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六.docx
《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六.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六
阶段评估检测(六)
(6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在下列食物链中,假设初级消费者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数值相同,哪一条食物链提供给猫头鹰的能量最多( )
A.绿色植物→蚌蝠→蜘蛛→蜥蜴→蛇→猫头鹰
B.绿色植物→蚌蝠→青蛙→蛇→猫头鹰
C.绿色植物→鼠→蛇→猫头鹰
D.绿色植物→鼠→猫头鹰
【解析】选D。
能量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食物链越短,猫头鹰获得的能量越多,故D正确。
2.下列不属于减少酸雨的措施的是( )
A.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B.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C.减少一氧化氮的排放
D.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解析】选D。
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硫化物及一氧化氮的过度排放,而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主要引起的是温室效应,故本题应选D。
3.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是( )
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生物的美学价值激发了人们对文学艺术的创作灵感
B.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态
C.科学家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出了新型的导航仪
D.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
【解析】选B。
生物的美学价值属于直接价值;野生生物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定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生物的科研价值属于直接价值。
4.下列关于群落及生态系统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捕食是群落中最普遍的种间关系
B.在裸岩、沙丘、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C.生态系统的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解析】选D。
捕食是群落中最普遍的种间关系,选项A正确;在裸岩、沙丘、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选项B正确;生态系统的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选项C正确;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食物链和食物网,选项D错误。
5.(2018·临沂模拟)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种群在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最大数量,种群数量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
B.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
C.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过多时部分会饿死,但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不会改变
D.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解析】选D。
种群数量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A项错误;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不能使其环境容纳量降低,B项错误;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过多时会使草场受到破坏,导致牲畜的环境容纳量降低,C项错误;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项正确。
6.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量诱杀某种群中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B.性别比例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C.种群密度大小是检查生物保护效果和防治效果的基础
D.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只有增长型和衰退型两种
【解析】选C。
大量诱杀种群中雄性个体,会造成性别比例失调,会影响种群的种群密度,A错误;性别比例只影响种群的出生率,B错误;种群密度大小是检查生物保护效果和防治效果的基础,C正确;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D错误。
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结构只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生产者就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
C.同一营养级可以有多种生物,但是每一种生物只能占有一个营养级
D.次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正常情况下可以有10%~20%流向第四营养级
【解析】选D。
生态系统的结构除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还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
生产者是自养型生物,主要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B错误。
同一营养级可以有多种生物,每一种消费者可能占有不同的营养级,C错误。
根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原理,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正常情况下可以有10%~20%流向下一营养级,D正确。
8.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面积为2hm2的草场中灰仓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仓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
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2只。
由此推测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为( )
A.62只 B.92只
C.175只D.204只
【解析】选C。
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
该地段灰仓鼠总数/第一次捕获并标记个体数=再捕获个体数/再捕获个体中带标记的个体数,故理论上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50×42÷12=175(只)。
9.有一位生物学家于1980年在一座小山上调查发现700株白皮松,但到1990年再去调查时发现死了200株。
这不能说明( )
A.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
B.此处白皮松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500株
C.白皮松种群在调查期间的死亡率是28.6%
D.1980年白皮松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是衰退型
【解析】选B。
10年间白皮松种群数量发生了变化,说明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环境容纳量是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故根据题干信息不能确定此处白皮松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500株;白皮松种群在调查期间的死亡率是200/700×100%≈28.6%;10年间白皮松种群数量减少了200株,说明1980年白皮松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是衰退型。
1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生物与无机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
B.金龟子遇敌害从植株上滚落装死属于行为信息
C.猎豹和斑马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种间关系
D.用性外激素干扰害虫雌雄交尾,可有效控制害虫数量
【解析】选A。
