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520.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24612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背景下52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课程背景下52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课程背景下52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课程背景下52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课程背景下52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背景下520.docx

《新课程背景下52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背景下520.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背景下520.docx

新课程背景下520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技能的新要求

时间:

2013.5.20地点:

大会议室主讲人:

徐素红

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新课程对教师教学技能的要求。

一、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变化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仅从知识传授者的角度来看,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将发生新的变化。

(一)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传统教学中知识传授重视对“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学生既不是一个待灌的瓶,也不是无血无肉的物,而是一个活生生、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不仅是学习掌握知识,还有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同时又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所以可以说,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

(二)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

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同的两粒砂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育方法。

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学生的差异。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

我校的分层次教育也是针对不同的学生……

(三)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

最终结果,使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学生的潜能发展和身心发展。

新课程提倡,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评价标准也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主。

(四)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所为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思维过程。

所为重过程就是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重视过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揭示知识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知识,又增才干。

学生的学习往往经历“感知——概括——应用”这样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飞跃。

第一次由“感知到概括”,也就是说学生的认识活动要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从而得出知识的结论。

第二次飞跃由“概括到应用”,这是把知识结论应用于实际过程。

显然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了这两次飞跃,教学目标才能实现。

(五)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

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存在以下四种主要信息交流方式:

1、以讲授法为主的单向信息交流方式,教师施,学生受。

2、以谈话法为主的双向交流方式,教师问,学生答。

3、以讨论法为主的三项交流方式,师生之间相互问答。

4、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探讨,做实验。

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量流过的最佳过程。

很显然,后两种教学方法所形成的交流方式最好。

尤其是第四种方式最佳,这种方法把学生个体的自我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与师生间信息反馈交流及时普遍地联系起来,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立体信息交流风格。

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通过协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

还能加强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

(六)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学生完全受教师摆布,受教师灌输,师生关系显然不平等。

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两个心理过程,一个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的过程,另一个是感受——情绪——意识、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

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

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能称其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三维目标:

态度、情感、价值观)。

传统的教学只看重认知过程,却忽略了情感过程,丢弃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这是造成学生厌学和课堂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学生又要尊重教师的劳动。

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七)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教学方法的大忌是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

现代教学要求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而是要勇于创新、积累,总结提高,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不明确这个问题,就不能准确分析和判断今天教师的课是否有个性风格,是否符合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否有助于培养有智慧、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

教师教学的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对教科书的处理上。

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该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教师并不是教科书和参考书的“留声机”,而是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艺术的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

由于新课程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也改变了课堂中旧的师生关系,教师由权威者变为参与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获取者。

教师对学生成长所担负的责任,更多的体现是促进,因此教师必须补充“促进学生发展”的技能。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具备的教师技能

(一)人际活动技能

教师传统的基本功如口语、写字、板书、绘画等是我国基础教育的财富,不可丢弃。

但这些基本功大多是在“知识传授”时所使用的。

当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时,教师需要“促进发展”的基本功,教师新的技能也将应运而生,其中教师的人际活动能力显得格外重要,包括倾听、交流、沟通、合作等。

1、教学中的倾听技能

倾听:

非常认真地,全身心地听对方的意见和感受。

听过倾听,教师可以领悟学生生命的存在。

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需求,倾听学生的情感,倾听学生的思想,倾听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区别,倾听学生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作为成长中的学生,每时每刻都可能遇到困难和问题。

学生的心扉被打开,他们会随时把自己的欲望、需求、情感、思想、焦虑、不满等向老师倾诉,希望获得老师的支持和帮助。

作为教师则必须从学生有意无意的表达中听出其内涵。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理解学生。

好的教师应当是机敏的倾听者。

教师在倾听学生讲述时不应只是保持沉默,还要从学生的发言中听出其确切的言下之意,要努力理解发言者见解中的关键点,并做出正确判断。

同时还要与发言者进行目光、形体的交流,必要时还要用提问或确认的方式,进一步理清思路。

不健全的倾听:

