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儿童六大脑潜能知觉潜能.docx
《开发儿童六大脑潜能知觉潜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发儿童六大脑潜能知觉潜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开发儿童六大脑潜能知觉潜能
开发儿童六大脑潜能——知觉潜能
目录:
一、知觉的概念
二、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三、知觉的种类
四、孩子感知觉发展
五、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
六、儿童视知觉能力训练
七、儿童听知觉能力训练
八、儿童空间知觉能力训练
九、时间知觉能力训练
十、儿童运动知觉能力训练
知觉潜能
一、知觉的概念
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即个体借助于过去经验对来自感受器的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
知觉过程:
觉察(获得——“有什么”)
分辨(区分——“有什么不同”)
确认(解释或命名——“是什么”)。
二、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许多感觉,在头脑中有了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所谓的感性认识。
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
感觉是人对事物的最初反映,是主体的感官对内外环境适宜刺激物的反映形式,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它是感性认识从而也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始环节。
例如:
桌上放一个苹果,看起来是红色,这就是视觉;闻起来是香的,这就是嗅觉;吃起来是甜的,这就是味觉……这些单一的对于事物某个方面的反映就是感性认识中的感觉。
知觉
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为主体提供客观对象的整体映象。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但知觉不是感觉的简单总和,而是在大脑中把有关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方面的感觉信息、感觉材料加以整合,在意识中形成反映该事物各个方面特性的整体的感性形象,这就是知觉。
知觉是比感觉高一级的反映形式。
例如:
桌上放一个苹果,去看去闻去尝,得知苹果是红色闻起来很香吃起来很甜,这就是所谓知觉。
表象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表象是曾经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外部形象在人的意识中的保存、再现或重组。
感觉和知觉是客体的刺激直接作用于主体的感觉器官而在人脑中形成的感性映象,当客体的刺激消失以后,这种感性映象不随之消失,而是可以暂时地或较持久地保留在记忆中。
这种保存在记忆中的感性映象通过回忆而再现出来,就是表象。
表象是感性认识的最高级形式。
例如:
即便面前没有一个苹果,也可以凭借自己以前对苹果的认识,得出一个关于苹果红色香甜的回忆再现,也即表象。
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例如,看到一个苹果,听到一首歌曲,闻到花香等,这些都是知觉现象。
知觉与感觉
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它来自于感觉,但已不同于感觉。
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却认识了事物的整体;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的活动的结果,知觉却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感觉不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知觉却受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
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是相同的,但对它的知觉就会有差别,知识经验越丰富对物体的知觉越完善,越全面。
