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不会告诉你的10个秘密网购请当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3111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商不会告诉你的10个秘密网购请当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电商不会告诉你的10个秘密网购请当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电商不会告诉你的10个秘密网购请当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电商不会告诉你的10个秘密网购请当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电商不会告诉你的10个秘密网购请当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商不会告诉你的10个秘密网购请当心.docx

《电商不会告诉你的10个秘密网购请当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商不会告诉你的10个秘密网购请当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商不会告诉你的10个秘密网购请当心.docx

电商不会告诉你的10个秘密网购请当心

电商不会告诉你的10个秘密,网购请当心

网络购物以其便捷、低价的特点成为了众多消费者热衷的消费方式,但在享受方便与实惠的同时,围绕电商营销、服务以及商品质量而产生的各种问题也让消费者平添了不少疑惑和忧虑。

此次,我们将揭开隐藏在电商行业里的10个秘密,让你的网购生活变得更明白、更安心。

 电商不会告诉你的10个秘密

  文/本刊记者张瑾张安立徐卓航

  电商“盛世”

  现如今,网上购物早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了。

小到书本服装化妆品,大到家电汽车商品房……只要是你想买的,就几乎都能在电商平台上找到卖家,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的“家常便饭”。

  今年初,欧洲最大电子零售商“万得城”或将步“百思买”后尘退出中国市场的新闻被闹得沸沸扬扬,而在这些实体巨头黯然离去的背后是国内电商行业欣欣向荣的耀眼数据:

2012年我国电子商务市场整体交易规模达到8.1万亿元,同比增长27.9%。

预计未来3至5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仍将维持稳定的增长态势,2015年预期可达26.5万亿元。

与此同时,根据中国商业联合会日前发布“2013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展望”及其评述报告,2012年我国网购市场交易规模已超过1万亿元,网络购物已连续多年在全国各类零售业态成长性上保持第一。

  毋庸置疑,随着网络成本优势的凸显以及相关安全技术与消费心理的发展,网络购物已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购物时的首选方式。

在电子商务行业快速增长,注册用户持续增多的背景下,“疯狂”的电商们也在网络上不断创造着惊人的促销业绩:

京东商城大家电单日最高销售额突破3.5亿元,而淘宝天猫更是创下单日成交191亿元的傲人战绩。

“双11”、“双12”更是已然演变成了人为的网购狂欢节……电商“盛世”中,一个个吸金奇迹正在上演。

  奇迹背后

  诚然,网络购物确实以其便捷、低价的优势迅速地掳获着消费者的青睐,但京东CEO刘强东去年由微博“约架”引发的“价格战”闹剧也让不少人隐约意识到电商间互相叫板的“大战”也可能是早有“默契”的集体营销。

当“硝烟”散尽,电商企业也进一步拓宽了市场,完成了宣传,赚足了噱头和粉丝。

但对于消费者而言,价格更便宜、选择更丰富的“网购美好时代”真的到来了吗?

答案也许并不是那么乐观。

在电商赚得“盆满钵满”的另一方面,由网购引发的消费纠纷正在逐年上升。

据上海市工商局12315投诉举报中心统计,去年全年共接收网络购物消费投诉25649件,占投诉总量的52.30%,较2011年同期增长了1.86倍。

  在网络消费中,电商企业违规宣传、误导消费者,定价变动频繁、优惠票券规则不清,商品质量存在缺陷这三大问题最为突出。

宣传方面,一些电商企业为增加宣传效果,会选择性地在商品标题或宣传页面中夸大甚至虚构部分产品功效或性能。

如宣称“纯天然、无添加”的食品或护肤品在实际成分表中却含有防腐或添加成分。

而为了挑起顾客的购买欲,许多电商推荐的“热卖商品”也可能被虚增了部分评价或销量。

此外,那些有特价无库存的“特惠商品”也常常让慕名而来的消费者败兴而归。

  价格规范方面,许多电商企业除在销售页面设置商品售价外,大多还会另行标注价差较大的“原价”或“市场价”,但这些昂贵的“参考价”往往是电商自己“拍脑袋”想出来的,存在虚高或缺乏实际市场依据的情况。

此外,电商们在对待小厨具、小玩具等标准化程度不高、顾客比价意识不强的商品时往往少有折扣,有些小商品的“促销价”甚至比实体超市售价更为昂贵。

至于部分“看上去很美”的电子优惠券也经常暗藏“玄机”,不是在使用时被限制使用范围,就是可抵值的商品价格虚高,不仅不一定能为消费者带来实惠,反而会诱使消费者为“凑数”而买进不必要的商品。

  商品质量方面,电商企业在吸纳自营店铺时只按入库流程进行经营资质的审核,对入驻商户所出售的商品是否为正品、对商户是否具有品牌授权“把关不严”以及有意无意地将退货商品及“翻新机”作为“全新”商品二次出售的情况亦令人担忧。

  呼吁理性

  面对这些销售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许多电商将原因归咎于激烈竞争的“无奈”。

究竟该如何营造更健康、更良性的网络购物环境?