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信息传递是单向的,A错误;金龟子遇敌害从植株上滚落装死属于行为信息,B正确;猎豹和斑马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种间关系,C正确;用性外激素干扰害虫雌雄交尾,可有效控制害虫数量,D正确。
11.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后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成了森林。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实施退耕还林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实施退耕还林前的农田群落中不存在垂直结构,只存在水平结构
C.在演替过程中,森林阶段群落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群落的分层更为复杂,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
D.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会发生变化
【解析】选B。
实施退耕还林后,群落演替的大体过程是:
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会增大,选项A正确。
在农田群落的垂直方向上也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因此农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选项B错误。
森林阶段群落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群落的分层更为复杂,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选项C正确。
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处于不断变化中,选项D正确。
12.如图所示为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种群呈现“J”型曲线增长的前提条件是不存在天敌、食物充足、生存空间无限等
B.呈现“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先增加后减少
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呈“S”型
D.呈现“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种群数量不断增大且无K值
【解析】选B。
种群呈现“J”型曲线增长的前提条件是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A正确;由图可以看出,呈现“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阻力不断增大,B错误;由于自然界中始终有环境阻力的存在,所以种群增长曲线一般呈“S”型,C正确;由于“J”型曲线增长无环境阻力,所以种群数量不断增大且无K值,D正确。
13.如图表示在一段时间内某农田中田鼠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t2时该农田中的田鼠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B.t1、t3时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分别为增长型和衰退型
C.这段时间内该农田中田鼠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
D.t3时开始进行田鼠防治的效果好于t1时进行防治的效果
【解析】选C。
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t2时田鼠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选项A错误。
由题图可知,t1、t3时田鼠种群增长速率都大于0,故t1、t3时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均为增长型,选项B错误。
这段时间内该农田中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变小,最终增长速率为0,因此田鼠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选项C正确。
应在田鼠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之前进行防治,t3时开始进行田鼠防治太晚,最好在t1时之前进行防治,选项D错误。
14.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培养液的浓度会影响酵母菌数量
B.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均应计数
C.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滴加培养液
D.在显微镜下统计酵母菌数量时视野不能太亮
【解析】选B。
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浓度过高会影响酵母菌的生长和繁殖,A正确;计数时,只计数小方格界线一个相邻两边及其夹角处的酵母菌,B错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记数前,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C正确;因酵母菌颜色较浅和培养液的折光率比较低,用显微镜观察时视野不能太亮,D正确。
15.生态农业是一种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对植物秸秆的深度利用是其重要特点之一,如可利用秸秆作饲料、生产酒精或培育蘑菇等。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态农业变废物为资源,避免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B.将秸秆作饲料喂养牲畜时,秸秆中的能量会全部流入牲畜体内
C.在“植物→蘑菇→人”这条食物链中,人处于第三营养级
D.生态农业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提高了生产效益
【解析】选A。
生态农业变废物为资源,避免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选项A正确。
将秸秆作饲料喂养牲畜时,秸秆中的能量不会全部流入牲畜体内,如牲畜粪便中的能量,选项B错误。
蘑菇是分解者,因此“植物→蘑菇→人”不是一条食物链,选项C错误。
生态农业只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不能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选项D错误。
16.下列关于种群的增长曲线以及群落的丰富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呈“J”型增长时,λ值不会随种群密度的增大而明显减小
B.种群呈“S”型增长时,K值是一个不受环境因素影响的恒定值
C.群落的演替过程中丰富度都是先逐渐增大后趋于稳定
D.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采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
【解析】选A。
种群呈“J”型增长时,种群的数量在逐渐增多,即种群密度在逐渐增大,但λ值基本保持不变,说明λ值不会随种群密度的增大而明显减小,选项A正确;K值指的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可见K值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即K值是可以变化的,选项B错误;人类活动可使某群落的演替过程中丰富度先逐渐减小后趋于稳定,选项C错误;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选项D错误。
17.(2018·武汉模拟)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调查的指标是动物的种群密度
B.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不适于用样方法,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C.土壤中的小动物只有水平结构,没有垂直结构
D.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调查的指标是动物种类的丰富度和数量丰富度,A错误。
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适于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其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B错误。
土壤中的小动物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C错误。
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防止腐烂,D正确。
18.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是
( )
①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纳入了小样方4条边上的细胞
