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语文《古希腊的石头》教案doc.docx
《新课标高中语文《古希腊的石头》教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高中语文《古希腊的石头》教案doc.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高中语文《古希腊的石头》教案doc
新课标高中语文《古希腊的石头》教案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记游类文化散文的一般特点,并能基本读懂记游类文化散文。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合作探究的精神,并初步学会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记游类文化散文的一般特点,并能基本读懂记游类文化散文。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合作探究的精神,并初步学会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四人小组交流学案上预习作业的字词部分,互相订正。
2、学生介绍预习作业中的作者资料,并互作补充。
3、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预习作业中填写的表格内容。
游踪(每空限10字)
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
阿雷奥斯·帕果斯小山
迈锡尼遗址
海神庙遗址
石头(每空限5字)
石雕残臂
无头神像
粗糙的巨石
庙基和石柱
联想(每空限10字)
男子英雄般的形象。
中国的佛像
迈锡尼神话
爱琴海传说
感悟(每空限20字)
古物的美在岁月侵蚀中出现,并且拒绝翻新与复原。
丝绸之路所连接的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珍视历史就是保护它的原貌与原状。
在希腊,历史的空间受到了绝对与纯正的保护。
最终的感慨:
保护古代文明遗产,需要的是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与崇拜,科学的方法,优雅的美感和高尚的文化品位。
二、导入新课。
(导语)通过预习,大家已经知道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了解到这是一篇文化散文。
文化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散文样式,诞生于上世纪80-90年代,常以游记的形式出现,蕴含着厚重的历史反思和深远的人文关怀。
这类文章中比较知名的有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千年一叹》和张中兴先生的《负暄琐话》等。
咱们同学里面有阅读过这类散文的么?
(预设:
有——请读过的同学谈谈感受;
没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文化散文,让我们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初步了解一下文化散文以及如何读懂文化散文。
(板书题目、作者)
三、疑难语句的质疑质疑答疑。
1、合作质疑。
学生整理在预习中不理解的疑难语句,四人小组合作交流疑难,进行筛选,得出成果后在全班交流。
2、循序答疑。
由小组代表提出疑难语句,然后其他小组代表补充。
最后进行解答。
①学生个人对于别人提出而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分析答疑。
②对于学生无法个人解答的语句,四人小组合作分析,并派代表予以答疑。
③对于小组讨论仍无法解答的语句,老师进行引导答疑。
(在答疑过程中,教师根据分析板书关键词:
修辞、上下文、重点词等)
四、课文内容理解方面的质疑答疑。
1、合作质疑。
学生整理在预习中不理解的疑难问题,四人小组合作交流疑难,进行筛选,得出成果后在全班交流。
3、循序答疑。
由小组代表提出疑难问题,然后其他小组代表补充。
最后进行解答。
①学生个人对于别人提出而自己理解的问题进行分析答疑。
②对于学生无法个人解答的问题,四人小组合作分析,并派代表予以答疑。
③对于小组讨论仍无法解答的问题,老师进行引导答疑。
(在答疑过程中,教师根据分析板书关键词:
主旨、开头结尾、手法等)
疑难语句预设——
①“这时光的触觉,光滑、柔软、流动。
”
(思路点拨:
从修辞的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
运用了通感修辞手法。
作者置身于残缺粗糙但却承载了古希腊悠久历史的石头中间,眼前仿佛出现了几千年前的历史场景,逼真而鲜活,作者深深陶醉其中。
)
②“它们各自不同的形态都是历史的表情”
(思路点拨:
理解句子中词语的特殊含义。
一是要注意词语本身的意义;二是要联系上下文,把握具体的语言环境。
有的词语还要注意分析其比喻义。
参考答案:
“每一块看似冰冷的古老的石头,其实并没有死亡,它们犹然带着昔时的气息。
”“石头上的残痕则是它们命运的印记与年龄的刻度。
”这些都是对历史的最真实的记录,也正是今人对历史沧桑感的一种真实的认识。
)
③“时间隧道就在希腊人的石头中间”或“如果你从中发现到一个非同寻常的细节,那极有可能是神奇的时间隧道的洞口了”
(思路点拨:
该题考查句子的含义。
这类问题的理解把握除了句子本身的含义之外,还要结合全段乃至全文去理解,以免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参考答案:
古希腊的石头是古希腊历史的见证,所展现出来的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脚步,站在他们中间就如同站在时光隧道中,可以发现人类历史的过程。
)
疑难问题预设——
①作者在博物馆看到“一截石雕的男子的左臂”。
尽管残缺,作者却依旧认为它是美的,这是为什么?