教师的倾听只是为了满足自我需要,因而只关注符合自己需要的声音。

虚假的倾听:

教师只是表面上的听,并没有对学生的需要、创造性的火花给予应有的关注。

错听:

把学生的真意扭曲或丢失,取而代之的是主观臆断。

不耐心的听:

学生的表达没有结束,便组织继续表达。

2、教学中的沟通技能

新课堂是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为基础的。

没有沟通,就不能体现课堂中的多元体性,这是新课堂改革的基本理念。

沟通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形式,教学中的沟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教学的本质就是一系列的沟通。

在传统的教学关系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

学生渐渐失去自我,不能提出问题,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有选择地学习,在学习中离不开教师,不会讨论协作。

在新课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平等的条件下,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合作,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回自我,树立信心,确立自我,使学生获得适应新的学习方式的心理状态,进而才能真正使其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师生间的对话是互动的。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取得了学生的信息后,要给予回应。

教师要把自己的理解、态度、意向和想法传递给学生,是师生之间沟通的主要组成部分。

3、教师回应的主要方式

(1)认可:

表示已经听到,希望继续说下去。

(2)重复:

重组、总结。

(3)自我暴露:

一种恰当的方式进行插话,对学生所谈内容,就自己的经历或经验做出回应。

其作用一是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二是可以起到“去权威”的作用。

(4)鼓励对方。

4、教学中的合作技能

合作不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

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的合作,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校际之间、学校与社会等。

(1)合作的特征

 整合性:

合作是教师与学生个人之间的整合。

协作性:

合作的过程有沟通与交流。

互动性:

最后要达成共识。

(2)合作的基本要素

合作首先要有一种合作意识,心态应该是开放的,持宽容的态度,彼此信任。

合作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三个和尚没水吃”)

积极承担完成共同任务的责任。

有好的合作方式以及学生全心的投入。

在学生之间,要分工、交流、互动、尊重事实,最后形成共识。

在这个过程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互相帮助和启发,形成荣誉共享的意识。

(3)教师间的合作的形成

互动式合作:

教师间以沟通对方为主要方式进行合作,如交流看法、沟通情况、讨论协商、集体备课、共享教学资源等。

(表现为个人之间、自由松散式)

研究式合作:

教师间以学习、研究为目的进行的合作,如教材的讨论学习,针对某个问题展开的合作性研究、听评课等。

(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

 互助式合作:

教师间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而进行的合作。

如班级教师组、综合课程、集体教育学生等。

(实现教学目标)

(4)教师之间合作应该注意的问题

不要忘记他人的感觉:

友好、接受、支持。

合作者之间要有相互依赖的感:

在确立合作目标、资料共享、互换角色、相互交谈时,要认真吸取他人的意见,有礼貌地表达自己的异议。

 要有责任感:

积极参加活动,虚心向别人学习,开自己的课堂。

合作要有计划性,保持长久。

 

(二)学习指导技能

1、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原因:

(1)以往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合作摸索的学习。

(2)学习目标主要定位在知识掌握这一层面上,没有真正实现学生内在素质的提升。

2、教师指导行为的变化

(1)积极地旁观

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2)心理上的支持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用各种恰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3)方式上的引导

在新课程中,教师少讲或不讲,并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

教师必须参与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不断发现新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习习惯的养成

教师在培养学生与他人友好相处,合作的同时,也要注重教育学生守纪。

教会学生自律并不会妨碍他们创造性的发挥,只会促进他们的学习。

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关键在于促使其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之终身受益。

3、教师应具备的学习指导技能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就要在学生的学习上做科学有效的指导,首先教师要丰富自己。

(1)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中很大程度上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相应的五个教学步骤:

①创设问题情境;②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③观察并占有资料;④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⑤检验或验证。

这里所说的问题不是教师所说的问题,也不是教材中所规定的问题,更不是为提问题而提问题。

教师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研究方向,让学生决定研究的问题,使他们根据自己的情趣、愿望和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去探究。

