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无处不在精华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15287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修辞无处不在精华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修辞无处不在精华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修辞无处不在精华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修辞无处不在精华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修辞无处不在精华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修辞无处不在精华版.docx

《修辞无处不在精华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修辞无处不在精华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修辞无处不在精华版.docx

修辞无处不在精华版

梳理探究之三

修辞无处不在

一、导入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他的一个穷苦朋友求见,说:

“我主万岁!

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城,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

”朱元璋听出这是在说他从前不光彩的事,但觉得他说得很好,而外人又不知道,于是就封了穷朋友一个官。

另一个穷朋友听说了,也来讨封。

“从前你我都给人家放牛,有一天我们在芦花荡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没熟大家就乱抢,把罐子打破了,豆子撒了,汤泼了一地。

你只顾从地上抓豆子吃,把红草叶子也送进嘴去。

叶子卡在你喉咙里,我叫你把青菜叶子放在手上一拍吞下去,才把红草叶子带下肚子里去了……”话未说完,就被朱元璋砍头了。

两人的话其实是一样的,但为什么结果大不相同?

其实,这牵涉的就是语言表达与修辞。

美的语言,定是经过作者精心的选择、调整和组合。

而对语言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就是“修辞”。

这也是咱们这堂课梳理探究的话题“修辞无处不在”。

二、概述

狭义的修辞:

指运用修辞格(比喻、比拟、夸张……)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广义的修辞:

不仅包括修辞格(比喻、比拟、夸张……)还包括炼字、炼句(炼,锤炼,炼字,就是对词语进行选择和搭配;炼句,着眼于句子的选择。

修辞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语言表达得鲜明、生动。

结论:

修辞就是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使语言表达得鲜明、生动。

其实,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我们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都是在进行修辞活动。

从这个角度来讲,修辞无处不在。

三、分类

在生活中,修辞主要体现在对语音、词语、和语句的修饰功能上,因此修辞按此分为三个方面:

语音修辞、词语修辞、和语句修辞。

(一)语音修辞

语音修辞就是利用语言的声音进行修辞,以取得语言的音乐美。

为了增强语言的声音美,通过音节的组合如联绵词、叠音词、押韵、平仄等,以及常见的修辞格如排比、反复、顶真(针)、回环、对偶等的运用,可以使音节整齐和谐、平仄协调相间、节拍富有节奏。

古诗文中经常运用平仄、押韵、双声、叠韵、叠音等来增加音韵的美感。

1、协调平仄

平仄,指声调而言。

由于语音的变化,古今声调不一。

从普通话着眼,“平”,包括阴平和阳平;“仄”,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

平声高扬平缓,仄声曲折低抑,音感是不同的。

协调平仄就是利用声调的平仄变化,使语言形成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平仄在格律诗中要求非常严格,一般是本句相间,对句相反。

例如(“—”代表平,“|”代表仄):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

(贾岛《五律·题李凝幽居》)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

(鲁迅《七律·自嘲》)

这两例,无论本句还是对句,由于平仄都协调得异常工整,读起来节奏鲜明,听起来和谐悦耳,音律美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且易诵易记,便于流传。

现代诗歌,虽然不大讲究句中音节的平仄,但也还是要求句末音节的平仄的。

例如:

哦,我的青春、我的信念、我的梦想(|)……

无不在北方的青纱帐里换上战斗的火光(—)!

哦,我的战友、我的亲人、我的兄长(|)……

无不在北方的青纱帐里浴过壮丽的朝阳(—)!

(郭小川《青纱帐──甘蔗林》)

例句中每个诗行的最末音节的配合是“|—|—”,平仄交错,抑扬有致。

2、讲求押韵

押韵使行文赋有节奏,音调和谐优美,便于吟诵和记忆。

如: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这首诗中加点的字都押ou韵,隔句押韵,读起来感觉更加顺口,给人以音韵回环、和谐悦耳的音乐美。

读一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看看诗中押什么韵,体会一下其中的音乐美。

3、连绵词、叠音词

从“语音修辞”的角度品味下面的诗歌,注意加点的字。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戴望舒《雨巷》

节选的诗,采用押韵、排比、反复、顶真、双声、叠韵,整首诗如一支小夜曲,具有音乐美、旋律美、节奏美。

同时也还有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妇的裙。

(朱自清《荷塘月色》)

这里运用叠音词,大量叠音节词的运用不但传神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而且加强语气,舒展文气,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

