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 学前心理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27943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用 学前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有用 学前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有用 学前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有用 学前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有用 学前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用 学前心理学.docx

《有用 学前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用 学前心理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用 学前心理学.docx

有用学前心理学

心理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有三个要点:

脑的机能、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反映具有能动性.

心理学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研究人的心理

2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儿童心理发展是指从出生到成熟时期(0-18岁)心理的发展。

从出生到进入小学之前,是广义的学前时期(0-6).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再这个年龄范围的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

1阐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2揭示心理发展的原因、影响和机制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三方面:

个体心理的发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区别与联系:

1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又称年龄心理学,他的研究对象是个体从出生到衰老整个漫长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

又分为儿童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更多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时期心理的发展。

而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内容最充实的分支。

2普通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据。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和成果,可以丰富和促进普通心理学的研究。

3学前教育学研究学前儿童教育的规律。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可以为学前教育学提供理论和实际资料的依据。

4儿童解剖生理学是研究儿童身体结构和技能的发育,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发展,需要以儿童神经系统和高级神经活动发展的知识为依据。

5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现象的最普通的规律。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离不开一定哲学思想的指导。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获得哪些基本知识:

1儿童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2儿童心理变化的原因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原则:

客观性、发展性、教育性。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访问法、谈话和作品分析法

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时应该注意问题:

1制定观察计划时,充分考虑到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2管擦记录要求详细、准确和客观

幼教工作者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1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发展规律的基本知识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2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技术3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各感情4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目前较好的婴儿发展测量表有哪些?

1格赛尔成熟量表2贝利婴儿发展量表3韦克斯勒学前和小学智力量表和我国的《中国比内测验》

我国在1924奶奶陆志伟修订《中国比纳西蒙智力测试》,1936年第二次修订,1982年吴天敏作第三次修订,更名为《中国比内测验》。

年龄特征:

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新生儿的生理特征:

1体型很特殊,头大身长四肢短2神经系统比人体其他器官和组织发育早。

新生儿的条件反射:

1无条件是无反射2无条件防御反射3无条件定向反射4抓握反射5巴宾斯基反射6惊跳反射7强直性颈反射8行走反射9游泳反射

新生儿的条件反射特点:

1形成速度慢2形成之后不稳定3不易分化。

从0岁开始教育的方法:

1保证安全舒适的环境,使其生理上得到健康发展2给予适量和合适的教育训练

婴儿神经系统技能的发展表现为:

1皮质兴奋机能增强2皮质抑制机能开始发展。

条件抑制的四种形式:

消退抑制、分化抑制、狭义的条件抑制、延缓抑制

条件反射建立方式:

1定向反射强化、2模仿、3动觉强化、4言语强化。

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3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4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婴儿动作发展的意义:

1视野开阔2主动接近事物3情绪更加愉快和丰富

婴儿手的抓握特点:

1没有目标2手指配合不当3手的动作与视线不协调

眼手协调动作经历的阶段:

1先学会看物体2用五指配合抓住物体3会用观察物体的颜色和形状

婴儿眼手协调的特点:

1按照视线去抓取物体2技能摇摆物体,也能做一些简单有效的动作3动作有目标,同时伴随一些不相干的目标4不会用了手分别抓取物体

婴儿交往行为的过程:

1、婴儿末期,“天真活跃反应”出现2、半岁左右,婴儿开始主动与成人交往3半岁到1岁,开始学习人类特有的动作和语言。

父母针对婴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在教育中应注意:

1、善于辨别婴儿发出的各种“信号”,即是满足他们的需要2、多和孩子交往3、鼓励和训练婴儿的动作4培养婴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先学前期儿童神经系统的发展表现在:

皮质抑制机能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是以现实事物作为条件反射刺激物而形成的暂时神经练习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是以词作为条件反射刺激物而形成的暂时神经系统。

两种信号系统的四个阶段:

1、直接刺激-直接反应2、词的刺激-直接反应3、直接刺激-词的反应4、词的刺激-词的反应

先学前期儿童走路不稳的原因:

1、身体各部位比例为发育正常,头重脚轻2、骨骼肌肉嫩弱,骨组织不坚硬,肌肉力量较差3、全身动作不能协调一致,

先学前期学习各种用具的动作发展阶段:

1、完全不按用具的特点进行动作2进行同一动作的时间有所延长,不再连续变换新方式3、有意识的重复有效动作4、能够按照用具的特点来使用,并能变换动作方式。

先学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1、言语真正的形成2、思维能力出现3、自我意识萌发。

学前儿童(幼儿)脑结构发展的表现:

1脑重增加2、神经纤维增长3、神经纤维基本髓P69化4、脑皮质达到相当成熟程度。

脑的三个技能结构:

1调节张力与觉醒结构2、接受、加工和保持结构3计划编制、调节控制活动的机制.

