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3年高考2年模拟分类汇编第四章 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动 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1222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40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3年高考2年模拟分类汇编第四章 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动 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届高考历史3年高考2年模拟分类汇编第四章 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动 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届高考历史3年高考2年模拟分类汇编第四章 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动 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届高考历史3年高考2年模拟分类汇编第四章 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动 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届高考历史3年高考2年模拟分类汇编第四章 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动 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3年高考2年模拟分类汇编第四章 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动 doc.docx

《届高考历史3年高考2年模拟分类汇编第四章 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动 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3年高考2年模拟分类汇编第四章 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动 doc.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3年高考2年模拟分类汇编第四章 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动 doc.docx

届高考历史3年高考2年模拟分类汇编第四章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动doc

第四章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动

第一部分三年高考题荟萃

2010年高考题

一、选择题

1.(10年广东高考)“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

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

”这说明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解析:

B。

解题关键在于对“民众”的理解。

根据辛亥革命时期的史实可以判断,这里的所谓“民众”主要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而不是普通百姓,所以可以排除A项。

题干中反映的内容是清帝退位后,民众认为“民国共和”已经确立,排除D项,C项中的国民革命与题目无关。

而题干中所反映的民众对“民国共和”理解的缺陷说明从思想上认清其实质是必要的,故B项正确。

2.(10年四川高考)中国革命成功的关键在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具体情况相结合。

下述毛泽东的革命斗争策略中,与此认识相吻合的有

①重视农村根据地建设②重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③重视共产国际的指导④重视工农运动有机结合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只有①②④三项才是“与中国社会具体情况结合”,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3(10年全国卷I)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

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

“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这表明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答案】15.C

【解析】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故选C。

其他选项与材料无关。

4.(10年安徽高考)图4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对应的时代主题是

  A.“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

  B.“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C.“共赴国难”

  D.“将革命进行到底”

  16.B从图中寻找有效历史信息,从广州出发,进军武昌,南京,上海,可以判定为北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读图能力。

5.(10年上海高考)“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

”这幅挽联中提及的事件最终引发了

A.护国运动B.武昌起义C.五四运动D.二次革命

解析:

D。

此题考察第5分册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内容。

由于宋教仁宣传责任内阁和政党政治,对袁世凯个人独裁构成威胁,因此派人暗杀了宋教仁。

之后孙中山号召革命党人兴师讨袁,发起“二次革命”,由于南北武力悬殊,二次革命失败。

6.(10年天津高考)《大公报》载文说: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

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甲午战争爆发B.中华民国建立

C.抗日战争爆发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答案:

C

测量目标:

历史知识/知道历史事实、历史变迁之间的关联。

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

考试内容:

抗日战争。

分析:

从“亡国灭种的危机”等关键词不难做出判断。

7.(10年重庆高考)1913年2月,一位国民党领导人在国民党湖北支部举行的欢迎会上说:

“我们此时要致力于选举运动,……要在国会里头,获得过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能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

”这位领导人是

A.孙中山B.蔡锷C.宋教仁D.黄兴

17.C题目的几个关键词,1913年、国国民党、国会、责任内阁,可以判断是宋教仁,改组国民党之后成为第一大党,希望能组建责任制内阁。

8.(10年重庆高考)《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

“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这里谈到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A.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B.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

C.放弃了民族革命战线的领导权D.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18.A“八七会议”当纠正的错误,国民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革命武装的领导权,因此选A.

9.(10年全国卷2)革命党人陈天华说:

“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

”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天赋人权B.主权在民C.君民共主D.民贵君轻

【解析】题中意思是说“如果皇帝不能为民生存着想,官府不能为民办事,人民就有权推翻它”,这实际上体现了启蒙运动中的主权在民思想。

10.(10年全国卷2)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为994人,10月增加到3000人,年底发展到10000人。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

A.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

C.土地革命高潮的兴起D.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解析】注意时间是1925年,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属于以“时间”作为基点的选择题类型。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举行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这次大会的历史功绩在于:

一是提出了中国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指出:

