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中国地理专题讲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21007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2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中国地理专题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届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中国地理专题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届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中国地理专题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届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中国地理专题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届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中国地理专题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中国地理专题讲义.docx

《届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中国地理专题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中国地理专题讲义.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中国地理专题讲义.docx

届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中国地理专题讲义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中国地理专题

一、中国的疆域

1.海陆位置:

海陆兼备,东临太平洋、背靠亚欧大陆,边缘海为黄海、东海、南海,内海有渤海和琼州海峡。

2.领土四至点(右图1)

3.相对位置:

陆上邻国14个、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右图2)

4.我国区域定位的方法

(1)利用经纬网对地形区进行空间定位

(2)主要经纬线穿过的省区与地形区

经纬线

穿过的主要地形区

巧记

北回归线

云南、广东、广西、台湾

北回归线东西穿,云南两广和台湾

30°N

冈底斯山脉、横断山脉、四川盆地、杭州湾等

冈底斯山横断山,四川盆地杭州湾

40°N

塔里木盆地、祁连山北侧、河套平原南侧、渤海湾

塔里木、祁连山,河套南侧渤海湾

80°E

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西部

天山山脉塔里木,青藏高原穿西部

90°E

阿尔泰山、吐鲁番盆地、孟加拉湾

阿尔泰山、吐鲁番,可可西里孟加拉湾

110°E

阴山、陕北、关中、陕南、巫山、雷州半岛和海南

北起阴山贯三秦,南越巫山过海南

120°E

大兴安岭、渤海、长江三角洲、台湾海峡

兴安虎声吼,渤海水色秀,长江三角洲,台湾海峡游

二、中国的地形

1.地势特征: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一二阶梯分界线:

A昆仑山——B祁连山——C横断山脉;二三级阶梯分界线:

D大兴安岭——E太行山脉——F巫山——G雪峰山。

2.地形特征:

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3.我国主要山脉分布

山脉走向

构成

东西走向

a天山-阴山、昆仑山—b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

c大兴安岭-太行山-d巫山—雪峰山、长白山-e武夷山脉、f台湾山脉_

西北-东南走向

g祁连山、阿尔泰山

南北走向

h贺兰山、横断山脉

弧形

i喜马拉雅山

4.我国主要的地形区

(1)四大高原

地形区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青藏高原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分布于雅鲁藏布江和湟水谷地;人口稀少

内蒙古高原

海拔1000米左右;地面坦荡;自东向西由草原、荒漠草原到荒漠

草原畜牧业;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的灌溉农业

黄土高原

世界最广黄土分布区;水土流失严重、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旱作农业;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开发

云贵高原

地势西高东低,海拔从2000米降到1000米;地面崎岖,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

“坝子”农业,交通落后制约经济发展;旅游资源丰富;少数民族分布广

(2)四大盆地

地形区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塔里木盆地

我国面积最大盆地,内有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

内部平坦,多沙漠和戈壁

绿洲农业,种植棉花和葡萄等,人口和城市沿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

油气资源开发

准噶尔盆地

内部平坦,多沙漠和戈壁

绿洲农业,种植春小麦、甜菜。

人口和城市沿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

油气资源开发

柴达木盆地

海拔3000米左右,内陆高原盆地;多戈壁、沙漠;东部多沼泽、盐湖

矿产资源开发,青藏铁路沿线将要崛起的经济区

四川盆地

成都平原较为平坦。

紫色土广布

农业较发达,成都平原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3)三大平原

地形区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东北平原

面积最大;肥沃黑土;多沼泽地

三江平原是最重要商品粮基地;油气煤炭资源丰富

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

海拔多在50米以下,地势平坦

全国重要商品棉、油基地,人口众多,经济发达。

长江中下游平原

东西狭长;海拔更低;河湖密布

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鱼米之乡”。

三、中国的气候

1.我国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

(1)冬季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

①我国跨纬度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南方、昼长短于南方,使北方获得热量远小于南方;②南方离冬季风源地远于北方,加上地形阻隔,受冷空气影响弱于北方。

(2)夏季全国普遍高温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虽然小于南方,但昼长长于南方,得到的光热并不比南方少;②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

