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1617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文学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文学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文学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文学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docx

《中国文学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文学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docx

中国文学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

中国文学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

“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

我为什么想到这个题目?

因为在东西文化之间,总是表现出一些差异。

我是研究鲁迅的,中国人对于鲁迅的接受总是有两种不同的方向。

有的人感到了鲁迅的深刻,对于鲁迅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他的从业方式,总是感觉到别扭。

对于鲁迅的作品呢?

有的人感到特别深刻,有的人又感到鲁迅的作品在情感上很难接受。

这就要考虑一下东方文学和西方文学的不同道路,以及在社会的思想意识当中所形成的些不同特点。

当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紧接着就想了一个问题,就是说东方文学,我们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的发展在一开始就有一个巨大的差异。

这个差异是什么呢?

东西方文化有很多共同的特点,但是也有一些不同的特点,尤其是文学,文学对整个社会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对人的价值观念,实际上是影响很大的。

我们现在重视政治的思想意识,实际上对一个民族把握世界、感受世界、体验世界的方式,影响最大的,主要不是政治意识,主要是文学艺术。

为什么呢?

因为在人类还没有形成政治观念的时候,还没有一种社会组织观念的时候,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学。

人类的文化,最开头的时候都是文学艺术。

东方和西方文化在一开头的时候都是神话,在西方有古希腊罗马的神话,在中国古代也有中国古代的神话。

但古代神话向文学艺术的转移过程当中,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就发生差异了,发生了很大的差异。

这个差异是什么呢?

中国神话向文学的转移,主要是向诗歌的转移,向诗歌转化,并且那个时候同时产生的是先秦的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

而古希腊的文化呢?

它向文学的转移,从古希腊罗马的神话,通过《荷马史诗》,转化成为一种社会文学以后,主要转化为戏剧。

当时诗歌也有,诗歌也出现了新的诗人。

但是从《荷马史诗》以后,诗歌实际上在西方文学当中,不是主要的一种艺术样式,它的主要的艺术样式是戏剧。

中国的戏剧呢?

到了元代以后,才正式地发展起来,形成了一种文学的样式,一直到“五四”时期,戏剧都被中国的士大夫知识分子纳入到雅文化当中,它是一种娱乐文化,平民文化。

而古希腊的时候呢?

戏剧就是一种雅文化,就是一种社会文化,除了戏剧之外,其他的文化,都不被看作像戏剧这么高雅。

并且这种观念一直到18世纪浪漫主义时代,悲剧的观念,喜剧的观念,也就是戏剧的观念在西方的文学艺术当中仍然是一种最高雅的艺术。

并且在戏剧当中有悲剧和喜剧,在悲剧和喜剧当中,悲剧又是作为最高雅的。

就是说在艺术当中的艺术,艺术当中最高雅的是悲剧。

那么在这里就又发生了一个问题,就是说这一种文学艺术,给人产生的一种价值观念,一种感受世界的方式。

假如说你承认它是有影响的,那么说我们中国古代的文化,就是在这个诗歌艺术影响之下,产生的一种人的价值观念,一种文化的价值观念。

你到西方,都可以看看,像凡高啊,像这些大画家,他活着的时候那个画一钱不值,但是他就是在画,到临死的时候别人还不赏识他,穷困潦倒,别人都把他当作疯子,但他还在坚持。

他死了以后,成了一个有价值的人。

当然啦,我们现在说他还是有价值的,但是他自己没有看到这个价值的实现。

这就说明人类生存不在于为了成功,不仅仅为了成功,不仅仅为了效用,他还要有一种艺术精神,还有一个内在的精神的东西。

缺少这个精神的东西,我自己感觉到我们中华民族现在假如说还少一点东西,在文化当中少一点东西,少的不是这种文化,那种文化,少的不是美术,不是音乐,不是什么,少的是在所有这些东西当中的这一点点味道,这一点点精神。

我说的可能不一定对,这还是从悲剧精神这一个角度讲的。

换个角度呢,那当然从理性的,科学的,你就不能光讲这种精神了。

你搞一个治癌症的,你光有这一种精神,你光想着治好癌症,你没有理性精神,你没有把人家癌症治好,你还算什么价值呢?

