次理论联系实践的实习,是一次较为深入的认识实践,让理论知识得以巩固。
在实习期间里,在老师悉心指导和同学互相帮助下,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我在各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实习期间,我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专业技能,从而进一步巩固自己所学到的知识。
在实习现场,我们原来学过的基础知识都派上了用场,我们看到了各个时期的地层,看到了各类岩石,也看到了各种构造现象,但有一些是我所没有认出的,也许是自身知识储备不够,也许是以前学习的知识没有完全掌握,实习的过程让我认识到了自身的诸多不足,我决定借实习的契机认真复习普通地质学,这是地理科学的基础,我也决心以这样认真的态度对待以后的每一门专业课学习。
在实习的日子里,我学习到的不仅是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还收获到了友谊,磨练了自己的意志。
实习中的日子不同于坐在教室里的日子,在野外我们有了更多相互交流,团结协作的机会,这让我更真切的重新认识了身边的每一个同学。
我永远也忘不了在艰难的山路上给我鼓劲的亲爱的同学们。
因为身体体质不好,去黄山的那几天身体也不舒服,漫长的山路对我来说是种煎熬,但每一次咬紧牙关迈上下一个台阶对我来说都是一种突破,因为我战胜了自我。
实习的过程充分磨练了我的意志,也培养了我与伙伴们的感情。
这次实习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野外实习,收获的点点滴滴无法用言语道尽,但真真切切的每一幕都记在我的心里。
我知道我成长了很多,我期待以后每一次实习,因为这不仅有助于我们专业知识技能的积累,更有利于我们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