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知识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22356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毛概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毛概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毛概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毛概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知识点.docx

《毛概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知识点.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概知识点.docx

毛概知识点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社会主义建设早期探索的理论成果(主要集中于两篇文章,一次会议):

1956、10月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956、9月中共八大

1957、2月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一)《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方面

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1、2、3——开辟一条和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

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4、5——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若干新方针)

(1、2、3、4、5——着眼于从经济工作的各个方面调动各种积极因素)

6.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7.党与非党的关系

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9.是非关系

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6、7、8、9、10——属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问题)

(二)中共八大:

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最高成就(毛泽东是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人)

(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1.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新学说

2.提出要划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3.论述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

4.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文章的主要观点:

1.彻底否定苏联的“社会主义无矛盾”的观点,提出“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观点。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依然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3.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有根本区别: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对抗性矛盾,只能用革命的办法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

4.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又相适应又相矛盾”:

一方面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基本方面);另一方面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非基本方面)。

5.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a.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b.根本任务——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6.a.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大量都是人民内部矛盾。

c.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矛盾,主要用专政的办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主要用民主协商的办法解决。

要防止人民内部矛盾扩大,激化为敌我矛盾。

7.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总方针的具体化:

a.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

b.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

c.对于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努力克服政府机关的官僚主义,也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

d.对于科学文化领域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自由讨论和科学实践、艺术实践去解决

e.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前提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f.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以独创性的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是党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思想,强调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符合中国人口多、工业基础薄弱的实际,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一)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1.战略目标:

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

2.步骤:

两步走

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第二步,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三)经济建设方针

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统筹兼顾的方针

(四)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

1.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补充

2.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

3.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

(五)经济机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毛泽东提出——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企业规章制度要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

(六)科学和教育

刘少奇提出——实行“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

一种是全日制的劳动制度,全日制的教育制度

一种是半日制劳动制,半日制教育制度(即半工半读)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二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一、全面深化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

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改革步入深水期

(二)为什么要深化改革?

1.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2.是实现十八大战略目标和任务的需要

3.是解决各种矛盾,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

(三)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挑战:

改革的动力正在逐渐减弱

改革的阻力正在逐步加强

改革的难度正在逐渐加大

(四)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的重要经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

1.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进创新

3.坚持以人为本,发挥群众首创精神

4.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六)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

A、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B、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C、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D、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E、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体制改革

F、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二、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三个有利于标准(实质:

生产力标准):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

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一)中国30多年改革能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原因——始终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二)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全面深化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有利于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四)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要积极稳妥地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

(五)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贯穿到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之中,推进各方面改革围绕这一目标来展开、来推进,努力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和体制机制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一)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

2.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程度统一起来。

3.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结合,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二)社会主义为什么可以搞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是人类的共同文明成果,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

2.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手段

3.单纯的计划和市场都不行,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

(三)1.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a.所有制结构: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宏观调控:

政府力度大,能够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2.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a.资源配置市场化

b.企业行为自主化

c.经济活动法制化

d.宏观调控间接化

e.市场关系平等化

f.市场体系完善化

g.市场范围国际化

(四)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

(1)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

(2)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权力过于集中

(3)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4)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经济形式和经济方式单一化

(五)现代市场经济,政府发挥怎样的作用?

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

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2.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不同的性质。

4.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

(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共性——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则

个性——所有制基础不同、分配制度不同、宏观调控力度不同

(八)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1.市场秩序不规范

2.生产要素市场发展落后

3.市场规则不统一

4.市场竞争不充分

——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就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

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石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特征

(二)公有制的必然性:

公有制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同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

(三)坚持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两个‘毫不动摇’一个‘统一’):

1.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2.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详细解释为:

1.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2.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又一条原则

3.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四)为什么鼓励、支持非公有制?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和发展的不平衡性,给非公有制经济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2.非公有制在发展生产力上有巨大作用

3.非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

(五)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六)非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独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

(七)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八)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同样的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而不同的所有制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

(九)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1.公有制在资本组织上,可采取独资形式,也可采取控股形式,还可采取参股形式

2.在经营方式上,可采取共有公营,也可公有民营,还可采取承包、租赁等方式

(一十)非公有制经济面临的问题:

1.市场准入限制、融资渠道狭窄、实际税费负担较重、企业合法权益不时受到侵犯——经营环境和条件问题

2.经营模式粗放、核心竞争力不强、企业治理方式弊端突出、履行社会责任不够——企业自身方面的问题

(十一)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措施:

1.完善产权清晰制度(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

2.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同所有制交叉持股,股份制)

3.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因为:

1.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依据

(二)如何认识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是基本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为:

1.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占主体的分配原则

2.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的主体分配原则

(四)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实质——按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五)生产要素有两类:

一类是各种物质生产条件,一类是人的劳动

(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

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七)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2.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四化同步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取得的新认识,其要求有:

1.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3.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a.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基本内涵:

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着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b.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一是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三是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

四是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

4.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第二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一)政治文明的含义:

政治文明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和政治发展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政治制度和政治观念两个层面的内容。

(二)政治文明的内涵:

1.最大程度发挥人民群众的政治积极性

2.人民群众有充分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

3.最大限度地保护公民的正当权利

4.领导干部表现出良好的政治品德

(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必须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民主专政国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统一

1.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一方面,要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另一方面,要在充分发挥人民民主的基础上,加强国家政权的专政力量,打击各种敌对势力和各种犯罪活动,用人民民主专政来维护人民的政权,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也是当代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色:

1.从阶级结构来看,是民族资产阶级被纳入人民范畴

2.从党派关系来看,是实行多党合作

3.从概念表述来看,是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相互联系

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四届四中全会决议: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一)什么是依法治国?

在我国,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二)依法治国的含义作用: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它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可以为扩大对外开放保驾护航

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就是要依靠法治来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全民守法

(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必须做到:

1.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

3.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4.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5.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和任务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五、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得以运行和发挥功能的体制安排,涉及政治制度运行的组成体系、功能结构、工作机制和程序安排

(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2.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3.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4.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和政治局面

(三)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第一,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第二,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第三,发展基层民主

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一)文化的含义:

广义:

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三部分组成

狭义:

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建设社会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