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外来务工人员生存状态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26546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6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镇江市外来务工人员生存状态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镇江市外来务工人员生存状态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镇江市外来务工人员生存状态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镇江市外来务工人员生存状态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镇江市外来务工人员生存状态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镇江市外来务工人员生存状态分析.docx

《镇江市外来务工人员生存状态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镇江市外来务工人员生存状态分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镇江市外来务工人员生存状态分析.docx

镇江市外来务工人员生存状态分析

江苏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大型专题调查优秀成果参评论文(2009)

镇江市外来务工人员生存状态分析

申报单位:

江苏大学

作者:

许锋

一、导言

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我国农民工群体的规模逐渐扩大。

据农业部2006年调查,全国农民工已超过9400万人,约占全社会就业人口的13%左右。

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工业、建筑业、餐饮服务业这三个行业。

有关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建筑业的从业人员共计4300万人,其中农民工有3200万人,多达74%。

大量的农民工涌现,一方面来讲,是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产物,他们成为推动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农民工的一些实际问题得不到切实的解决,引发了一系列不稳定事件,对于社会的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利于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

当前,农民工问题已经引起了较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以问卷调查的形式,研究镇江市某建筑工地、江苏大学校园园丁中的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状况,重点关注了城市之外的那部分农民工群体。

通过研究其日常生活状况,找出影响因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二、某建筑工地农民工基本信息

(一)调查的基本方法和内容

此次调查主要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以某建筑工地的农民工为抽样框,随机抽取106名农民工,直接调查在工地工作的农民工。

调查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一是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如性别、年龄、学历、身体状况、籍贯等;二是被调查者的生活状况,食宿、娱乐和人际交往三个方面;三是被调查者对其生活状况的基本评价和主观感受。

调查共计发放120份问卷,回收106份,其中有效问卷94份,回收率为88.33%,有效回收率为88.68%。

(二)性别比例分析

在94份有效问卷之中,男性农民工90名,女性农民工4名。

前者所占比例为95.74%,后者为4.26%。

在建筑行业,农民工性别比例出现差异主要原因在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性别的差异性。

建筑行业具有工作强度大、劳动时间长、工作危险性高等特点,因此对于工人的身体条件要求较高。

长时间的体力劳动对于工人来说是不得不经常面对的事情。

建筑工地通常又环境较为恶劣,对于身体方面的要求就更高一些,因此才会出现男女比例的巨大反差。

(三)文化层次和年龄分析

为了研究农民工年龄与其文化程度之间的关系,将二者进行交叉分析。

1.农民工的文化层次偏低。

调研数据可见,拥有高中学历的农民工所占比例不到10%,而拥有小学或者初中学历的农民工所占比例将近80%,另外12%的民工是文盲。

即农民工总体的文化水平偏低,一方面因为建筑工地的工作大多属于体力劳动,另一方面则因为农村的扫盲教育不能在短时期内取得显著成果。

2.农民工的平均年龄较大。

所占比例最大的属于30-40岁的这部分群体,而40-50岁的群体也达到了27.7%,同时50岁以上的超过了20%。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20-30年龄段的民工仅占19.1%。

出现这种差异与当前农村留守家庭的逐渐增多有关,农村中这部分年龄较大的劳动力由于经济的原因,不得不外出务工,以减轻家庭的压力。

(四)农民工对于各种规定的了解程度

A.不同工作类型农民工签订合同的比例

体力

脑力

管理者

都签了

44、4%

66、7%

100%

部分签

35、6%

26、7%

0%

都未签

20、0%

6、75%

0%

B.不同文化程度农民工拥有保险的比例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学

71、4%

75%

85、7%

100%

28、6%

25%

14、3%

0%

C.不同文化程度农民工了解劳动法程度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学

一点都不了解

35、7%

15%

7%

0%

有些了解

64、3%

85%

86%

50%

全部了解

0%

0%

7%

50%

以上四个表格A、B、C、D从不同方法与方面展现了农民工的生活现状。

从A图中可以发现总体上合同已签的比例较高,达到了70%。

在访谈中,有一些对象表示,在过去,很少签合同,最近几年,合同必签制才逐步规范而且合同中的霸王条款也日益销声匿迹,这是一种很好的表现。

其中还有有趣的现象是管理者的签约率比脑力劳动者的要高,体力劳动者是最低的。

而体力劳动者在农民工的比例很大,这意味着一批人没有签订合同,那么当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企业裁员时,他们将受不到任何的保护。

也许保险可以维持生活,再看B图,尽管约78%的农民工都拥有任何形式的保险,但是问题仍然存在,22%的农民工中有多少是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呢?

很少!

