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诗三首优秀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2185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8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1古诗三首优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1古诗三首优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1古诗三首优秀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1古诗三首优秀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1古诗三首优秀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1古诗三首优秀教案.docx

《21古诗三首优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古诗三首优秀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1古诗三首优秀教案.docx

21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10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

3.能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

4.感悟古诗意境,体会深深的爱国之情,借景物描写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会写10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

3.能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

【教学难点】

感悟古诗意境,体会深深的爱国之情,借景物描写抒发的情感。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观察图片:

边塞征战生活

我们今天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2.助读资料:

走近作者:

王昌龄(698—约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

主要作品:

《出塞》《从军行》《闺怨》等。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

2.背诵古诗《出塞》。

(重点)

3.体会诗人深深的爱国之情。

理解诗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哲理。

(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理解词语。

5.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

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6.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

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塞:

“宀”的横要长,中间是三横两竖,下横稍长,撇和捺在下横处起笔,要舒展。

秦:

一撇贯穿三横,捺在横下起笔,撇和捺要舒展,下边“禾”稍小。

征:

左边要窄长,右边“正”左竖要短,右竖连接两横,下横稍长。

四、品读释疑

1.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诗意:

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3.小资料: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

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4.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用凝重得口气读出失望、悲伤。

(1)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

边塞远;时间长

(2)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

人未还

(3)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战事频繁终老边塞;战死沙场

5.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和一轮明月,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驻守边关的征人们,会想什么呢?

家亲人

6.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

7.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家人在做什么呢?

8.想象说话

白发苍老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__________。

勤劳善良的妻子,干完农活,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丈夫说____________。

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

_________。

9.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诗人王昌龄留下了眼泪。

这是什么样的眼泪?

这是伤心的眼泪更是同情的眼泪。

同情征人有家不能回的悲伤,同情征人的家人失去亲人的悲痛。

10.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还表达了千百万征人的希望。

作者希望朝廷起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

(1)读出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2)从这两行诗中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希望?

(课后第2题)

渴求良将,渴望和平。

1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

五、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出塞》一诗中,作者把秦汉以来所进行的边塞战争都概括了出来,反映出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无比哀叹之情,表达了希望朝廷起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愿望。

3.课堂小结

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

”这首诗气势雄壮,既写了征人的哀叹,又写出了渴求良将的愿望和报效国家的志向。

真不愧为“七绝诗”的压卷之作。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观察图片:

今天我们跟着边塞将士一起参加出战前的盛宴。

2.助读资料:

(1)走近作者:

王翰(687—726),字子羽,唐代边塞诗人。

其诗最负盛名的是《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主要作品:

《凉州词》《饮马长城窟行》《春女行》等。

(2)相关资料:

《凉州词》是凉州地方乐调制成的乐府曲调。

“天宝间乐调,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

”凉州,唐代属陇右道,典型的边塞地区,在今甘肃省河西、陇右一带,州治在今武威县。

唐代用这个题目写诗的人很多,内容大多是军营生活。

王之涣和王翰的《凉州词》也是如此。

这就使这两首诗有了许多相似之处。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写3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

(重点)

3.能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

(重点)

4.感悟古诗意境,体会深深的爱国之情,借景物描写抒发的情感。

(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理解词语。

5.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

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6.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

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词:

“司”横折钩的横稍短,折要长,“一”和“口”要小,位置靠上。

催:

“山”要扁,下边“亻”比左边“亻”要小,右边四横一竖要紧凑,上边有一点。

醉:

“酉”框内有一短横,“十”的一竖横上部分要短。

四、品读释疑

1.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诗意:

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能活着回来?

3.葡萄美酒月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醉人的葡萄酒、那精致的夜光酒杯闪着亮光盛满了香甜的美酒。

4.夜光杯:

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域胡人用白玉精制成,因“光明夜照”得名。

5.将士们刚要举杯豪饮时,你们听,什么声音传来了?

急促的琵琶声。

6.葡萄美酒月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这急促的琵琶声还在催促什么?

(1)快尽兴畅饮;

(2)快奔赴战场;

(3)快喝,喝完了要奔赴战场。

7.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从“醉卧沙场”中我听出了你们那份潇洒从容。

(2)醉了躺在沙场上为什么不要笑我呢?

因为从古至今没有几个人在战场上能活着回来。

(3)你体会到了什么?

将士们不仅有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

8.尽管有那样多的将士战死沙场,可仍然有无数的热血男儿们奔赴戌边、前仆后继,这是为什么?

为国戌边死得其所,是无比悲壮的。

五、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凉州词》是一首描写征戍生活、边塞情景的著名诗篇。

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上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将士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3.课堂小结

《凉州词》用短短四行,二十八个字描述了盛大的场面,让我们闻到了醉人的美酒,看到了将士们一醉方休、醉卧沙场的那份潇洒从容,全诗前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抒发了戍边将士为国捐躯的悲壮与豪迈。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激趣导入

1.作者诗中的项羽和我们知道的一样吗,让我们一起去学习了解吧。

2.助读资料:

走近作者: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

主要作品:

《武陵春》《醉花阴》《如梦令》《声声慢》等。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

(重点)

3.能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

(重点)

4.感悟古诗意境,体会深深的爱国之情,借景物描写抒发的情感。

(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5.理解词语。

6.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

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7.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

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杰:

“木”中竖稍短,下边四点间距均匀,首点与其他三点写法不同。

雄:

前两笔横短撇长,下边的撇折独立,折末端有点,“亻”撇短竖要长。

项:

“工”要扁小,末笔的点要大一些。

四、品读释疑

1.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诗意:

活着的时候,应当做人中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思忆项羽,他在遭遇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愿逃回江东。

3.课文整体感知

诗的前两句:

李清照生活在动乱的年代。

她亲眼看到宋朝统治者仓皇渡江南逃,北方的大好河山沦落敌手。

因此作者认为不论生还是死,都应该具有浩然正气,铮铮铁骨。

诗的后两句:

“思”字转写项羽,特别赞扬了他“不肯过江东”的败而不屈的英雄气概。

因为这与南宋王朝的渡江南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诗人正是借“思项羽”来批判南宋统治者的投降逃跑、苟且偷生的可鄙行径,寄予了自己抗击侵略、收复故土的爱国之情。

4.“项羽”是什么人?

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

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亥下,退至乌江渡口。

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5.阅读方法解密:

借助资料理解古诗

(1)借古讽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评论现实,表达感情)是古诗的主要写法,古代封建社会中许多有识之士,大都博古通今,对现实有较多深刻的体察,而他们大多数又仕途坎坷,怀才不遇,感到生不逢时。

心中郁积不满,但又不可明说,特别是揭露时弊,指斥朝政更是不便明说,于是他们往往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去寻求载体,以便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心曲。

理解这类古诗,必须结合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时的心境。

(2)运用:

比如对《夏日绝句》这首诗的情感把握,就要读一读李清照写诗的背景资料,才会理解得更准确。

五、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夏日绝句》这首诗借古讽今,借赞颂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讽刺了南宋统治者苟且偷生的行径,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3.写作方法:

想像

(1)想象是我们写好作文的一种必备能力,读词语想情境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2)举例:

比如读古诗《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看到“明月”和“边关”脑海中就出现这样的画面:

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

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