或许电商和消费者都需要更多的理性。

  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绝大部分电商企业刺激消费、培育有效市场用户的手段几乎都依赖于挑战传统价格体系的“价格战”。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我国2012年规模性的电商价格战就不下10次,几乎贯穿全年。

但无论是真战还是假战,是正当竞争还是恶性竞争,频繁的价格战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因为对于整个网销价值链而言,高频的压价就意味着对上游厂商价格体系的持续破坏,最终必将影响到整个电子商务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此外,电商本身也很容易被自己的促销手段绑架,进而面临“非促不买”、“不促不销”的窘境。

或许对于电商们而言,摒弃对“流血”式发展的过度依赖与热衷,加大对客户体验的细致关注,将单纯的价格大战转换为服务与质量的竞争才是真正的理性发展之道。

  而消费者也需改变“惟重价格”的网购心态,提防一见限时大幅折扣就抑制不住购物欲的“占便宜”心理,而应从个人及家庭的实际需求出发,理性消费。

在网购消费出现问题时,要注意保留好发票、交易付款截图、聊天记录等消费证据。

此外,对电商企业的“游戏规则”进行一定的了解和把握,学会运用简单的比价监控软件鉴别商家是真降价还是假促销也是消费者提升“网购理性”的有效手段。

为了更好地帮助广大读者享受网络购物带来的便捷与实惠,此次本刊特针对“B2C”及“C2C”电商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梳理。

了解了这些秘密,你的网购生活也许将会变得更加明白,更加安心。

一些电商企业为增加宣传效果,会选择性地在商品标题或宣传页面中夸大甚至虚构部分产品功效或性能,而这些不当描述往往会造成对消费者的误导,对此我们需要多多留意。

  

1、“货不对板”夸大宣传

  案例:

  去年6月,从泰国归来的黄小姐发现自己因为未在旅行期间做好全面的防晒措施,导致手臂和颈部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晒伤。

为了让刺痛的肌肤尽快恢复健康白皙,黄小姐在某电商平台选购了一款用红色粗字体醒目标注“无香料、无色素、无防腐剂、无酒精”的晒后护理产品。

但在收到货品后,细心的刘小姐却发现该产品底部用小字标注的成分表中却清楚地印有“酒精”。

顿感上当受骗的刘小姐很是气愤,对酒精略微过敏的她向记者表示,自己原本是冲着产品“无添加”的介绍才最终下单的,“虽然老公说晒后修复中含有的微量酒精不至于像喝酒一样引起身体过敏,但在刻意小心地千挑万选下‘中招’,总觉得心里非常不舒服。

  分析:

  对于消费者而言,由于在网络购物时不能直接接触产品实物,因此电商对于商品的描述以及提供的图片展示往往就是绝大部分顾客在选购新产品时最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前文案例中黄小姐的遭遇在如今的网购消费环境中并不是“个案”。

据本刊从消保委处了解到的信息,有关电商“夸大产品”方面的投诉在近年来已成上升趋势。

而消保委在近期的模拟消费调查中也发现了不少存在这一问题的电商“现行犯”。

如上海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在销售一款护肤品时,对外宣称其“百分百纯天然”,但实际产品的成分表中却显示含有微量防腐剂。

而北京另一知名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销售的一款婴幼儿用蚊香液也存在网页标榜“绿色环保”、“无毒透氧”,但在对该产品标志的农药登记证号进行查询后,最终被确认为“低毒”产品。

  归根结底来说,电商企业这些对商品标题或在网页描述中的不规范操作都是基于增加商品吸引力继而进一步提升商品销量目的的。

此外,部分电商企业在利益驱动下,甚至还会使出虚构部分产品功效及性能的不良手段,直接导致对消费者的误导。

根据记者了解的情况,部分信誉度较低的小型电商企业,特别是部分中小型团购网站是此类情况最为多发的“重灾区”,消费者在下单前一定要注意甄别。

  点评:

  是否“夸大产品宣传”听起来似乎主要取决于电商企业单方面的商业道德,但我们对此也并非完全不能防范。

为最大程度地降低此类网购风险,记者建议消费者在网购非熟识的新产品时,应尽量选择口碑较好、信誉度较高的大型商城平台。

此外,在选购过程中,消费者切记不能只注重商家标注的红字及粗体字简介,还应注意了解商品其他方面的具体描述(如产品的成分表,保质期限等细节信息)。

如在收到网购商品后确实发现实物与网页描述不符的情况,应第一时间保存好各种网购单据以及原商品的页面宣传截图,用以保障后续的维权投诉。

许多电商企业除在销售页面设置商品售价外,大多还会另行标注一个“昂贵”的“原价”或“市场价”。

但这些所谓的“参考价”常常是电商自己“拍脑袋”想出来的,往往虚高或缺乏实际的依据。

  

2、“双重标价”存在误导

  案例:

  去年暑假,张先生计划带着太太和儿子一起前往香港迪士尼游玩。

为了突出“亲子游”的温馨氛围,张先生在出发前特地通过网络“淘”起了“亲子装”。

在一番搜索之后,一款印有米奇与米妮图案的短袖T恤组合引起了张先生的注意。

按照当时的销售页面,这款T恤单价标注的“市场价”为169元,网站“实售优惠价”为39元。

“按照这样的价格计算,购买1套亲子装只需支付87元,比市价便宜390元不说,还能免费包邮费”。

深感实惠的张先生因此拍下了2套不同颜色的亲子T恤套装。

但在对收到的衣服进行清洗时,张太太惊讶地发现丈夫买回来的T恤不仅出现了严重的褪色,连原本的迪士尼卡通印花图案也变得模糊不清,难以分辨。

深感不值的张先生在事后告诉记者,他原本认为市场价169元的T恤肯定是不错的,“没想到实际收到的根本不值那个价,质量甚至比十块钱的地摊货还不如”!

  分析:

  网络购物的价格优势历来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因此许多电商企业往往会在商品定价方面做足噱头,故弄玄虚。

而其中最常见的手段便是前文张先生所遭遇的“双重标价”。

  所谓“双重标价”,就是指电商企业除在销售页面上设定商品实际售价外,还额外标注有“原价”、“市场参考价”等其他名目的不同标价,且两个标价间的差距普遍较大。

在实际网购过程中,几乎所有的电商企业都会采用这种“对比战略”。

但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所谓的“原价”、“市场价”大多都是电商自己“拍脑袋”想出来的,往往存在缺乏实际市场依据或标价虚高的胡乱定价问题。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双重标价”所产生的“价差”除会在无形中或多或少地激发网购者的消费欲望之外,其高昂的“市场价”还可能会导致顾客对拟网购的商品产生过高的预判,其结果常常是电商赚足了荷包,但消费者实际收到的却是一场低于预期的“空欢喜”。

  点评: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电商企业在缺乏实际市场依据情况下制订的“双重标价”已经涉嫌违规。

但由于此类“原价”或“市场价”并非消费者实际支付的商品价格,因此在实际维权过程中很难以此作为退货或退款的理由。

在网购过程中,我们建议消费者不要简单听信电商企业单方面给出的“市场价”,而是应该结合商品评论、实体商城、品牌官网以及“淘宝”等其他电商平台的同款或同类商品进行综合考量。

此外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在进行网络消费时需注意保持理性的消费心态,按自身和家庭的实际需求适度购物,避免因“人造差价”或“贪便宜”而购入计划外的无用商品。

部分电商在举行特惠活动或出售特惠商品吸引人气时往往存在“超卖”现象,事后常以“供应商缺货”或“销量上升太快,库存预警未能跟上”等理由单方面取消订单,使消费者购物最终无法如愿。

  

3、有特价无库存

  案例:

  “货比三家货比三家,比到最后发现要买的特价商品老是显示缺货,这不是蒙人嘛!

”刚刚接触网购不久的潘女士显得非常气愤。

原来,潘女士近几年一直听身边的亲朋好友向自己推荐网购的优势和乐趣,前一阵子也忍不住自己注册了几个电商网站开始了网购之旅。

可是,热衷于比价的潘女士却发现,通过搜索和对比找到了低价、特价商品,点进去却经常会遇到网站页面上显示“缺货”、“暂无库存”字样的情况,让人颇为恼火。

“你没有货卖就下架呗,凭空挂一个最低价算什么意思?