一大批人将在无保险的情况下失业,这时,很自然地想到用法律工具保护自己,劳动法是维护农民工权益的重要工具,令我心喜的是,大部分农民工对劳动法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但是他们的了解并非是看书,而是对自己的朋友介绍中摄取或者是从身边残酷的案例中知晓的。

而且在对劳动法的了解程度上,学历水平越高,知晓劳动法的程度就越深,对劳动法的运用也会更加到位。

根据表格D可以看车近半的农民工外出打工是为了赚钱养家,而这批农民工在农村社会中居于中坚地位,而像选择外出见见世面与留在农村没事做多是一些年轻的农民工。

一旦处于中坚的农民工失业,一个个家庭即将破碎,有人说还有田地,但是目前的农村土地发生了大量使用权扭转,这些将会大大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三、某建筑工地农民工精神生活状况分析

(一)农民工娱乐状况分析

在农民工娱乐频率的问题上,共计有77人回答了此项问题,占样本总量的81.9%,因此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整个群体的娱乐频率情况。

具体结果如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一些特点:

一是绝大部分农民工都有娱乐活动。

其中有28人反映每天都有娱乐活动,占到了样本总量的36.1%,娱乐频率最低的为两周一次,比例仅为1.3%。

二是有一部分农民工娱乐活动较为贫乏,表现在少部分民工表示他们很少有娱乐活动,甚至只有在下雨才有。

排除加班和农民工自身的一些因素,这部分农民工的娱乐生活值得关注。

(二)农民工交际状况分析

农民工外出务工,其主要的交际圈子包含与同事的交往和与工地老板的交往,另外一个则是与打工地居民的交往。

在这次的调查研究中,为了简化研究,先对前两者进行研究,再对后者进行研究,进而得出结论。

1.农民工与同事和老板关系的分析

主要的指标是与同事关系的满意程度和与老板关系的满意程度。

具体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农民工交际的一些特点:

一是农民工普遍与同事的关系较为融洽,反映在对于同事关系比较满意的比例超过了样本的50%,对与同事关系不满意的比例极低;二是与之形成截然对比的则是与老板的关系,出现了极不满意的评价,同时反映关系一般的比例,后者远远高于前者。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在非常满意这一评价上,后者的比例还高于前者。

2.农民工交际状况的分析

农民工在外务工的过程之中,往往需要处理好与同事和与老板两个方面的关系。

对于前者而言,由于农民工相互之间的基本利益一致,如工作安全的保障是一致的、工资的追讨等都是他们可能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他们之间的共同语言较多,比较容易找到共同的话题,从而更好的交流。

除此之外,相对与老板而言,农民工之间由于学历,经历差异较小,他们在与同事的交往中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满足,因此能够把与同事的关系处理得较为融洽。

这也是他们对与同事关系满意程度较高的根本原因。

但是与老板的关系,他们却往往不知如何处理。

一方面他们必须面对自己的老板,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愿意面对老板,甚至畏惧自己的老板。

出现这种窘境不是一种偶然,而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首先农民工和老板之间在既得利益方面是完全对立的,进而导致两者之间芥蒂的存在。

比如说老板想尽量压低农民工日常的一些开支,从而节省成本,获取更多的利益。

农民工希望老板能够最大程度的改善他们生活,最好是能够提高他们的收入。

在这种博弈之下,农民工和老板之间这种又爱又恨的感情就可以理解了。

也正是上述原因的存在,使得农民工对于和老板的关系,满意程度不是很高。

四、影响某建筑工地农民工精神生活状况因素分析

(一)食宿状况影响因素

影响农民工食宿状况的因素较多,在调查中最主要的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

1.农民工的总体收入状况。

农民工的总体收入状况对于农民工的食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农民工日常生活之中同样如此。

调查中的数据显示,收入对农民工的食宿状况影响较大。

由于收入的巨大差异,使得一部分农民工能够选择较好的住宿环境,进而改善自己的伙食情况。

较低收入的农民工由于收入的限制,无法选择较好的住宿和饮食条件,食宿条件相对前者而言一般较差。

2.农民工与老板和同事的关系。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了一种较为特别的情况,即如果农民工是由老板随行带出来的,或者与老板是同乡或同族关系,一般他们的食宿条件相对较好。

另一种情况是如果农民工来自同村或同族,又居住在一起,那么他们的食宿条件也相对较好。

排除上述两种情况之外的农民工则普遍食宿条件较差。

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在农民工外出务工的过程中,宗族乡土观念依然发挥着较大的作用。