(①石臂雕刻得生动传神,激发起参观者对这位男子英雄形象的想象;②石臂的残缺展现了一种历史美,让人遐想它背后广阔的历史风景。
)
②作者认为“他们保护这些遗址的方式在我们看来十分奇特”结合全文,你认为作者是否赞同希腊人保护文物的方式,为什么?
(思路点拨:
这是发散思维的题目,启发学生联系实际,大胆发表意见。
参考答案:
他们对于历史的严谨的保护态度令人感动,这是一种高度的对历史对后人负责的态度。
我们应该学习他们这样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这也正是作者所说的“高层次的文明”。
)
③25段作者不吝笔墨对爱琴海的美景进行了描写,这么写有什么作用?
(思路点拨:
引导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
参考答案:
①营造了广袤、静谧的氛围,使读者有神驰万里的美感,也为下文“我”的遐想提供了背景。
②以纯净的景致映衬出古老的石头,渲染一种“历史感”,也进一步强化了这些石头所传递的历史信息。
③为下文在隐蔽处发现旅游服务商店做铺垫,突显出希腊人对历史空间的保护意识。
)
方法小结: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当我们遇到疑难语句时,可以通过分析修辞、重点词语,结合上下文等途径理解语句含义;在遇到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时,可以通过结合主旨、关照开头结尾以及分析写作手法等方法来解决疑难。
四、拓展延伸。
(可以由解答疑难部分自然引入)
日前圆明园兔、鼠首在法国佳士得拍卖行进行拍卖,引起了海内外华人的强烈关注,2月25日华人收藏家蔡铭超以电话委托方式,分别以1400万欧元的价格拍下这两个兽首,但出人意料的是,他随后宣布“不会付款”,理由是2月26日国家文物局发出的《关于审核佳士得拍卖行申报进出境的文物相关事宜的通知》,“通知明确指出,佳士得拍卖行在法国巴黎拍卖的鼠首和兔首铜像是从圆明园非法流失的。
佳士得在我国申报进出境的文物,均应提供合法来源证明,如果不能提供这个证明或证明文件不全,将无法办理文物进出境审核手续。
”
对于蔡铭超的做法,你是怎样认识的?
(这是一个发散性问题,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大胆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
(资料:
鼠首和兔首铜像是圆明园“12生肖兽首”中目前所能确定的仍流落海外的2件。
“12生肖兽首”在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流失,目前已经回归的有5件:
牛首、猴首、虎首、猪首、马首,另外5件龙首、蛇首、羊首、鸡首、狗首铜像至今下落不明。
)
五、小结。
(由拓展延伸部分自然引入。
)
通过大家的发言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无论鼠首还是兔首,它们的价值早已远远超出它们自身,而是在于它们所代表的中国历史和民族气节,同样的,“古希腊的石头”之所以得到希腊人如此的珍视和作者如此的喜爱,是因为它们承载了古希腊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
像圆明园兽首和古希腊的石头这样,承载了文化内涵的物体在文化散文中被称为“文化载体”,是文化散文的三个必备成分之一,其余两个就是载体的文化内涵和作者自身的观点。
所以大家在以后阅读文化散文的时候要关注这三点——文化载体、文化内涵和作者观点,弄懂了这三部分也就基本掌握了一篇文化散文的主要内容。
对于文章中不易理解的语句,我们可以通过句子的修辞手法、重点词语、情感、全篇思想等方面来分析;对于内容方面的疑难问题,则需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文章主题思想,开头结尾以及重点词语来分析。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遵循一定的规律、按照一定的方法阅读,那么文化散文也并不难,至少是可以读懂的。
六、课后作业。
运用课上所学方法,阅读余秋雨《西湖梦》片断,并完成练习题。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记游类文化散文的一般特点,并能基本读懂记游类文化散文。
2、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敢于质疑、合作探究的精神。
