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2015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归纳大全
(按最新课标章节编排)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结合的产物,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心理学科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它是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2、教育心理学在19世纪末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3、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科规律的科学。
4、1903年,美国心里学家和教育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里学》,以学校情境详尽说明学习的概念,从而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也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
5、1913年,这一著作扩充为三大卷,内容包括:
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三大部分。
6、桑达克提出了学习的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备率、练习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世纪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7、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象包括八个项目:
(1)教育评价和测量、
(2)儿童发展的特点、(3)特殊儿童及其教育、(4)有关学习心理学的教育方法、(5)特殊学科的学习、(6)学习辅导和心理健康、(7)教师人事和促成学习的教师行为、(8)教育心理学的方法。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与任务与研究方法
8、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
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各种心理活动的规律,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如我,为我国教育实现“三个面向”服务。
概括起来说,就是为实践服务和进行理论研究。
9、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客观性、教育性、整体性、理论联系实际。
10、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3)实验法(4)问卷法(5)个案研究法
(1)观察法,是在教育过程中,通过观察被试者的客观表现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
比较方便易行,适用于较大的研究范围,对教育过程不会发生干扰,所得的结果比较符合实际。
(2)调查法,是通过搜集有关资料了解被试者心理活动的方法。
可以运用观察、测验、谈话、问卷、作品分析等手段来收集被试者有关心理活动的资料。
调查一般分为普遍调查和抽样调查。
(3)实验法,是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
实验法分为:
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多用于对一些简单的心理现象的研究,对于研究人的个性方面的复杂现象则又较大的局限性;
自然实验法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情况下,根据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某种条件,以观察被试者的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由于是在实际的教育情况下进行的,所得的结果比较接近实际,能较真实地反映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所得结果比较具有主动性和准确性。
自然实验法,是教育心理研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4)问卷法,是通过编制种种不同的测验,调查各种不同的教学效果,测量同学们的智商、气质和性格的方法。
它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同学们受教育前后心理特质的变化。
(5)个案研究法,是选定一个有典型的个人或一种情境的发展过程为内容,加以深入细致地研究,从中寻求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法的优点是可以使研究人员充分考虑每个被研究者的特点,并能提供有关各个特殊行为学生发展的具体资料。
第三节学习中学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
11、中学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
一帮助中学教师成为合格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二帮助中学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节新课改下中学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12、新课程改革内容:
(1)转变课程功能
(2)改革课程结构(3)改革课程内容(4)改善学生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13、新课改下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1)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
(2)具有崇高的师德形象(3)具有科学的知识体系
(4)具有复合的教育教学能力(5)具备独特的教学风格
当代教学应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行育人的功效。
14、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15、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典型代表,它是解放初期从前苏联传来的。
16、教师,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
17、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化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体现出崇高的师德,发挥育人的功能。
18、教师是教育的灵魂,课程是教育的核心,两者缺一不可,只有两者的步伐一致,齐头并进,教育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飞跃。
19、师德体现在方方面面,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是践行师德的最基本的要求。
师德的核心是师爱。
20、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
21、教师的教学风格源于实践。
风格的形成过程,就是自己的个体教学的特点逐步显化、巩固的过程。
22、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的标志。
23、教学风格形成一般经历的阶段:
(1)模仿阶段
(2)探索阶段(3)创造性阶段(4)独特风格阶段
第二章中学生认知发展及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观察力的发展
24、观察力,是感知能力的重要表现,它与学生学业成绩、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发展息息相关。