“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

”二是提出了工农联盟问题,指出中国革命需要“工人农民及城市中小资产阶级普遍的参加”,三是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内容作了更加完整的规定,指出在“反对国际帝国主义”的同时,既要“反对封建的军阀政治”,还要“反对封建的经济关系”。

这次大会党已经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要点提出来了,宣传了自己的思想主张;1925年5月的五卅运动,事件发生后,中共中央多次开会研究对策。

蔡和森提出:

应当把工人的经济斗争转变到民族斗争。

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运动浪潮,以不可遏止的浩大声势迅速席卷全国。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五卅运动的过程中也得到很大发展。

这年年初党召开四大时还只有党员994人,同年10月即增加到三千人,年底更达到一万人。

说明共产党快速发展是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所产生的作用。

二、非选择题

11.(10年广东高考)(28分)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社会群体的兴衰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市民群体在宋代有较大发展,主要原因是什么?

结合史实,简述市民群体的发展对宋代文学艺术的影响。

(6分)

(2)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

早期的留学生主要前往欧美,20世纪初兴起留日热潮。

为何日本此时成为中国人留学的主要目的地?

(8分)

(3)近代中国工人群体产生于19世纪中期。

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工人阶级为何能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人社会地位大幅度提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9分)

(4)中国“农民工”群体在1978年后迅速扩大,主要原因是什么?

(5分)

解析:

本题以2010年的关注民生、弱势群体和农民工等热点问题切入,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

(1)问所涉及的考查点主要包括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产生以及市民文学艺术的出现等。

这些从学生通过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可以感知到的知识体现了命题者对高考命题贴近现实和学生生活的理念的把握,角度新颖。

(2)问是一个不太新鲜的话题,涉及到的考点是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崛起和维新变法运动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表现了知识分子不断寻求救国之路的积极态度。

第(3)问跨度较大,一方面学生要对五四运动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影响要有全面的认识,一方面对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才能回答好这一问。

第(4)问是切合现实,要回答这一问学生必须从农村发展、城市化、工业建设等方面整理材料,组织答案。

12.(10年江苏高考)(9分)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

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

请回答:

(1)第一种说法主要是从哪一方面审视辛亥革命?

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4分)

(2)结合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对第二种说法加以说明。

(2分)

(3)运用上述视角认识五四运动的影响。

(3分)

22.答案要点:

(9分)

(1)政治革命。

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2)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传播并深入人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社会习俗的变革之风初开。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新文化对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

13.(10年山东高考)(10分)【历史一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

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

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

……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谭嗣同《仁学》

(1)材料认为“民”与“君”是什么关系?

这种思想与哪位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最为相似?

(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思想在辛亥革命中是如何得到体现的。

(4分)

34.答案:

(1)关系:

“君”由“民”选举产生;“民”可废除“君”。

(若概括答出“主权在民”也可得分。

思想家:

卢梭。

(2)体现:

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答出“三民主义”或“民权主义”亦可);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

(1)问从材料中“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

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可知“君”由“民”选举产生;“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

……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可以看出“民”同样可以废“君”;这实际上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主权在民”的思想;第

(2)问“主权在民”的思想在辛亥革命中体现为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2009年高考题

1.(09••全国Ⅰ卷文综18)1917年,李大钊撰文指出:

“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

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

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

A.批判封建皇权B.反对尊孔复古

C.捍卫《临时约法》D.倡导科学精神

答案B

2.(09•天津文综历史5)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

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答案C

3.(09•辽宁宁夏文综32)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如何学习中共党史》讲话中说:

“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这一评价应主要基于陈独秀()

A.引领思想启蒙运动B.创办《青年杂志》

C.发动学生运动D.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答案A

4.(09•浙江文综19)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路径,提出“到民间去”的号召,并开始深入到工人中间进行启蒙宣传,是在()

A.戊戌维新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C.五四运动时期D.国民革命时期

答案C

5.(09•福建文综16)图6是一份报纸的号外,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A.开国人创办政论性报刊之先河B.使用白话文报道新闻