2.我国的降水分布特点、成因及影响

(1)特点与成因

规律

原因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东南部距海近,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多;西北内陆,远离海洋,夏季风影响小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集中在5~9月的夏秋季节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丰沛;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燥空气的影响,降水少

(2)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

①一月份月均温0℃等温线大致通过;②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③河流有结冰期与无结冰期的分界线;④8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⑤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⑥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⑦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3.气候特征及其评价

(1)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及影响

气象灾害

形成原因

发生时间

影响范围

带来后果

寒潮

源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的大范围的强冷空气侵入我国

秋末、冬季、初春

除西藏、云贵地区以外我国大部分地区

能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

台风

发源于热带洋面大气涡旋(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发生次数最多)

夏秋季节

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以及沿海省区

①狂风和特大暴雨带来灾害;②解除或缓和伏旱

4.雨带的推移规律:

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与夏季风的进退及夏季风的强弱有很大关系。

(1)春旱:

春未夏初,华北一带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夏季风还未到达,降水少,又值农作物播种、生长季节,需水量大,形成春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

(2)梅雨:

六月中旬,夏季风北跃,锋面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并长时间滞留,细雨连绵长达一个月之久,形成梅雨天气。

(3)伏旱:

每年七,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天气晴朗干燥,形成伏旱,给水稻的生长带来威胁。

四、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1.内外流区分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2.我国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

地区

河流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

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

“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

“雨下得怎样?

”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

“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流量

汛期

含沙量

结冰期

东北

黑龙江、松花江

水量丰富(流经湿润、半湿润区)

汛期较长(有春汛、夏汛)

小(森林茂密)

长(纬度高,位于中温带、寒温带)

秦岭-淮河以北

辽河、海河、黄河

水量较小(流经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汛期短(雨季短)

含沙量大(植被少,水土流失严重)

短(位于暖温带)

秦岭-淮河以南

长江、珠江

水量丰富(降水量大,流经湿润区)

汛期长(雨季长)

小(流域内植被好)

无(流经亚热带、热带)

五、中国的农业

作物

生长习性

分布地区

小麦

温带作物,适应性强,南北方平原、高原均可

长城以南为冬小麦,以北为春小麦

水稻

喜温又喜湿,多分布于降水多和灌溉便利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集中,东北和华北也有分布

棉花

喜温好光,适宜于深厚疏松土壤

暖温带的黄淮平原和南疆盆地

甘蔗

喜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要求土壤肥沃

北纬24以南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甜菜

喜温凉,耐盐碱、干旱

主要在中温带(北纬40以北)

油菜

既喜欢温暖,也能耐寒

种植普遍,长江流域集中

花生

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

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

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

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

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

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喜温暖干燥,多生长在疏松沙质土壤中

南北方均种,黄河下游各省集中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1.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2.主要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及在我国的分布

3.我国四大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比较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北方地区

①夏季高温多雨。

②平原广阔,土层深厚。

东北黑土肥沃,人均耕地多,宜农荒地多,森林资源丰富

①东北生长期短,热量不足,易受寒潮影响;西部风沙大。

②黄河中下游地区春旱、夏涝突出;水土流失和土壤盐碱化严重

南方地区

①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②长江中下游、珠三角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河湖密布,利于灌溉、养殖;四川盆地紫色土肥沃。

③历史悠久,农业生产水平高

①伏旱、夏秋台风。

②东南丘陵红壤酸性强,不利于发展种植业。

③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崎岖,土层薄,地表水缺乏

西北地区

①夏季气温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②牧场广大,宜农荒地多。

③新疆、河西走廊有冰川融水灌溉,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有黄河水灌溉

①冬长夏短,寒潮影响大,春季沙尘暴频发。

②降水少,蒸发强,水源不足。

③植被差,沙漠化严重,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盐碱化严重

青藏地区

①太阳辐射强,日照长,昼夜温差大,河谷地带积温较高,水源充足。

②草场广,柴达木盆地宜农荒地多

海拔高,气温低,无霜期短

六、中国的四大工业基地

发展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辽中南 

丰富煤、铁和石油资源;便利海陆交通运输;雄厚工业基础

淡水资源供应不足,环境污染严重;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足,工业产品类型单一、技术落后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调整工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和高科技工业