那是那一个角度了。

换了一个角度我就可以反对我这个观点了,但是到了艺术当中,我强调这个观点,把它扩大起来了,就这么回事。

而在西方呢,戏剧的影响,尤其是悲剧的影响,所产生的一种思想观念必然有一个比较大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当然也不是绝对的。

当我们考查东西方文化的时候,它绝对不是绝对的差异。

那么当我们推溯到最早的时候,我觉得,在中国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融合最好的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我这里可以举出三则中国古代的神话,大家想一想。

大家都知道这些故事,一个是精卫填海,一个是夸父追日,一个是刑天舞干戚。

这个精卫,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非常的简单,但是它所透露的我们中国人,中国古代的人,在感受世界和把握世界,感受自己的一种特征非常突出。

它很简单,但是内涵非常丰富。

这个精卫是到东海去游泳,嬉戏于东海,嬉游于东海。

这个“嬉”,这个字就体现出一种人和大自然的关系。

他在大自然当中追求什么,追求一种自由的嬉戏。

他把大自然当成一个自己戏游的空间,这就是说人对大自然的一种要求,有一种内在的最高的要求。

就是人要在大自然当中,获得自己的自由。

自由是人的一种幸福,但是当这个精卫到东海里游泳的时候呢,却被溺毙了,却被淹死了。

当这个东海淹死精卫的时候,精卫变成了一个鸟,那么这个时候呢,他又感觉到他在这里嬉戏的空间已经不是他的一个自由的空间,是毁灭人的生命的空间。

这个精卫即使死了,但是他不能够承认,不能够承认对自己的生命的毁灭,他一定要填平这个东海,他要衔枯木填平东海。

在这个大自然当中人才能获得自己的生命,才能获得自己的自由。

但是这个大自然又往往是毁灭人的生命,毁灭人的自由的一个整体。

当它成了个造成自己悲剧的原因的时候,他就产生一种意志,产生一种精神,要填平这个东海,因为它曾经毁灭过我的生命。

大家想一想,这里就包含着人的一种悲剧意识在这里面,这个悲剧是激起人的什么呢?

是激情,是内在的激情。

而这个激情呢,不是诗歌当中的感情。

诗歌当中的感情,是刹那间爆发的,燃烧式的,这个时候我非常痛苦,但是过去以后我就不痛苦了。

而这个人和大自然的矛盾是永恒的,是不可能解决的,人们感觉到这个东海是不可能被精卫这么一个小鸟能够填平的,但是他还是要填的。

他所满足的是什么呢?

满足的是内在的一种情感的需要,一种精神的需要,他不填它,他觉得心理上没法达到一种平衡,它给他带来灾难。

我明明知道我战胜不了它,但是我一定要战胜它,我一定要不断地做出一种努力。

那么说他能不能看到填平东海的这种希望呢?

看不到!

他做的是一种什么呢?

用鲁迅的话,就是一种绝望的抗争,我填不平你,我也要填你?

为什么我也要填你?

我不填你我心里过不去,我精神上没法达到平衡,我必须做出这种努力,我在精神上达到平衡。

而这正是时代的抗争,我永远取不得胜利,所以我也永远不能放弃这个。

那么在这时候呢,这个激情,产生的是一种长时段的激情。

这个激情呢?