幼儿脑结构的成熟,脑机能发展的表现:

1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加强2条件反射易建立,且比较巩固3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加强

构成游戏的主要心理成分:

1想象2直接兴趣和愉快的情绪3动作和言语。

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的意义:

1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2是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强有力的3是一种实际的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和形成幼儿有两的个性品质4能加强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5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制力和自觉纪律。

想象在游戏中具体表现在:

1游戏材料-以物代物,一物多用2游戏角色-以人待人。

随着儿童心理发展,游戏活动的变化:

1内容逐渐丰富、深刻2组织形式日益复杂,集体性逐步增强3计划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逐步提高。

儿童的学习要运用游戏、看图片、管擦周围事物等生动具体的形式,有时学习与游戏没有严格界限。

儿童的劳动不再与创造物质财富,而是进一步发展幼儿的动作,形成一定的技能,培养劳动习惯和爱劳动的品质。

幼儿心理一般的三个特点-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幼儿中班的心理特点-1爱玩、会玩2思想具体形象。

幼儿大班的心理活动特点-1好学、好问2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3个性初具雏形。

感知觉在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的意义-1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认识活动的基础2、是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3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

幼儿保护视力、预防近视应做到-1保证孩子看书时有充分的照明2正确的看书和握笔姿势,注意姿势与桌椅的尺寸关系3不让孩子长时间看小人书和电视4书、图画和教具的习题形象应该大而清晰5常检查视力,发现视力减退时应及时治疗。

对1.5岁以上的儿童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识别颜色-1配对法2指认法3命名法

手的探索活动形成和发展经历-1手的本能性触觉反应阶段2视触协调阶段3有目的的探索阶段。

幼儿腔活动注意-1不给孩子过小的、可以放进口中的物体或玩具玩2不给刚学会走路孩子过坚硬的物体玩3不给孩子不卫生或含有毒素的东西玩。

幼儿初期(小班阶段)的心理特点-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2模仿性3思维带有直觉行为。

儿童左右方位知觉的阶段-1、5-7岁能够比较固定的辨别自己的左右方位2、7-9岁初步、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3、9-11岁比较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

形状知觉能力呈现趋势-1形状辨别能力逐步增强2开始识别基本的几何图形3将所掌握的几何图形概念运用于知觉过程,是形状知觉概括化。

时间知觉的特点和发展趋势-1精确性与年龄呈正比关系2发展水平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呈正比关系3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有一个“由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

儿童观察力的发展表现在四个方面-1观察的目的性(小班较差、大中班显著提高)2观察持续的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显著提高3观察的系统性较差4不能发现所观察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和本质特征。

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1帮助儿童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任务2培养儿童观察的兴趣3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

幼儿喜欢观察什么-1活的、动得东西2色彩鲜艳的东西3大而清晰的物体和图像4新奇的、未见过的事物。

培养幼儿的观察兴趣应注意-1经常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2启发幼儿多问,同时承认也应提出一些问题。

注意的意义和价值-1使婴幼儿从周围环境中获得更清晰、更丰富的信息2是婴幼儿活动成功的必要条件。

随着年龄增长,婴幼儿无意注意逐渐发展,稳定性和持久性有所增加,主要表现在偏好性质的变化上-1越来越趋向于偏好复杂的物体和立体的事物2越来越关注与自己的经验有关的事物3越来越喜欢与成人交往。

儿童有意注意形成的三阶段-1有成人的言语指令引起和调节2儿童通过自言自语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3运用内部语言指令控制、调节行为。

儿童有意注意依赖的因素有-1活动目的与任务的明确性2对活动结果的兴趣活动组织的合理性4与已有知识经验的关系5良好的意志品质

引起幼儿分心的原因-1无关刺激的干扰2疲劳3缺乏兴趣和必要的情感支持。

教师防止注意分散应-1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2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教育活动3灵活地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家长防止注意分散应-1制定并严格遵守合理的作息时间2适当控制幼儿的玩具和图书的数量3不要反复地向儿童提要求4要求、鼓励孩子做事到底,有始有终。

记忆的意义-1促进儿童感知觉的发展2是想象、思维产生的直接基础3影响儿童行为的倾向性。

思维的意义-1思维的产生使儿童的认识过程发生重要质变2思维的产生和发展使儿童的个性开始萌芽。

新生儿记忆的表现-1建立条件反射2对熟悉的事物产生“习惯化”。

婴儿末期“回忆”表现在-1“客体永久性”观念的产生2延迟模仿行为的出现。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量的变化-1记忆保持时间逐渐延长2记忆容量逐渐扩大;质的变化-1记忆形态的形成2记忆内容的扩大3记忆策略的掌握。

