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论语选读》精品学案克己复礼学生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01400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论语选读》精品学案克己复礼学生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论语选读》精品学案克己复礼学生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论语选读》精品学案克己复礼学生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论语选读》精品学案克己复礼学生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论语选读》精品学案克己复礼学生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论语选读》精品学案克己复礼学生版.docx

《高中《论语选读》精品学案克己复礼学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论语选读》精品学案克己复礼学生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论语选读》精品学案克己复礼学生版.docx

高中《论语选读》精品学案克己复礼学生版

二、克己复礼

班级:

学号:

姓名:

㈠梳理积累

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1.周监于二代()

2.五世希不失矣()

3.则民无所错手足()

4.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5.女安,则为之()

6.盖阙如也()

实词(词类活用,解释加点的词语)

1.觚不觚()

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衣夫锦()

4.食旨不甘()

5.请事斯语矣()

6.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实词(解释加点的词语)

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

2.非礼勿视()

3.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4.郁郁乎文哉()

5.甚矣,吾衰!

()

6.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

7.名不正,则言不顺()

8.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9.有酒食,先生馔()

10.钻燧取火,期可已矣()

1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

12.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

13.陪臣执国命()

14.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15.有事,弟子服其劳()

16.有酒食,先生馔()

17.曾是以为孝乎()

虚词(指出词性,说明用法或解说意义)

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

2.郁郁乎文哉()

3.名不正,则言不顺()

4.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5.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6.信如君不君(诚然,表假设)()

7.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8.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9.予之不仁也!

()

10.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11.人而不仁,如礼何?

()

特殊句式(写出句式名称)

1.克己复礼为仁()

2.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3.八佾舞于庭()

4.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5.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6.甚矣,吾衰也。

()

7.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

8.有是哉,子之迂也。

()

9.野哉,由也。

()

10.子将奚先()

11.未之有也()

12.曾是以为孝乎()

㈡温故知新

一、选择题。

(每题3分,共24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周监于二代B.则民无所错手足

C.旧谷既没D.盖阙如也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郁郁乎文哉文:

文采B.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鲜:

C.有酒食,先生馔馔:

吃喝D.钻燧改火,期可已矣期:

一周年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一日克己复礼B.曾是以为孝乎

C.有事,弟子服其劳D.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郁郁乎文哉

B.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夫晋,何厌之有

C.名不正,则言不顺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D.人而不仁,如礼何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5.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三项的一项是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B.女安,则为之

C.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D.觚不觚,觚哉!

觚哉

【】6.下列各句,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克己复礼为仁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B.八佾舞于庭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C.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有是哉,子之迂也

D.曾是以为孝乎甚矣,吾衰也

【】7.下列对课文语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子曰:

“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孔子晚年感叹不复梦见周文王,即表明对周文王的深切怀念,又表明对自己的政治理想的彻底放弃,连做梦也不再想到传承周代文化。

B.子曰:

“觚不觚,觚哉!

觚哉!

“觚”是一种礼器,作为礼器就有一定的规制,如果失去了规制,“觚”也就不成其觚了。

孔子以此为喻,说明治理国家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准则。

C.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为人子、为人弟的年轻人做事在前,有“勤”;享受在后,有“恭”,这不能算作真正的“孝”。

只有做到“养”且“敬”,才算作真正的“孝”。

D.子曰: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礼乐的本质不在于玉帛(行礼的物品)和钟鼓(奏乐的器具),即行礼、奏乐的具体行动,而在于移风易俗、教化民众的社会规范作用。

8.补充下面的名句。

(3分)

⑴为政以德,,。

⑵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⑶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二、将下列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子曰: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3.14)

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3.3)

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⑵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

宰我问:

“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

“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

“安。

“女安,则为之!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

子曰:

“予之不仁也!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17.21)

⑴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⑵有人把宰我和孔子的这场争论成为“旷世争论”,这场争论给你怎样的思考?

(2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

子路曰: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

“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

“有是哉,子之迂也!