(2)建立材料“超市”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设想,选择不同的材料,把主动选择、支配材料的权利交给学生。

而不是用“典型”材料把学生一步一步逼向“目标”。

用“典型”材料,学生的认识方向肯定正确,经历肯定顺利,结论肯定“规范”。

实际上完全是教师设计好的“圈套”,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一种假性的“自主探究”。

(3)活化学习中的教科书

教科书是教学的素材,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材料。

教科书提供的内容、思路、方法、结论是基本的,一般性的,不一定是最佳的。

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正确、灵活、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活化教科书,努力使自己的课源于教科书,高于教科书,为学生自己学习拓展途径。

(4)建立研讨的“网站”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所观察到的现象是丰富的,其中往往有非本质的现象,甚至有的是错误的,所获得对事物的认识也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水平上。

因此,让学生把观察的现象或对某个事物的认识用语言表达出来,不仅会引出许多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可以引导学生从事物的相关联、运动的变化中认识事物,自主探究的意义才能充分体现。

(5)延伸科学的“课堂”

教学活动受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及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学生的参与程度、深入程度都不够。

有的放矢的延伸课堂,让学生在课外带着明确的目的探究学习,同时教师进行合理的内容组织,必要的方法指导和技术帮助,并建立有效的反馈途径,使课堂教学活动成为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开放式教学。

 

(三)课堂组织管理技能

新课堂管理——为个性的张扬创造条件

1、课堂上要多一些允许

(1)允许学生把想说的话说出来。

(2)理解“上课打哈欠的学生”。

(3)允许学生说“老师,对不起,我没想好”。

(4)让每位学生都成为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教师在教授学生书本知识的同时,应该随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采取灵活机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应该在动态中形成。

2、新课堂管理的涵义

课堂管理的涵义不应仅仅是应付混乱,维持秩序以及教师对学生错误行为的管教,更主要的是,营造并形成良好的教室气氛。

课堂管理不是对学生的消极控制,而应是师生的共同行为,师生之间彼此的尊重、相互接纳、安全轻松的学习。

3、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也是一种社会情感气氛,主要指班集体的情绪状态,它影响着群体的集体精神,群体的价值以及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

教师的行为可以决定课堂气氛,而这种气氛又反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整体的教学效果。

(1)支持型课堂气氛的特征

自信与信赖

宽容与主动

自发型与多样化

无需担心集体压力与他人的眼光,有创造的去思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2)防卫型课堂气氛的特征

恐惧与不信任

控制与服从

策略与操作

班集体处于戒备状态,担心受到批评与指责,倾向于无意外的常规活动。

4、教师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必须要

(1)理解感受

理解学生所表达的内心感受,包括正面与负面的、快乐的与不快乐的、满意的与不满意的。

(2)赞赏式鼓励

要经常使用“做得好”、“不错”、“试试看”、“说下去”、“再考虑一下”,使课堂气氛缓和或产生欢乐的语言。

(3)接纳意见

接纳来自学生的建议、意见,把学生的思想整理后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4)善于发问

向学生发问,有意引导学生,能贯彻一条启发性的线索,从而引发学生的自发、参与的行为。

5、教师应具备的课堂管理技能

(1)教师要有调控课堂气氛的技能

教师对心理调整不仅仅是学习注意力的调整,还需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兴趣、合作态度、创新意识、自主意识等等给予调整和支持。

良好的课堂氛围调控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教学心态和幽默的语言、合理的组织与灵活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2)教学活动的组织技能

在教学活动中,除了教师讲、学生听的组织形式外,要注重探究、研讨、调查、实验等多种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并要根据这些方式的特点组织教学活动。

(3)合理使用评价、奖惩、提问等管理方法的能力

教师要从新的理念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习的自主性,特别是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要有利于班级整体的学习。

