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围城到开城长春解放过程中的历史场景上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1478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围城到开城长春解放过程中的历史场景上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从围城到开城长春解放过程中的历史场景上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从围城到开城长春解放过程中的历史场景上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从围城到开城长春解放过程中的历史场景上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从围城到开城长春解放过程中的历史场景上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围城到开城长春解放过程中的历史场景上篇.docx

《从围城到开城长春解放过程中的历史场景上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围城到开城长春解放过程中的历史场景上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围城到开城长春解放过程中的历史场景上篇.docx

从围城到开城长春解放过程中的历史场景上篇

从围城到开城:

长春解放过程中的历史场景(上篇)

  公元1948年的长春围城,半个世纪之后还不时有人提起。

  为何长期围城不攻?

围城期间饿死多少平民?

  有人争论战法,有人拷问人性……

  笔者的做法是,先把历史事实弄清楚再说。

  从2012年起近五年间,笔者查阅了攻守双方的档案资料,搜集了大量亲历者的回忆录。

更重要的是寻访了150多名长春战役的亲历者,有攻方的,也有守方的,有城外的,也有城里的。

  于是,一段严酷的战争图景,呈现眼前。

  长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1948年春的长春,不仅是东北战场的争夺焦点,而且具有全国意义。

  东北大地,解放军正在由守转攻,国民党军固守的大城市,只剩北面的长春,中间的沈阳,南面的锦州。

4月18日,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向中央军委建议攻打长春,22日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回电同意。

  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呼吁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毛泽东设想,新政协的开会地点设在长春。

虽然共产党已经据有更大的城市哈尔滨,但是,新都的选择不宜离苏联太近,以免“傀儡政权”之嫌。

  新中国的首都拟设在长春,这就让长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眼见解放军有了攻城的动作,长春国民党守军分外紧张。

他们日夜抢修防御工事。

长春紧张,锦州就好受些,估计解放军一时顾不上打锦州。

  先打长春,对于东北的林彪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共产党的根据地在北,国民党的地盘在南,从北向南推进,必胜无疑。

先打锦州则要深入敌后,劳师远征,兵家大忌。

  先打锦州,对于西柏坡的毛泽东是全国大局。

先打长春,东北国民党军就可以从容撤退关内,成为华北决战的生力军。

先打锦州,就可以形成关门打狗之势,把东北国民党军歼灭在东北。

这样,东北解放军一军独大,毛泽东就有了蒋介石没有的战略预备队。

  先攻锦州还是先打长春?

毛泽东与林彪都在思考,也有争论。

  6月,林彪作出围困长春的部署。

7月20日,又报告不宜强攻长春,还是南下为好。

7月22日,军委同意尽早南下。

8月1日,毛泽东致电在香港的李济深和沈钧儒,邀请民主党派领袖尽早北上东北解放区。

9月3日,林彪部署南下,可到10月2日,又犹豫南下还是北上!

  先打长春,还是先打锦州?

  先打谁都是决定东北战局的一个险招,也是决定两支滇军部队命运的契机――长春和锦州都有来自云南的滇军,60军驻防长春,93军驻防锦州。

  决战东北,开始的时候还是国民党强,共产党弱。

可是,共产党还有个独门绝技,那就是瓦解敌军。

瓦解东北国民党军,共产党把重点放在滇军身上。

刚进东北的国民党军有七个军,其中滇军就有两个军。

共产党知道,滇军长期以来就与蒋介石面和心不和,同共产党则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东北战事打响之前,叶剑英专门派人同锦州93军的卢浚泉军长秘密联络。

至于长春的60军,共产党?

m然在这个军有秘密党支部,却没能与军长曾泽生建立起沟通管道。

比起来,锦州的工作基础比长春还要好些。

  可是,历史的事实是:

解放军先打锦州,93军被歼灭,同共产党早有关系的卢浚泉军长成了俘虏;60军长春起义,同共产党关系不深的曾泽生成了解放军50军的军长。

  若是先打长春呢?

两个军和两个军长的命运是否会颠倒?

  历史不能假设。

历史事实是,东北解放军暂不攻打长春,而是采取了一个奇特的战法。

  长围久困

  攻打长春并不容易。

  长春曾是伪满洲国首都,日本经营多年,无论政府大楼还是银行大楼,外墙都有一米多厚,炮打不穿。

国民党军进驻之后,又环城修筑堡垒,堪称坚城难下。

  长春的10万驻军更是了得。

司令官郑洞国是中国远征军的帅才,属下新7军是中央军主力,新38师更是孙立人从缅甸带出来的雄师劲旅。

60军也是滇军精锐,台儿庄战役坚守禹王山击退日军。

这两个军特别擅长防御作战,还有东北各地撤到城里的还乡团相助,固守城池那是有恃无恐。

  解放军虽然能够用10万人马包围长春,但缺乏攻坚的炮火和经验。

一支善于进攻的部队,对长春城外的防御要点发起了试探性进攻,却被打退了。

这支部队就是后来的解放军38军113师,主力中的主力。

主力部队都碰了钉子!