不像诗歌当中的那个热情,感情那么炽烈,燃烧得那么轰轰烈烈,但是它是一种长期的。

它这种激情是融化在一种意志当中的,他不能够停止,这种激情支持着意志,这种意志融合着激情,形成精卫的一种精神。

精卫是一个悲剧性的英雄,他不是一个胜利的英雄。

这种悲包含着什么,包含着两种东西,一种是悲剧意识,一种是悲剧精神。

这个悲剧意识就是说,我们在读这一个神话的时候,我们知道他是没法填平东海的,这是一个悲剧。

他到了东海被淹死了,他为了寻求自由,为了一种自由的生活,却被东海夺去了生命,他是一种悲剧。

人生是一个悲剧,人永远追求自己的自由,但最终永远会被这个大自然、被必然性、被社会、被这个整个的客观世界吞噬了你的生命。

从这一点意义上来看,他体验的是对人生的一种体验,他是一种整体的。

人总是要死,人活着都是为追求自己的幸福,追求自己的自由,只有在自由在幸福当中才能感觉到自己生命的存在。

但它永远不可能实现,最终还是要被大自然吞去你的生命;你追求的是自由,但是最终你得不到完全的自由,你是被毁灭的。

那么这样一种精神,是在精卫身上体现出来的,他体现着中国古代人的一种悲剧的意识,这是一种意识。

但是仅仅有这种意识,还不构成这个神话,还必须带有一种悲剧的精神,这个精神是在这个悲剧意识的前提之下产生的。

在悲剧的命运面前,他取着一个什么样的姿态?

我落到一种悲剧的境地,但是我不能够向我的悲剧屈服,我必须向造成我悲剧的原因的东西作出一种绝望的抗争。

这种抗争融合着人的一种激情,表现着人的一种意志力。

这种意志力,这种激情和意志的结合体,就透露出一种悲剧的精神。

我们感觉到他是有一种悲剧精神的一种东西来支撑着。

这个神话呢,虽然简单,但千古流传,并且在我们的心地当中总能引起一种非常深刻的感受。

夸父追日也是这样,夸父他是永远不可能追上太阳的,并且这个神话当中还说了夸父不自量力,要与日竞走。

他要追上这个太阳,人人都知道他是追不上太阳的,但是他一定要追上太阳,所以在半路上暴渴而死。

他追不上它,但他还是要追,当把自己的力量用尽的时候,把自己的精力用尽的时候,死在半路上,临死的时候也没有达到他的目标。

这种不自量力呢,不是后来我们说的不自量力。

大家从这样一个夸父当中也可以看到人的这一种悲剧精神,悲剧意识。

大家想一想,人类存在,人类所追求的任何一个目标,都是不可能绝对实现的,除了一些很细碎的具体的目标。

你说我争取明年多挣20块钱,一个月多挣20块钱,这当然可以实现。

但是作为整个人类,人类所最内在向往的最高的目标,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说人类的爱,人类追求爱,人类追求和平,人类追求幸福,人类追求自由,人类追求一个合理的社会,人类追求人人的平等,人类追求一切最美好的东西,人类要征服自然,要把握自然,征服宇宙,把握宇宙,把握自己的命运,这些目标都和夸父一样,这些目标最终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但是我们明明知道实现不了,是不是人就不追求它们了呢?

不追求,你生命就没有意义了,你就不希望追求人与人之间的爱?

你都觉得人与人之间互相憎恨是正常的,你活着就没有意义了,你感觉不到幸福了。

但是你不追求你自己的自由,你觉得人不自由是合理的,每个人坐在监狱里面也可以感到幸福,那么你这个人存在就没有价值,就没有意义了。

正是这种追求赋予了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感觉。

但是你是永远达不到这个最终目标的,当你死的时候用尽了自己一切追求的力量,你是死在半路上,你也不可能赶上太阳。

所以说人的本质当中,人的存在当中就是不自量力的。

我们人类所有的最高追求都是不自量力的,但是你还必须追求,你的价值就在这里,你不追求就没有自己的存在价值了,你已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意义了。