”潘女士还介绍说,最让人不满的是,有一次明明已经下单了,第二天却收到网站的缺货通知,告知潘女士订单已经终止。

  分析:

  电子商务虽然属于新兴行业,但本质上还是零售业,只不过由于电子化、网络化、异地化的新特点,导致了电子商务与传统零售业的不同。

特别是其中的库存管制,以及相对应的库存、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都与传统零售业不尽相同。

  电子商务操作中,由于购买和发货在时间、空间上都是异步进行的,从客户下订单到发货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时间间隔,因此必须将库存结构区分开来。

为了适应这种异步销售过程,电子商务企业的库存系统中一般会分成可销售库存、订单占用库存、不可销售库存、锁定库存、虚库存、调拨中库存等多个部分。

而就是由于这些不同的结构,导致网站购买页面显示缺货的因素也会多种多样。

  潘女士所遇到的情况,最有可能就是“锁定库存”这一环节了。

在销售中,降价是经常会使用的一种促销方式,成功的降价促销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将商品一售而空,将可销售库存直接转化为订单占用库存。

但是在一些情况下,销售方并不希望这么快就将所有的库存都售出。

有的时候是因为所有库存全部降价促销的成本很高,有的时候是防止竞争对手的恶意采购,更多的情况下,则是希望将这一产品的降价作为引子,带动网站的流量和整体销售,这就需要将促销分批次进行。

  为达到以上的目的,电商就会采用锁定库存的方式。

库存被锁定后,无法直接销售。

促销进行一段时间后,可用库存为0,无法继续销售,必须在解除锁定后才能转化为可销售库存,继续进行销售。

  点评:

  大部分电子商务企业中,前台网站会与后台保持数据同步,并作出判断。

一旦“可销售库存

  比如,在页面上显示较为准确的剩余库存,在库存紧张时提醒顾客;将一段时间没有库存的商品下架、隐藏,只在到货之后重新显示并通知顾客;及时关闭销售一空的特价商品;提供不显示缺货商品的筛选搜索项;等等。

这样才是对消费者负责的做法。

由于应用程序设计上的疏漏、现阶段存在的技术问题或用户没有及时进行版本升级等因素,许多网页上可选的优惠在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的应用程序中可能无法完整显示,从而导致消费者在无形中错失部分“福利”。

  

4、“智能”购买或错失优惠

  案例:

  在外商公司负责行政工作的李小姐是个地地道道的网购迷,不仅在各种大大小小的电商网站都拥有注册账号,有的甚至还已经累计到了较高的积分及会员等级。

由于李小姐从家中到公司需要花费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因此爱网购的她经常会利用手机上的购物软件来打发这段地铁上的时间。

李小姐告诉记者,只要一见到自己心仪的“宝贝”,她便会直接通过手机下单并完成支付,“整个过程既方便又轻松”。

但让李小姐没有想到的是,其某次通过手机版及网页版订购同一商品获得的不同结果却让她从此对手机网购有了担忧。

  原来,李小姐不久前在下班途中照例通过手机订购了一罐面霜。

当天晚上,回到家的李小姐临时决定再买一份送给好友当作礼物。

而当李小姐使用电脑下了一个相同的订单时却发现,通过网页购买这款面霜时竟可在订单页额外选择一份免费的晚霜或面膜体验套装,而这份价值200元以上的赠品在手机订购页面却是完全找不到踪影。

“这样看起来,类似的优惠我可能已经错失了很多次,想起来总觉得吃了亏。

”她说。

  分析:

  随着智能手机以及无线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移动购物与支付已经日趋成为流行。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2012年我国的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人,手机网上购物和在线支付的使用率均达到13.2%。

截至2012年年底,已有超过5500万人开始使用手机网购并进行在线支付。

不受地理位置限制的“智能订购”成为了拉动消费的新增长点,而移动电子商务也成为了电商们的又一个必争之地。

  现如今,绝大部分拥有一定规模或知名度的电商企业都已陆续推出了各自的移动电子商务应用。

而消费者也越来越习惯于通过这些可安装在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上的应用程序直接下单付款。

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部分应用程序在功能设计或信息同步方面仍存在或多或少的技术缺陷,一些网页上可选的会员折扣、限时优惠以及赠品、折扣票券等“消费福利”,在应用程序平台上却可能无法完整显示,从而造成消费者在无形中错失部分优惠的可能性。