显微镜下边的血样,只要不是色盲,无论谁看都是红色的;但医生还能看出里边的红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没有医学知识的人就看不出来。
知觉的特点
1、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过程。
人们通过感官获得内、外部环境信息,经过头脑的信息加工(整合和解释),产生了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这就是知觉过程。
2、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解释过程。
人在知觉客体时总是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它归为某一类,命名或赋予它某种意义。
3、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且同感觉同时进行,但知觉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
因为在知觉中除了包含感觉之外,还包含记忆、思维和言语活动等。
知觉是高于感觉的感性认知阶段。
4、知觉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刚出生的婴儿既不能把握物体的远近和大小,也没有关于时间的概念,没有知觉。
三、知觉的种类
1、按照知觉所反映对象的特点(是否属于人),可以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对人的知觉)。
2、按照知觉所凭借的感觉信息的来源(知觉是起主导作用的感官)不同,可以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等,(可以说,有多少感觉,就有多少知觉)。
3、根据事物具有的时空和运动的特性,把知觉区分为空间知觉(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等空间特征的知觉)、时间知觉(对客观现象持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和运动知觉(对物体的静止和运动以及运动速度的知觉)。
4、根据知觉映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分为正确的知觉和错觉。
四、孩子感知觉发展
客观事物首先是通过感觉器官反映到人的大脑,然后才感知的。
感知觉是感觉和知觉的合称,这是客观事物多种属性在大脑中的综合反映,例如:
看见颜色,听到声音,闻到气味,感到肢体等就是感觉;看过、摸过、尝过梨子,在大脑中产生梨子的整体印象这便是知觉。
婴幼儿时期是感知觉高度发展的时期,假如我们的家长能早期地培养孩子的感知觉,将能促进孩子智能的进一步发展。
空间知觉
学龄前儿童辨别物体大小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3岁儿童一般已能辨别图形大小,不能判断不相似图形如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大小,这在整个学龄前期都很困难。
幼儿辨别方位是先学会分辨上下,然后是前后,最后才是左右。
其具体发展趋势是:
3岁能辨上下方位;4岁能辨前后方位;5岁开始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6岁还只能达到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及前后4个方位的水平,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认尚未发展完善。
幼儿的形状知觉发展很快,辨认图形的正确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三四岁时可辨圆形、方形、三角形;四五岁时能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两个半圆拼成一个圆等,五六岁时能认识椭圆、菱形、三角形、五角形等,还能把正方形对折成三角形。
学龄前期小儿已能掌握距离知觉、位置知觉、方向知觉等各种空间方位,理解并能运用方位词,如这里、那里、上面、下面、远些、近些、在左边、在前面等。
五、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
人类没有专门感知时间的器官。
由于时间比空间更为抽象,为了正确地感知它,必须借助于中介物(举例说明)
儿童入学后逐渐掌握了数概念和计时工具,学会了利用中介物来认识时间,时间知觉水平便迅速提高。
教师在语文、算术等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对时间概念的学习和对计时工具的认识,并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有运用的机会,使学生及早形成时间观念。
