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第六版各章提要.docx
《医学微生物学第六版各章提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微生物学第六版各章提要.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微生物学第六版各章提要
医学微生物学(第六版)
细菌学总论(9学时)
绪论(0.5学时)P1
一、微生物(Microorganism)
(一)定义:
微生物是一群形体非常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直接看见的微小生物。
它们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放大上千倍,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万倍才能看到。
微生物虽然微小,但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且繁殖迅速,适应环境能力强,因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
(二)种类:
微生物按细胞结构特点不同,分为三种类型
1、非细胞型(acellular)微生物:
无典型的细胞结构,体积非常微小,能通过除菌滤器,结构中仅有核酸和蛋白质,缺乏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病毒为其代表。
近来又发现结构中没有核酸只有蛋白质构成的朊粒。
2、原核细胞型(Prokaryote)微生物:
具有细胞的基本结构,但细胞的分化程度较低,仅有原始的核质,无核膜、核仁,胞浆内缺乏完善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包括两菌、四体,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3、真核细胞型(eukaryote)微生物:
有完整的细胞结构,细胞核的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胞浆内有完整的细胞器,具有这些细胞结构特点的称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如真菌。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种类多,繁殖快,数量大,而且分布极其广泛,土壤、水、空气中都有,甚至在人和动植物体表以及人和动物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都有微生物存在。
但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是无害、甚至是必须的,只有部分微生物能引起人和动物患病,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是医学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
二、微生物学发展史(自学)
三、医学微生物学
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
研究范畴:
1、研究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即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遗传变异性;
2、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的相互关系,包括:
微生物的致病性,如何致病
机体的免疫性,如何防病
3、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原理及方法。
课程内容:
细菌学总论9学时
细菌学各论9学时
病毒及其他微生物18学时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2.5学时)P5-16
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具有相对恒定的形态结构,了解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不仅有助于鉴别细菌,诊断疾病,而且对研究细菌的致病性和免疫性也有重要意义。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一)大小:
细菌体积微小,测量其大小的单位为微米(μm,micrometer,1μm=1/1000mm),各种不同的细菌大小各不相同。
(二)基本形态:
有三种,根据形状命名,分别称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
1、球菌(coccus):
菌体呈球形或近似球形,直径约1μm,根据其繁殖时细菌分裂的平面不同以及分裂后排列的方不一样又可分为:
双球菌(diplococcus):
在一个平面上分裂,分裂后菌体成双排列,如脑膜炎奈瑟菌。
链球菌(streptococcus):
在一个平面上分裂,多个菌体相连排列成链状,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四联球菌(tetrad):
在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上分裂,四个菌体排列成正方形。
八叠球菌:
在三个相互垂直的平面上分裂,排列成立方体。
葡萄球菌:
在多个不规则的平面上分裂,分裂后菌体无规则排列,堆积成葡萄串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2、杆菌(bacillus):
菌体呈杆状,但各种杆菌大小、长短、粗细差异较大,以后在细菌学各论中将陆续加以介绍。
大多数中等大小的杆菌长2-3μm,宽0.3-0.5μm,多数杆菌呈分散排列。
3、螺形菌(spiralbacterium):
菌体弯曲,分为:
弧菌(vibrio):
菌体只有一个弯曲,呈弧形或逗点状,如霍乱弧菌。
螺菌(spirillum):
菌体较长,有数个弯曲,如鼠咬热螺菌。
细菌在适宜的条件下(营养丰富、适当的温度及PH)有典型的形态,但受环境因素影响很大,一般来说,在生长条件适宜、培养8-18小时的细菌形态比较典型。
二、细菌的基本结构
(一)细胞壁:
是包绕在细菌细胞膜外的一层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普通光镜下不易看见,电镜下可见。
1、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肽聚糖
肽聚糖(peptidoglycan)又称粘肽(mucopeptide),是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原核生物细胞所特有。
G+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组成,G-菌肽聚糖仅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两部分组成。
聚糖骨架:
由两种氨基糖组成,即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胞酰胞壁酸,这两种氨基糖交替间隔排列,经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
四肽侧链:
其氨基酸组成和连接方式随菌种而异。
G+菌(葡萄球菌):
L丙-D谷-L赖-D丙氨酸,第三位的L赖氨酸通过五肽交联桥连接到相邻聚糖骨架四肽侧链第四位的D丙氨酸上,形成三维立体框架结构,十分坚韧。
G-菌(大肠埃希菌):
L丙-D谷-DAP(二氨基庚二酸)-D丙氨酸,因无五肽交联桥,其中多数侧链呈游离状态,只有部分由DAP与相邻四肽侧链末端的D丙氨酸直接连接,形成二维平面网状结构,较为疏松。
五肽交联桥:
甘氨酸五肽
肽聚糖是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因此凡能破坏肽聚糖结构或抑制其合成的物质都能损伤细胞壁而导致细菌死亡。
如溶菌酶(lysozyme),裂解β-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青霉素干扰交联桥与四肽侧链D丙氨酸的连接,破坏完整的细胞结构,导致细菌裂解。
人和动物的细胞无细胞壁,也无肽聚糖结构,故溶菌酶和青霉素对人和动物细胞均无毒性作用。
2、G+菌细胞壁的特殊成分——磷壁酸
磷壁酸(teichoicacid):
壁磷壁酸——结合在细胞壁上
膜磷壁酸——结合在细胞膜上,又称脂磷壁酸。
作用:
a.抗原性强,为G+菌重要的表面抗原;
b.参与调节细胞内外离子平衡;
c.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如A族链球菌的脂磷壁酸,能粘附在人和动物细胞表面。
3、G-菌细胞壁的特殊成分——外膜
由内向外为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即为G-菌的内毒素,由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
脂质A(lipidA):
是脂多糖的毒性部分,内毒素的主要成分,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耐热,无种属特异性。
核心多糖(corepolysaccharide):