幼儿常用的记忆策略-1复述、背诵2语言中介3记忆材料系统化。

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1记得快忘得快2记忆不精确。

幼儿记忆不精确表现在-1完整性差2容易混淆3无意记忆效果较好4形象记忆占优势5较多运用机械记忆。

幼儿记忆力的培养-1明确记忆的目的,增强记忆的积极性2让幼儿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活动中识记材料3教儿童学会运用记忆方法或策略4引导儿童按照遗忘规律进行复习5培养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想象产生的基本条件-1加工材料2运用内部智力动作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能力。

想象的意义-1想象的产生是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标志之一2想象是理解的基础3是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幼儿再造想象表现为-1依赖成人的言语描述,或根据外界情景而变化2想象中得形象多是记忆表象的极简单加工,缺乏新异性。

无意想象的无意性表现-1主体不稳定2以想象的过程满足。

发展幼儿想象的方法-1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使他们多获得一些进行想象加工的“原材料”2启发、鼓励儿童大胆想象3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创作性活动,创设发展幼儿想象的必要条件。

儿童的想象是以无意性为主要特征。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1从思维工具的变化看,从主要借助于感知和动作,到主要借助于表象,再过渡到借助于概念2从思维方式的变化看,从知觉性思维,到具体形象性思维,再过渡为抽象逻辑思维3从思维反映的内容看,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从反映当前事物到反映未来事物。

直觉性思维的特点-1直观性和行动性2初步的间接性和概括性3缺乏行动的计划性和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4狭义性。

具体形象思维特点-1思维动作的内隐性2具体性形象性3自我中心性。

自我中心性的特点还表现在1简单性2绝对性3拟人化或泛灵论4过渡性。

儿童掌握概念的基本特点-1以掌握具体实物概念为主,向掌握抽象概念发展2概念的内涵常不精确,外延也不恰当。

了解幼儿掌握概念的方法-1分类法2排除法3解释法(定义法)4守恒法。

守恒法的典型守恒实验有:

数守恒长度守恒液体质量守恒面积守恒体积守恒重量守恒

掌握概念的八种类型-1不能理解2原词造句3具体实例4直观特征5重要属性6实际功能7种属关系8正确定义。

此八类可分为五种水平-A、12,属于不能对概念做解释的水平B3进设计到概念的外延,为对其内涵作说明C4只是一些可感知的外部特征D567属于基本特征水平E8掌握概念的最水平,能用完整的定义形式解释概念。

判断能力的表现-1判断形势主见间接化2判断的依据主见客观化3判断的论据主见明确化。

推理的表现-1抽象概括性差2逻辑性差3自觉性差。

演绎推理的四种水平-1自由联想型2重复前提型3实际理由型4命题演绎型。

类比推理的五个等级-1不会推理,选择错误2低水平3过度水平4较高水平5高水平。

理解的发展趋势-1从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劣迹事物的关系2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事物,发展到依靠语言说明来理解3从对事物做简单、表面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较复杂、叫深刻的含义4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到初步能理解的事物的辩证关系。

对思维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应强调-1思维是认知的核心2思维的发展和感知、记忆的发展密切联系3思维的发展和思维的积极性密切相关4思维是在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言语在发展中的意义-1高级心理机能开始形成,低级心理机能得到改造2意识和字我意识产生,个性开始萌芽。

人的意识特征-1能直接感知具体的事物,形成各种感性认识,并能间接的反应事物的本质联系和规律,形成理性认识。

(0-1岁)发生的三个阶段-1简单发音阶段(1-3月)2连续音节阶段(4-8月)3模仿发音(9-12月)。

语音理解的准备-1语音知觉能力的准备2语词理解的准备。

口语发展的两个阶段-1不完整阶段(单词句阶段、双词句阶段、词序颠倒)2出现完整句阶段(表现在-1能说出完整的简单句2词汇量迅速增加)。

单词句阶段理解词的特点-1由近及远2固定化3词义笼统。

单词句说出词的特点-1单音重叠2一词多义3以词代句。

双词句阶段说出句子的特点-1简单的主谓句2简单的谓宾句3简单的主谓宾句。

出现完整局阶段语言表现-1能说出完整的简单句,并出现复合句2词汇量迅速增加。

幼儿语音发在表现在-1逐渐掌握本族语言的全部语音(4岁)2对语音的意识开始形成。

对语音的意识表现-1能够评价别人发音的特点2能够意识并自觉调节自己的发音。

儿童语句发展的规律-1句型从简单到复杂2句子结构和词性从混沌一体到逐渐分化3句子结构从松散到逐步严谨4句子结构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和灵活。