时间知觉
小儿此期对时间的发展水平比较低,既欠准确也不稳定。
但总趋势是随着年龄增长而能力有所提高。
3~4岁小儿已有了初步时间的观念,如早晨指吃早饭之前,晚上指妈妈下班的时间,但“昨天、今天、明天”这些时间观念还不能理解,4~5岁小儿能够区分“昨天、今天、明天”,但对于较远的时间不能掌握,6~7岁小儿不但能辨别“昨天、今天、明天”,也开始能辨别“前天、后天、大后天”,但对于更小或更大的时间单位如几点钟、几分钟或几个月、几年会感到困难。
总之,学龄前儿童只会观察外表现象,不会观察事物内在联系。
要加快知觉发展,应多让小儿做各种游戏,尤其是创造条件让他们多摆弄各种物体。
六、儿童视知觉能力的训练
1.七巧板拼图。
先利用彩色七巧板拼出各种有色彩的图形(色彩有提示作用);在用同色七巧板拼出各种图形;
2.彩纸拼图。
让儿童利用各种颜色或画有各种图案的彩纸来复制各种模式(如人、植物、动物等),例如把画有人体各部位的彩纸拼成一个人、把“支解”的动物或植物复原等;
3.搭积木。
先练习用彩色的木制或塑料制积木拼几何形状或模型;后应用同色的捷式积木拼搭;
4.从图片中寻找图形。
在一幅图中发现一系列物体或图形,如要求找出所有正方形等;
5.木珠拼图。
用一串木珠复制一些图形或摆成不同形状;
6.猜谜。
要求儿童解谜,谜底可以是人、动物、形状、数字或字母等,但谜面必须是视觉信息或视觉想象的;如“麻房子、红帐子,里面住了个白胖子”(打一食物——花生);
7.分类。
要求儿童按大小或颜色把几何形状分类;学会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将扑克牌分类;
8.各种智力拼图。
将原本完整的彩图按照一定的规律支解成若干个小部分,要求儿童根据原图还原;
9.摹写图形。
要求儿童把家长写或画在黑板上的具有不同空间位置、不同形状的图形摹写在纸上;
10.几何形状的匹配。
要求儿童把不同大小或不同形状的盖子盖在相应的瓶子上;或要求儿童按照画着的形状把相同的找出来;
11.纸牌游戏。
利用纸牌作为教学材料让儿童来匹配数字、图形等;
12.数字、简单字或词的游戏。
对数字、简单字或词的视知觉与辨别是重要的阅读准备技能。
家长(尤其是幼儿园家长)可以通过合适的游戏让儿童对字母与数字进行匹对、分类、命名等,如让儿童把图片上画的图形与词进行配对;让儿童利用某种特征(如动物、交通工具等)对所有的词汇进行分类;也可以利用与“纸牌游戏”、“字母与数字”相同的方法来进行词的视知觉训练;
13.寻找遗漏的部分:
家长把一些实物(如人、动物、植物、日常用品等)画在图片上,在画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漏掉某个部分,让儿童把遗漏的部分找出来;
14.知觉速度。
利用速示器或快速地呈现卡片来提高儿童认图片、图形、字母、数字、字词的速度。
15.写、画训练。
让孩子通过涂鸦的方式适当画一些“作品”,以训练眼手协调、视觉追踪等能力;
16.迷宫训练。
给孩子做大量的迷宫练习或自己动手制作迷宫,训练孩子的视觉浏览、视觉追迹等能力。
七、儿童听知觉能力的训练
听讲能力或称听知觉的能力。
我们知道,人主要是通过视动和听说两大通道来获取外界信息并做出相应反应的。
而听说通道对儿童上课听讲则更为重要。
听说通道对儿童上课听讲则列为重要。
听说通道又包括听觉收讯、听觉联合、语言发讯三个过程。
任何一个过程出现障碍都会影响到儿童对教师讲课内容的接纳吸收。
所以,可以说听说通道的通畅或说听知觉的好坏是孩子有效听课的基础。
听知觉学习能力是有结构的。
它包括听觉分辨力、听觉记忆力、听觉理解力、听觉编序力、听说结合力等五个方面。
为此,我们对听讲能力差的同学,着重进行以下五个方面的训练。
一、听觉辨别力的训练。
听觉的辨别力是指接受和辨别各种声音的能力。
儿童听觉分辨力低下会对相差不大的声音产生混淆,影响听课的效果。
所以,训练儿童听觉的分辨力,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儿童克服在课堂上“听不清”的情况,还可以增强儿童良好的倾听习惯。
我们经常让儿童辨别不同的音调、不同的音色,辨别声源的方向、相近的声音,以增强儿童听觉的分辨力。
二、听觉记忆力训练。
听觉的记忆力是指儿童能保持并复述所听到的信息,例如能记住老师口头布置的作业。
听觉记忆训练,不但可以加强儿童听觉的记忆力和听知觉的广度,减少儿童对较长的听觉信息无法记全等情况的发生,还可以促进儿童进新旧知识的联系,产生联想,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力。
我们选择了一些儿童感兴趣、难度适当的语句让其听并模仿说,以提高听觉记忆力。
三、听觉编序力的训练。
听觉编序力是指儿童将过去听觉所获的资料正确的先后顺序回忆出来,以及将所获和的听觉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有意义的能力。
它对儿童所学的知识有系统有组织地保留下来是非常有帮助的。