奚其正?

”子曰:

“野哉,由也!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

⑴用一个成语概括孔子的“政论”观。

(1分)

⑵话语交际的成功取决于问答对应。

仔细研读本章,我们发现孔子的回答对子路的提问来说既有“问答对应”,也有“答非所问”,你如何理解孔子的“答非所问”?

(3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1)

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1.2)

结合上面的文字,简要分析孔子思想中“礼与仁”的关系。

(4分)

六、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

叔孙通就其仪号。

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

高帝患之。

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

“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乃令群臣习肄,会十月。

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

……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

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

至礼毕,复置法酒。

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

觞九行,谒者言“罢酒”。

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

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

于是高帝曰:

“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

——节选自《史记·叔孙通列传》

⑴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2分)

⑵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

(1分)

⑶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

(2分)

 

㈢我看孔子

【基本要求】

1.孔子认为: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与现代教育主张张扬和尊重个性有什么矛盾?

请联系社会实际,谈谈看法,不少于300字。

【发展要求】

2.请同学们结合本章内容,围绕孔子的“政论”观,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要求说明】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任选一题完成。

300字

500字

㈣参考资料

◆《克己复礼》教学指导意见

【教学目标】

1.理解“礼”和“仁”的含义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

3.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1.背诵12.1、3.1、l6.2、13.3章。

2.掌握“敏”、“希”、“阙如”、“奚”、“鲜”、“期”在文中的意义,理解“归”、“目”、“事”、“诸”、“弟”、“女”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3.理解下列短语并能够默写:

克己复礼;郁郁乎文哉;八佾;是可忍孰不可忍;天下有道;名正言顺;犯上作乱。

4.熟读课文,品味文段的语体和语气,关注特殊句式的表达作用。

5.明确每一章的基本观点。

发展要求

1.明确礼与仁、礼与孝的关系。

2.了解孔子所提出的克己复礼、所主张的君臣关系与宋儒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主张的联系与区别。

说明

有些句译可参阅杨伯峻的《论语译注》。

每一章的基本观点可以尝试用简短的词句加以概括。

【教学建议】

对3.1章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一句,杨伯峻和南怀瑾都认为应理解成“这样都可以狠心做出来,那么什么事情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教师可参阅《论语译注》、《论语别裁》。

16.2章的“十世”、“五世”、“三世”具体例证可参阅杨伯峻《论语译注》的考证。

l3.3章中“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的翻译应该加上“你怎么能乱说呢”,语意方能完整。

“正名”是一个重要概念,古来说法歧出,教师可适当参阅各种说法。

1.2章的“弟”应该讲作“悌”,指的是弟弟对兄长的正确态度。

2.8章的“色难”也是一个重要短语,历代有不同的说法,不同理解关系到对该章基本观点的理解,建议参阅杨伯峻《论语译注》的说法。

《论语》中的礼是个人的礼,也是社会秩序的礼。

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人与人之间会有矛盾,礼就在其中起调和的作用,与法律互补,其作用甚至比法律更大,所以孔子说: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他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他说: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孔子的政治偶像是制定周礼的周公:

“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其要恢复的自然是周礼。

周礼的核心内容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

所以孔子强调“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孝敬父母还是小孝,大孝者为孝于天下,看天下的老百姓如自己的父母一样,到了这一步也就可以叫做忠了,所以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

孔子所处的年代,虽然周天子尚在,但礼乐已崩坏,政权已下移,已到了“陪臣执国命”的地步。

当时的社会现实(实)已不符合西周的制度(名)。

孔子认为这些“实”的变化是不应该的。

他要用“名”(周礼的规定)去纠正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的“实”。

社会的混乱是由“名”、“实”混乱引起的。

解决“名”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解决治国之指导思想的问题,所以“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该课每一章大致可以归纳出基本观点,譬如12.1章的“克己”,3.14章的“崇古”,3.1章的“秩序”,16.2章的“道”,l3.3章的“正名”,1.2章和2.8章的“孝悌”,17.21章的“报恩”,3.3章的“仁”等观点。