25、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感性认识的一种主动表现,是感知能力的核心和感知觉发展的高级形态。
26、良好的观察品质包括:
(1)观察的目的性
(2)观察的精确性(3)观察的敏锐性(4)观察的系统性
27、观察的一个最主要的品质,就是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第二节中学生记忆力的发展
28、中学时期记忆的整体水平,处于人生的最佳时期。
29、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同时记忆,也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心理活动过程。
30、记忆的种类:
———从记忆的内容可分为:
(1)形象记忆
(2)情景记忆(3)语义记忆(4)情绪记忆(5)运动记忆
———根据记忆内容保持时间长短来划分,可以划分为:
(1)瞬间记忆
(2)短时记忆(3)长时记忆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31、韦尔福特研究了新旧材料的记忆特点,发现青少年关于这方面的记忆在20岁左右到顶点。
32、11岁——14岁是记忆力从机械识记向理解识记转化的时期。
33、中学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
(1)高中阶段记忆趋于成熟
(2)有意识记日益占主导地位
(3)理解记忆明显占优势
(4)抽象记忆的水平显著提高
(5)中学时期是记忆训练的最佳时期
第三节中学生思维力的发展
34、思维的概念,是指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思维的特点:
概括性、间接性。
35、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将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并加以概括,形成对事物的本质认识。
36、概括,是人们形成概念的前提,也是思维活动能迅速进行迁移的基础。
37、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语言、表象、动作这些媒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38、“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说明人们很早就发现并运用了思维的间接性这一特征。
39、法列斯在公元前6世纪就解决了测量金字塔的高度问题,他在当太阳底下自己的影子等于自己的身高的时候测量了金字塔影子的长度,由此他得出了这一长度就是金字塔的长度。
40、思维的种类:
(1)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2)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3)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4)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5)常规思维与创新思维
41、3岁以前的幼儿只能在动作中思考,他们的思维基本上属于直观动作思维。
42、学生在考试时,对试题的思考和回答常用:
辐合思维。
43、思维的品质,是个体思维活动智力特征的表现,它包括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等方面。
44、思维的独创性,指个体通过独立思考并创造出新颖而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这是思维智力品质的最高表现。
45、中学生思维力发展的特点:
(1)抽象思维占优势,并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
(2)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迅速,但明显滞后于形式逻辑思维发展
(3)对问题情景的思维有质的飞跃
(4)思维品质的矛盾性
46、初二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二开始,抽象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到高二趋向成熟。
47、小学是辩证逻辑思维的萌芽期。
实验把学生发展水平分为五个等级:
(1)能按辩证逻辑进行思维
(2)基本能但不深、不完善
(3)能初步进行但有较大片面性和个人情绪色彩
(4)虽能区分正误,但说不清楚理由
(5)完全不能
第四节中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48、表象,是想象的前提和基础,它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49、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这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
想象具有形象性和新颖性特征。
50、想象的种类:
(1)无意想象。
(2)有意想象。
根据想象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水平的不同,又可以将其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51、中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特点:
(1)有意想象占主导地位
(2)想象趋于抽象化、现实化
(3)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增加
第三章中学生的情感发展及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情感的发展
52、人的情感,具有两极性:
如——情感的肯定及否定、紧张和轻松、积极或消极、激动或平静
情绪和情感统称感情,情绪指感情过程,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
感情是一种体验和感受,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53、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
(1)情感丰富多彩、富有朝气
(2)情感两极性明显
(3)情感不断深刻
(4)情感逐渐稳定
(5)清晰地外露和表达已趋于理性化
第二节中学生的早恋问题
54、中学生早恋的原因
(1)性生理发育的提前
(2)性信息的广泛传播
(3)性教育的忽视
(4)学生的个人原因
55、中学生的早恋特点
(1)普遍、低龄化的特点
(2)大胆的特点
(3)成人化的特点
(4)舆论宽容的特点
(5)行为隐藏,内心矛盾
(6)发展迅速,变化快
(7)相互感染
(8)自我显示
56、对中学生早恋的教育
教育者必须摆脱落后的性文化的束缚,理解青春期男女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要坚持“理疏、情导”,要通过摆利弊、讲道理,指点为人之道,引导和帮助学生解除烦恼,摆脱困境,自觉地把男女交往约束在中学生生活所允许的范围之内。
(1)早恋弊多于利
(2)引导男女生间正常交往
(3)加强性教育(包括:
性生理教育、性心理教育、性道德教育)
第四章中学生意志发展及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意志的发展
57、意志的定义:
是指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58、意志具有引发行为动机的作用,并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受意志支配的行为称为意志行动。
意志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人大多数情况下,都属于意志行为。
59、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半幼稚、半成熟时期,其意志品质有如下特点:
(1)意志行动的目的性不断提高
(2)克服困难的毅力不断增强
(3)喜欢模仿,善于模仿
(4)意志行动的动机水平不断提高
(5)意志品质进一步发展
60、中学生的意志行动,是以个盲从性向自觉性、选择性发展的过程,意志行动的目的性随着年级增高而发展。