儿童理解句子的策略有-1“事件可能性策略”2“词序策略”3非语言策略

幼儿口语表达表现在-1从对话语逐渐过渡到独白言语2从情绪性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3讲述的逻辑性逐渐提高4逐渐掌握语言表达能力

情绪情感在心理发展的作用-1是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激发者2推动、组织儿童的认知活动3是儿童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4影响儿童个性的形成。

婴儿最初情绪特点-1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直接相关2是儿童与生俱来的遗传本能,具有先天性。

儿童早期情绪的理论观点-1布里奇的儿童情绪发展论2林传鼎的儿童情绪发展理论3伊扎德的儿童情绪发展理论。

情绪情感社会化体现-1情感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行动因不断增加3表情日渐社会化。

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体现-1冲动性逐渐减少2稳定性逐渐提高3从外露到内隐。

情绪情感发展分为以下(水平)-1与感知觉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2与记忆相联系的-3与想象相联系的-4与思维相联系的-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与复合的主观认知因素相联系的-.

婴幼儿依恋特点-1愿意与依恋对象在一起,儿童感到最大愉快2孩子在痛苦或不安时,依恋对象更能抚慰孩子3依恋对象使孩子具有安全感。

儿童依恋发展阶段-1对人反应无差别的阶段(0-3月)2对人反应有差别的阶段(3-6月)3特殊的情感连接阶段(6-2岁)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3岁以后)。

儿童依恋类型-1安全性依恋2回避性依恋3反抗性依恋。

亲子交往的作用-1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刺激,为儿童认识周围世界、发展认知能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2父母对婴幼儿情绪情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3对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和交往的发展,道德品质和行为的形成更具有直接的影响。

同伴交往的作用-1有利于儿童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促进其社会行为向友好、积极的方向发展2是学前儿童积极情感的重要后盾3在同伴交往中的观察和学习,有助于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4为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基础。

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1早期亲子交往经验2儿童自身的特征3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

亲社会行为表现-1、从小就有同情和帮助、分享、谦让等利他行为2、人生第二年,利他行为表现越来越明显3、2岁以后,主见能够根据一些不太明显的细微变化来识别他人的情绪体验,推断他人的处境,并作出相应的抚慰或帮助行为。

社会性行为生物因素-1刺激的作用2亲社会行为有一定的遗传基础3气质。

社会性行为的环境(社会)因素-1家庭、2同伴和社会文化传统3大众传播媒介。

社会性行为的培养和训练-1移情训练2交往技能和行为训练3善用精神奖励。

幼儿性格的年龄特征-1活泼好动2好奇好问3易冲动,自制力差4易受暗示,模仿性强。

学前儿童的能力结构-1运动能力2操作能力3智力

我国常用的儿童智力测试量表-1吴天敏修订的《中国比内测验》2韦克斯勒的《韦克斯勒学前和小学智力量表》3格赛尔的《格赛尔发展程序量表》4《丹佛小儿只能筛选测验》。

如何看待学前儿童智力测验-1何为智力及其智力结构没有统一的共识2没有很完善,大家认可的测验量表3测查过程中常常受到一些无关因素的干扰4婴儿油智力预测性较差。

2-3岁自我评价的特点-1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2常带有主观情绪性3受认识水平影响很大(一般比较笼统、较多局限于外部行为评价、从没有论据的评价发展到有论据的评价)。

自我认识活动的发展包括:

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对自己行动的意识、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1从简单到复杂2从具体到抽象3从被动到主动4从凌乱到体系。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1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2环境和教育提供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体现-1提供人类心理发展的最初前提2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1社会环境可以是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可能性变为现实2环境影响遗传素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的进程3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的最重要的客观因素。

主客观因素对儿童心理的相互作用:

一、主客观因素作用的双向性【应强调-1充分肯定客观因素对儿童的作用2不可忽视儿童心理的主管因素对客观因素的反作用(儿童心理对生理成熟的反作用、儿童心理对环境的影响)。

二、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循环】

 

学前儿童是指3-6、7岁的儿童。

 

情感容易家里是因为儿童的情绪性强。

小班儿童的思维依靠动作,故他们不会计划,只能先做后想,或边做边想。

思维很具体,很直接。

儿童获得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有两种途径:

一是通过语言传递、一是依靠亲身实践。

儿童心理的基本特征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无意性。

幼儿活动三个基本形式:

游戏、早期的学期、劳动。

游戏是主要活动。

斑斑儿童初步形成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做事不再“随波逐流”,显得比较有“主见”。

出生头两个月,婴儿对光明度的敏感性发展的很快。

婴儿视觉的理想视刺激距离8英寸(20.3厘米)。

刚出生两个月,视力较长时间集中注视某一客体,3个月,可视4-7m,6个月可以看鸟飞、飞机等远距离客体。

视觉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视敏度和颜色视觉。

视力主要依靠眼睛内晶状体的变化来调节。

出生二至三周,新生儿出现明显的视觉集中和听觉集中现象。

七八个月后,能够注视物体藏匿的地方。

触觉的两种形式:

口腔探索和手的探索。

利用口腔进行探索活动是小孩子的“专利”。

婴幼儿期是手的探索活动形成的时期。

儿童对形状知觉的解释的三种情况:

知觉认同、归入标准、塑造“模型”。

注意不是心理过程,而是半岁其他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状态。

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和监督和调节功能。

注意具有稳定性、广阔性、转移性和分配性基本品质。

识记和保持是恢复的前提,恢复(再认或再现)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

胎儿及新生儿的记忆,从其恢复形式上看都属于“再认”。

婴儿末期,“再认”即“回忆”的形式开始出现。

认知是人的全部认识过程及其品质的总称。

包括:

感知觉、记忆、思维与言语等方面。

认知发展是指人一生中认识活动的变化。

学前心理学的认知发展,具体指学前儿童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形成及其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规律性变化。

认知结构变化:

指构成儿童认知活动整体的各种成分在整体结构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

认知能力(智力)变化:

指儿童认识活动各方面的“能力特质”的发展规律,以及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的形成。

感知是认识活动的开端。

视觉是个体辨别事物的明暗、颜色等特性的感觉。

视敏度指眼睛精确的辨别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俗称“视力”。

颜色视觉指区分颜色细微差别的能力,俗称辨色力。

听觉指个体对声音的高低、强弱、品质等特性的感觉。

胎儿具有基本的听觉能力,而且有听觉性记忆。

新生儿不仅能听见声音,还能区分声音的高低、强弱、品质和持续时间。

以下三因素有利于促进感知觉的发展-1儿童的活动2知识经验3词语。

有效的复习应该按照遗忘的规律进行。

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是根据想象有没有目的划分的。

根据独立性和创作性程度差异,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作想象。

幼儿的想象常脱离现实或者与现实相混淆,这是幼儿想象的一个突出特点。

思维发生的标准-1概括性2间接性3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智慧性动作出现,标志着个体思维的发生。

儿童最早的思维不依靠语言,是依靠动作。

学前儿童思维方式变化的三种形态:

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这三种思维在儿童的思维结构中具有同时并存的现象。

思维的形式是判断和推理。

儿童获得概念的方式是通过实例和通过语言理解

判断可分:

感知形式的直接判断和抽象形式的间接判断。

推理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

间接推理又分:

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

思维是认知的核心。

思维的发展和感知、记忆的发展密切联系。

思维的发展和思维的积极性密切相关。

思维是在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把儿童说出第一批真正能被理解的词作为言语发生的标志。

言语发生标志的时间约为1岁。

言语发生包括发音和理解准备。

儿童说话的基本规律是:

先听懂,后会说。

幼儿的言语主要是口头言语。

其发展表现在语音、语汇、语法、口语表达能力及言语机能的发展等方面。

幼儿词汇的发展表现在词汇数量的增加、词类的扩大和对词义的理解。

儿童对语法结构的掌握表现在语句的发展和理解两方面。

言语的功能:

交往与调节。

出现口吃的原因-1生理原因2心理原因3模仿。

口吃常出现在2-4岁。

自言自语的两种形式-1游戏言语2问题言语

婴儿初生时的情绪反应称为“本能的情绪反应”或“原始的情绪反应”。

幼儿倾向发展体现在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学前儿童笑有自发性的笑和诱发性的笑两种类型。

自发性的笑也称内源性的笑,或早期笑。

是一种生理表现,不是交往的表情手段。

诱发性的笑由外界刺激引起的,又分为反射性的和社会性的两类。

恐惧经历:

本能的恐惧、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怕生、预测性恐惧四个阶段。

父母改变儿童行为的反应有三种-权力控制、撤出关爱、引导。

父母巩固儿童行为方式有表扬和鼓励。

美国心理学家麦考比和马丁提出家长教养方式的四种类型:

权威型、专断型、放纵型、忽视型。

帕顿把儿童游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