悲剧中也有一种平衡,像《拉奥孔》中的那种平衡,蛇还没有咬死这个拉奥孔,拉奥孔还在用自己的生命在进行抗争,就在这一刹那当中,达到了一种激情的平衡。

这个平衡不是没有矛盾的那个平衡,你也好,我也好,大家都坐着喝茶的平衡,这种平衡没有一种力量感。

它是一种温馨感,这是在我们诗歌当中形成的一种审美的境界。

但是还有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就是像拉奥孔那样被灾难被蛇缠住,但是这个时候拉奥孔还有一种反抗的力量,我在反抗我的灾难,我在反抗它,这种反抗使蛇没法完全把我的生命吞噬。

它恰恰表现出了我的一种强毅的生命力,这个生命力在这个时候被充分表现出来了。

在没有这个蛇缠身的时候,拉奥孔被缠着的整个身体可能是松弛的,所以说中国古代的这种悲剧精神是存在的。

但是在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当中,后来取了两个不同的发展趋向,它向着两种不同的文化开始分流了。

那么在古希腊的悲剧和中国古代神话的悲剧有什么不同呢?

就是因为中国古代的神话到了后来,在一开始并没有形成书面的文化,中国的神话是到了先秦书面文字发展起来以后,重新在民间流传记载下来的。

《山海经》不是我们中国雅文化当中的一个著作,它的地位很低,它的地位远远在《论语》、《孟子》、《老子》之下。

《山海经》那本书,在我们中国文化当中,地位不高,它只是民俗学,民间故事传说,稀罕故事的一个记载,是属于小道的。

但是在古希腊罗马的神话《荷马史诗》,一直到悲剧,在他们国家的地位非常高。

那时的艺术家,悲剧是怎样形成的?

是狂欢节当中作为演出,整个民族在这样一个狂欢节当中,演出这种悲剧。

这样一些悲剧家在狂欢节上,是最高的英雄。

连国王也欣赏这样的悲剧,创作这样的悲剧,能够获得观众,使人们在这个狂欢节上获得艺术欣赏。

这样一个悲剧家,受到很高的尊崇。

它是雅文化,它受到人们的尊重,受到人们的爱戴,并且在那个时候,通过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这样一些哲学家,文艺理论家,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给他做出了艺术上的研究,并且分出了悲剧和喜剧这两个美学范畴。

悲剧、喜剧的这两种美学范畴,在古希腊都做为一个有意识的理性的把握的方式,作为一种世界观,作为一种体裁,作为一种美学的特征,形成了西方的一种文艺观念,人生的观念和这个美学的观念,这个理性起到一种固定的作用,在人们的意识当中固定了。

可是我们的古代神话呢,它们是作为传说,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也没有作出一种区分,说这一个是悲剧的,那个是喜剧的。

我们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之下,有了悲剧观念,然后我们再挑出这几则,看出它们的悲剧精神很强,但是这些东西都没有在古代美学中做出明确的划分。

而后来的中国文化呢,到了先秦的时候,产生了一种否定悲剧精神的倾向;而西方呢,作为悲剧,作为一种雅文化,作为一个很高雅的文化,一直受到推崇,作为一种自觉创作的文化,流传下来。

到中世纪呢,古希腊的文化衰落了,但是当文艺复兴之后,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时候,又把这种悲剧、喜剧、戏剧精神发展起来了。

但中国先秦的春秋战国的文化,各种各样不同的文化,都自觉不自觉地朝着一种消除这种悲剧意识、悲剧精神的方向发展。

在那个时候我们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个特殊的背景。

我们的背景,我们的文化的背景是在一个战乱的时代,是一个失去了秩序化的时代产生的,正在我们中国的文学书面文化形成的那个时候,人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愿望了,能够用文字记载自己的思想了,那时候恰恰在春秋战国的战乱的时代。

我们感觉到的是什么呢?