②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鸟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③利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④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未用放大镜对小动物进行观察和分类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选B。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只纳入相邻两边及其夹角处的细胞,如果纳入4条边上的细胞,则导致结果偏大,①正确;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鸟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导致计算结果偏小,②错误;利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会导致计算结果偏小,③错误;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未用放大镜对小动物进行观察和分类,会将相同的生物归于不同的类别,导致结果偏大,④正确。
19.下表为不同浓度的甲胺磷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甲胺磷浓度
(mol/L)
动物指标
0
0.04
0.09
0.16
0.30
0.54
种类数(S)
56
36
29
22
18
18
总个体数
(N)
612
419
212
133
121
92
A.甲胺磷浓度与土壤动物总个体数(N)之间的关系是呈正相关
B.在农田害虫的防治过程中,把握农药的科学用量,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土壤动物的丰富度可反映土壤农药污染的程度,S值越大,污染越严重
D.长期过量施用甲胺磷,会导致土壤动物产生相应抗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稳定
【解析】选B。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随着甲胺磷浓度升高,土壤动物总个体数(N)和种类数(S)都逐渐减少,N或S值越小,污染越严重,故其之间的关系是呈负相关;若长期过量施用甲胺磷农药,将导致土壤动物产生相应抗性,破坏生态系统原有的生态平衡,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在农田害虫防治的过程中,把握农药的科学用量,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0.某海洋鱼类种群的年龄结构如图甲所示,增长曲线如图乙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所示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
B.图乙中t2时期的种群年龄结构对应图甲
C.图甲所示的年龄结构预示着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图乙中在t1时期进行捕捞可获得最大日捕捞量
【解析】选C。
图甲所示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A错误;图乙中t2时期的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B错误;图甲所示的年龄结构预示着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正确;图乙中在t2时期进行捕捞可获得最大日捕捞量,D错误。
21.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流入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
B.食草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食草动物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C.小型食肉动物同化的能量不是流向大型食肉动物就是流向分解者
D.若大型食肉动物的数量减少,则食草动物的数量就会增多
【解析】选A。
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A正确。
食草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同化量的一部分,B错误。
小型食肉动物同化的能量最终有三个去向:
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一部分流向分解者,一部分在自身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错误。
大型食肉动物数量减少,小型食肉动物数量就会增加,而小型食肉动物数量的增加,会捕食更多的食草动物,导致食草动物数量减少,D错误。
22.下列有关生态学原理或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蜜蜂找到蜜源后,通过跳圆圈舞向同伴传递信息,这属于物理信息
B.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单向的
D.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的能力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解析】选B。
蜜蜂找到蜜源后,通过跳圆圈舞向同伴传递信息,这属于行为信息,A错误;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B正确;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一般是双向的,C错误;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的能力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
23.图甲为碳循环示意图,图乙是蛙种群的能量流动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碳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的过程有①②③④⑤⑥⑦
B.图甲中,乙能加快碳循环,甲和丙是完成碳循环的必备成分
C.图乙中的蛙是第二营养级,属于图甲中的乙
D.图乙中,③所含的能量都属于蛙的同化量,最终会通过热能散失
【解析】选B。
图甲中,由于甲与丁间存在双向箭头,且各环节均存在指向丁的箭头,可确认丁为大气中的CO2库,甲为生产者;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传递形式为含碳有机物,故图甲中,碳以有机物形式进行传递的过程有③④⑦,A错误。
消费者(乙)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产者(甲)和分解者(丙)是完成物质循环的必备成分,B正确。
蛙是肉食性动物,最低位于第三营养级,C错误。
图乙中的③包括蛙粪便中的能量和蛙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其中蛙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不属于蛙的同化量,D错误。
24.(2018·太原模拟)植物高度是直接反映植物群落外貌特征的重要指标。
如图是某草原放牧活动对群落植物高度的影响,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放牧程度对群落植物净光合速率没有影响
B.禁止放牧是对草场最好的保护
C.同一种牧草的高低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适度放牧有利于草原植物的生长
【解析】选D。
与零放牧量相比,轻度放牧量植物高度较高,而另外两种放牧量植物高度都降低了,说明放牧程度对群落植物净光合速率有影响,A错误;适度放牧是对草场最好的保护,B错误;同一种牧草属于同一种生物,不属于群落,C错误;据图中数据可知,适度放牧有利于草原植物的生长,D正确。
25.如图a、b、c、d为不同的生物学含义,M代表相关指标的相对值。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不同种类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环境中最不易被淘汰的是b
B.若M表示物种的丰富度,a~d表示不同生态系统,则a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C.若M表示种群密度,a~d表示同种生物的四个种群,则b种群的种内斗争最激烈
D.若M表示生物所含能量,a~d表示同一条食物链中的四个物种,则a是最高营养级
【解析】选B。
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不同种类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环境中最不易被淘汰的是b,A正确;若M表示物种的丰富度,a~d表示不同生态系统,则a生态系统抵抗力的稳定性最弱,B错误;若M表示种群密度,a~d表示同种生物的四个种群,则b种群的种内斗争最激烈,C正确;若M表示生物所含能量,a~d表示同一条食物链中的四个物种,则a是最高营养级,D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50分)
26.(8分)如图为某条小河流从高山湖泊进入大河的示意图及A处不同浮游植物在一年内的变化曲线图,其中工厂会向河流排污。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在调查高山、河流、湖泊中植物种类和数量时,在每个采样点要做到_____,以确保调查结果的客观性。
图中高山、河流、村庄在生物种类上的差异属于群落空间结构中的________结构。
(2)食品工厂向河流排污,导致鱼类因为缺少________而大量死亡使水体变浑浊,但是在村庄附近的河流又保持清澈见底,这依赖于该河流的________能力。
(3)根据图示推测,A处1~2月份无机盐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12月份限制浮游植物繁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4)调查表明,近年来高山冰川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加速了碳循环的哪一个环节?
