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说影响下的至文论三言中人物形象的童性光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0023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童心说影响下的至文论三言中人物形象的童性光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童心说影响下的至文论三言中人物形象的童性光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童心说影响下的至文论三言中人物形象的童性光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童心说影响下的至文论三言中人物形象的童性光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童心说影响下的至文论三言中人物形象的童性光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童心说影响下的至文论三言中人物形象的童性光辉.docx

《童心说影响下的至文论三言中人物形象的童性光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童心说影响下的至文论三言中人物形象的童性光辉.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童心说影响下的至文论三言中人物形象的童性光辉.docx

童心说影响下的至文论三言中人物形象的童性光辉

“童心说”影响下的“至文”——论三言中人物形象的“童”性光辉

“三言”在文学界算得上是为人耳熟能详的白话短篇小说的开山之作。

丰富的内容、强烈的故事性、传奇的色彩、精细的语言、巧妙的结构……令无数的儒雅文人爱不释手,华星秋月般的光辉同时照亮了一片文学的新天地。

自“三言”问世,对其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且从未间断,虽然“三言”中不免存在一些糟粕致使对它的评价褒贬参半,但真正的金子是经得住火炼的,直到今天“三言”的光芒并未因为时间的涤荡而在文学的历史中消散,反而成为世人争相阅读的经典,这足以说明“三言”有其存在的价值。

好的作品离不开好的理论支撑。

大部分学者认为“三言”是受到冯梦龙“情教观”的影响,但以“‘情教’教诲众生”为出发点考察作品较易陷入一种“说教”的模式,而文学作品本身不应以说教为目的,这样显得太过陈腐老套,未免泯灭了“三言”应有的价值。

因此,笔者想要另辟蹊径,探寻“童心说”是否对“三言”产生影响,进而探寻“三言”中人物形象的“童”性光辉。

一、“童心说”的主要内容及对冯梦龙的影响

1.“童心说”的主要内容

“童心说”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1527—1602)《焚书》卷三中的一篇散文,其所要阐释的思想是主张人应该有一颗“童心”,何为“童心”?

“夫童心者,真心也”[1],“童心”是人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童”心是由人的自然之性生发出来不受闻见道理、世俗尘垢沾染的“空净”之心,不读书时,童心固在,学识渊博诚然应不失却童心,“童心”是率真表达自己所见所想;“最初一念”则包含着李贽对人的“私”心(喜欢美丽的容貌、仰慕渊博的学识……)和欲望的倡导,李贽认为天下好的文章即至文都是作者本然情感和人生欲望的真实流露,“童心”是对人生欲望的合理宣扬。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西厢曲》《水浒传》皆古今至文”[1],因此“童心说”是“情”对“礼”的反抗。

2.“童心说”对冯梦龙的影响

李贽的这一思想在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产生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并且对后世文人创作及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冯梦龙酷嗜李贽学问并敬重李贽人格。

万历三十年李贽在监狱中割喉自尽,产生了“一死而书益传,名益重”[2]的现象,甚至当时士人“全不读《四书》本经,而李氏《藏书》、《焚书》,人挟一册,以为奇货”[3],而对新思想,新事物非常敏感的冯梦龙在大量阅读李贽文学作品的同时也虔诚的接受了他的思想,并且在《樗斋漫录》中提到“酷嗜李氏之学,奉为蓍蔡”[4]。

冯梦龙常称其为“圣主”,他在《古今谭概》颜甲部“天后时三疏”说:

“天后作事,往往有大快人意者,宜称卓老为圣主也”[5]。

“童心说”成为“情教观”的重要理论支撑,并被用来指导“三言”的整理和创作。

冯梦龙“接受了他的‘童心说’,并将这种思想深深的融入到自己的文学思想之中,成为其情教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李贽在“童心说”中“主张文学必须书写真实情感的文学观念为冯梦龙所接受并反映在自己的文学理论中”[6]。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冯梦龙的文学理论“情教观”受到了李贽“童心说”的影响,“三言”的整理创作不可避免地受到“童心说”的影响,韩春平在其论文《论阳明心学对明代通俗小说价值观的双重影响》中也指出冯梦龙受李贽“最初一念”的“私心”影响最大,其改编创作的“三言”以小市民为代表形象,大胆表达了人的合理欲求[7]。

因此可以看出“童心说”影响了冯梦龙的文学理论(包括“情教观”),并影响了《三言》的整理和创作。

二.“三言”对人生欲望的合理宣扬

元代恢复科举制度将朱熹注释的“四书五经”作为科举考试命题范围,到明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明代实行“八股文”要求考生严格按照“四书五经”答题,过于死板,同时“程朱理学”盛行,“存天理灭人欲”被统治阶级作为一种口号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如此死板的政策下文学却异常“开放”,这可以理解为在封建统治极度扭曲下人性本真的爆发,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人饿了想吃饭,困了想睡觉,看见容貌美丽的女子会动心,看到财物想占有等等都出于人“最初一念”之中,人性本身就包含着“私”的方面,只要处于合理的范围内(不伤天害理,不危机他人利益)就是值得宣扬的。

2.1色非刮骨钢刀

古人一提到“色”,便哗然色变,认为它伤天害理,有损儒家纲常伦理,有悖道德规范,是天地间第一大祸害,于是人们说“色是刮骨钢刀”……试问如果当初不是为着“色”字,哪来诸般美满姻缘,哪来“洞房花烛夜”这一人生美事?