61、中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随着年级升高而增强,班集体的力量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教师和家长培养中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的重要途径就是,加强学校与家庭密切配合,共同创建良好的班风、校风。
62、中学生喜欢模仿出自两个原因:
(1)是他们的思维处于逻辑抽象的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思维品质的独立性与片面性交错发展的时期,他们具有容易接受生动、形象化教育的年龄特征。
(2)是说明他们的意志行动还处在发展的过程中,意志行动的独立性还未成熟,“受暗示性”还较大。
63、中学生模仿的产生,即取决于模仿的榜样的特点,又取决于模仿者本身的心理特点。
榜样的生动、形象可接近性、权威性和情绪性,容易引起模仿。
64、中学生意志行动容易动摇,与他们缺乏正确的远景性主导动机直接有关。
发展中学生这些良好的主导动机是教师和家长的重要任务。
第二节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65、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品德结构的重要成分,是青少年良好个性特征的重要内容。
良好的意志品质,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教育与实践的结果。
66、怎样培养中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动机:
(作为教师应注意的几点)
(1)采取适合学生特点的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的理想教育结合起来,逐步培养学生主导的学习动机。
(2)引导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与爱好,以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和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3)要利用正确舆论的评价适当表扬与鼓励以及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最后,因势利导,逐步提出更高要求,帮助学生克服利己主义动机,形成正确的动机,以便把学习动机引向立志为祖国建设多作贡献的高度。
67、信念和世界观是动机体系中最核心的成分。
68、中学生意志品质培养:
(五方面)
(1)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正确的观念
(2)以英雄为榜样,从文艺作品中吸收营养
(3)改造学生不良的气质特征
(4)严格管理教育,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5)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69、人的意志品质与气质特征有较大关系,因为高级神经的活动类型及其特点对意志品质起着物质基础的作用。
(如:
反应性、兴奋性、敏感性、平衡性、可塑性)
70、粘液质的学生,应加强果断性和灵活性的锻炼;
胆汁质的学生,应加强自制力的培养,同时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忍耐、沉着、克制的心理品质,改造鲁莽冒失的性格特征。
第五章中学生个性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个性的发展
71、现代心理学一般把个性定义为:
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72、个性的特点:
(1)个性的倾向性
(2)个性的复杂性
(3)个性的独特性和共性
(4)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5)个性的完整性
(6)个性的积极性
73、个性心理结构主要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性。
74、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
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它们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
75、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它是个性结构中比较稳定的成分,主要包括:
能力、气质和性格。
76、初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
总体来讲有两点,一是不平衡性;二是极端性或偏执性。
(1)自我意识高涨
(2)反抗心理
(3)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
(4)人际交往上的新特点
(5)初中生的消极心境
初中生所喜爱的教师一般是:
知识渊博、授课水平高、热情和蔼、关系学生的成长、有朝气等
第二节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77、自我意识的定义:
是指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78、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
(1)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
(2)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
(3)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79、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特征。
80、自我意识,是具有多纬度、多层次的复杂的心理系统。
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的结构包括知、情、意三方面,即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
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又可分为: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81、自我意识的特点:
(1)意识性
(2)社会性(是本质属性)
(3)能动性
(4)同一性
(5)独特性
82、中学时期学生的身体得到了飞速发展,心理也在不断地发展并趋向成熟,其中自我意识的发展尤其突出。
83、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成人感
(2)自我评价能力(3)重视对自制力等意志品质的培养
84、自我意识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个体不仅能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接受纪律的约束。
第三节中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85、价值观:
是指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容尺度。
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
86、价值观包括:
(1)价值目标(价值观的核心)
(2)价值手段
(3)价值评价(对个体实现目标起推动和阻碍作用)
87、中学生的价值观,是中学生对价值和价值关系的理解和追求,是影响中学生决定行为目标、选择行为方式以及解释行为结果意义的核心因素,是现代学校学生文化建设的根本和突破口。
88、当代中学生的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并呈现如下特点:
(1)价值主体的转变——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兼顾
(2)价值选择的矛盾——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并存
(3)价值取向的转型——由人伦关系走向功利、效率关系
(4)人格价值的冲突——观念意识的与行为的不一致
89、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1)增强爱国意识,提高振兴民族的责任感
(2)正确认识“金钱、地位和价值”“学历、知识和价值”的关系
