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山大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14310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7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山大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山西省山大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山西省山大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山西省山大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山西省山大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山大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山西省山大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山大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省山大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山西省山大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山西大学附中

2014——2015学年高三年级12月考试

历史试题

【试卷综析】本份历史试卷平实而不平庸,稳重而不失灵动,重视主干知识、思维创新、价值观引领,符合学情生情。

引用材料相当丰富,材料情境与选项设置关系密切,材料的使用效能高,充分发挥了史料的情境性、开放性、层次性等功能,有利于进一步引导创新教学,体现“用教材教”。

试题总体难度适中,注重对学科思维能力和思想素养的综合考核,考查学生在理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学科基本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如阅读、分析、归纳、概括、说明、论证等能力。

也注重考查学生对社会现实中重大问题、热点问题的关注,突出地反映了历史学关注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社会进步的学科价值。

一、选择题:

(共50小题,每题1分,共计50分)

【题文】1.史书记载商朝前期多次迁都,从汤所居的亳开始,其后又迁徙五次,皆不出山东省的南部和河南省的东部。

最后的一次迁都是第十九代王盘庚于前1384年自奄(山东曲阜)迁殷(河南安阳),其后直至商朝灭亡,二百七十余年间,商都始终在殷。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商朝后期农业耕作技术发展B.统治者残暴奢侈,破坏自然环境

C.商朝前期自然灾害影响水稻产量D.商朝后期黄河下游水患严重

【知识点】H1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商代农业

【答案解析】A解析:

材料所问的是商前期屡次迁都,但是定都殷之后没有再迁都的原因,侧重点是定都之殷后没迁都的原因。

商朝前期屡次迁都的原因是自然灾害频发,洪水泛滥,黄河多次改道,再加上商朝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定都殷之后,盘庚采取开明的统治政策,人民安居乐业。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商朝人民逐渐由游牧生活变成定居生活,商朝的政权也在不断的巩固。

故本题选A。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农业的发展对政治的影响的准确理解。

【题文】2.“春、夏、秋、冬”四个字的甲骨文写法及寓意如图所示,由此我们可以断定

A.甲骨文主要记载农业活动B.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于商朝

C.商朝时期已有了四季之分D.农业活动是文字产生根源

【知识点】Q1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辉煌灿烂的文学·甲骨文

【答案解析】C解析:

甲骨文中记载了春夏秋冬四季农作物生长的情况,判断C项正确。

甲骨文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A项错误;,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前,B项错误。

D项与材料不符。

故选C。

【思路点拨】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题文】3《国语·周语上》提到: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

”这反映出西周

A.统治范围扩大  B.中央集权加强  

C.封建邦国众多  D.政治发展不平衡

【知识点】A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西周分封制

【答案解析】A解析: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

服,服事天子之意,题干的意思是说先王时天下遐迩一体,率宾归王,故答案为A;西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B项排除;C、D两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思路点拨】高考备考复习中应注意:

一是注重基础知识,特别是对相关历史概念的理解,一定要复习到位。

二要注意本专题中知识点的整合,如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等;三是注意与其他专题的联系,如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比较,与近现代中外政治制度的联系与比较等,还有与古代中国经济和思想的联系等。

【题文】4.历史学家指出:

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

造成“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

A.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B.分散的自然经济

C.贵族们拥有世袭特权D.王室的日益腐败

【知识点】A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贵族政治

【答案解析】C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分封制影响的理解。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在周灭商后,实行分封制以藩屏周,其结果是诸侯国王侯地位世袭具有独立性,由此造成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型,故选C。

【思路点拨】早期政治制度是高考多年重点命题区域。

近三年高考中,从题型看,选择题和主观题都有。

从考查内容看,早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都有涉及,复习时需予以重视。

【题文】5.根据研究表明:

土地兼并程度高的地区一般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兼并程度低的地区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东汉时期发生农民起义的地方基本上是现在的河北、山东、安徽等地,而陕西、河南(两汉时期最富庶之地)一带极少发生农民起义。

据上述材料推断正确的结论是:

A.东汉时期陕西、河南一带土地兼并程度较低B.土地兼并程度与农民起义没有直接关系

C.东汉时期南方相对安定,矛盾比较缓和D.东汉时期人地矛盾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知识点】H1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土地制度

【答案解析】B解析:

陕西、河南等地,是两汉的基本经济区,是最富裕的地方,“农民起义的地方基本上是现在的河北、山东、安徽等地,陕西、河南(两汉时期最富庶之地)一带极少发生农民起义”由此可见,土地兼并程度与农民起义没有直接关系。

