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政治史 核心名词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15966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政治史 核心名词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近代政治史 核心名词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近代政治史 核心名词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国近代政治史 核心名词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政治史 核心名词解析.docx

《中国近代政治史 核心名词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政治史 核心名词解析.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代政治史 核心名词解析.docx

中国近代政治史核心名词解析

中国近代史

一:

中国近代政治史核心名词解析

1.鸦片战争:

a1840----1842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我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市场;也是我国近代化的开始。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政治上:

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

开始瓦解纳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b主要矛盾:

由阶级矛盾为主变成以民族矛盾为主,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共存(民族矛盾是指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c革命性质与任务:

由反封建变为既反抗外来侵略又反本国封建统治。

d思想上:

开始放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迫切希望打开中国市场,以便倾销商品掠夺原料e鸦片战争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

从社会发展来看,英国处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升时期,而我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落后的社会必然会受到先进社会的冲击;经济制度看,我国仍然以自然经济为主,而英国已经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迫切需要打开巨大的中国市场,所以中国必然会遭到先进的国家的侵略。

2.南京条约:

a1842年,中英两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关税自主权被破坏。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

“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说我国自鸦片战争之后既有殖民地特征又有封建社会特征“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另外,“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专有名词,不可更改。

3.卖国条约: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确立

4.太平天国运动:

a1851——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性质是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近代史中唯一次给农民分配土地的运动,也是两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国内阶级矛盾激化,民族矛盾只是外因。

以洪秀全为首的农民,以改变自身处境为目标,具有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

阶级局限性是指代表农民缺乏先进科学理论的指导,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时代局限性是指它遭遇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无法完成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所以太平天国运动即使成功,也只是改朝换代,不可能为中国指明正确的方向。

太平天国从广西打到上海,主要作战区域为当时中国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打击地主的做法使当地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客观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它的失败,说明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这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太平天国后期,清政府内忧外患。

为维护统治,清政府对外妥协,迅速结束二次鸦片战争,换取西方国家支持,内外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并向外国学习,掀起洋务运动。

5.《天朝田亩制度》:

土地制度是以户为单位,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产品分配方式是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这种做法获得了无地农民的支持,但也挫伤了农民劳动的积极性。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反映了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由于严重超越了社会现实,又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所以无法实现。

6.《资政新篇》: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由于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又没有反应农民阶级的利益,所以同样无法实现。

7.《马关条约》:

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瓜分中国的侵略要求(开设工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外国对我国的侵略,由商品入侵转为资本入侵,修筑铁路,投资设厂,强迫贷款和投资洋行,是资本侵略的主要方法。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清朝战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

之后由于割台湾给日本,所以台湾人民迅速掀起反割台斗争。

8.中日甲午战争:

我国民族矛盾加深,国人掀起新一轮救国运动,民族资产阶级支持了维新变法运动,农民阶级进行了义和团运动。

9.义和团运动:

提出的口号是“扶清灭洋”,避免了起义初期清政府的打击,同时也麻痹了信徒的神经,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

性质:

反帝爱国运动。

弊端:

盲目排外。

义和团运动的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外国侵略者,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国家,也为外国提供了再次侵略我国的借口,于是外国联合对我国发起“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辛丑条约》:

使中国完全丧失主权,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但我国还有自己的部分领土,所以我们完全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就是说,我们既具有殖民地的特征,又具有封建社会的特征。

《辛丑条约》签定后,国人对于清政府严重失望,陆续掀起反清革命,东京和上海成为资产阶级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中心。

民主革命思想家有:

章炳嶙、邹容、陈天华等,他们所做的宣传为孙中山的革命做了思想准备。

11.同盟会:

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中国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称为政党是因为它有成熟的纲领,有统一领导机关,有自己的机关刊物,有遍布国内外的组织。

12.《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还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是受英美革命影响的产物。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13.《辛亥革命》:

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是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但它没有反帝,没有改变我国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并没有推翻封建制度(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所以总体上说是一次失败的革命辛亥革命政权最终落到袁世凯手中。

袁世凯为了称帝,积极宣传尊孔复古思想。

为了从根本上反对袁世凯称帝,以陈独秀为首的资产阶级激进派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为我国引进了马克思主义,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

中国近代经济史核心名词解析

1.自然经济:

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经济形态是自然经济,核心是男耕女织。

2.五口通商:

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西方商品大量进入我国市场,并采取倾销政策,价格低廉,五个城市大量购买,使这些地区的耕与织开始分离,我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随着侵略战争的不断发生,越来越多的城市被迫开放,我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地点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1898年外国掀起“瓜分狂潮”,我国几乎所有城镇的自然经济都解体。

伴随着侵略战争的继续,我国农民也越来越穷,所以自然经济在农村地区仍顽强地存在着,所以在半殖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始终是我国经济的主导形态。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及发展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洋务运动:

根本目的:

在不改变封建制度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内容:

前期打着“自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后期打着“求富”旗号,创办民用工业(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70年代中期起筹划海防,建成北洋、南洋、福建海军;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

破产标志: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意义:

引进近代科技,培养人才,客观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一定抵制作用,促进中国自然经济瓦解,为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市场;产生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4.民族资本主义:

产生的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

代表企业:

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企业特点:

地点分布不均衡,主要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行业结构不平衡,主要是轻工业,重工业很少;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既有斗争性,又有软弱性。

两面性的根源:

产生于半殖半封的近代社会,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的双重压迫,既依赖本国政权和外国技术,又反对外国竞争和本国政权的这种两面性决定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法进行彻压迫。

底的反帝反封的斗争。

 

三:

近代中国文化史

1.地主阶级抵抗派:

代表:

(1)林则徐: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四洲志》、《各国律例》。

(2)魏源:

在林则徐的基础上写出《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2.地主阶级洋务派: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目的是挽救封建统治;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持思想付诸实践,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3.资产阶级维新派:

早期维新派:

①19世纪70年代,从洋务运动中分化出来;王韬、郑观应。

②主张:

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未形成完整理论。

康有为:

①《新学伪经考》,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孔子改制考》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

②特点是将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结合起来。

③康有为改选儒学的意义:

借助经学外衣否定君主专制,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其它代表人物梁启超:

《变法通议》;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思想。

严复:

主张国家属于人民。

引进宣传西方进化论,《天演论》。

维新变法意义:

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民觉醒,是中国近代史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4.新文化运动:

兴起原因:

根本原因是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直接原因:

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

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主要活动基地。

主要内容:

前期宣传民主和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者主义前期:

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味、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学革命)(鲁迅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结合,成新文学典范)后期:

十月革命后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919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

影响:

(1)进步:

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的旧文化的斗争;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传播、自然科学发展奠定基础。

(2)局限:

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和全盘西化。

性质:

资产阶级领导的思想解放运动。

5.中国同盟会:

1905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纲领,后在《民报》发刊词上将其阐发为三民主义。

1924年国民党一大会议上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6.三民主义:

内容,1、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实践,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理论基础;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评价,积极: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局限性:

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联系,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扬弃和发展。

7.新民权主义:

内容,1、民族主义: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平等。

民权主义:

民权为一般平民共有。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政治革命)即“创立民国”(核心):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实践,成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实践,进步性:

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解决了革命的依靠力量问题),推动了大革命的高涨。

局限性:

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联系,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扬弃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