这种作用对于农民工的食宿状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农民工的来源地。

打工的农民工大部分来自外省,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民工来自打工地。

与来自外省的农民工相比,这部分本地的农民工一般情况下食宿条件也较好。

由于距离老家很近,他们可以经常回家改善自己的生活。

同时也由于来自打工当地,使得他们在向老板争取权利的过程中一般都能够占据较为主动的位置,这也是他们的伙食条件好于外地农民工的主要原因。

(二)休闲娱乐影响因素

影响农民工休闲娱乐状况的因素较多,在调查中最主要的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

1.农民工打工地距离城镇的远近。

农民工居住地距离城镇的远近实际体现的是农民工娱乐休闲的方便程度。

高速公路建筑工地的农民工由于其工作地点往往位于荒郊野外,一般距离城镇较远。

而作为农村而言,村级娱乐设施的极度匮乏使得大部分农村的娱乐休闲活动都在城镇进行。

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工娱乐休闲与城镇的距离远近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极为重要。

如果距离城镇较远,农民工一般很少到城镇娱乐或休闲。

再加之农民工工作时间的不确定性和工作强度的艰巨性,更加使得农民工过度劳累之后再没有精力去城镇进行娱乐或休闲活动。

2.农民工闲暇时间的长短。

建筑工地的农民工本来所从事的工作就较为艰苦,闲暇时间相对就较少。

此时闲暇时间的长短就成为制约其娱乐休闲的重要因素。

在调查中发现,农民工闲暇时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方式:

中午吃饭休息时间、晚饭过后、因故歇工时间(如雨雪,机械故障等)。

在上述闲暇时间当中,时间较长的当属晚饭过后的时间,因故歇工的时间虽然较长但属于偶发性事件。

因此调查中农民工大部分的休闲娱乐基本都是在晚饭之后进行的,由于工作时间的不确定性,闲暇时间较长的话,其娱乐休闲一般较为丰富。

反之则较为单一贫乏。

3.农民工的文化程度。

农民工文化程度的高低在休闲娱乐上面体现的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

在调查中发现,高中毕业的农民工相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工而言,其娱乐活动形式较为积极健康。

部分农民工甚至会在闲暇时间看书,打球或下棋,相比大部分农民工仅仅用打牌看电视打发时间而言,显得更加有意义。

(三)交际状况影响因素

目前,农民工打工过程中的交际圈相对较小,并且农民工普遍的满意度不是很高,出现这种现象主要与以下一些因素有关:

1.农民工的乡土情结。

这种情结在农民工日常交际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被称为“熟人社会”的农村,农民打交道的不外乎一个湾,一个组或一个村的居民,交往双方知根知底,因此信任维系着双方的交往。

同时,在一个乡土社会中,每个人都可以在乡村依靠土地自给自足地生活,通常他们和别人发生关系都是非必须和次要的。

人们只会在临时的场合才会感觉到对伙伴的需要,而且人与人之间并不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泛存在的群体。

农民工只有和老乡(特别是一同打工的老乡)在一起时,他们才能真正平等地生活,才可以共享工作、生活信息和其他社会资源,才可以共度闲暇时光。

同样,只有和老乡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才能感受到久违的传统乡土文化习俗,这种文化同质性无疑会给农民工的交往带来安全感。

正是这种文化同质性使得农民工在进行艰难的理性选择之后,将社会网络局限于老乡特别是一同打工的老乡之间,形成了所谓的“自愿性隔离”。

2.语言因素。

在农民工打工的过程之中,语言因素也成为影响其交际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农民工的流动性较强,到达打工地通常都只是一段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工产生了过客心理。

即农民工对其所生活、工作的地方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权利义务观念淡漠,缺乏对打工地的热爱和责任感,进而与当地居民产生一种疏离感。

语言不通,更加使农民工将其交际圈进一步缩小化,不愿意与当地居民交流。

一些主动与当地居民交流的民工则可以收获更多的朋友,交际圈就大一些,对交际的满意度就高一些。

五、改善农民工生活状况的对策与建议

农民工生活状况的改善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共同关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提高社会对农民工的关注程度。

除了提高媒体对农民工的关注之外,更重要的是提高用人单位对于农民工生活状况的关注程度。

用人单位应对改善农民工生活状况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是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程度。

提高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可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整体素质过低的问题。

首先可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减少农村新的低素质的农民工的产生;其次对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可有针对性开展一些免费的职业教育,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

三是提高农民工的收入水平。

应从法律上确保农民工工资的合理性建立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杜绝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

严格执行并不断完善最低工资制度,推动农民工工资水平合理增长;其次,作为劳动保障部门还应该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切实加强劳动用工管理努力保障农民工的各项基本权利;最后作为企业来讲,也应该积极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巩固和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确保农民工按时拿到合理的工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