^^^^^^^^^^^^^^^^^^^^^^^^^^^^^^^^^^^^^^^^^^^^^^^^^^^^^^^^^^^^^^^^^^^^^^^^^^^^^^^^
一、预习部分
请搜集作者冯骥才的主要资料,并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温馨提示:
掌握基本资料即可)
冯骥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多音字
龟裂()苍劲()
乌龟()劲头()
形近字
葱lóng()震hàn()神chí()万里脉bó()
鸟lóng()遗hàn()张chí()有度广bó()
易错字
líng()听tān()塌洞kū()隐bì()dǒu()然
bāi()开gōu()火磨lì()
@@@@@@@@@@@@@@@@@@@@@@@@@@@@@@@@@@@@@@@@@@@@@@@@@@@@@@@@@@@@@@@@@@@@@@@@@@@
本文是一篇记游类文化散文,请阅读全文,标注自然段段落号,并试着完成下面的表格。
游踪(每空限10字)
石头(每空限5字)
联想(每空限10字)
感悟(每空限20字)
最终的感慨:
或许你在读完文章之后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就请完成下面的两步吧。
①在文中找出不理解的句子并用横线划出。
②归纳整理文章内容方面不理解的问题,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好的表述应该是完整、准确和流畅的。
你做到了吗?
)
二、课堂学习
拿起笔来,记录下你的收获或者感悟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后作业。
西湖梦余秋雨
西湖的文章实在做得太多了,做的人中又多历代高手,再做下去连自己也觉得愚蠢。
但是,虽经多次违避,最后笔头一抖,还是写下了这个俗不可耐的题目。
也许是这汪湖水沉浸着某种归结性的意义,我避不开它。
初识西湖,在一把劣质的折扇上。
那是一位到过杭州的长辈带到乡间来的。
折扇上印着一幅酉湖游览图,与现今常见的游览图不同,那上面清楚地画着各种景致,就像一个立体模型。
图中一一标明各种景致的幽雅名称,凌驾画幅的总标题是“人间天堂”。
乡间儿童很少有图画可看,于是日日通视,竟烂熟于心。
年长之后真到了西湖,如游故地,熟门熟路地踏访着一个陈旧的梦境。
明代正德年间一位日本使臣游西湖后写过这样一首诗:
昔年曾见此湖图,不信人间有此湖。
今日打从湖上过,画工还欠费工夫。
可见对许多游客来说,西湖即便是初游,也有旧梦重温的味道。
这简直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常用意象,摩挲中国文化一久,心头都会有这个湖。
奇怪的是,这个湖游得再多,也不能在心中真切起来。
过于玄艳的造化,会产生了一种疏离,无法与它进行家常性的交往。
正如家常饮食不宜于排场,可让儿童偎依的奶妈不宜于盛妆,西湖排场太大,妆饰太精,难以叫人长久安驻。
大凡风景绝佳处都不宜安家,人与美的关系,竟是如此之蹊跷。
西湖给人以疏离感,还有别的原因。
它成名过早,遗迹过密,名位过重,山水亭舍与历史的牵连过多,结果,成了一个象征性物象非常稠厚的所在。
游览可以,贴近去却未免吃力。
为了摆脱这种感受,有一年夏天,我跳到湖水中游泳,独个儿游了长长一程,算是与它有了触肤之亲。
湖水并不凉快,湖底也不深,却软绒绒地不能蹬脚,提醒人们这里有千年的淤积。
上岸后一想,我是从宋代的一处胜迹下水,游到一位清人的遗宅终止的,于是,刚刚抚弄过的水波就立即被历史所抽象,几乎有点不真实了。
它贮积了太多的朝代,于是变得没有朝代。
它汇聚了太多的方位,于是也就失去了方位。
它走向抽象,走向虚幻,像一个收罗备至的博览会,盛大到了缥缈。
西湖的盛大,归拢来说,在于它是极复杂的中国文化人格的集合体。
一切宗教都要到这里来参加展览。
再避世的,也不能忘情于这里的热闹;再苦寂的,也要分享这里的一角秀色。
佛教胜迹最多,不必一一列述了,即便是超逸到家了的道家,也占据了一座葛岭,这是湖畔最先迎接黎明的地方,一早就呼唤着繁密的脚印。
作为儒将楷模的岳飞,也跨身于湖滨安息,世代张扬着治国平天下的教义。
宁静淡泊的国学大师也会与荒诞奇瑰的神话传说相邻而居,各自变成一种可供观瞻的景致。
这就是真正中国化了的宗教。
深奥的理义可以幻化成一种热闹的游览方式,与感官玩乐溶成一体。
这是真正的达观和“无执”,同时也是真正的浮滑和随意。
极大的认真伴和着极大的不认真,最后都皈依于消耗性的感官天地。
中国的原始宗教始终没有像西方那样上升为完整严密的人为宗教,而后来的人为宗教也急速地散落于自然界,与自然宗教遥相呼应。
背着香袋来到西湖朝拜的善男信女,心中并无多少教义的踪影,眼角却时时关注着桃红柳绿、莼菜醋鱼。
是山水走向了宗教?