4、音节整齐节奏鲜明

汉语的词丰富多彩,在声音的修辞中恰当地选择或调整各类词,就会使音节整齐匀称,收到上下文两两相应、响亮动听的效果。

比如人们在谈到青岛的自然环境时,总习惯用“蓝天,碧海,红瓦,绿树”来描绘,而说起美味可口、赏心悦目的菜肴时,又往往以“色、形、味俱佳”来形容;至于东北老乡,恐怕人人都会骄傲地说:

“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的。

这些都形象地说明,无论选用单音词、复音词、多音词,还是三者互相结合,交错使用,都必须以音节的整齐匀称为前提,只有这样,才会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使语言显示出结构美和音乐美;倘若音节调配不当,就势必读起来拗口,听起来刺耳,语言的表达效果也就大大地减弱了。

调配音节是有规律可循的。

一般地说,句内音节的调配,要考虑词与词之间的长度相等。

句与句之间的音节调配,常常注重多少结合,交错对应。

例如:

一面做,一面想。

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

想和做是紧密联结在一起的。

(胡绳《怎样搞通思想方法》)

画线的句子,用了整齐的结构,匀称的音节,长短交错,两两对应,读来音节协调,琅琅上口,极富节奏感。

这一形式,有力地表达了思想内容──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节奏,又名节拍,是由一定数量的音节构成的音律单位。

文章节奏鲜明,便于吟唱,富于音乐美。

例如: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七绝·江雪》)

早岁/哪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七律·书愤》前四句)

这两例的节拍同意义单位一致,读起来自会产生鲜明强烈的节奏,所以,近体诗便于吟诵歌唱,便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试读下列词语,品品韵味:

酩酊玲珑逍遥辗转峥嵘

琴棋书画、唧唧喳喳、密密麻麻、朝朝暮暮

5、运用修辞格增加音韵美(对偶、排比、反复、顶真、回环等)

1、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如:

从秋叶的飘零中,我们读出了季节的变换;从归雁的行列中,我读出了集体的力量;从冰雪的消融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从穿石的滴水中,我们读出了坚持的可贵;从蜂蜜的浓香中,我们读出了勤劳的甜美。

2、对偶:

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

其作用是能够高度概括所要表达的内容,使之凝炼集中;能够增强节奏感,使语言整齐、语句匀称,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和背诵。

比如针对最近雅安发生的大地震,人们打出的标语:

“举国同悲,万民同咽”、“山河为之变色,草木为之含悲”,就充分表现出了大地震后整个中华民族的悲恸情绪。

此外还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等。

古代诗词文赋中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

3、反复:

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的修辞效果。

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如: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叠音词“轻轻的”,三次反复使用,使我们感觉到作者那种小心翼翼的生怕惊扰了康桥的心理;再加上“来”和“彩”二字押韵,读来流畅上口;节奏整齐中富有变化。

4、顶真(针):

是用前一句结尾来做后一句的起头,使邻接的句子头尾蝉联而有上递下接趣味的一种修辞格。

生活中运用顶真修辞的也很多,比如丰田车的广告“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丰田车”,这个广告语运用顶真的修辞方法构思巧妙,使上下句语势连贯,前后逻辑严密,使人印象深刻,便于记忆。

同时说明了丰田车在世界上销路之广,性能之优。

又如: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佚名题北京潭柘寺弥勒殿联)

5、回环:

就是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

回环可使语言活泼有趣,含义深刻精警,耐人寻味;结构匀称整齐,具有回环往复的音乐美。

古时一些文人所写的趣味回文诗很多就是采用了回环的修辞手法。

我们常说的“好狗不挡路,挡路不好狗”、“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就是回环。

又如: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二)词语修辞

就是对所使用的词语加以选择和锤炼。

它包括炼字,词语之间的搭配与组合,比喻、拟人、仿词、婉曲、夸张、借代、双关等修辞格的运用三个方面。

1、炼字

所谓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使文章准确、鲜明、生动,表达精当贴切、含蓄深厚。

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据说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

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

既有动态美又有静态美,更有比拟的修辞效果。

写出了生机勃勃,春满江南的形象,也表达出了作者的心境。

又如,宋祁<<木兰花>>中“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一句中的“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

“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再如:

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是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老舍《济南的冬天》)其中的“卧”字就用得非常新颖、传神,一般来讲,“卧”指人躺下或动物趴下,显然这里把自然界拟人化了。

文中的“卧”赋予村庄一种的姿态。

这一“卧”字,就是针对济南“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这个特定的语境而选择的最恰当最完美的用词。

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是:

准确朴实;简洁有力;新鲜活泼;生动形象。

此外,锤炼字词、推敲词语也是古代诗歌语言鉴赏的重点,许多古诗词中常有一些精炼传神值得重视的妙字,为全诗增色不少,有些甚至成为“诗眼”,而对这些字的赏析也就成为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之一。

如: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南浦别》白居易)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答:

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小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

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

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7四川)

葛溪驿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人的思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

请简要赏析。

【答案】

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描写景象)。

这个想象、比喻(明手法)非常生动、新奇,由愁绪之网到雨丝之网,是诗人愁绪的具体化、形象化(结合情感点明作用)。

2、本诗以“乱”字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

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

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进一层。

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2.词语的搭配与组合

如:

提着昨日种种千辛万苦,向明天换一些美满和幸福。

---周华健《风雨无阻》

"提着""千辛万苦",词语的超常组合,也是炼字。

千辛万苦而用提,不用背,不用负,也不用拖,可见一种举重若轻、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而后句的"换"字用得好,有付出才有回报,幸福的前提是付出千辛万苦。

这种人生态度比"我拿青春赌明天"就要积极的多。

又如:

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

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

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

花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

——方文山•《东风破》

以瘦形写瘦情,无限思念活化为消瘦身影。

3.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双关、通感、仿词、婉曲等,都是从词语选择的角度修辞的

(1)比喻:

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例如: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2)、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作用:

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改写下面这句话,要求运用借代的修辞方式,字数不超过8个字。

拿起武器来保卫祖国。

(执干戈以卫社稷)

(3)、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物当人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为拟物,后者为拟人,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来写也属于拟物。

作用:

拟人将人的本质特点转移于其他事物,让它们具有人的某些特点,可以将事物描写得具体、生动、形象,使人感到亲切,容易受到感染。

拟物:

在一定的言语环境中可以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收到生动的富有情趣的表达效果。

如:

秦淮河失去了往日的欢笑,莫愁湖发出了撕胆的哭声。

(张天明《按照人民的命令》)

用拟人方法描写了中国人民失去总理的悲哀,连江河湖泊也发出了悲哀的哭声,表达出了人民对周恩来同志无比热爱的真挚感情。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

"衔"与"吞"都是动词,可以表示人或动物的动作.根据文意,作者是将"洞庭一湖"拟为动物.巍巍群山,能"衔"住,滚滚长江,能吞吐,可见八百进里洞庭之阔大,气垫之宏伟。

(4)、夸张:

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夸张。

作用主要是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

例如: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b、缩小夸张。

例如: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把五岭山、乌蒙山分别视为细浪、泥丸,藐视它的小,突出红军的高大光辉形象。

c、超前夸张。

例如:

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5)、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如:

某电扇广告:

好名声就是“吹”出来的。

杰拉尔德•R•福特是美国第38任总统,他说话喜欢用双关语。

有一次,他回答记者提问时说:

“我是一辆福待,不是林肯。

众所周知,林肯既是美国很伟大的总统,又是一种最高级的名牌小汽车;福特则是当时普通、廉价而大众化的汽车。

福特说这句话,一是表示谦虚,一是为了标榜自己是大众喜欢的总统。

(6)、通感:

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最典型的例子: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其实古诗文中也有,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还有《阿房宫赋》中的“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再比如,“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

“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

(7)、仿词:

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的某个字或词,临时造出新的词语,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改变原来特定的词义,创造出新意,这种修辞手法叫做仿词。

其作用是使语言生动活泼,或讽刺嘲弄,或幽默诙谐,妙趣昂然。

如:

“‘铡’掉了一个‘陈世美’,但他才发现这上海滩上竟还有许多‘李世美’,‘张世美’,‘王世美’”。

满心“婆理”而满口“公理”的绅士们的名言暂且置之不论不议之列,即使真心人所大叫的公理,在现今的中国,也还不能救助好人,甚至于反而保护坏人。

(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这是从熟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中仿造出的“公理”和“婆理”,用来指观点对立的两方面。

在这段话里,仿词“公理”又是“双关”用法,明指“公婆”之间“公公”的“公理”,暗指“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公理”。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开车无难事,只怕有新人。

广告:

默默无蚊(闻)、(依)衣衣不舍、(贤)闲妻良母

(8)、婉曲:

不直截了当的表达本意,只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含蓄闪烁的言辞,流露或暗示想要表达的本意,称为“婉曲”。

如:

部队转进某地。

(作战失败,讳言撤退)

