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环境卫生事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21833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环境卫生事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北京环境卫生事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北京环境卫生事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北京环境卫生事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北京环境卫生事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环境卫生事业发展规划.docx

《北京环境卫生事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环境卫生事业发展规划.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环境卫生事业发展规划.docx

北京环境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环境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公示版)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

二〇一八年九月

前言

环境卫生事业是城市运行和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民生的基础性公益事业,是推进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首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当前,首都正处于发展关键期,紧紧围绕新时期首都城市发展战略定位,深入领会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是今后一个时期内的重要任务。

全面、精细、科学制定规划发展战略,牢牢把握首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环境卫生事业立足新的阶段,向更高发展水平迈进至关重要。

本规划在系统总结过去几年环境卫生事业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以北京市环境卫生事业发展需求为核心,进一步完善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生活垃圾处理水平和综合管理水平,为首都城市管理能力的继续提高奠定基础。

本规划的规划范围为北京市市域范围。

本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16年至2020年。

其中,近期时间节点为2018年,末期时间节点为2020年。

目录

第一章“十二五”时期环卫工作回顾1

一、发展成就1

(一)精细管理,道路清扫保洁质量显著提高1

(二)统筹协调,大力推进垃圾处理设施建设2

(三)夯实基础,初步形成生活垃圾分类体系3

(四)逐步规范,积极推进餐厨垃圾收运及处理4

(五)联动协调,逐步规范建筑垃圾综合管理4

(六)优化布局,全面提升公共厕所建设等级5

(七)强化建设,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初见成效5

(八)完善机制,全力保障环境卫生事业发展6

(九)顶层设计,着力构建政策法规标准体系7

二、存在问题8

(一)道路清扫保洁精细化管理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8

(二)处理能力不足与快速增长的产生量矛盾凸显8

(三)全社会层面的垃圾减量分类工作仍需加强9

(四)生活垃圾物流调配模式需要进一步统筹优化9

(五)餐厨垃圾规范化管理体系尚未形成10

(六)建筑垃圾统筹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10

(七)公厕布局与投入尚不能完全满足实际需要10

(八)城乡发展不平衡状态仍然存在11

(九)全过程信息化监管相对滞后于科学管理需要11

三、发展形势11

(一)深入贯彻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建设首都生态文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关键时期12

(二)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全会精神,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构建各方共同参与环卫管理体系的关键时期13

(三)积极适应环境卫生管理新形势,提升能力建设和运行管理水平,实现环卫事业科学管理的关键时期14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原则16

一、指导思想16

二、规划原则16

第三章规划目标与任务18

一、规划目标18

二、主要指标18

三、主要任务19

(一)分级管理,规范作业,提高道路清扫保洁水平19

(二)适度超前,挖潜增效,设施处理能力大幅提高20

(三)因地制宜,多措协同,促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21

(四)规范收运,智慧协同,实现垃圾科学统筹调度22

(五)区域统筹,属地负责,推动餐厨垃圾规范化管理23

(六)顶层设计,综合治理,促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24

(七)分类管理,提升品质,不断提高公厕服务质量25

(八)协调发展,全程覆盖,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机制25

(九)创新融合,科技支撑,打造智慧环卫信息化平台26

第四章保障措施28

一、加强资金保障,落实规划用地28

二、加强政策保障,健全标准体系29

三、加强规划实施管理,促进规划任务落实29

四、加强队伍建设,保障职工权益29

五、加强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参与30

相关名词解释31

第一章“十二五”时期环卫工作回顾

一、发展成就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环境卫生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长效机制建设不断加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取得突破,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环境卫生建设稳步推进,建筑垃圾管理渐成体系,环境卫生作业质量与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圆满完成多项重大活动的环境卫生保障工作,首都环境卫生面貌明显改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环境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精细管理,道路清扫保洁质量显著提高