C.抨击国民政府失败的外交政策D.表明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答案B

6.(09•四川文综16)1918年底到1919年4月,中国人普遍对协约国胜利持高度肯定态度;但1919年4月后,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理论却迅速流行开来。

舆论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A.国人一度对借巴黎和会获得世界强国地位充满信心

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官的退让引发了国人情绪变化

C.马列主义思想给国人带来了重组世界新秩序的希望

D.马列主义成为了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指导思想

答案C

7.(09•上海历史20)1915年,陈独秀在某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激情喷涌的文章,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刊发该文的杂志是()

A.《新青年》B.《少年中国》C.《青年杂志》D.《每周评论》

答案C

8.(09•广东历史8)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

“过火”思想指的是()

A.马克思主义B.自由恋爱观C.实业救国论D.民主和科学思想

答案A

9.(09•海南历史17)表11925年部分省份国民党党员构成表,表1表明,1925年的国民党()

地区

党员人数

学生

工人

农人

绥远

3200

8%

3%

80%

湖北

1877

63.1%

2.3%

8.9%

广东

15000

21.2%

20.1%

39.1%

A.发展重心由北向南转移B.实行了土地革命政策

C.是多阶层组成的革命联盟D.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答案C

10.(09•全国Ⅱ卷文综3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国必有学百始立,学必以粹为有用。

国不学则不国,学非粹则非学。

非学不国,其将何以自存矣!

——邓实:

《国粹学》(1902年)

材料二国学者何?

一国所自有之学也。

有地而人生其上,国以成国焉。

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

国学者,与有国以俱来,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

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

——邓实:

《古学复兴论》(1905年)

请回答:

(1)概括指出邓实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异同。

(2)邓实认为“亚洲古学复兴”犹如欧洲文艺复兴。

评析这一观点。

(3)邓实的主张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思潮。

指出这一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作用。

答案

(1)同:

反对儒学独尊。

异:

邓实:

倡导国粹立国,认为西学与传统文化相通。

新文化运动倡导者:

认为传统文化禁锢思想,阻碍社会进步。

(2)评分标准:

(1)答案应包括四个方面:

①对文艺复兴的认识;②对“亚洲古学复兴”论的看法;③分析两者异同;④总体评价。

(2)评析须有史实、有分析、有论点,言之有理。

(3)历史背景:

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探索救国之路;传统文化的影响。

作用:

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保持民族自信;易导致复古守旧,不足以挽救民族危机。

11.(09•浙江文综3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

无新政府?

无新国家?

非尔者。

剥茧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

抑将亡耶?

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

青年乎!

其有以此自任者乎?

谨陈六义:

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警告青年》(1915年9月)

材料三欲改造吾国民之无知,使之脱胎换骨,恐使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在涉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

此……之所以专对去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所提到的“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3)根据以上材料。

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

答案

(1)原因:

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有名无实),使他们认识到,以旧国民、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能取得成功的。

必须通过思想启蒙改造国人意识,培育新的国民,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

(2)时代精神:

“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务实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

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

(3)关系:

梁启超提出要建立新国家必须先培植新国民,突出了国民素质与国家兴衰、社会进步之间的主要关联。

陈独秀继承发展了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将目标具体锁定在“新青年”上,更符合实际。

11.(09•上海历史31)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的改造和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问题:

(1)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儒家思想在汉、宋两代发生了哪些变化?

(3)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如何?

答案

(1)答案1:

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内容。

如以仕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言行。

答案2:

未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内容。

如仕、礼。

其他答案。

(2)答案1:

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内容。

如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哲学;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朱熹提出“明天理、灭人欲”,建立理学体系,把儒学推向新高峰。

答案2:

未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内容。

答案3:

仅笼统地回答。

如汉、宋两代,儒家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

(3)答案1:

能从两方面进行回答,如新文化运动兴起,孔子及其儒家思想被视为旧文化、旧道德的代表遭到批判,开始走向衰落。

但是在批孔的同时,也有人推崇儒家思想,这表明儒家思想在当时仍具有影响。

其他答案。

12.(09•天津文综历史12题第

(2)小题)