感觉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失去了一种正常的联系。

那时候春秋战国,国与国之间打仗,每个国家之内在统治者当中争权夺利,有的儿子杀父亲、父亲杀儿子、弟弟杀兄长、哥哥杀弟弟,都围绕着权力,围绕着一种利益来进行争夺。

这个时候,孔子发展了适于中国的伦理道德学说。

这个伦理道德学说的一个基本的东西,就是否定人的欲望,否定人的激情,激烈的感情。

人在平静的时候容易处理彼此的矛盾,当人有了激情的时候,着了急的时候,斗争就很残酷了。

这时候孔子的这种思想也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说我们到“五四”时候,儒学家把孔子说得伟大,实际上孔子在那个时代是根据了中国当时的条件,他也有一个追求的目标。

那时候太乱了,要需要一个秩序。

需要秩序,就是不需要激情,需要的是一种温情,是文质彬彬的君子,要温文尔雅,一切激烈的感情,都是不利于人的团结的,不利于人与人关系的。

他总体有个趋向,就是要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要把欲望啊、情感啊、意志啊这些东西片面地发展,破坏了这个社会的秩序,他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中来形成自己的一种价值观念体系的。

老子跟孔子虽然不一样,但是老子也是面对着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社会之间的矛盾,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这样一个局面,来思考人和大自然的关系。

他指出人在社会关系当中,还不如在自然关系当中感觉到自由,感觉到一种精神上的平衡。

所以孔子要入世,入世要调整这个社会关系;老子要出世,出世到大自然当中才能获得更多的精神上的自由。

这使老子转向了人与自然的融合,我们中国古代的思想当中形成一种天人合一的观念,天人合一是一种最高的观念。

主张激情的,恰恰是法家,而法家不是思考人的问题,他思考的是皇帝怎么掌握自己政权的问题。

他主张的那种进取,给人们造成的灾难更沉重,比儒家的还沉重。

所以说这时候我们中国人对法家的文化反感,很反感,因为什么呢?

因为法家讲阶级斗争,讲帝王要掌握帝王之术,他主张镇压,主张严刑酷法,把权力都集中在帝王一个人手上,加强了中国传统的专制,所以说它不被中国人喜欢。

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对于中国人那种激情,那种英雄精神是一种消解。

到这个时候,思考的是社会的安定,思考的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和整个社会的关系;思考的不是人的精神上的发展,是人与人之间的安定局面的实现。

但也不是说先秦的这些学说一出现,这些精神就没有了,这些精神分流到文学艺术当中,而文学艺术那时候恰恰发达起来的不是戏剧,而是诗歌。

真正具有悲剧意识的,是我们第一个最伟大的诗人——屈原。

对屈原的解释,我和流行的观点不太一样。

对屈原的解释到了后来儒家化了,把屈原当成一个爱国主义诗人,把屈原当成了一个忠臣,其实这些历史史料是没有最终得到证实的。

只不过到了后来,政治关系成了中国古代的关系。

我要同情屈原,屈原自杀了。

我为什么要同情他?

他的确是一个好人,他的确是一个忠臣,他的确是一个爱国的人士。

不是这样一个人,我就没法同情屈原了。

实际上我们读一读屈原的《离骚》,驱使他最终死亡的,使他精神感到最痛苦的,不是哪一次政治事件,哪一个奸臣陷害了他,而是他得不到整个人类的理解和同情。

他爱美,我说中国惟一一个唯美主义者就是屈原,他穿奇装异服,跟王尔德不同,王尔德穿奇装异服在街上走,人们都看不起他,屈原则是一个男的浑身戴着花,插着花,用香草,用花来装饰自己,他是追求美,用这种美的东西来美化自己的心灵。

但是周围的人呢,不能够理解他,把他看作是一个疯子,甚至连最同情他的姐姐女嬃?

