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古典词曲牌名由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25090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2.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说古典词曲牌名由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说说古典词曲牌名由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说说古典词曲牌名由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说说古典词曲牌名由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说说古典词曲牌名由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说说古典词曲牌名由来.docx

《说说古典词曲牌名由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说古典词曲牌名由来.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说说古典词曲牌名由来.docx

说说古典词曲牌名由来

说说古典词曲牌名由来

说说古典词曲牌名由来

一、“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出自宋代词人晏殊的《浣溪纱・一曲新词》。

你知道词牌名“浣溪纱”的含义吗?

  答:

“浣溪纱”词牌典出“西施浣纱”。

西施是春秋末越国的浣纱女子,粉面桃花,楚楚动人。

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鱼儿看见倒影,忘了游水,渐渐沉到河底。

历史上以“沉鱼”代称西施。

传说西施浣纱处在今天浙江绍兴的若耶溪,该溪因此又名“浣纱溪”。

二、唐朝官府设有教坊,汇集乐曲,据记载有300多个曲调,史称“教坊曲”。

“教坊曲”约有半数成为后来的词调。

“雨霖铃”一作“雨淋铃”,即唐教坊曲之一。

据说这一词牌的产生与唐玄宗有关。

你知道这个典故吗?

  答:

据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记,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出逃,在马嵬坡迫于形势,将杨玉环赐死。

后在霖雨连绵之夜,玄宗车行于蜀中栈道之上,马铃和着潇潇雨声,更添寥落与凄惨。

他想自己身为一国之君,连心爱的妃子都保护不了,不觉悲从中来,口出“雨淋铃”三字。

后来命教坊“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记恨焉”,并叫伶人张野狐吹奏,从此流传于世。

  三、“踏莎行”,原指春天于郊野踏青。

作为词牌,相传为北宋寇�蚀粗啤S腥怂怠疤ど�行”中的“莎”字不该读shā,而该读suō,这个说法对吗?

  答:

踏莎行,原指春天于郊野踏青。

据说,寇�试谝桓瞿捍褐�日和友人们去郊外踏青,忽然想起唐代诗人韩�(hóng)“踏莎行草过春溪”之句,于是作了一首新词,名为“踏莎行”。

“踏莎行”中的“莎”字读suō,指莎草,亦称“香附子”,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莎”读shā时多用于人名、地名。

  四、词牌“菩萨蛮”原是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其中的“菩萨”是指观音菩萨吗?

  答:

据《杜阳杂编》载:

“大中初,女蛮国贡双龙犀,明霞锦,其国人危髻金冠,缨络被体,故谓之‘菩萨蛮’。

当时倡优,遂歌‘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效其词。

”唐时俗称美女为菩萨,女蛮国的人梳有高高发髻,戴金饰帽子,挂珠玉项圈,故称之为“菩萨蛮”。

  五、虞美人是一种花,夏初盛开,色彩艳丽。

请问词牌“虞美人”是从这种花得名的吗?

  答:

相传虞美人花与美人虞姬有关。

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所爱虞姬另寻生路。

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销玉殒。

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

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就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诉一缕衷肠。

“虞美人”因以为名,逐渐演化为词牌名。

  六、词牌“贺新郎”是“婚宴上祝贺新郎”之意吗?

  答:

事实上,“贺新郎”最初名字是叫“贺新凉”。

清代《古今词话》记载了这个词牌的来历:

“东坡守杭州,湖中宴会,有官妓秀兰后至,问其故,以结发沐浴忽觉困倦对,座客颇恚(huì)恨”。

秀兰受责怪后,于酒席上摘石榴花献在座诸宾,未曾想更激怒了宾客。

苏轼为此赋“贺新凉”,即“乳燕飞华屋”也。

秀兰歌之,众人始息怒而乐。

以“贺新郎”为词牌的词大多感伤悲愤,和婚宴气氛不合。

  七、你知道“鹊桥仙”这个词牌出自我国的哪个神话吗?