京津唐 

丰富煤、铁、石油、海盐等资源;统一电网;便利海陆交通;紧靠山西能源基地,并有输油管道连接东北、华北油田

淡水资源供应不足,环境污染严重;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足

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重点放在钢铁、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电子、高档精纺和精细化工方面

沪宁杭 

工业基础雄厚;技术力量雄厚;统一电网;发达水、陆、空交通运输

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

继续使结构轻型化。

实行内联外引,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开拓国际市场

珠江三角洲 

毗邻港澳,邻近东南亚,多侨乡,可利用外资发展工业;水、陆、空运输便利

能源和矿产资源不足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加强区内各城市分工与合作,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规划与管理

七、北方地区

1.概况

(1)位置范围:

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秦岭—淮河以北,即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地区。

(2)地形区:

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c黄土高原。

图中a三江平原、b松嫩平原。

(3)气候:

大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从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地区,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4)农业:

农田多为旱地,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5)资源:

煤、铁、石油资源丰富。

图中d鞍山铁矿,e大同煤矿,f胜利油田,g大庆油田。

(6)工业:

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重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

(7)交通:

经过济南的南北铁路干线是京沪线,经过石家庄的南北铁路干线是京广线。

(8)城市:

图中的h长春,i太原。

2.自然地理特征

自然地理特征

区域定位

地形

跨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平原面积广阔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河流

水量小、季节变化大、汛期短、含沙量大,东北地区有春汛和夏汛

资源

林业:

主要分布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天然林区;水资源不足;煤、石油、天然气能源充足,铁矿丰富

3.人文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农业

旱地农业,东北一年一熟,华北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甜菜、棉花、花生、谷子及温带水果的重要产地

工业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与京津唐综合性工业基地形成了环渤海工业带;山西能源基地

居民生活

主食为面食,房屋墙厚防寒保暖,交通以铁路、公路为主,冬季溜冰

生态问题

华北旱涝、盐碱、风沙;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平原黑土流失和湿地破坏

特别提示

 地理分界线——大兴安岭

(1)400mm年等降水量线。

(2)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界线。

(3)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的界线。

(4)畜牧区与农耕区的分界线。

(5)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6)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7)内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的界线。

(8)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八、南方地区

1.概况

(1)位置范围:

东部季风区南部,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

(2)地形:

平原、高原、盆地、丘陵交错分布,图中a南岭(山脉),b武夷山(山脉)。

(3)气候:

大部分为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4)农业:

多水田,以种植水稻、油菜为主,一年两熟至三熟。

(5)资源:

有色金属和水能资源丰富。

图中e平果铝矿,f铜仁汞矿,g攀枝花铁矿。

(6)工业:

h沪宁杭为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i珠江三角洲是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7)交通:

从上海到昆明的铁路干线是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昆明至南宁的铁路干线为南昆线。

(8)城市:

图中的c武汉,d成都。

2.自然地理特征

自然地理特征

区域定位

地形

跨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山地、丘陵为主,平原小而分散

气候

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冬季温暖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河流

水量大、汛期长、含沙量小、水能丰富、中下游航运价值大

资源

林业:

主要分布在西南、东南山区,茶、油桐、毛竹、杉树、樟树繁多

水资源丰富

常规能源缺乏,水能丰富,有色金属矿丰富

3.人文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农业

水田农业,一年两熟到三熟,渔业发达

我国水稻、油菜、甘蔗、茶叶、天然橡胶、亚热带和热带水果的重要产区

工业

长江中下游工业带;南部沿海外向型工业带;西南地区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发达;“珠三角”工业基地

居民生活

主食为大米;房屋屋顶坡度大,利于排水;龙舟竞赛、游泳

生态问题

洪涝灾害、水体污染、酸雨、“红漠化”“石漠化”

九、西北地区

1.概况

(1)位置范围:

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

(2)地形:

以高原和盆地为主,图中的a内蒙古高原,b天山(山脉),c塔里木盆地。

(3)气候:

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从东向西自然景观依次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4)农业:

在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和天山山麓发展了灌溉农业;该地区为我国主要牧区,内蒙古主要为温带草原牧场,新疆为山地牧场。

(5)资源:

本区具有全国意义的资源有煤炭、石油、稀土等。

(6)城市:

d呼和浩特、e乌鲁木齐。

(7)交通:

第二亚欧大陆桥的兰新铁路经过本区。

2.主要区域特征

西北地区

区域定位

地形区

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天山、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河套平原、贺兰山、阴山

主要气候类型及特征

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全年降水少

农业

有利条件

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

不利条件

降水不足;严重干旱,水源有限

工业

陇海—兰新工业带西段:

钢铁、冶金、纺织、航天等工业部门

环境问题

荒漠化、沙尘暴

十、青藏地区

1.概况

(1)位置范围:

横断山脉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

(2)地形区:

图中的a祁连山山脉,b巴颜喀拉山脉,c唐古拉山脉,柴达木盆地。

(3)气候:

典型特征是气温低(高寒)。

(4)河流:

图中的d金沙江,e黄河,f澜沧江。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三江”是指长江、黄河、澜沧江。

(5)城市:

g拉萨,h格尔木,i西宁。

(6)交通:

①公路运输是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②西宁至拉萨的铁路是青藏铁路。

(7)农业①高寒牧业:

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优良畜种。

②河谷农业

2.主要区域特征

青藏地区

区域定位

地形区

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

主要气候类型及特征

高山气候,气候寒冷,降水稀少

农业

有利条件

日照时间长

不利条件

热量不足

工业

西宁(毛织);拉萨(皮革、毛毯);林芝(毛织)

环境问题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不合理伐林、放牧、耕作,造成湿地退化

3.青藏地区“高寒”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严寒,对农、牧业生产影响很大,这种影响既有不利方面,也有有利方面。

(1)不利方面:

气温较低,无霜期短,农作物一年只能一熟,这种气候仅适于喜温凉、生长期短的作物生长,如青稞、小麦、豌豆;畜牧业只适于放牧耐寒的牲畜,如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2)有利方面:

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营养物质多;夜晚气温低,农作物呼吸作用弱,消耗营养物质少,农作物生长期长,积累营养物质多。

因此,本区麦类和牧草属于“低消耗,高积累,高产优质”类型。

(2017·高考全国卷Ⅲ)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

如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

据此完成1~3题。

1.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

A.递减        B.先减后增C.先增后减D.递增

2.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水体营养盐B.太阳辐射C.水体含沙量D.洋流流向

3.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高考江苏卷)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鼓励农民种粮的惠农政策,引起了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的分异。

右图是1999~2011年我国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图。

读图回答4~5题。

4.1999~2011年间我国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的特点是

A.耕地面积加速下降B.粮食产量持续上升

C.2003年以前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同步下降

D.2003年以后耕地面积下降速度趋缓,粮食产量持续上升

5.2003年以后影响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耕地面积减少趋缓B.转基因技术广泛使用C.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D.农业生态显著改善

(2013·北京文综)读图,回答6~8题。

6.图中(  )

A.甲地是中国日出最早的地方B.夏至日漠河有极昼现象

C.大兴安岭为内、外流区分水岭D.松花江干流有凌汛现象

7.东北平原(  )

A.地势中间高,南北低B.冬冷夏热,伏旱严重

C.农业实行小农场经营,精耕细作D.是中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8.20世纪50~70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②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   ③地处边疆,邻国人口迁入 ④城市知识青年有计划迁入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读“我国某区域≥10℃积温分布图”,回答9~10题。

9.主要制约图中甲所在地形区农业发展的因素有(  )

①台风 ②旱涝 ③风沙 ④滑坡 ⑤盐碱

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③⑤D.②③⑤

10.下列关于图中西部地区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喀斯特发育的高原地区B.位于中温带半湿润地区C.河流水量较小、含沙量大D.位于非季风区

(2017·高考北京卷)下图为某年内我国地跨10个经度区域的降水量变化图。

读图,回答11~12题。

11.据图可知(  )

A.清明节之前各地阴雨连绵B.5月起雨带开始向北移动

C.35°N以南地区秋高气爽D.35°N以北地区伏旱严重

12.该区域(  )

A.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B.绝大部分属于内流区

C.东部降水受暖流影响大D.人口密度北部大于南部

(2013·海南地理)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

读图,完成13~15题。

13.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

A.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