“十二五”期间,积极推进环境卫生精细管理,实施城市道路清扫保洁分级管理,按等级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道路,建立等级标准,全市城市道路中40%以上的一级道路达到“一扫两保”作业标准;大力推广清扫保洁组合(新)工艺,积极推进各区新工艺车辆购置工作,按照“冲、扫、洗、收”新工艺作业要求开展作业;定期开展尘土残存量监测,制定《城市道路路面尘土残存量检测及评价方法》,监测范围从城区逐步扩大到郊区,落实了“以克论净”工作目标;推进环卫新能源车使用,研究环卫新能源车、清洁能源车采购补助政策,新能源车、清洁能源车占比达31%;落实再生水使用量统计制度,建立部门联动机制。

制定《北京市背街小巷环境卫生质量要求与作业规范》,建立背街小巷质量达标台账,推进背街小巷专业化和小型机械化作业,组织开展质量达标工作,城六区6224条背街小巷环境卫生质量全部达标。

制定并落实了扫雪铲冰预案,建立了驻京部队支援机制。

科学配置设施设备,不断提升机械除雪能力,增强了雪天应急保障能力。

(二)统筹协调,大力推进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十二五”期间,按照“优先安排垃圾处理设施规划建设,优先采用垃圾焚烧、综合处理和餐厨垃圾资源化技术,优先推进垃圾源头减量,优先保障资金投入”的原则,着力建立城乡统筹、结构合理、技术先进、能力充足的垃圾处理体系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级统筹、属地负责的生活垃圾管理体系。

按照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实施方案(2013-2015年)》,通过有关部门的联动协作,截至2015年底已经完成16项建设任务,其余任务全部建成投产后,处理能力将达到2.4万吨/日。

“十二五”期间,建成鲁家山、高安屯二期、大工村、南宫等垃圾焚烧厂,以及平谷垃圾综合处理厂、南宫堆肥厂二期工程、董村综合处理厂、延庆垃圾综合处理厂、燕山垃圾综合处理厂等10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完成安定填埋场扩容改造工程,阿苏卫焚烧厂顺利实现开工,新增处理能力10200吨/日,其中新增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近8000吨/日。

到“十二五”末,全市焚烧处理设施设计处理能力9800吨/日,生化处理设施设计处理能力5250吨/日,填埋处理设施设计处理能力12121吨/日。

完成了全市16座垃圾卫生填埋场全密闭改造工程,不断提高设施污染防控水平和设施运行管理水平。

高安屯填埋场、六里屯填埋场、半壁店填埋场、西田阳填埋场、南宫堆肥厂、大屯转运站等6座垃圾处理设施渗滤液处理系统完成升级改造,新增渗滤液处理能力1720吨/日,渗滤液处理设施处理能力达到7950吨/日。

完成酒仙桥、北小河、黄土岗、西道口、衙门口5座粪便处理设施升级改造,粪便处理能力达到7560吨/日。

(三)夯实基础,初步形成生活垃圾分类体系

“十二五”期间,遵循“全程管理、系统衔接、科学分类、适应处理”的基本原则,城镇地区以分出厨余垃圾为重点任务,农村地区以分出灰土垃圾为重点任务,大力推进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系统的建设和运行,加快提升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的能力。

垃圾分类工作稳步推进,通过在全市范围内招募2万余名垃圾分类“绿袖标”指导员,提高了居民和社区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共完成了3759个垃圾分类达标小区的建设。

积极推进分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建设,改造密闭式清洁站750座。

培养专业化分类收运队伍,逐步提高分类收运覆盖范围和作业率,年收运厨余垃圾量超过试点小区居民垃圾产生量的5%。

依托社会公众平台,强化垃圾分类减量宣传工作,垃圾分类认知程度和居民参与率逐年提高,垃圾分类已成为全社会共识。

(四)逐步规范,积极推进餐厨垃圾收运及处理

“十二五”期间,加快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进度,提高资源化处理能力,全市设施集中处理能力达到1580吨/日。