  答:

关于“鹊桥仙”这一词牌名的由来,一说因欧阳修有词“鹊迎桥路接天津”一句,取为词名。

又有一说,此调因咏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而得名。

以上说法都表明了这一词牌与“鹊桥相会”的神话有关。

古时关于“鹊桥”的神话,以东汉应劭《风俗通》中“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的记载为最早。

至唐时,民间传说更为普遍,诗人多有吟咏。

该调当于此际产生。

  八、“红酥手,黄�g酒,满城违禁小说请删除宫墙柳”,是陆游的词《钗头凤・红酥手》中的名句。

请问词牌“钗头凤”最早出自陆游吗?

  答:

《钗头凤"红酥手》的创作,有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陆游年轻时娶表妹唐琬为妻,感情深厚,但因陆母不喜唐琬,威逼二人分离。

多年后的一天,陆游沈园春游,与唐琬不期而遇。

此情此景,陆游“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题园壁间”。

该词饱含怅惘与悲痛,数百年来感动了无数读者,成为宋词中的经典。

但据考证,《钗头凤》词调是根据五代无名氏《撷芳词》改易而成。

因《撷芳词》中原有“都如梦,何曾共,可怜孤似钗头凤”之句,故取名“钗头凤”。

陆游用“钗头凤”大约有两方面的含意:

一是指自与唐氏仳(pǐ)离之后,“可怜孤似钗头凤”;二是指仳离之前的往事“都如梦”,倏然而逝,未能白首偕老。

不过,自陆游之后,这一词牌才为文人广泛采用,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九、你知道词牌“沁园春”因何而得名吗?

  答:

由东汉的沁水公主园得名。

东汉明帝刘庄第五个女儿刘致为沁水公主,在封地沁水县兴建一座园林,史称沁水公主园,简称沁园。

大将军窦宪依仗其妹窦皇后的权势,以低价夺取沁园,公主害怕,不敢计较。

后来章帝知道此事,要治窦宪罪,窦宪退出沁园,从此不得重用。

后世泛称公主的园林为“沁园”。

后人作诗以咏其事,此调因而得名“沁园春”。

  十、请问词牌“水调歌头”中的“歌头”二字是什么意思?

  答:

相传隋炀帝在开凿大运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发展为大曲(即大型歌舞曲)。

凡是大曲都由几个乐章组成,“歌头”就是开头一段。

《水调歌》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为中序的第一章,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

十一、提起赤壁古迹,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苏轼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你知道词牌名“念奴娇”中的“念奴”是什么意思吗?

  答:

念奴是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妓,“善歌唱……声出于朝霞之上,虽钟鼓笙竽,嘈杂而莫能遏”(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眼色媚人》)。

传说唐玄宗曾亲自作曲填词,命念奴歌唱,果然娇滴滴如夜莺啼鸣,婉转转似百灵放歌,活泼泼如鸳鸯戏水。

玄宗龙颜大悦,遂将此曲定名为“念奴娇”。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流传千古,首句为“大江东去”,末句为“一樽还酹江月”,故“念奴娇”又名“大江东去”或“酹江月”。

十二、你知道词牌“青玉案”的“案”是指什么吗?

  答:

“青玉案”出自东汉张衡的《四愁诗》:

“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锦绣段”,即“锦缎”,丝织品,表面有彩色花纹。

“案”指放食物的小几,形状如有脚的托盘。

 意象是指渗透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形象。

某个意象蕴含着什么样的情感和意味,这并非出于某个诗人一时的创造,而是经过历代诗人反复地继承、运用、发展而逐渐积累起来的。

这些意象在历代诗人反复的继承、运用、发展过程中便渐渐积累了厚厚的文化意蕴。

有些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和心理积淀的一部分。

我们在阅读和鉴赏古诗词时必须具备解读这些意象的能力,且要在广泛的阅读中能举一反三,由此及彼。

下面就结合一些大家较熟悉的诗词来分析几个古诗词中常见意象。

一、鸿雁

1.大雁是候鸟,定期南飞北返,这就容易使那些滞留外乡,不能按期定时回家的人对比自己,生发出无尽的忧思。

如:

故园渺何处?