而另一方面,部分消费者本身对于软件运用的不熟悉、不愿及时更新应用版本或额外装载“AppFlow”等规避软件升级提示工具的行为也可能造成网页下单与“智能购买”产生差异。

  点评:

  虽然移动电子商务应用在现阶段可能存在部分缺陷,但几乎所有的电商企业都在不断升级完善系统漏洞,因此习惯通过手机下单购物的消费者应该注意及时更新升级自己安装的相关应用。

此外,消费者在通过移动设备网购价格比较昂贵的大件商品时,也应有意识地将订单结果与网页订购作一个简单对比。

如果在下单付款后才发现使用同一注册账号会因订购渠道的不同而产生较大价差的情况,一般也可通过与商家进行及时沟通获得相应的差额补退。

部分电商企业在定价时往往会将热门数码、大型家电等用户价格敏感度高、比价意识强的商品拿来打价格战,但在对待厨具、玩具以及汽车配饰等小商品时却少有折扣,部分小商品的“促销价”有时甚至高于实体商铺的普通零售价。

  

5、小商品反而很“昂贵”

  案例:

  今年1月,刚考取驾照的黄小姐从4S店开回了自己期待已久的新车。

当天晚上,她便迫不及待地登录了自己最常逛的某大型电商平台,为爱车选购各种车内装饰。

在几番“海选”之后,黄小姐最终花788元购买了一套曾在同事车内见过的丹尼皮汽车坐垫。

一周后,当黄小姐兴冲冲地拉着同事参观新车时,却被告知这套汽车坐垫在实体店购买其实只要600多元。

  “因为是第一次买车,所以我对汽车产品的市场价不熟,但我一直笃定地认为大型电商的价格肯定是比较便宜的。

我记得这款坐垫当时在网上的标价是988元,打折之后是788元。

我看到买的人很多,又想起之前同事也提过这款坐垫比较好打理,搭车时我也觉得坐着舒服,所以就毫不犹豫地下单买了一套。

没想到同品牌同款的坐垫在朋友后来介绍我去的几家汽车用品店都只卖650元左右,看来也不是所有东西都是网上的便宜。

  分析:

  虽说电商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价格优势是电商最重要的优势。

但事实上,没有任何一家电商会傻得把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定得比对手或实体商铺更低。

与传统实体零售企业相比,电商对于价格的设置更为灵活多变。

除考虑基本的商品成本及供求关系外,市场热点及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敏感度也是影响电商定价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电商企业在设置价格时往往会将热门数码电子产品、大型家电等顾客价格敏感度高、比价意识强的商品拿出来打价格战,给出的价格也较竞争优势。

  但另一方面,电商们在对厨具、玩具以及汽车配饰等标准化程度不高、消费者比价意识不强的小商品进行定价时,却常常会采取“高价策略”。

虽然这些小商品页面可能也同样被冠以了“史上最低价”、“限时抢购价”等吸引消费者的亮丽噱头,但这些所谓“促销商品”的售价有时甚至会比实体商铺的普通零售价更为“昂贵”。

此外,对于供应商特供的独家销售品,电商企业一般也很可能会因消费者无从比价而给出相对较高的标价。

  点评:

  大部分网购消费者都会因几次便宜购入价格敏感度高的商品而对某一或某几个电商平台产生“价格信任”,并进而形成“某某家买什么都便宜”的潜在认同。

但电商企业都是玩转“定价策略”的高手,消费者的这种习惯性判断往往只对市场热门商品较为适用。

建议消费者在网购非热门商品,特别是一次性购入多件小商品时最好稍微多浏览几个同类型电商网站或淘宝网店“比一比”再出手。

虽说差价不一定很大,但几次积少成多,或许也能省下一笔不小的数目。

如今许多大型电商平台除自身推广销售的同时还会附带有部分品牌或商户自营的“入驻商户平台”,但电商审核入驻店铺时只按入库流程进行经营资质的审核,而自营商户所出售的商品是否为正品或商户是否具有品牌授权则多数不会进行验证。

  

6、入驻商铺不保真

  案例:

  网购是刘岳最常用的购物方式,在他看来既方便又省钱,常常能以比专柜更低的价格购得所需物品。

不过,这一次他可在网购路上栽了跟头。

花费近1000元到手的“名牌”手表其实并非正品,而想要寻求赔偿的他也苦于投诉无门。

原来,自从升职后,刘岳就一直在为自己物色一块拿得出手的手表,当他在某知名电商网站搜索时,发现在专卖店售价高达3250元的意大利名牌石英手表,在某家获得“真品”保证的商铺却只需980元就能买到,这接近3折的价格让他心动不已。

  “会不会是假货呢?