,不论她是不是他姐姐,但是在这个《离骚》当中那是最理解他、同情他的,但也不支持他这种行为。

他受不到周围人的理解、同情,他感到孤独、感到痛苦,要摆脱自己的孤独,摆脱自己的痛苦,给这个说说,给那个说说,但是不论给谁说,谁都不能支持他的行为,都要叫他向周围的世界屈服。

而屈原觉得没有屈服的理由,所以最终抑郁而死。

在这里就蕴育着人和社会的分裂,个体人和社会人的分裂。

个体人要获得自己的存在价值,要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同情,但社会不一定理解、同情一个人,社会总是在社会的一种普遍的旧的习惯当中来把握一个人,来感受一个人,来对待一个人。

那么这就使人感到人在社会当中,人在人中是孤独的、痛苦的。

而屈原又不能甘于这种孤独这种痛苦,他要摆脱自己的孤独,向自己的孤独挑战。

但是他没法战胜它,最终他是死了。

所以说在屈原的诗当中,我们还感觉到一种孤独的个人对社会进行抗争,坚持自己独立的精神,来追求自己的独立人生,探索人生,感受人生。

“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人生,是一种浑浊的东西。

我找不到一种人生的价值,找不到一种人生的道路,但是我还必须来上下求索,用各种方式来探索,来思考,来追求一种人生,一种有价值的人生。

从这两句诗当中你就可以看出,屈原绝对不是一个光会哭哭啼啼,向别人哀求理解,哀求同情,叫别人饶恕自己的那么一个窝窝囊囊的诗人。

但是到了后来,儒家文化把他当成一个窝窝囊囊的诗人了,叫人家奸臣陷害了,他也没有办法,到了后来跳水自杀了,诉诉苦,向世间诉诉苦那么一种感觉。

实际的屈原不是这样的。

屈原,离开那个《离骚》,再看那个《天问》,他对整个的中国文化,对整个中国社会当中当时形成的一种文化,对自然的解释,对整个大自然,他发出了一种叩问。

他觉得你说的流行的这些东西都是说不通的,构不成一个完整的解释。

我们这个对自然、社会、我们的历史的说法都不一定是正确的,他怀着一种疑问。

所以说屈原又是中国第一个怀疑主义者,《天问》就是对天发出一种叩问。

到了唐代有一个很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诗人写了《天对》,《天对》就是他用他自己的东西来解释。

屈原提出天问,他就觉得实际上,你没有什么可以疑问的,他可以解释这些现象,那种怀疑主义的精神就消失了。

从这一点上,《天问》伟大呢,还是《天对》伟大呢?

我认为还是《天问》伟大。

这就是屈原的悲剧精神,那种探索人生的悲剧精神。

诗歌中也可以有悲剧精神,但是和古希腊的悲剧是不一样的。

古希腊的悲剧是一种叙事文学,叙事文学是有情节的,它是在机遇当中,一个人注定了一种命运,在这个命运当中他进行挣扎,他的挣扎是清楚的。

悲剧是一个过程,悲剧的意义在哪个地方呢?

不在于最终的结果,最终的结果都是悲惨。

那么人存在的意义在哪个地方?

在这个过程里,我必须反抗,在这个过程当中呈现出人的一种愿望、欲望,人的一种精神,人的一种力量,都得到了表现。

所以说悲剧为什么结果是悲惨的,而恰恰对于人的表现是最充分的呢?

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悲剧框架当中,他把人的力量,人的欲望,人的追求,人的智慧发挥到最高点了。

人和人的智慧,人的才能,人的意志能调动到最高的程度,就是在悲剧当中。

为什么在西方,喜剧得到的重视不如悲剧呢?

因为恰恰是在悲剧当中,人的才能,人的智慧,人的欲望,人的要求,人的情感,人的力量才能够得到一个最充分的表现。

俄狄普斯王就是在摆脱不了的命运当中,才表现出自己的追求,不屈服的那种精神,那是一种情结的,情结是一个过程,这是一种表现形式。

但是中国诗歌呢,诗歌主要是抒情性的,抒情是表达一种感情。

为什么我们从屈原的作品中还能够感觉到他那种悲剧精神的东西呢?