故本题选B。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材料有效信息获取能力,依据材料信息可直接答题。

【题文】6.钱穆在《国史大纲》一书中曾经提及:

西汉武帝时,大将军霍光废昌邑王而丞相杨敝事先并不知晓,光谓:

“此内朝事,无关外朝也”。

这段材料说明当时的丞相

A.已完全失去位尊权重的地位B.已失去了皇帝对其的信任

C.对政事的决策权大大的削弱D.开始接受外朝官员的监督

【知识点】A2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中外朝制度

【答案解析】C解析:

A项“完全失去”犯了绝对化错误,排除;B项错误,“已失去皇帝信任”不符合史实;D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汉武帝时重用近臣组成内朝,削弱三公权力,故C项符合题意,选C。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依据所学可答题。

【题文】7.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

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用树脂、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

”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东汉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B.文字记载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

C.原料选择与降低造纸成本无关D.人类需求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

【知识点】Q1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辉煌灿烂的文学·造纸术

【答案解析】D解析:

本题考查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西汉时已经出现书写用纸,A错;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材料“用树脂、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则表明C项错误;材料中提及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背景和概况,故选D项。

【思路点拨】近几年高考命题主要结合中国古代数学、天文、历法、农学和医学等方面的成就,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成因及影响等方面的分析。

复习备考时注意从整体史观的角度认识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的重大影响;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思考,比较分析中国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的不同,从而总结中国近代科技落伍的原因;从科技强国、科技创新的角度分析思考中国传统科技的成就与局限。

【题文】8.2013年,唐代才女上官婉儿的墓被发现。

2014年1月,其墓志全文在最新一期的《考古与文物》期刊发表。

以前史书记载上官婉儿与韦后一党关系十分紧密,而墓志则显示上官婉儿并非与韦后一伙。

这印证了

A.陈寅恪的“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

B.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C.王国维的“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D.梁肩超的“对旧史不可轻信,十之七八应取存疑态度”

【知识点】A2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史学理论·史学研究方法

【答案解析】C解析: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以前史书记载上官婉儿与韦后一党关系十分紧密,而墓志则显示上官婉儿并非与韦后一伙”可知材料突出的是文献记载需要考古发现与之相印证,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思路点拨】在2015年高考备考复习中应注意:

一是注重基础知识,特别是对相关历史概念的理解,一定要复习到位。

二要注意本专题中知识点的整合,如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等;三是注意与其他专题的联系,如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比较,与近现代中外政治制度的联系与比较等,还有与古代中国经济和思想的联系等。

【题文】9.王守仁认为“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

”在此他强调了

A.信仰儒学的正当性和必然性B.三纲五常的合理性和永恒性

C.认知天理的渐进性和深刻性D.伦理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宰性

【知识点】O2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陆王心学

【答案解析】D解析:

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说明王守仁认为天理就是我内心的良知(伦理道德),强调了伦理道德的主宰性,“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表明王守仁坚持“知行合一”的学说,知行合一,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练,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故D项符合题意。

【思路点拨】近几年高考命题主要集中于考查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思想,尤其是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李贽及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及由此反映出的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

2015年高考历史复习中注意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放在整个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认识两者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并正确评价宋明理学对当今社会所具有的启示作用。

【题文】10.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

“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己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

”材料说明宋代理学

A.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实现世俗化、生活化D.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

【知识点】O2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宋明理学

【答案解析】C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

由题干“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己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可知,C正确;ABD材料没有直接体现出来。

【思路点拨】

【题文】11.明成祖时,有人主张对入贡互市的外商征税,明成祖答复:

“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

而亏辱大体多矣。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明成祖认为国体纲常重于经济利益

B.明成祖认为向外商征税会侵害外商的利益

C.朝贡贸易的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利益

D.明成祖想借外商引导百姓投身海外贸易

【知识点】H2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明朝对外贸易

【答案解析】C解析:

分析材料“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

而亏辱大体多矣”大意是说:

现在外国商人仰慕我明王朝从很远地方赶来,如果向他们征税,得到很少,却失了我们的体面。

反映明成祖认为朝贡贸易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本题选C项。

【思路点拨】朝贡贸易是专制王权为了显示国威而进行的贸易方式。

郑和下西洋就是朝贡贸易。

这种贸易体系随着国力的逐渐衰退而无法持续下去。

【题文】12.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A.小农经济的发展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D.新航路开辟

【知识点】H2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明清工商业

【答案解析】C解析:

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受到手工业、商业的冲击,对于人口特别是城市的发展影响较小,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只是出现在江南纺织业部门中,对于人口和城区规模的发展影响较小,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工商业繁荣发展,市镇大量产生,从而影响到人口和城区的规模发展,故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是西方国家的历史对于明清之际的中国影响不大,故D项错误。

【思路点拨】在2015年的复习备考中,古代不同时期商业发展和经济政策的概况及原因是需要重点复习的知识。

此外,对同一时期中外商业发展和经济政策的对比考查是高考命题的一个趋势(尤其是封建社会后期中外商业发展的对比),需要给予关注。

还有古代商业发展与文化发展之间的联系也需要在复习中关注。

【题文】13.《史记·货殖列传》说:

“孝、昭治成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辅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都市人口膨胀导致了社会分工的变化B.对外贸易兴盛带来了社会风气的恶化

C.城市规模扩大引发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商品经济发展造成了社会观念的转变

【知识点】H2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商业

【答案解析】A解析: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可知人口膨胀导致了社会分工的变化,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题意无关,俱排除。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材料有效信息的获取能力,解题时抓住题干关键信息“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进行解读分析即可。

【题文】14.《雅典娜的孩子》一书中记录道:

“在雅典城邦建立伊始,所有的公民、无论男女都拥有选举权,他们的第一场选举便是选择雅典城的守护神,而雅典娜和波塞冬成为最受欢迎的两名候选人。

当时占人口大多数的妇女把票投给了女神雅典娜,男人们所推举的波塞冬最终遭到淘汰。

男人们认为,既然雅典的女人们已经选择了一位女神作为守护神,那么妇女则不应该再享有选举权,有女神庇护的雅典女人们失去一种权利,是公平合理的事情。

”此段描述

A.说明了雅典所有男性享有公民权B.表达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

C.反映了雅典是一个父权和夫权社会D.推动了“小国寡民”城邦的形成

【知识点】A3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

【答案解析】C解析: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男人们认为,既然雅典的女人们已经选择了一位女神作为守护神,那么妇女则不应该再享有选举权,有女神庇护的雅典女人们失去一种权利,是公平合理的事情”,可知C项符合题意;雅典城邦的成年男子才拥有公民权,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妇女不应该拥有政治权利,B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雅典的地理环境推动了“小国寡民”城邦的形成,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认知,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解题时可运用排除法逐一排除与题干信息无关选项。

【题文】15.《十二铜表法》第6表第3条规定:

“凡占有土地(包括房屋)二年,其他物品一年的,即因占有取得所有权。

”该项法律规定

A.适用于罗马境内一切自由民B.调节财产所有人与占有人之间权利矛盾

C.缓和了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尖锐矛盾D.导致私有财产得不到有效保护

【知识点】A3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十二铜表法》

【答案解析】B解析:

《十二铜表法》只适合于罗马公民,所以排除A,该条规定不能起到缓和矛盾的作用,其目的就是为保护私有财产,所以C、D不正确,所以选B。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凡占有土地(包括房屋)二年,其他物品一年的,即因占有取得所有权,”这句话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罗马法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在调节财产所有人与占有人之间权利矛盾。

【题文】16.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

“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草原与滨海地带,其所凭以为资生之地者不仅感其不足,抑且深苦其内部之有阻害。

”钱穆认为各种文化形成的根源是

A.需求差异B.民族差异C.生活方式D.自然环境

【知识点】Q1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辉煌灿烂的文学·古代文化

【答案解析】D解析:

题干信息中“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以及“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的信息表明农耕和游牧的生活方式不同主要是因为自然环境的使然。

故D项正确。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文化形成原因的认识和把握。

【题文】17.德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年)在《中国近况》一书中写道:

“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汇集在我们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的欧洲中国。

”“……但在时间哲学,即在生活与人类实际方面的伦理以及治国学说方面,我们实在是相形见绌了”。

此话反映出他

A.盛赞中国在当时世界文明中的领先地位B.成为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推手

C.对德意志处于封建割据状态的不满D.维护“欧洲中心论”的观点

【知识点】B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德意志统一

【答案解析】C解析:

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莱布尼(1646—1716年)所处的时代,可排除B项;由题干“但在时间哲学,即在生活与人类实际方面的伦理以及治国学说方面,我们实在是相形见绌了”反映了作者对德国现状的不满,故C项符合题意;A项在材料中能体现,但不是作者表达的主要意图,故排除A项;D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思路点拨】法德代议制政体的建立一直是高考的重点所在,有直接命题考查相关内容的(2013年、2011年、2010年、2009年),也有考查代议制民主相关内容(2012年),题型有主观题也有选择题,建议考生重点关注。