这支部队的政委李欣告诉笔者,从此以后,解放军再也没有对长春城发动攻击。

  东北野战军总部决定改用一种性能价格比更高的战法:

“长围久困,展开政治攻势和经济斗争,使其粮弹俱困,人心动摇时再攻。

  兵法云: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最好还是策动守军起义,不战而屈人之兵。

  策反长春守军,不能指望郑洞国,那人是黄埔一期,蒋介石的爱将。

争取的对象还应该是滇军,60军军长曾泽生。

曾泽生其人,不贪污,不腐化,能打仗,能团结人,按说是可以争取的对象。

  可是,曾泽生其人深沉稳重,喜怒不形于色,谁也不知他心里真正想什么。

所以,即使是熟悉曾泽生的地下党员杨重,也不敢同曾泽生挑明深谈。

  在滇军体系中,龙云和卢汉有矛盾,曾泽生更近卢汉。

五华山事件,曾泽生没有执行龙云回师云南的计划,还是听卢汉的。

龙云和中共早有关系,可卢汉一直保持距离。

曾泽生既是滇军,也是蒋介石的黄埔生,任师政治部主任时主持过部队“清共”。

来东北前,曾泽生刚刚由师长破格提拔为军长,看来是蒋介石和卢汉都信任的人。

曾泽生属于可能争取,又不会轻易成功的那一类人。

  于是,对长春的战术,就变成了长围久困。

在围困中瓦解对方的作战意志,不失为减少牺牲的高明招数。

  围城!

解放军加民兵,把长春城团团围困。

  长春城里的两个军并不惊慌,守城是这两个军的强项。

  天上神仙打仗,地下百姓遭殃,长春城里的几十万老百姓怎么办?

  国民党军严格把守城门,严防解放军间谍出入,一句话:

“里不出外不进!

  这“里不出外不进”,不止限制了人口,还断了商路――长春没了外来物资供应!

缺用少穿还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缺少粮食。

  江文英老人当时和现在都住在长春城里。

她告诉笔者,当时长春城里物价飞涨,涨得最快的是粮食。

一个大饼能换一个金镏子,一个金镏子能换个大姑娘,也就是说,一个大饼就能结婚娶媳妇!

  粮食短缺,军队不怕。

60军和新7军两军派出部队,到民间强迫征粮――杀民养军!

  民间的粮食更少了,饥民满街,要饭都要不到。

  一个烫发女人,穿着高跟鞋走在街头,突然一歪,倒下死了。

  饥饿和病患,夺走许多人的生命。

  60军的军部驻在铁路大楼,距离火车站不远。

宏伟的楼房戒备森严,可这一日卫兵慌了。

接到下属的报告,曾泽生推开窗户往下看。

  只见自己的楼下躺着一排婴儿!

  一个个抱着孩子的母亲,蹒跚着来到楼前,把自己的孩子放在卫兵脚下,无奈地走了。

  看着这手无寸铁的母亲,看着脚下啼哭的婴儿,持枪的卫兵手足无措,都是人,谁没有妻儿老小?

  曾泽生关上窗户,对副官乔景轩布置:

把孩子接进来,喂饭……

  长官命令,乔景轩只能执行。

但乔景轩也知道,这些婴儿在大兵手上带不活。

  饥饿,瘟疫,死亡,恐怖笼罩全城……

  军人作战,按说应该尽量避免平民的伤亡。

久经战阵的曾泽生,想起前些时候的吉林城撤退。

  解放军攻势凌厉,60军奉命撤出吉林转到长春。

不能把完整的城市留给共军,蒋委员长和东北最高长官卫立煌下令:

炸毁小丰满水电站大坝!

  小丰满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水库,一旦垮坝,滔天的洪水将淹没松辽平原,能有效地阻止解放军接收。

  这战法在军事上十分有效,可也有个致命缺陷――大水不认识人。

蒋介石当年下令炸毁花园口黄河大堤,有效地延缓了日军的步伐,也淹死数十万中国民众。

  军人必须服从,可是,即便是杀敌不眨眼的将军,也不愿做千古罪人啊。

60军官兵议论纷纷,人家共军撤出吉林的时候都没有破坏城市没有破坏电站,难道我们要当罪人?

  公开抗命?