就是因为他那个《离骚》,还是一个过程。

它还有点叙事因素,抒情更多,但是有叙事因素。

他在这个地方失败了,他又跑到那里去说说,那个地方人家不理解他,他又跑另一个地方说说,上下各路神明他都拜到了,但是没有一个人支持他。

这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说明屈原在精神上是不屈服的。

不是说你说我不行我就不干了,我就放弃我的主张了,我自己来追求理解,追求人的理解,追求人的同情。

虽然最终没有实现,但是他的这个追求理解和同情的愿望和意志也表现出来了。

但是中国古代的诗歌,到了后来渐渐由长诗,由屈原这种诗向短诗发展,向抒情发展。

而在一个短诗当中抒的情不是一个过程性的,是一种刹那性的,它是一次性的,刹那的。

任何一首诗,尤其是中国古代的短诗,都是在这一刹那的精神上的感受,那么这一刹那的精神感受,它有时候是悲惨的,但是这悲惨的是一种意识,是一种感情,是一种一刹那的心灵状态。

这个状态当缺少了过程的时候,悲剧精神得不到表现了。

悲剧精神是什么?

悲剧精神在有一些人身上,如在鲁迅身上,能感觉得到。

他“五四”时期是那样,到了30年代他还是那样。

尽管他在表现形式上变来变去,但他追求的那个东西始终不变。

胜利的时候,他不骄傲;在失败的时候,处境不好的时候,他也不放弃,在这个过程当中才能感觉到一种悲剧的精神。

而中国多数的诗人呢,在一刹那之间,他的情感非常的强烈,但是过去这一刹那,这种情感就消失了。

所以说,你在他身上感觉到的是热情,不是一种悲剧精神。

其实我们中国两个大的文化巨匠鲁迅和郭沫若,他们之间的差异就在这个地方,鲁迅对任何事物都不那么热烈,但是他不放弃。

郭沫若作为一个杰出的诗人,他那一个时期的情感,非常的旺盛,有时候非常乐观,可能第二天他又感到非常悲观。

头一天写了一个要自杀的诗,第二天可能他又要来把整个宇宙都来吞了,把日来吞了,把月来吞了。

他这是一种情感性,它们都是一种审美形态。

咱们不是说鲁迅比郭沫若好,或者郭沫若比鲁迅好,这是两种审美形态。

但是我们从悲剧精神区分这两种审美形态实际上是不一样的。

除了诗歌,到了汉代的时候,有了《史记》,司马迁的《史记》——我觉得在中国古代,除了几个思想家之外,老子、孔子之外——在文学上第一个是屈原,第二个就是司马迁。

屈原了不起,这个人物了不起,你想想他是第一个创作诗人。

你拿过来看一看,他能够把像《离骚》,像《天问》,像《九歌》写得那么美,并且词采风扬,写到那个程度,真是出手不凡。

屈原这个人了不起。

那么再一个就是司马迁,这个人了不起。

历史上有二十五史,甚至一直包括我们现代的历史,现代史、当代史、革命史,我觉得都赶不上司马迁。

司马迁的那种历史意识,一直到现在,都无与伦比的。

司马迁写的不仅仅是政治史,他写的是中国人的历史,中国社会的历史,中国整个的文化史。

司马迁好,好在什么地方呢?

他就是感受人,感受人的生命,感受人的存在的价值。

他以自己亲身的感受,对人的把握、对人的感受,来书写我们中国古代那一段的历史。

这了不起的,那里边不仅有刘邦也有项羽,并且他在汉代没有把项羽写成一个敌人,写成一个坏人啊。

他既写了刘邦、项羽,也写陈胜、吴广,陈胜、吴广是农民起义的领袖。

他不仅写汉武帝、秦始皇,还写了一些游侠列传,像荆轲、像聂莹这一些侠义性的人物,甚至还写了神偷,用现代的话说是地痞流氓。

这些人在当时社会发生了自己的影响,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他在某一个方面,体现了人类的一种愿望,人的一种生存方式。

他就写上了,这了不起,这了不起啊。

他伟大就伟大在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