人地不宜。

(公文书里罢黜官员)

再看两首古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翦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

这两首诗都是运用侧笔,设想将来重逢,回味今日的分离。

仅系想象妻子思念自己的景象,则自己的思念之情就不言可喻了。

这种悬想示现的笔法就是隐,用婉曲的修辞法,表达迫切的思念之情。

(三)语句修辞

对所使用的关键句子或段落加以选择和锤炼。

通过对句式的选择和调配(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肯定句与否定句、设问句与反问句、顺序句与倒装句等)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1、长句和短句。

长句表义严密,精确细致;可以用来精确地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

一般用于书面语,尤其在政论文和科技文献中用得较多。

如: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政论文)

短句:

短小精悍、简洁明快、生动活泼、节奏紧凑,语音的停顿和段落相一致。

(1)比较适合表达强烈的、激昂的感情。

比如:

“传球!

——快传!

——好,上篮!

——太棒了!

”我在球场上大呼大叫,汗流浃背地奔跑着。

(2)一般叙述、描写的文字也比较适合于用短句。

如:

有个区干部叫李成,全家一共三口人——一个娘,一个老婆,一个他自己。

他到区上做工作去,家里只剩下婆媳两个,可是就只这两个人,也有些合不来。

他确乎有点象一棵树,强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文艺作品)

2、整句与散句。

整句是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形式齐整、声音和谐、气势贯通,多见于散文、诗歌,适合表达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感受。

散句则是结构不整齐,各种句式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它灵活而生动,自然而不呆板,便于叙事。

恰当地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可以收到生动活泼、挥洒自如而又节奏鲜明、气势磅礴的效果。

要使散句变整句,就要使句子的结构相同或相似。

做题时可对句子进行分析综合,找出其相似点,从而归类划一,使其变成对偶句、排比句或其他结构一致的句子。

整句变散句的要求则与散句变整句的要求相反。

例如,把下面的整句改为散句。

尽管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尽管他们彼此不相识,尽管他们的性格有所不同,但共同的语言把他们紧紧地连在一起。

改为:

尽管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彼此不相识,性格也有所不同,但共同的语言把他们紧紧地连在一起。

经典例题:

1.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

音乐家常把灵感变为跳跃的音符,文学家呢,他们优美的辞章往往缘于灵感,至于画家,他们完满的构图也常常与灵感相关,而一般人的灵感,则常是霎时的喜悦。

2.调整词语和句子顺序,使之成为句式整齐的一段话。

我喜欢自然风光,还喜欢生活中的故事,情节曲折的小说更让我喜爱,也喜欢大自然的音响,富于魅力的风光摄影更让我着迷,当然,那美妙动听的音乐尤其让我陶醉。

【答案】

1、音乐家的灵感常成为跳跃的音符,文学家的灵感常成为优美的辞章。

画家的灵感常成为完满的构图,一般人的灵感常只是霎时的喜悦。

2、我喜欢自然风光,更喜爱富于魅力的风光摄影;我喜欢大自然的音响,更喜爱美妙动听的音乐;我喜欢生活中的故事,更喜爱情节曲折的小说。

3、肯定句和否定句

一般情况下肯定句的语义比否定句强,但双重否定比一般肯定句来的强。

肯定句、否定句、双重否定句具有不同的修辞效果。

一般而言,在表达相同的意思时,用肯定句表达比用否定句表达的语义强一些,例如“今天天气真好”/“今天天气不坏”;而用双重否定句来表达,往往又比一般的肯定句的语气强一些,例如“你必须来”/“你不能不来”。

用双重否定句来表示肯定,往往使语义委婉含蓄,并有言外之意。

在语言表达中,根据题旨情境选用肯定句和否定句,有助于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4、设问句和反问句

设问是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作用是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

如: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涉江采芙蓉》)

什么是路?

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鲁迅《生命的路》)

反问也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

但它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

否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肯定的内容,肯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否定的内容。

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

如:

太阳会从西边出来吗?

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

(郭沫若《习习谷风》)

5、顺序句与倒装句

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这是正常的、一般的语序。

有时也会颠倒过来,谓语前置,这是最常见的变式句,这种现象常见于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谓语和主语之间一般有停顿,书面上用逗号隔开。

构成:

“谓——主”格。

这往往是为了突出强调,或者是说话急促而先把重点说出,然后追加主语。

例如:

上哪儿找啊,你?

放心吧,爸爸妈妈!

终于过去了,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统治!

已经去上课了,他们。

四、生活中的修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