曾泽生知道,60军现在是老蒋的怀疑对象,必须小心行事。

思虑再三,曾泽生拿起电话,向下传达上级关于炸毁大坝的命令。

但是,并未下达执行命令的具体部署。

  解放军仿佛能够预知蒋介石的密令,从新华社电讯到战地传单,公开警告守军:

炸毁小丰满大坝就是反人民罪行,我军必追至天涯海角将其严惩!

  驻守小丰满的544团接到解放军的传单,从营到连到排甚至到班都有传单!

  谁都知道不该炸坝,可军人必须服从命令。

服从什么命令?

曾军长那电话,根本就不算个作战命令,似乎在暗示下级相机而行。

  那就不炸?

军参谋长徐树民亲自督促:

立即爆破!

这参谋长是上峰派来监视曾军长的,老蒋的特务,谁不执行他的命令就会军法从事。

  难题推到544团这里。

足以炸毁大坝的黄色炸药,早已储备在大坝旁边的坑道里,只待一声令下。

这时,共产党的地下人员已经渗透这支部队。

544团派了几个兵,往配电室扔了几颗手榴弹。

电厂工人立即拉闸,吉林城停电。

  表面上执行了破坏命令,实际上没有炸毁大坝。

  曾泽生庆幸,自己没有制造那场人间灾难。

可是,现在又面临新的惨剧!

  从军长到司令,守城长官不得不考虑,再这样下去,饥民会造反的!

  饥民反抗扰乱城中秩序,解放军定将乘乱攻城……

  中间地带的惨状

  “里不出外不进”的长春,7月底开始有了出城的人。

国民党军也要减轻城里的食品供应负担,开始允许百姓外逃。

  这长春城其实有两道防线,高大的城墙由国民党军据守,城墙外的战壕是解放军挖的,城头居高临下地射击战壕,战壕把城池围得水泄不通。

  成群结队的老百姓,扶老携幼,走出城门,走向战壕。

战壕边拉起了铁丝网,不许通过!

解放军警惕守军乘机偷袭,此前已有守城部队多次出城抢粮。

  这就难坏了出城的人们。

  回城吧,城门口拦着拒马,城里面的人现在可以出,外面的人还是不许入,你出去就不准再回来!

出不去,也回不去,外逃的饥民只能在战壕与城墙之间的中间地带停留。

  这中间地带,本是侦察兵的活动地带。

无论守军还是围军,都派遣谍报人员,侦察对方动向。

  解放军前方办事处的干事张剑,经常潜入这中间地带,同城内的地下党同志接头。

围城的同时,解放军大力开展对长春守军的策反工作,专门组织了前方办事处开展工作。

这个办事处的主任是从云南地下党调来的刘浩,副主任是曾任60军副官处长的杨重,还有曾任60军地下党支部书记的方正,三个人都熟悉滇军,杨重的重要任务是联络潜伏在60军的孙公达。

  张剑在暗夜潜入中间地带,没有遇见接头人,却意外地看到中间地带悲惨的一幕,他立即上报吉林军区司令员周保中。

周保中早年出身滇军,中央调派他率领吉林地方的围城斗争委员会,配合野战军做城内60军的工作。

  周保中?

J为,必须立即改变长围久困的围城方针,营救城中饥民。

  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早已确定围城方针:

“外不许进,内不许出。

”这个打法相当聪明,一旦城中变乱,解放军就可以乘势攻城,减少部队牺牲。

  可是,长春城里并没有发生大规模变乱。

江文英说,空投的粮食砸断自家房梁,老百姓也不敢动,干等着大兵来取粮食包。

  长春的老百姓怕兵啊!

这里曾是伪满洲国的首都,满城都是警察和日本宪兵,长春老百姓被欺负了十几年,不当顺民活不下去。

中央军打着收复主权的旗号来了,10万大军驻在城里,谁反对谁就是汉奸,立即枪毙!

  共产党的长春工委组织群众到市政府示威,呼喊:

“反对饥饿!

”“我们要饭吃!

”  众多军警立即上前弹压驱散。

10万军警对30万百姓,镇压力量太强,搞群众反抗损失太大。

长春城里死尸遍地,就连坚持工作的地下党员也饿死了。

  还有力气出城的饥民,走到中间地带就走不动了。

要想活下去,只能人吃人!

  中间地带滞留的饥民越来越多,估计有8万之众。

  周保中的女儿周伟和《周保中将军传》的作者赵素芬,介绍了周保中和林彪的一段对话。

  周保中找林彪进言:

“我们今天围城和明天打进城,不都是为了人民吗?

现在,眼看长春城里的百姓躺倒街头,我们能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