”刘岳对手表的真伪曾产生怀疑,但在一番思想斗争后,他还是出于对电商网站品牌的信任,同时又从店家那里得到了“真品”的保证,终于买下了这块手表。

  不过,当刘岳拿到这块手表时,隐约觉得表盘内的品牌标志比较粗糙。

佩戴一个月后,刘岳的这块“名牌”手表竟然还开始褪色,这让刘先生确定自己是买到了假货。

但当他向该网站售后部门投诉时,工作人员却要求刘岳必须出具相关证明。

但由于手表并非专柜所售,品牌专柜也无法开具证明。

一边是网站要求的必须开立证明,另一边却是专卖店在明知假货的情况下拒绝作证。

这直接导致了刘岳维权未果,这980元权当买了个教训。

  分析:

  实际上,刘岳遇到的问题并非个案,近两年,多家排名靠前的电商网站被爆出存在销售假货的问题。

而这其实与网站的开放式发展有关。

过去,B2C网站的货源基本都是由网站直接采购的,出现假货的几率很小,但随着第三方卖家的进驻,电商平台的经营种类日益扩大,对消费者来说可供选择的商品更多了,但掺杂假货的可能性也提高了。

  可能有人会提出,电商网站难道不对这些卖家进行审核吗?

没错,电商网站是会对卖家资质进行审核,但审核入驻店铺时只按入库流程进行经营资质的审核,而自营商户所出售的商品是否为正品或商户是否具有品牌授权等则大多不会进行验证。

由于第三方卖家独立经营,其货源电商网站也无从把控。

一旦出现纠纷,网站很难判定所售是否假货,所以只能由权威部门或品牌商出具相关证明,这样才能对商家进行处理。

不过,很多品牌并不愿意看到网站低价销售自家产品,扰乱市场渠道,因此也就出现了刘岳遇到的情况,当他想要“打假”时,却没人帮忙。

  点评:

  “限时折扣”、“惊爆特价”总能激发不少消费者内心的购物欲望,然而光鲜的表面下,是否藏有虚假销售的问题值得思考。

国际一线品牌包包、饰品只需1折就能买到,新型手机、相机百元促销,知名护肤品只卖白菜价……这些“诱惑”之下,可能都暗藏造假风险。

  尽管不少店家都会信誓旦旦地承诺保真,还许诺接受“专柜验货”,但实际上这条维权之路并不一定顺畅。

由于网站对店家的进货渠道不可能完全把控,所谓的资质审核并不包括验收所有货品的真伪,因此消费者不能因为信赖网站而忽视了对入驻商家的警惕及理性判断。

许多电商在逢年过节时往往会推出买满一定金额即赠送对应优惠券或积分政策。

但这些优惠券往往暗藏不少“玄机”,不是在使用时被限制使用范围,就是可抵值的商品价格虚高,不仅不一定“优惠”,可能还会引诱消费者为“凑数”而买进不必要的产品。

  

7、电子票券暗藏玄机

  案例

  王先生在“双十一”时各大电商优惠之际想要添置一台笔记本电脑,于是他在优惠当天去各大网站进行了浏览和搜索。

由于是买比较大件的电子产品,王先生在质量保证、评价回复、价格差异上都进行了细致的对比。

可是通过比较他发现,虽然每家网站都推出了十分醒目、看似优惠力度很大的促销措施,可是细细盘算下来,却也发现了不少猫腻。

“优惠活动真的是目不暇接,有时候自己看一遍还算不清楚。

”王先生略显调侃地笑了笑说。

最开始他看中的一家网站全场每满1000元就赠100元抵用券还能当场消费,可是价格上一对比,4000元多的标价却比同类网站的折后价格要高了四五百元,结果还是差不多。

  分析:

  如今,消费返券是网上商家促销活动的主流形式之一。

一些商家的返券力度特别大,动辄对折返券,如满“200送200”,甚至是满200返300超对折优惠。

但是,商家这些吸引人的返券活动往往并不是“真心实意让利”,作为我们消费者需要警惕的是优惠券幅度越大,商品价格虚高的可能性也就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