难道圣人就不娶妻?

古代帝王将相哪个没有三妻四妾,我认为只要不犯“贪”字便可。

《卖油郎独占花魁》中卖油郎秦重初次遇见王美娘,便为其秀色倾倒“观之,此女容颜娇丽,体态轻盈,目所未睹,准准的呆了半响,身子都酥麻了”[8]秦小官难以忘怀,自忖“若得这等美人搂抱睡一夜,死也甘心”[9],这不得不说是请小官好色,但这“色”却入情入理,是人正常的欲求,而事实证明秦小官也确实没因为“色”而误入歧途,反而显示出翩翩君子之范。

秦重起早贪黑积攒了一年多银子想去和美娘共度良宵,岂料那晚美娘喝醉后不省人事,而秦小官也没有强人所难,整晚都在为美娘端茶送水,还用自己新买的衣服为美娘兜其呕吐之秽物,一晚不曾合眼。

可秦重非但没有后悔反而感到心满意足,可见他并非好色之徒,实是品行忠厚的好人,非一般“嫖客”所能比。

此后秦重不愿轻易娶妻,心里只惦记美娘,最后终于感动了美娘和她做了一对神仙眷侣。

《吴衙内临舟赴约》中吴衙内在船上瞧见贺秀娥,不觉魂飘神荡;秀娥见吴衙内转盼生姿、一表人才,不觉动了私心。

继而二人私定终身,最终成就伉俪深情。

诸如此般都因一个“色”字开端,可谓情自“色”起;最终留下一段佳话,可谓爱自“色”生。

《金明池吴清逢爱爱》中卢爱爱在自家酒肆中遇见吴清三个子弟,不觉动了春心,以至死后还念念不忘,情系于魂魄,和吴清作了一对生死夫妻。

爱爱得偿前愿后,助吴清成就了一段姻缘,二人各得所终,也算是对“色”的赞扬与肯定。

此外还有《黄秀才檄灵玉马坠》,黄生爱慕玉娥容貌,“两只眼觑定窗棂,真个是目不转睛”[10],而玉娥也为黄生的才貌所摄服,自思愿与此生得谐伉俪。

这二人也为“色”所动成就百年好合。

这都是人性中不可避免的,但只要秉着一颗“真心”“诚心”就是值得提倡的。

2.2财非惹祸根苗

提到“清官”一词,人们便会自然而然的想到公正无私、两袖清风等词,对应的便会出现一个身形清癯,双目炯炯有神的形象,而往往忽略了“清官”也是凡人,也有私欲。

财是一个人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我认为只要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分一杯羹也无不可。

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腾大尹鬼断家私》中的滕大尹却为梅氏挣得其应得到的巨额遗产,使孤儿寡母不至于流落街头,实能称得上是为民做主的清官。

而腾大尹谎称倪老先生赠他一坛金子,落下自己受用,没有损害到梅氏的利益,这样一个形象更接近于真实的人,是合情合理的。

《小夫人金钱赠年少》中小夫人看上了管家张胜,死后仍念念不忘,将一串一百单八颗西珠数珠赠与张胜,要张胜收留,张胜情动便和母亲商量答应了,后来将珠子变卖挣起一个胭脂绒线铺,所谓“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如果遵从封建道德规范,那么张胜不应该收取这不义之财,但爱财却是人的合理欲望。

钱财是人得以生存所必须的,钱财本身并没有“义”或“不义”的特性,也没有庸俗或高雅之分,就要看拥有钱财的人怎样使用罢了。

“三言”中还有嗜好炼金术的爱财之士,这也是人爱财的欲望的体现。

2.3一女可适二夫

班昭在《女诫》中提到“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故曰夫者天也”[11]明确指出女子要从一而终,不可他适。

这种观念完全无视人的合理欲求,假如夫妻离异(女子被休)或丈夫去世,便要妻子终身守节,但男子却可以妻妾成群,不顾及妻子的感受。

“三言”中塑造了些改嫁他适的女子,真切的反应出人的合理欲望。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的王三巧因丈夫蒋兴哥出外经商被薛婆引诱与陈大郎偷情,被丈夫得知,将其休了。