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韦应物《闻雁》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赵嘏《寒塘》

雁,春秋迁移,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

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2.我国古代有“鸿足传书”的传说,因为古代人们和外出的亲人难通音讯,所以又让大雁承担了“信使”的使命。

如: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声声慢》

3.雁总是结阵成“人”字或“一”字形集体迁徙的,因此孤雁(断雁,孤鸿,断鸿)也就成为诗人表达自己孤苦漂泊的意象。

如: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蒋捷《虞美人•听雨》

在浩淼的江水与低压的阴云之间,只有一只孤雁在凛冽的寒风中哀鸣,显得那样孤单、渺小、无助。

词人正是借用孤雁的形象来抒发自己风雨飘摇中流浪江海的悲凉心境。

二、月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人们很自然地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联系起来。

月圆便想起团圆,月缺便想起分离。

而人生总是离多聚少,且往往是月缺人也缺,月圆人不圆。

故人看见月亮很容易触景生情,想起故乡、亲人。

最典型的当是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还如李煜的《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首诗写离愁。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在那清秋的深夜,词人独自登上西楼。

从“无言”和“独上”中可见他愁思之深和身影之孤单。

这时他抬头一看,只见残月如钩,这既是写实,也是象征。

试想,连月亮都是残缺的,人世团圆又有何望?

月如钩又会在词人心上增加多少孤寂愁苦?

不仅如此,月亮还是游子与故乡联系的媒介。

如果说游子是故乡放出的风筝,月亮就是那根线。

游子为什么不会迷失呢?

那是因为有月亮!

月亮以其无垠的光辉照耀着游子也照耀着故乡。

游子抬头看见月亮心头生发出许多美丽的遐想:

今夜,月下的故乡该是一如既往地美丽而宁静吧。

故乡的亲人又在干什么呢?

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首诗是诗人在长安的俘虏营中写下的,表达了身被囚系的诗人对妻子家人的思念。

诗人不说自己望月忆妻,却想象今夜�~州月圆,妻子独自一人在望月思念自己,妻子身旁虽有儿女陪伴,但儿女还太小不懂他们母亲的思念,并不能为母亲分忧。

这样写来,写出了诗人神驰千里,黯然动容之满怀愁绪,使诗情更进了一层。

三、登高(登楼,登台)

1.我国地域辽阔,历代文人漂泊异地,音讯不通,一旦登楼远望,家乡桑梓景物,亲戚故旧面影,纷纷涌上心头,免不了愁从中来。

因此登楼怀远是常见情思: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蝶恋花》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柳永《八声甘州》

2.登高,置身于高山或高台之巅,实际上也是置身于无垠的空间与永恒的时间交集之点。

面对无垠的空间,人会愈来愈真切地感受到个人被放在天地间的渺小;面对永恒的时间,人会愈来愈痛切地感到生命的短暂。

这种个人的渺小感和生命的短暂感,将激发人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迫切追问。

而追问的结果往往是:

人生如寄,韶光易逝,壮志未酬而华发已生。

因此登高极易引发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之悲。

最有代表性的当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胸怀大志,因指陈时弊而屡遭打击。

此诗写他登台远眺,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写出“天地”即空间的辽阔。

第四句写在广阔背景中,兀立着一位因无用武之地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

诗人临风洒泪,慷慨悲凉,赢得了后世无数怀才不遇之士的强烈共鸣。

四、落花(落红)

落花极易让人联想到春天的逝去、人生美好时光的流逝、青春的凋零、友人的离去乃至一切美好事物的逝去。

美丽鲜活的生命的凋零,当然会在人的心头引起阵阵的伤感。

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诗表面写相逢的惊喜,实则感慨万千。

这固然体现在今与昔的对比中,也全浓缩在“落花时节”这四个字里了。

想当年,歧王宅里、崔九堂前,杜甫和友人正值青春年华,意气风发,壮志凌云,大唐也正处于其全盛时期。

如今,诗人和友人历经时世艰难,流落江南,他们已经到了人生的“落花时节”;大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江河日下日益衰微,也到了“落花时节”。

身世之感与家国之恨一齐涌至心头,怎不感慨万千!