位于脂质A外层,具有属特异性,同一属细菌的核心多糖相同。
特异多糖:
位于最外层,是由若干个重复的寡糖单位构成,寡糖重复单位(oligosacchariderepeatunit)即G-菌的菌体抗原,具有种或型特异性,特异多糖如有缺损,细菌菌落即由光滑型转变为粗糙型。
4、G+菌和G-菌细胞壁结构比较
G+菌G-菌
构型:
三维立体框架,坚韧二维平面网状,疏松、脆弱
肽聚糖:
厚,20-80nm,薄,10-15nm,1-3层
多达50层
特殊成分:
磷壁酸脂多糖
糖脂含量:
糖多脂少脂多糖少
由于细胞壁结构的差异,导致这两类细菌在染色性、抗原性、毒性、对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有很大差异。
5、细胞壁的功能
A、维持菌体固有的外形,保护细菌,抵抗低渗
菌体内渗透压很高,可达5-25个大气压,有赖于坚韧而富有弹性的细胞壁保护,不致破裂。
B、参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C、具有抗原性,G+菌磷壁酸,G-菌特异多糖
D、与细菌致病性有关,G-菌内毒素
6、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
含义:
细菌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作用后,可使细胞壁肽聚糖结构破坏或合成抑制,在高渗环境下,多数细菌可存活而成为细胞壁缺损的细菌(在普通环境中不能耐受菌体内部的高渗透压而破裂死亡),因最初在Lister研究院发现,故又称为细菌的L型。
特点:
A、形态呈高度多形性;
B、独特培养特性,高渗、高营养、低琼脂,生长缓慢,典型菌落“油煎蛋”样;
C、去除诱因后,部分可回复为原菌;
D、某些L型仍有一定致病力,常引起尿路感染、心内膜炎等。
(二)细胞膜(cellmembrane)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是嵌有蛋白质的类脂双分子层的膜性结构,其结构和功能与真核细胞的细胞膜基本相同,参与细胞内外物质转运,呼吸、分泌、生物合成及能量代谢。
在此重点介绍细菌细胞膜的一个特殊结构——中介体。
中介体(mesosome):
又称拟线粒体(chondroid),是细菌细胞膜折叠而形成的囊状物,向内陷入于胞质中,多见于G+菌。
功能:
1、与呼吸有关,由于其间含大量呼吸酶,可为细菌提供大量能量,其功能类似真核细胞线粒体,故称拟线粒体。
2、与细菌的分裂有关,横膈中介体一端连在细胞膜上,另一端与核质相连,当细菌分裂时,中介体亦一分为二,各自带着复制好的一套核质移向两侧,进入子代细胞,从而起着类似真核细胞有丝分裂时纺锤丝的作用。
(三)细胞质(cytoplasm)
细胞质呈溶胶状态,基本成分是水、无机盐、核酸、蛋白质、脂类和酶,是细菌新陈代谢的重要场所,细菌的分解、合成代谢都是在胞质中进行的,其中含有多种重要结构:
1、核糖体(ribosome):
存在于胞质中,为游离的微小颗粒,每个菌细胞内可达数万个,其化学成分为RNA和蛋白质,RNA占70%,蛋白质30%,沉降系数为70S,由50S和30S两个亚基组成,是细菌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细菌的核糖体与真核细胞的核糖体不同,真核细胞的核糖体沉降系数为80S,大小亚基分别是60S和40S,某些抗生素的作用只针对细菌的核糖体,如链霉素作用于30S亚基,红霉素作用于50S亚基,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而对真核细胞核糖体无作用,杀菌而对人体细胞无损害。
2、质粒(plasmid):
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状双股DNA。
3、胞质颗粒(cytoplasmicgranules):
存在于胞质中的颗粒,大多为营养储存物,胞质颗粒并非恒定结构,各种细菌可有不同的胞质颗粒,同一细菌在不同环境及不同生长期,胞质颗粒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营养充足时,胞质颗粒多,反之则减少或消失。
异染颗粒(metachromaticgranules):
为胞质颗粒中最常见的,多见于白喉杆菌和结核杆菌,主要含多偏磷酸盐,嗜碱性强,着染较深,可染成与菌体其他部分不同的颜色,故称异染颗粒,又名纡回体(volutin)。
可鉴别细菌,也可储存营养和能量。
(四)核质(nuclearmaterial)
细菌为原核生物,核的分化程度低,无核膜、核仁、核基质(组蛋白)和有丝分裂器,称为核质或拟核(nucleoid)。
细菌的核质是由一条双股环状的DNA分子组成,反复回旋盘绕成超螺旋状,无组蛋白包绕。
核质是细菌的遗传物质,控制细菌的遗传性状。
三、细菌的特殊结构
(一)荚膜(capsule)
含义:
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包绕着一层粘液性物质,其厚度在0.2μm以上则光镜下可见,称为荚膜。