材料三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2)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

材料三中所提的“办法”与最初的主张有何主要变化?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答案

(2)主张:

平均地权。

变化:

增加“节制资本”。

背景:

第一次国共合作。

13.(09•辽宁宁夏文综4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孙中山1922年8月在一次谈话中说:

“吾国建设当以英国公正之态度,美国远大之规模,以及法国爱国之精神为模范,以树吾民国千百年永久之计。

然而今日中国之外交,以国土邻接关系密切言之,莫如苏维埃俄罗斯。

至于国际地位言之,其对吾国利益相同,且无侵略顾虑,而又能提携互助,策进两国利益者,则德国是也。

——摘编自李玉贞《孙中山与共产国际》

材料二俄国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我革命之所以不成功,则各党员至今仍不明三民主义之过也。

质而言之,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俄国革命之初不过行民权、民生二主义而已,及后与列强奋斗六年,乃始知其用力之最大者,实为对于民族主义……其(指陈独秀等)所以竭力排挤而疵毁吾党者,初欲包揽俄国交际,并欲阻止俄国不与吾党往来,而彼得以独得俄助而自树一帜与吾党争衡也……我国革命向为各国所不乐闻,故尝助反对我者以扑灭吾党,所望为同情只有俄国及受屈之国家及受屈之人民耳。

——孙中山:

《批邓泽如等的上书》(1923年11月29日)

(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中孙中山对苏俄的认识有何不同。

(2)简要评析孙中山“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的观点。

答案:

(1)认识不同:

1922年通过中俄对比强调中俄地缘关系;1923年认为苏俄同情国民党,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相通,有必要联俄。

(2)评析:

为联俄联共提供依据;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有一定联系,但有本质区别;孙中山的观点有历史局限性。

2008年高考题

1.(08·广东)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

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

A.纯粹是一场学术文化运动

B.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

C.旨在推翻当时的共和政体

D.以陈独秀的右倾思想为指导

答案B

解析陈独秀的意思是新文化运动的宗旨并不仅仅是批评时政,而是通过在思想领域的运动来拯救国家。

2.(08·海南)鲁迅在回忆20世纪初年的情形时说,“有人说G.Byron(拜伦)的诗多为青年所爱读,我觉得这话很有几分真。

就自己而论,也还记得怎样读了他的诗而心神俱旺”。

当时爱国青年喜读拜伦作品,主要是因为它()

A.与文学革命运动的方向一致

B.继承了欧洲古典文学的传统

C.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特质

D.充满追求自由和解放的浪漫主义精神

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时间20世纪初年,当时西方的民主思想在中国传播,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禁锢人民的思想,所以青年向往拜伦的精神。

3.(08·四川)1923年,胡适撰文说:

“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

”文中所说的这个“名词”应该是

()

A.变法B.革命C.民主D.科学

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可采取否定与肯定结合法。

守旧者公然反对变法、革命和民主,由此排除A、B、C三项;从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学堂讲授自然科学,到西方启蒙思想传入中国,科学越来越深入人心。

4.(08·广东)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是()

A.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B.五四运动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

C.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答案D

解析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5.(08·广东)“尽管他衣着简便,不事张扬,但蒋仍表现出一个征服者统领一切的气势,而不是和布尔什维克过于亲密的同志。

他谨慎运用各种方式(包括布尔什维克主义)来实现其目标,只要它适合于‘中国是中国人的’口号。

”美国《时代周刊》的这段报道,把蒋介石描述成()

A.民族主义者B.专制主义者

C.自由主义者D.布尔什维主义者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中国是中国人的”这一信息就可看出美国人在标榜蒋介石是一个民族主义者。

第二部分三年联考汇编

2010年联考题

题组一

一、选择题

1.(2010.上海市南洋中学高三考试)右侧是份售书广告

其中有可能在新文化运动中成为畅销书的是

A.①②

B.④⑤

C.③⑤

D.①③

答案A

3.(2010.北京市朝阳区高三模拟)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一些领导人,在当时对近代经济制度已经有所认识。

下列选项中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B.“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