对该课的主题阐发,应该在学生对每一章的基本观点有所领悟的基础上进行。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一、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联系相关材料,对材料进行综合思考。

课文最后两章说明,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这个内核就是仁。

另一方面,孔子又认为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12.1章)。

1.2章用孝弟把仁和礼统一起来,所谓孝弟,就是尊尊亲亲,是在宗法制度下的亲情,又反过来为巩固宗法制度服务。

这样,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2.8章,l7.21章);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之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二、此题意在使学生注意区别原始的孔子和后世改造过的孔子。

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

孔子在他处曾说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3.19章)的话。

所以,在孔子看来,臣不臣、子不子的现象固然不能允许,君不君、父不父也同样应该反对。

当然,孔子从维护周礼着眼,强调的是臣下和子女的义务一面。

后世的“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则把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

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

三、此题意在使学生了解倒装句的特点,体会《论语》的口语化风格,并通过句式特点的探究把握语言蕴涵的思想情感。

倒装句改变常规语序,语义上突出前置部分。

在“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两句中,突出的是程度之“甚”和时间之“久”,反映出孔子在年老体衰和四处碰壁后的悲凉心情,也体现了孔子的感叹之深,反映出孔子对西周政治的梦寐以求、无限思慕。

倒装句在口语中使用的远较书面语为多,《论语》中大量倒装句的使用,反映了该书的口语化特点。

四、此题意在锻炼学生对文意的概括能力和文言阅读能力。

第一段,从社会作用的角度讲礼。

认为礼的作用在于调节社会财富分配的矛盾,既能“养人之欲”,又能维持等级差别(“贵贱有等,长幼有差”)。

第二段,从人兽区别的角度讲礼。

认为二者的本质区别不在于语言而在于礼,礼是人与禽兽相区别的标志。

第三段,从处理人我关系的角度讲礼。

认为礼的特点是自卑以尊人,礼可使人尊重他人而约束自己。

五、此题意在使学生巩固词类活用知识。

“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中,各句最后的“君、臣、父、子”用作动词,是一般的动词用法,意思是像个XX,按照XX的样子或要求去做。

“亲其亲”“子其子”“父其父”“君其君”作动词的是各句最前面的字,是所谓意动用法,把后面的宾语视作XX,当作XX来对待。

另外,“子焉”“臣焉”中的“子”和“臣”也用作动词,也是一般动词用法,但意思与“子不子”“臣不臣”的“子”和“臣”不同,是做儿子、做臣子的意思。

◆【相关链接】

《礼教思想之变本加厉》(《<论语>选读》第11页)

 

《克己复礼》练习参考答案

㈡温故知新

一、

1.C(“监”通“鉴”,借鉴;“错”通“措”,放置;“阙”通“缺”,空缺,表不发表意见。

2.A(文:

完美)

3.D(一日:

一旦;以为:

把……当做;弟子:

为人子、为人弟的年轻人;刑罚:

刑指肉刑、死刑;罚指以金钱赎罪。

后泛指依照法律对违法者实行的强制处分。

4.C(乎:

语气词,“乎”和“哉”连用,表反问语气/形容词词尾

之:

代词,前置宾语/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则:

连词,那么

而:

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承接,就)

5.B(安:

意动用法,其余名作动)

6.D(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A判断句,B状语后置句,C主谓倒装句)

7.A(此章是孔子感叹自己年事已高,但大道却仍未能施行。

所谓“梦见周公”,未必是真的说梦,而是推行大道的隐语。

“周公”一般认为是“姬旦”,不是“周文王”。

8.⑴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⑵民免而无耻有耻且格

⑶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二、⑴周代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两代,那么丰富多彩,真实完美啊!

我依从周代的。

⑵人如果不仁爱,怎样对待礼呢?

人如果不仁爱,怎样对待乐呢?

三、⑴陈谷已经吃完,新谷已经登场,钻火改用木料经过了一个轮回,满一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