化学组成:
多数细菌的荚膜为多糖,如肺炎球菌,少数为多肽,如炭疽杆菌。
荚膜的形成受遗传控制,但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在动物体内和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中易形成,普通培养基上易消失。
荚膜对碱性染料亲和力低,不易着色,用特殊染色法可将荚膜染成与菌体不同的颜色,墨汁负染色更为清楚。
功能:
1、抗吞噬作用,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消化作用,与细菌的致病力有关。
2、抵抗有害物质损伤,如溶菌酶、抗体、补体、抗生素等,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3、粘附作用,荚膜多糖可使细菌彼此相连,粘附于组织细胞或无生命物质表面,在粘膜细胞表面形成生物膜,是引起感染的重要因素。
4、与细菌鉴定分型有关,荚膜具有抗原性,可鉴别细菌以及作为分型的依据,如肺炎球菌利用荚膜多糖抗原可分为80多个型别。
(二)鞭毛(flagellum)
含义:
在某些细菌菌体上附着有细长的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
鞭毛起始于胞浆中的基础小体,穿过细胞壁游离于菌体外,其化学成分是蛋白质,氨基酸组成与骨骼肌的肌动蛋白相似,提示鞭毛与细菌运动有关。
根据鞭毛的数目和部位可将鞭毛菌分成四类:
周毛菌、丛毛菌、双毛菌、单毛菌。
功能:
1、为细菌的运动器官,与细菌运动有关,通过动力试验有助于鉴别细菌。
2、有些细菌(如霍乱弧菌及空肠弯曲菌)的鞭毛与细菌粘附和致病性有关。
3、鞭毛蛋白具有抗原性,称为H抗原,与细菌分类鉴定有关。
(三)菌毛(pilusorfimbria)
含义:
某些G-菌和少数G+菌菌体表面有比更细、短而直的丝状物,称为菌毛。
电镜下可见,其化学成分为菌毛蛋白(pilin),具有抗原性。
分类:
普通菌毛:
短、直,数量较多,能粘附于人体细胞,有利于细菌入侵,与致病性有关。
性菌毛:
数量少,1-4根/菌,比普通菌毛长而粗,由F质粒编码,又称F菌毛,通过性菌毛传递质粒,与细菌的遗传变异有关。
功能:
1、与致病性有关
2、与变异性有关
3、菌毛蛋白具有抗原性
(四)芽胞(spore)
含义:
某些细菌(主要是G+杆菌)在一定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小体,称为芽胞。
芽胞的形成受遗传因素的控制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一般是在营养缺乏时形成,特别是碳源、氮源缺乏时。
特性:
1、芽胞是细菌的休眠状态,芽胞带有完整的核质、酶系统和合成菌体组分的结构,可保存细菌的全部生命活性,但不生长繁殖,也不直接引起疾病。
2、芽胞不是细菌的繁殖现象,当外界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时,芽胞可重新发芽成细菌的繁殖体(vegetativebacterium),繁殖体大量繁殖可致病。
但一个芽胞只能生成一个繁殖体,相应一个繁殖体也只能形成一个芽胞。
3、抵抗力强,芽胞的核心和外壳含有大量吡啶二羧酸(dipicolinicacid,DPA),提高芽胞中酶的稳定性,对热、干燥、辐射及化学消毒剂有很强的抵抗力,故消毒灭菌时以杀死芽胞作为灭菌效果的指标。
4、鉴别细菌,芽胞的大小、形状和在菌体内的位置随菌种而异,有助于鉴别细菌。
四、细菌形态结构检查法
由于细菌体积微小,须借助显微镜放大才能观察。
普通光学显微镜:
油镜头
电子显微镜:
超微结构
相差显微镜:
内部结构
荧光显微镜:
暗视野显微镜:
具体方法主要有染色法:
简单染色法:
用一种染料染色,可观察细菌大小、形态、排列,但不能鉴别细菌。
鉴别染色法:
用两种以上的染料进行染色,可将不同的细菌染成不同的颜色,不但能观察细菌的大小、形态和排列,还可根据染色的性质不同鉴别细菌,常用的有革兰染色法和抗酸染色法。
革兰染色法:
1884年丹麦细菌学家革兰创立的。
1、基本步骤
初染(结晶紫)—媒染(碘液)—脱色(酒精)—复染(稀释复红)
不被乙醇脱色仍保留紫色者为革兰阳性菌,被乙醇脱色后复染成红色者为革兰阴性菌。
2、意义:
A、鉴别细菌,用革兰染色法把所有细菌分为两大类,初步鉴别;
B、选择抗菌药物,G+菌和G-菌对抗生素敏感性不同,有利于临床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治疗;
C、分析细菌致病性,G+菌——外毒素,G-菌——内毒素
第二章细菌的代谢(1.5学时)P16-22
一、细菌的营养
(一)营养类型:
根据细菌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将细菌分成两大营养类型。
1、自养菌:
具有较为完整的酶系统,能以简单的无机物为原料,通过无机物的氧化或光合作用获得能量,合成菌体成分,多为非致病菌。
2、异养菌:
酶系统不完整,只能以蛋白质、糖等有机物为原料,通过有机物氧化获得能量。
腐生菌:
以动植物尸体、腐败食物中的有机物作为营养和能量来源。
寄生菌:
从宿主体内的有机物中获得营养和能量。
所有的致病菌都是异营菌,大部分是寄生菌。
(二)营养摄取
细菌所需的营养物质有水、碳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等,由于细菌细胞壁、细胞膜均为半透膜,以上营养物质中,水和小分子物质被细菌直接摄入而吸收,大分子物质通过胞外酶水解为小分子物质再被细菌吸收。
细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有两种方式:
主动吸收,被动吸收。
二、细菌代谢的能量来源
大多数细菌通过生物氧化获得能量,细菌的生物氧化,根据受氢体不同,分为两种方式:
1、呼吸:
以无机物为受氢体的生物氧化过程称呼吸。
需氧呼吸——以游离的分子氧为受氢体
厌氧呼吸——以其他无机物为受氢体
2、发酵:
以有机物为受氢体
大多数病原菌的生物氧化通过需氧呼吸及发酵来完成。
三、细菌的代谢产物
(一)分解性代谢产物
由于各种细菌酶系统不同,对营养物质的利用不同,其分解性代谢产物也不同。
利用生化方法检测细菌对营养物质的代谢作用及代谢产物,从而鉴别细菌的反应,称为生化反应。
细菌的生化反应是鉴别细菌的重要依据。
常见的有:
1、糖发酵试验:
不同的细菌所含糖酶不同,分解糖的能力也各不相同,即使分解同一种糖,其代谢产物也不尽相同。
如大肠杆菌能分解乳糖和葡萄糖,而伤寒杆菌只能分解葡萄糖,产物也不同。
葡萄糖大肠杆菌甲酸甲酸解氢酶CO2+H2产酸产气
葡萄糖伤寒杆菌酸产酸不产气
2、吲哚试验:
有些细菌能分解培养基中的色氨酸产生吲哚(靛基质),与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作用生成玫瑰吲哚而呈红色,为吲哚试验阳性。
3、硫化氢试验:
某些细菌能分解培养基中的含硫氨基酸生成硫化氢,遇铅或铁离子生成黑色的硫化铅或硫化铁亚铁,为硫化氢试验阳性。
如变形杆菌、乙型副伤寒杆菌。
(二)合成性代谢产物
1、热原质(pyrogen):
某些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一般由G-菌产生,本质是G-菌脂多糖。
特点:
耐高温,高亚蒸气灭菌亦不被破坏,2500高温干烤才能破坏热原质。
2、毒素和侵袭性酶:
细菌产生的毒素有内、外毒素两种。
内毒素:
G-菌产生,为细菌细胞壁成分,即脂多糖,菌体死亡裂解后释放出来。
外毒素:
主要由G+菌产生,少数G-菌也可产生,本质是蛋白质,在细菌生活过程中分泌出来。
侵袭性酶:
是细菌分泌到菌体外的胞外酶,如链球菌的透明质酸酶,产气荚膜杆菌的卵磷脂酶,葡萄球菌的血浆凝固酶等,能导致机体组织损伤,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3、色素:
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能产生色素,有助于鉴别细菌,分为:
水溶性色素:
能溶于水,使培养基或感染的浓液呈色,如铜绿假单胞菌。
脂溶性色素:
不溶于水,只能使菌落呈色,如葡萄球菌。
4、抗生素:
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的物质。
5、细菌素:
某些细菌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只对有近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如大肠菌素。
6、维生素:
如维生素B族、K。
四、细菌的生长繁殖
(一)生长繁殖的条件
1、营养物质:
充足的营养是细菌进行新陈代谢的物质基础,为细菌生长繁殖提供必要的原料和能量。
2、酸碱度:
绝大多数细菌生长最适宜的PH为中性或弱碱性(PH7.0-7.6),在此PH时细菌的酶活性最强。
3、温度:
大多数病原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与人体的体温相同,370。
4、气体环境:
与细菌生长有关的气体是O2和CO2,根据各种细菌需要提供适合其生长的气体环境。
由于细菌的生物氧化方式不同,因此代谢时对氧气的需要也不尽相同,据此可将细菌分为四类:
(1)专性需氧菌:
具有完善的呼吸酶系统,需要分子氧作为受氢体完成生物氧化,获取能量,在无游离氧的环境中不能生长,如结核杆菌、霍乱弧菌。
(2)微需氧菌:
低氧压(5-6%)生长最好,氧压增高(10%以上)多其有抑制作用。
如空肠弯曲菌、幽门螺杆菌。
(3)兼性厌氧菌:
有氧无氧环境中都能生长,有氧时生长较好,大多数病原菌属兼性厌氧菌。
(4)专性厌氧菌:
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只能在无氧的环境中进行发酵。