建成高安屯餐厨垃圾处理厂二期项目、董村餐厨垃圾处理厂项目和延庆餐厨垃圾处理厂项目,完成南宫餐厨垃圾处理厂改造项目。

在建海淀、丰台、通州、昌平、顺义、首钢等6个餐厨垃圾项目。

继续推进餐厨垃圾收集运输队伍专业化管理,扩大规范化收运覆盖范围。

大力推动餐厨垃圾就地处理工作,完成了156个处理站的建设。

规范餐厨废弃油脂专业化收运和预处理工作,收运覆盖约1.4万余家餐饮服务单位。

由企业自投资金建设4座餐厨废弃油脂预处理设施,经预处理后的废弃油脂运往外省市进行资源化处理。

(五)联动协调,逐步规范建筑垃圾综合管理

“十二五”期间,建筑垃圾综合管理工作稳步推进,按照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建筑垃圾综合管理循环利用工作的意见》(京政办发〔2017〕31号)要求,下放渣土消纳、运输车辆准运、消纳场所设置三项行政许可事项到各区,强化属地监管责任,为企业提供方便。

对具备条件的场地积极办理设置许可,提高处置能力,除东、西城外,其他区都设置了建筑垃圾消纳场所。

发布了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地方标准,制定了车辆更新改造政策,落实了车辆更新改造补助资金。

联合“四委三局”发布了《关于开展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车辆改造与新车购置工作的通告》(2014年第1号通告),实施《北京市建筑垃圾综合管理循环利用考核评价办法》、《北京市建筑垃圾运输企业监督管理办法》,建成建筑垃圾运输车辆监管信息系统,形成日常检查、联合督导工作机制,初步实现建筑垃圾全过程监管。

(六)优化布局,全面提升公共厕所建设等级

“十二五”期间,不断优化全市公厕体系,城六区公厕密度达到6.7座/平方公里,超过国家5座/平方公里的标准。

二类以上公厕已全部按照《公共厕所建设标准》改造完成,新建第三卫生间140座。

3548座公厕加装了除臭设施,1381座公厕加装了防冻设施,1630座公厕改善了硬件设施,加装了2883个扶手,增加了2073名保洁员,4597座公厕服务水平得到提升。

公厕无障碍率由“十一五”末期的47.1%提升到60.5%,公厕无障碍设施运行管理纳入环境卫生专业检查。

完成700多座旱厕改造任务,提升了公厕等级,旱厕改造任务圆满完成,推动公厕建设管理迈上新台阶。

旱厕改造资金由各区自筹解决,市级财政依据《北京市公厕新建、改造专项补助资金使用管理暂行规程》给予定额补助。

(七)强化建设,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初见成效

“十二五”期间,针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薄弱、收运处理体系不健全的状况,通过强化设施建设,创新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多元化收运体系,“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管理模式基本覆盖了全市农村地区。

全市有3741个行政村建设了垃圾收集站点,约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95%,郊区全部建有垃圾处理设施,郊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6%。

推进农村地区环境卫生分类管理。

按照“城镇地区、重点旅游景区(点)周边和行政村村域范围”三大类划分,实施环境卫生区域分类管理,建立环境卫生运行维护资金渠道,进一步明确了作业人员、作业经费和作业标准,农村地区垃圾收运处理系统基本形成。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保洁员专业化水平,全市农村地区保洁员数量达到35833名,行政村基本全部配备保洁员队伍。

按照“减少存量、控制增量”的原则,开展农村垃圾专项治理工作。

采用卫星监测、专业巡查、联合检查等手段,加强监测,防控新增垃圾脏乱点,随时发现,及时督办。

整治垃圾脏乱点492处,共234万平方米。

“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247处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治理。

(八)完善机制,全力保障环境卫生事业发展

“十二五”期间,环境卫生考核评价机制逐步完善,整合“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综合评价社会调查”和“首都环境建设社会公众满意度调查”两大社会评价体系,调整完善评价指标,扩大调查范围。

采取日专项检查、月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