(3)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潜在创造力
90、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
学习掌握知识,培养各种创造性的能力,增强自己的创造能力,为走向社会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打下基础。
91、中学生真正的价值是,以潜在和积累方式存在,还没有表现为对社会的贡献。
第四节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92、创新教育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主要途径。
93、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94、创造力,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活动所必须的心理品质。
95、创造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有:
知识、智能、有良个性品质。
96、创造力的行为表现三个特征:
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
97、左脑擅长于语言信息加工和抽象逻辑思维,具有有序性、延续性、分析性的特征;右脑擅长于表象信息加工和发散思维,具有无序性、跳跃性、直觉性特征。
98、教育思想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灵魂。
素质教育,是全脑教育。
99、怎样培养中学生的创造力:
(1)教育思想现代化,转变观念,打破常规,培养创造力
(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
(3)创设适合的环境
(4)让学生在学习中插上想象的翅膀
(5)创设有助于提高创造性的问题情境
(6)设计发散思维教学类型
(7)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8)开展“第二渠道”教学
(9)教会学生创造性的思考方法和学习方法
(10)考试模式综合化
(11)评价激励标准科学化
100、20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家苏蒂尔提出了“仿生学”,从此成了一门用于研究发明创造的学问。
101、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
目前学校采用较多的是聚合思维教学。
102、著名教育家韩凤珍说过,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
103、学生的创造力是一朵娇嫩的花,赞扬使它怒放,批评则可能使它未开先凋。
第五节中学生智能的培养
104、自然界四大奥秘:
(1)智能的发生与物质的本质
(2)宇宙的起源(3)生命的本质
105、智能定义说:
(1)思维理论
(2)知识阀值理论(3)进化理论
106、智能,指知识与智力的总和。
107、智力是指,能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认识活动的各种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
智力一般由:
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5个基本因素组成。
108、智能的构成因素说:
(1)双因素说(英国斯皮尔曼提出)
(2)群因素说(美国赛斯顿提出)
(3)三维结构说(美国吉尔福特提出)他认为,智力包括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结果。
109、中学生智能发展的一般特征
(1)可以通过假设进行思维
(2)思维有了预见性
(3)思维的形式化倾向
(4)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明显增强
(5)思维能够跳出旧的模式
110、培养中学生的智能,我们应该从环境方面入手。
对中学生而言,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两方面。
111、思维品质,是指在个体的思维活动中智力特征的表现。
五种思维品质包括:
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批评性、思维的敏捷性。
112、数学能力和语文能力是中小学生智能的基础。
数学能力结构主要由三种数学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五种思维品质组成。
113、语文能力结构主要由:
听、说、读、写与五种思维品质组成。
114、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
朗读、默读、阅读中逻辑思维能力等的培养。
115、写作能力的培养方法:
就是对语言关、内容关和选择关的培养。
116、工具性强化训练法,是由费厄斯坦提出的,他的工具可分为三大类:
非语言的个别实施的工具、师生间有语言的交流的工具、由学生自己理解完成的工具。
第六节中学生品德的发展与培养
117、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118、品德是由多种心理成分共同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其中共同成分可归纳为: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其中,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居于核心地位。
119、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方式是道德品质中的两个最主要的构成部分。
120、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121、研究表明,13——15岁是初犯品行不良行为或劣迹行为的高发期,15——18岁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峰期。
第六章中学生的学习心理
122、影响中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总的来说有四方面:
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环境因素、教师指导。
123、非智力因素,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过程起直接制约的心理因素。
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
第一节中学生学习动机培养
124、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是学习过程的核心。
125、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特定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126、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127、奥苏泊尔指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方面: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128、影响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主要有:
(1)兴趣
(2)成就动机
(3)归因
(4)交往动机
129、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提出过,成就动机模式:
T=M·P·I,其中T指人的行为趋势,M指行动者的主观愿望,P指行动者对成功的期望值,I是成功的可能性。
130、1972年,心理学家威纳提出“归因”理论,其理论依据是“控制源”理论。
所谓归因,指从行为的结果来推究原因的方式。
131、怎样激发中学生学习的动机?
(1)坚持内部动机作用为主,外部动机作用为辅
(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4)正确运用竞赛、考试与评比
(5)注意内外动机的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6)注意个别差异
132、创设情境问题,就是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