在有游离氧存在时反而不能生长,甚至死亡。
如破伤风梭菌、脆弱类杆菌。
厌氧机制:
A、缺乏细胞色素和细胞色素氧化酶:
在氧化还原过程中,只有氧化还原电势(Eh)高的物质才能氧化Eh低的物质,反之则不能。
在有氧的条件下,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转化为氧化型,Eh较高,细菌必须要有Eh更高的细胞色素和细胞色素氧化酶,才能氧化环境中的营养物质,而厌氧菌缺乏这类酶,所以不能通过氧化营养物质获得能量,故在有氧环境中不能生长。
B、缺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物酶:
细菌在有氧环境中代谢产生超氧离子(O2-)与H2O2等有毒氧基团,有强烈的杀菌作用,需氧菌具有这类酶,将O2-还原成H2O2,被过氧化氢酶分解,从而清除其对细菌的毒害作用,厌氧菌缺乏这些酶,不能分解细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O2-和H2O2,故在有氧环境中不能生长。
(二)生长方式与速度
细菌一般以简单的二分裂法繁殖,繁殖速度极快,多数细菌繁殖一代约需20-30min。
按此速度,一个细菌10小时后可达10亿,但实际上随着营养物质逐渐耗竭,毒性产物不断堆积,细菌不可能无限制生长繁殖。
生长曲线:
将一定量的细菌接种于适宜的培养基中,间隔不同时间检查活菌数目,可看到细菌的生长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以培养时间为横标,活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可画出一条生长曲线,分为四个期:
1、迟缓期:
约1-4小时,细菌体积增大,代谢活跃,但不分裂,菌数不增多,细菌适应环境,为进一步分裂繁殖作准备。
2、对数期:
8-18小时,是细菌分裂繁殖最快的时期,菌数成倍增长,活菌数直线上升,此期细菌的形态、染色性及生理活性都较典型,对外界环境的影响也较为敏感,适合作细菌性状的研究。
3、稳定期:
18-24小时,随着营养物质的消耗,代谢产物增多,细菌繁殖速度减慢,死亡数增多,细菌的繁殖数与死亡数趋于平衡,活菌数相对稳定,此期细菌形态和生理特性可出现种种变异。
4、衰退期:
细菌死亡越来越多,活菌数急剧减少,死菌数超过活菌数,此期细菌形态显著改变,生理活动趋于停滞。
了解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可根据需要选择培养时间,在科研和生产实践上有指导意义。
五、细菌的人工培养(实验课介绍)
六、细菌的分类和命名
(一)分类:
依据生物的界、门、纲、目、科、属、种。
在细菌学中常用的是属和种。
种(species):
是细菌分类的基本单位,生物学性状(形态、生理特征、组成成分)基本相同的细菌群体构成一个菌种;性状相近关系密切的若干菌种组成一个菌属;同一菌种的各个细菌,虽性状基本相同,但在某些方面仍有一定的差异,差异较明显的称亚种或变种,差异小的则为型(type)。
不同来源的同一菌种的细菌称为该菌的不同菌株(strain),具有典型特征的菌株称为标准菌株(standardstrain)或模式菌株(typestrain)。
(二)命名:
细菌的命名是拉丁双命名法,属名在前,用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在后,用形容词,如:
Staphylococcusaureus,Escherichia(属名)coli(种名)或E.coli,中文名称则种名在前,属名在后。
第三章消毒与灭菌P101-108自学
要求:
1、掌握5个基本概念:
消毒、灭菌、抑菌、防腐、无菌
2、掌握高压、干烤、巴氏、煮沸、间歇消毒法的温度、时间
3、如何进行间歇灭菌,该法适用于哪些物品的消毒
4、掌握紫外线灭菌的原理、特点、用途
5、选择下列物品消毒灭菌方法
酒、牛奶、病人排泄物、抗生素、抗毒素、动物尸体、血清、普通培养基、手术器械、滑石粉、体温表、手术室空气、玻璃器皿
第四章噬菌体(0.5学时)P72-73
定义:
噬菌体(bacteriophageorphage)是一类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和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具有严格的细胞内寄生性,只能在活的宿主菌内复制增殖。
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不仅随着它的感染可在宿主菌之间及宿主菌与噬菌体之间传递,而且还能赋予宿主菌某些生物学性状。
特点:
1、分布广泛
2、严格细胞内寄生,只寄居于易感的宿主菌体内
3、高度特异性,一种噬菌体只侵犯它相应的宿主,用于病原体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