五、日暮(夕阳)

1.日落西山自然给人衰落凄凉之感。

如: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登乐游原》

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秦观《满庭芳》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受古老的农业文明的影响,人们长期过着一种“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必然对我们民族的心理产生某种深层影响。

具体地说就是在人们心里产生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

太阳落山了,就该回家了。

溯洄到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诗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这种情思的生发轨迹: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鸡都回窝了,太阳就要落山了,牛羊也下山回圈了,可丈夫出征去不能回家,这如何不叫人思念呢?

反过来,出门在外的人看见太阳落山了,鸟儿归巢了,农人们也结束了一天劳作开始回家了,人家的屋顶上炊烟袅袅,暮色已苍茫(今夜我又要宿在何处呢?

)……此情此景,叫人如何不想家!

日暮不仅给人衰落凄凉之感,也是客愁思家的一个符号,而且这两者往往融为一体。

如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不仅为全曲的意境抹上一层苍凉的色彩,而且也暗示日暮已经降临。

薄暮起,乡愁便起。

这已渗透至我们民族文化和心理的深层,因此也就具有了永恒的动情力量。

六、杜鹃

杜鹃鸟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子规鸟即杜鹃鸟。

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宋人贺铸《忆秦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

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七、燕子

燕子是深受诗人喜爱的意象。

燕子到来往往意味着春天的到来。

诗人喜用燕子来表达喜悦之情。

如杜甫《绝句》: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但燕子双飞经常用来反衬离人的孤寂,如晏殊的《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刻晓穿朱户。

”晏几道《临江仙》: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八、蝉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

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来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如虞世南的《蝉》: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骆宾王《狱中咏蝉》: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但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九、乌鸦

乌鸦是一种不吉利的鸟,常常用来表达一种黯然愁思的情境。

如严维《丹阳送韦参军》: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十、鹧鸪鸟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十一、菊花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十二、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十三、松树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十四、莲花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清”。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

“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十五、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十六、其他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冰雪的洁白、剔透、冷傲常常用来表现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洁。

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捣衣声(或捣练声)是一种极富家庭生活色彩的声音,常常用来表达夫妇或情人之间的相思之情。

如李白的《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李煜《捣练子令》: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另外还有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

当然,鉴赏古诗词不能生搬硬套。

如果不对原诗作具体分析,一看见某个意象就马上断定这首诗是表达某种感情的,那就大错特错了。

比如中国古代有悲秋的传统,秋在古诗词中就是愁的代名词,以致南宋词人吴文英说: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但诗人刘禹锡的《秋词》却写道: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王维的《山居秋暝》表达的也是喜悦之情。

还如落花是一伤感的意象,但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写道: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是:

意象――意境――情感。

分析意象不能脱离全诗的意境,这就好比一个词语你仅知道它的一般意义是不够的,你还得结合具体语境去分析它的特定含义。

那么怎样才能掌握这些纷繁复杂的意象呢?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要开阔视野,多读一点古诗词。

没有一定的阅读量的积累,其他什么都谈不上。

第二,做一个有心人,多积累,多归纳,多思考。

当一个意象不止一次出现在你面前时,要有足够的敏感,将其抓住。

要能做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

阅读古诗词时要多思考,多问一问:

这个意象为何容易引起这种情感?

这个意象是怎样引发这种情感的?

在思考过程中,你会发现诗歌鉴赏之门在渐渐为你敞开,在思考中你会渐渐发现一些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

如诗人的情感生发方式,古诗中常见的抒情模式乃至我们文化的思维方式等,而这些对古诗鉴赏题是尤为重要的,而且这实在比掌握一些死的知识重要得多。

 

其他拾零

1、投笔:

《后汉书》载:

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

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

《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

“乃坏汝万里长城!

”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如陆游的《书愤》: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

《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如:

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具体分析,为何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富于概括力?

(2)、此诗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的胸怀有什么作用?

阅读李白的《塞下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苗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

折柳:

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

本诗抒发了什么情感?

请任选一联或一个角度,谈谈本诗语言或表这技巧上的妙处。

4、折腰:

《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

“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

《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

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

《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如晏殊《清贫乐》: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7、尺素: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如秦观《踏莎行》:

“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8、青鸾:

《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

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

如李商隐《无题》:

“彭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9、双鲤;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