(4)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能力

要有豁达的心态,要清醒的认识到,在信息时代,学生某方向长于教师是非常正确的,要善于引导、善于应变。

以支持呵护的态度对待,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教学设计的技能

1、新课程中教学设计的变化

体现在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上,教学内容要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以往的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教学目标是围绕知识的获得而确定的,新课程则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因而教学目标是以学生素质的提高为标准的。

(1)教学设计要为学生自主学习实现知识的建构而服务

以往教师采用的是教师引出问题,归纳讨论,学生模仿练习,巩固记忆。

学生在学习中处于接受地位,而新课程要求要围绕学生的主动学习而开展,教师的主要活动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必要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总结,归纳,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是一个组织者、促进者,帮助学生完成教学目标。

(2)要把握好主要教学变量的设计

以往教学设计一般只围绕教师的教学来进行。

只要教师教的活动设计好,教学的准备工作就基本完成了。

但在新课程中,影响教学的因素明显增多了,不仅要设计教师更要设计学生,要对教学内容的拓展做出预想,为教学过程的受阻做好必要的准备。

2、教学设计原则

(1)把握指导教学设计的教学思想——一切围绕着学生

(2)把握课程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学生素质的提高

(3)把握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要侧重于学生的参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各个环节要有得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获得技巧,使他们在主动探索、发现中构建自己的知识,形成素质。

(4)把握课程教学过程的中的各个环节

一是教师教的方法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实验法、作业法等。

在以教师为主的教学中,教学设计往往关注教师教法的设计,学生学法常被忽略。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把学法设计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

“教法”应适应“学法”。

同时还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性质。

教学目标、学生特点、教师自身的条件和教学的空间环境等因素。

(五)教学的评价技能

1、教学中的学习评价——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

学生学习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用来确定学生的学业情况,表达教师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目标。

同时,还能反映出课程方案的优势和缺陷,为教师的教学反馈提供必要的信息。

它还影响着教育者确立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影响着教学的方向。

2、倡导运用多层次、多角度、多形成的评价策略,准确描述学生的发展历程。

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价值取向的,其基本要求是评价的全面性和真实性。

只通过单一的评价是不能满足这一要求的。

(1)分层次评价:

就是依据学生成长的变化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分层评价,如学生学习表现性评价、认知水平评价、学习品质评价、实践能力评价等。

(2)多角度评价:

要从反映学生学习、成长的方方面面因素出发,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如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评价,学习的自主性评价,学生的情绪状态评价,学习的过程评价,学习的结果评价等。

(3)多形式评价:

指评价可以量化的,也可以是质性的,或者综合的。

如测验、考试、观摩和记录、学生的自我评定等。

3、教师应具有的评价技能

(1)把握确定评价目标的三要素:

理念、对象、手段

目的的确定受制于确定者的教育观念。

不同理念指导下的评价目的是不同的。

同样是考试,可以定位在筛选和选拔人才,还是定位在激励强化学生的学习热情上。

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评价目标也是不同的。

同时还要考虑评价的可行性。

我们目前对学生评价主要是激励而非“宣判”。

(2)把握评价方案设计的三个方面

评价内容:

测试教学内容,收集学生作品,观察学生表现。

评价方法:

测试法、观察法。

评价的操作策略与方法:

评价要求公正、准确。

在设计评价的操作时,一定要有科学可行的策略和有效的方法。

如:

测试——试题难易是否得当。

观察——测试法、观察法。

(3)把握评价操作原则

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是进行评价操作的重要准则。

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按计划实施,这是客观的需要,但在操作中要因地、因人、因时,有一定的灵活性。

对评价者做好必要的说明和方法指导。

许多评价方式是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来完成的。

教师需要与合作者进行必要的沟通。

(4)恰当利用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的利用是评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其特殊的作用。

教师对这种作用的利用与挖掘的意义更为重大。

教师在利用评价结果时要注意:

总体上要与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一致,即为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具体的评价结果使用上与评价的目的相一致。

评价结果的利用可以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来使用,恰当的使用,效果异常明显。

评价结果的利用要注意策略,使用是不可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