让儿童听故事并复述,顺背倒背数字,可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我们注意将训练材料从短的序列逐渐拉长,并且反复习听;训练之初我们利用视觉线索引导儿童认识材料的先后顺序,并教学生学会使用一些编序用语,如开、然后、最后、再……等。
四、听觉理解力训练。
听觉的理解力是指儿童能辨识声音以及说话内容的能力。
有些儿童虽然智力水平、知识结构都具备了听课能力,但对教师讲课内容却听而不闻,原因之一就是听觉理解力差。
于是,我们就多与儿童交谈,多让儿童接触各种声音,多充实与儿童生活相关的词汇,以增强儿童听觉的理解力。
给听觉剌激配以动作、图画,对词句、故事做判断,口头布置任务让儿童完成等方法,均有助于提高儿童听觉理解力。
五、听说结合能力的训练。
现实生活中,听与说总是密不可分的,不会听讲的孩子,说话往往语无论次。
听与说的结合涉及儿童对听到词汇的联想、推理、判断等能力。
所以,听说结合能力也是听知觉的重要内容。
我们通过学说同义词、反义词、听音乐进行联想,将句子补充完整,听故事自编故事结局等形式来训练儿童这方面能力。
收效显著。
当然,如果孩子的分心理现象较严重,还是找专家咨询,进行一些专门的听知觉训练为好
八、儿童空间知觉能力训练
1、图形识别能力训练:
(如找不同、七巧板)
训练特点:
(1)即时确认:
对操作行为结果,自行反馈正确与否,无须他人判断,正确解答是正强化,是对心智、心态的激励
(2)可以锻炼注意力、毅力。
重复的多次练习,不可能一个都找不出来,只要专心、认真。
(3)能增加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培养自信心
2、视觉感受训练(如边看边画、临摹)主要是通过视觉来感知不同物体的特征,
3、方位感训练(看地图、左手右手)孩子的空间知觉特点是从自我出发,他们对空间方位的辨别也是自我为中心的。
首先是辨别自己身体的方位,比如鼻子在眼睛的下面。
然后才是对自身以为的事情方位的辨别。
4、立体感训练(如积木)
立体知觉也叫深度空间知觉,立体感是培养孩子空间想象能力重要方面。
九、时间知觉能力训练
时间知觉是认识外界物体时间特性(延续、顺序等)的知觉。
时间知觉主要有两种依据:
第一是借助太阳、月亮、星星、季节的变化及各种计时工具。
第二是人体内的各种神经生理过程都有一定的节律性活动,如心跳、呼吸、消化、排泄等等,当客观事物与人体的节律性活动形成一定的联系之后,就可以用来感知时间的长短。
例如:
人可以借助饥饿的感觉判断该到吃饭的时间了,也可以依据困倦的程度估计深夜的时间。
人对时间的估计随活动内容,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和兴趣、情绪状态和生理状态等,可发生过长或过短的错误。
例如:
参加愉快的活动,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在街上等候朋友的时候,会觉得时间较长。
人在童年,对时间的流逝感觉迟钝,时间显得分外长,到了晚年,会感到时光迅速流逝。
天阴看不到太阳,时过中午还以为是上午等等。
时间知觉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通过训练和培养,可以提高精确估计时间的能力。
十、儿童运动知觉能力训练
运动知觉是人对空间物体运动特性的知觉,是对外界物体运动和机体自身运动的反应,通过视觉、动觉、平衡觉等多种感觉协同活动而实现。
通过运动知觉可以知道物体的运动和运动的速度。
在特殊儿童感知觉训练中所说的运动,并非一般的体育运动。
运动知觉强调的是对机体自身运动的反应,是指个体通过神经系统控制,使自己的外部肌肉去完成某种动作的过程。
人的运动表现为各种动作,因此常把“大运动”称为“粗大动作”或“大肌肉活动”,包括走、跑、跳、单腿平衡等;精细运动则称为“精细动作”或“小肌肉活动”,阅读、绘画、写字等学习活动更多地依赖于精细动作的参与和协调,尤其依赖于眼与手的协调。
因此,对特殊儿童进行运动知觉能力的评估主要观察、测试以下三个方面。
1.身体姿势的变化
身体姿势是指身体及身体各部位在不同动作阶段所处的状态。
身体姿势的变化,包括从开始姿势、动作过程中的姿势到结束姿势三部分,如:
儿童头部、四肢、躯干等位置、姿势的变化。
动作前身体及身体各部分所处的准备状态称为“开始姿势”,用以作为后面动作的主要部分创造有利条件;身体完成动作主要部分的活动状态称为动作过程中的姿势,此时的姿势要求较稳定,如行走的姿势、骑自行车的姿势等;动作结束时,身体及其各部所处的状态称为”结束姿势”。
2身体的移动
身体的移动是指大肌肉的基本活动,一般反映肌肉活动时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如:
爬、走、跑、跳、跨、蹦、等活动。
3.操作、摆弄物品的活动
操作、摆弄物品的活动主要是指眼睛和手的复杂动作,以及视知觉一视动作的协调,例如:
玩积木、拼图、涂色、剪纸、画画、写字、穿针、刺绣等动作。
在观察、测试中,还要注意平衡性和协调性在儿童运动能力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