抓或是宗教走向了山水?
反正,一切都归之于非常实际、又非常含糊的感官自然。
西方宗教在教义上的完整性和普及性,引出了宗教改革者和反对者们在理性上的完整性和普及性;而中国宗教,不管从顺向还是逆向都激发不了这样的思维习惯。
绿绿的西湖水,把来到岸边的各种思想都款款地摇碎,溶成一气,把各色信徒都陶冶成了游客。
它波光一闪,嫣然一笑,科学理性精神很难在它身边保持坚挺。
也许,我们这个民族,太多的是从西湖出发的游客,太少的是鲁迅笔下的那种过客。
过客衣衫破碎,脚下淌血,如此急急地赶路,也在寻找一个生命的湖泊吧?
但他如果真走到了西湖边上,定会被万干悠闲的游客看成是乞丐。
也许正是为此,鲁迅劝阻郁达夫把家搬到杭州:
钱王登假仍如在,伍相随波不可寻,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满蔽高岑。
坟坛冷落将军岳,梅鹤凄凉处士林,何似举家游旷远,风波浩荡足行吟。
他对西湖的口头评语乃是:
“至于西湖风景,虽然宜人,有吃的地方,也有玩的地方,如果流连忘返,湖光山色,也会消磨人的志气的。
如像袁子才一路的人,身上穿一件罗纱大褂,和苏小小认认乡亲,过着飘飘然的生活,也就无聊了。
”(川岛:
《忆鲁迅先生一九二八年杭州之游》)
然而,多数中国文人的人格结构中;对一个充满象征性和抽象度的西湖,总有很大的向心力。
社会理性使命已悄悄抽绎,秀丽山水间散落着才子、隐士,埋藏着身前的孤傲和身后的空名。
天大的才华和郁愤,最后都化作供后人游玩的景点。
景点,景点,总是景点。
再也读不到传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龙飞凤舞的楹联。
再也找不见慷慨的遗恨,只剩下几座既可凭吊也可休息的亭台。
再也不去期待历史的震颤,只有凛然安坐着的万古湖山。
修缮,修缮,再修缮。
群塔入云,藤葛如髯,湖水上漂浮着千年藻苔。
1、请找出本文的文化载体,载体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作者所持观点。
文化载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载体的文化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所持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选择文中你最喜欢的或者让你感触最深的两句话,写下来,并对其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请注意多角度赏析,表述语言流畅。
)
世界文化遗产公约标志
世界遗产公约的标志它象征着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中央的方形是人类创造的形状,圆正圈代表大自然,两者密切相连。
这个标志呈圆形,既象征全世界,也象征着要进行保护。
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分类(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三个类别。
)我国从1987年开始参加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申报活动,五千年历史积淀使我国拥有得天独厚的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现在已拥有29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总数位居世界第四位,名列意大利、西班牙、法国之后。
至今全世界已有690处文化与自然遗址被世界范围内地保护起来。
但不可否认,大多数的遗址也还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破坏威胁,让我们每个人在领略自然和古人恩赐的仅有宝贵遗产的同时都自觉的担负起保护过去的职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