____________。
【解析】
(1)调查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因为地形等变化导致水平方向生物种类的差异属于水平结构。
(2)污水中有机物被分解者大量分解,在此过程中大量消耗氧气,鱼类缺氧而死亡,但是在村庄附近的河流又保持清澈见底,这依赖于该河流的自我调节能力。
(3)1~2月份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消耗了无机盐;12月份气温较低,且图中可见光照强度较弱,所以浮游植物繁殖受到限制。
(4)温室效应是因为砍伐森林造成二氧化碳进入生物群落减缓,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造成二氧化碳进入无机环境加速。
答案:
(1)随机取样(多次取样) 水平
(2)氧气 自我调节
(3)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消耗了无机盐 温度或光照
(4)化石燃料的燃烧
27.(10分)图甲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图乙是某林场松鼠种群数量的变化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图甲:
b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________型;为了防止蝗灾爆发,可通过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种群的________,由此降低种群的________,从而有效防止c点的出现;c点后种群的数量变化是由于资源缺乏导致________降低。
(2)分析图乙:
松鼠种群数量在这30年间的增长________(填“符合”或“不符合”)“S”型曲线;松鼠的种群密度从第________年开始达到最低。
(3)在无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某种群数量每年均以150%的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增长,若该种群初始数量为N,则两年后它们的数量将达到________。
【解析】
(1)图甲中b点种群的数量正在急剧上升,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
诱杀雄虫可改变蝗虫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蝗虫的出生率,降低种群数量,可有效防止c点的出现。
蝗虫数量增多导致资源缺乏,环境容纳量降低。
(2)根据λ的含义,第1~10年,λ≥1,种群数量增长;第11~20年,λ≤1,种群数量下降;第20~30年,λ=1,种群数量基本不变,因此这30年间种群数量不呈“S”型增长。
第11~19年松鼠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第20年时λ等于1,说明第20年松鼠种群数量与第19年相同,因此种群密度从第19年开始达到最低。
(3)在无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该种群数量每年均以150%的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增长,若该种群初始数量为N,则两年后它的数量将达到N×(1+150%)×(1+150%)=6.25N。
答案:
(1)增长 性别比例 出生率 环境容纳量
(2)不符合 19 (3)6.25N
28.(10分)请回答下列有关草原生态系统的问题:
(1)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原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______。
若选取5个样方,种群密度分别是n1、n2、n3、n4、n5,则该植物的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
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草原上鼠的种群密度时,由于第一次被捕捉的鼠在第二次捕捉时难度偏大,则用这种方法调查得到的数据往往要比实际数值偏________(填“大”或“小”)。
(2)草原中的一些生物之间存在着如下食物关系:
草→鼠→蛇→鹰。
从生态系统的成分上看,蛇属于________级消费者。
假设单位时间内草固定了105kJ的能量,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则鹰至少可获得________kJ的能量。
在草原中,当鼠数量增加时,蛇数量也会增加,这样鼠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由此体现出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着________调节,这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3)研究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________,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析】
(1)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原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由于第一次被捕捉的鼠在第二次捕捉时难度偏大,即第二次捕捉的鼠中被标记的鼠的数量偏低,而种群数量=(第一次捕捉标记的数量×第二次捕捉的数量)/第二次捕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