在备考中应特别注重不同国家民主政体特色的比较,结合政治文明演进、全球史观等角度进行综合复习,同时也要注意法德建立政体时代也是工业化已经来临的时代。

【题文】18.《全球通史》记载:

“1757年,战争发生重大转折,主要是由于老威廉·皮特进入英国内阁。

皮特将财力集中于海军和殖民地,同时资助在欧洲继续作战的同盟者、普鲁士的腓特列。

他的战略正如他所说的,是在德意志平原上争取到一个帝国,他取得了辉煌的成功。

”材料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功”指

A.英国内阁发展成一个法定组织B.英法战争此时发生了重大转折

C.在欧洲培植了牵制法国的势力D.帮助普鲁士建立了德意志帝国

【知识点】I1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早期的殖民扩张

【答案解析】C解析:

18世纪中期的英国,为了打败法国以夺取世界霸权,在1754年至1763年间发起了英法七年之战。

为了在欧洲大陆牵制法国势力,英国与普鲁士结成联盟,英普联盟加速了英国的胜利,为其夺取世界殖民霸权奠定了基础。

故本题选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早期的殖民扩张的史实的准确分析。

【题文】19.从世界范围来看,英国最早确立了现代国家制度,如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两党制等等。

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两党制等制度所体现的现代国家制度的核心是

A.突出依法行政B.对君权的制约C.强调主权在民D.对权力的监控

【知识点】B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及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英国民主政治特点

【答案解析】D解析:

现代国家采取的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两党制其目的就是防止独裁,相互监督。

如内阁首相对议会负责;君主无实权;两党制的实行防止党首独裁。

其核心思想是对权力的监控。

而A、B、C三项都是对权力进行监控的体现。

【思路点拨】近代代议制部分相对而言,较多地侧重考查近代英美两国的政治制度,德意志帝国的代议制虽然从形式上看也属于民主制,但与其他国家差别很大,也往往会成为重要的命题区域,对此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复习时要注意冷点热处理。

此外,在复习本单元时应注意联系我国的近现代民主政治和当今社会热点问题,认识人类政治文明的统一性、连续性和多样性。

【题文】20.赫·乔·韦尔斯认为:

“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

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

”这最能说明宗教改革的本质是

A.反教皇是政治斗争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反宗教的民主革命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知识点】P1希腊先哲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答案解析】D解析:

关键是解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材料中“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说明,对于宗教改革而言,A、C两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从材料中“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说明了宗教改革的反封建斗争性质,排除B项,故选D。

【思路点拨】宗教改革是西欧16世纪的继文艺复兴之后的又一次思想社会解放运动。

主要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等。

它打击了教皇的权威,从而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促进了人们的思想的解放,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宗教改革为后来的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宗教改革的背景等需要掌握。

【题文】21.英国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里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既不是一种信条,也不是一种哲学体系;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想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据此,作者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运动的局限性主要是

A.对思想解放作用有限B.是无组织的少数人行动

C.局限于上层知识分子D.对政治领域的影响有限

【知识点】P1希腊先哲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答案解析】C材料信息“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想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表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运动的局限性主要是局限于上层知识分子。

ABD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本题选C。

【思路点拨】本单元是高考重点命题区域之一。

从近两年年高考的命题情况看,广东卷考查了文艺复兴的创作重点,江苏卷、山东卷、天津卷考查了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张。

【题文】22.有学者曾这样评论颁布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某国宪法:

这部宪法“含糊不清,残缺不全。

承认‘共和国总统’这一职衔,却没有明确规定政治体制,而且这部宪法还可以同样适合于君主制。

”这反映了当时该国

A.政治派别复杂且各具实力B.启蒙思想不够充分

C.第一次工业革命尚未完成D.容克贵族势力强大

【知识点】B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答案解析】A解析:

根据材料“19世纪后期、欧洲某国、共和国总统”等关键信息,可以判断这部宪法是1875年颁布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材料认为该宪法承认‘共和国总统’这一职衔,但却没有明确规定政治体制,而且这部宪法还可以同样适合于君主制。

这说明该宪法是法国各派势力妥协的结果,A项符合题意。

【思路点拨】1875年宪法是共和派与保皇派相互妥协的产物,总统与参议院权力都很大,但二者相互制约。

【题文】23.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仅《申报》第八天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

这一现象表明

A.广大人民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B.报纸宣传是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C.清政府积极推动近代报刊业发展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的严格控制

【知识点】L2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及大众传媒的变迁·报纸

【答案解析】B解析:

有关秋瑾的文字达兰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