有吴杰进士路过襄阳欲求一美妾,便娶了三巧。

陈大郎病故,其妻平氏流落他乡,经媒婆介绍嫁与蒋兴哥,兴哥并未因为平氏是二婚而嫌弃她,反而见平氏“举止端庄,甚是敬重”[12]。

一个是夫妻离异,一个是丈夫去世,都是合乎情理的。

后来蒋兴哥犯了官司,县主却正是吴杰,得三巧求情免一难,二人相见抱头痛哭,吴杰感其夫妻鹣鲽情深,令二人完聚。

本来二人感情深厚,兴哥迫于无奈将三巧休了,却始终没能忘却三巧,二人得以再续前缘。

单说王三巧,与陈大郎有情,后又嫁与吴杰,共侍奉过三个男人,在封建社会实称得上是“淫佚”之辈,但兴哥心中对她深情不渝,最后完全不在乎封建礼教的种种腐朽的条文,确是人间的真情演绎。

再说《蔡瑞虹忍辱报仇》中的瑞虹一家不幸遭到强盗打劫,瑞虹父母皆被杀害,因其相貌美丽故强盗留下她的性命,却因此失去贞洁。

后来瑞虹得卞福相救,卞福见瑞虹颇有姿色便假意答应为她报仇,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瑞虹给卞福做了小妾,却受到卞福之妻的嫉妒,被卖到青楼。

瑞虹实是泥淖中的一朵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坚决不接客,又被老鸨卖给胡悦作了小妾,怎奈胡悦不争气将家私罄尽,逼迫瑞虹替他赚取钱财。

直到瑞虹见到朱源之后,将前因后果一一告知,得到朱源的同情,二人设计将胡悦绳之以法。

朱源娶了瑞虹之后,二人“相敬相爱,如鱼得水”[13]。

如果遵照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瑞虹被卖也只好忍气吞声;被胡悦逼迫也只得遵从,实是因为瑞虹自始至终都没有得到真爱,而瑞虹又始终保持着内心的那份纯真,最终与朱源得谐伉俪,也是金诚所致金石为开。

经历了几次不幸的婚姻之后,终于得到了一份真情。

看来“从一而终”不一定就能为女子带来幸福。

而在《张孝基陈留认舅》中过善因见自己儿子过迁嗜赌成性竟将田产变卖,便劝儿媳妇方氏另选良配不可耽误终生“逆子不肖,致令爱失其所天,老汉心实不安。

但耽误在此,终为不了。

老汉已写一执照于此,付与令爱。

老汉亡后,烦亲家引回,另选良配”[14],尽管方氏志坚没有他嫁,但却进一步肯定了女子改嫁他适的合理性,一个好的归宿是每一个女子的夙愿,这也是人的正常欲望的表现。

为了追求婚姻的幸福,只有冲破封建社会的繁文缛节,才能找到心灵得以释放的原野。

三.柔情,真情,痴情的男儿不让巾帼

3.1重才貌,轻出身

女人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地位是卑微的,而奴婢更是被视为“贱民”中最低等的,《唐解元一笑姻缘》中唐伯虎于舟中瞥见一“青衣小鬟,眉目秀艳,体态绰约……”令解元不禁“神荡魂摇”[15],而后唐伯虎为再见小寰(秋香)化名为华安投身到华学士府为公子伴读,颇得学士赏识,学士为解元娶妇,解元则真情不渝,从中挑选了秋香,后来双双潜走,得谐百年姻缘。

明代关于婚嫁的法律条文沿袭了唐宋的婚嫁制度,在唐代,法律明文规定“人各有偶,色类须同,良贱既殊,何以配合”[16],良贱不得通婚,限制极严,一律要“当色为婚”“当色相养”,即奴婢只能在奴仆阶层中婚配,“贱民”不得配与“良人”,在《大明律集解附例》中也提到“门户相对”“良贱相配”要受到法律制约。

而才高八斗,学富五车,风流倜傥的唐伯虎自会有众多的名门女子相随,而他却对丫鬟秋香一见倾心,难以释怀,并对秋香甚是赏识,称赞她“女子家能于流俗中识名士,诚红佛、绿绮之流也!

”[17]可见唐解元对秋香实是出于一片赤诚故而对律令、世俗偏见置若罔闻,最终二人做了一对快活的比翼鸟,在等级观念强烈的封建盛世天空中自由翱翔。

“贞洁”更是男人衡量一个女人的重要指标,任哪一个男人都喜爱含苞待放的花朵而不愿在残花败柳前逗留。

纵使各色子弟常在烟花巷中行走,说尽各种花言巧语,使尽诸般伎俩手段,也不过是为了满足一时的情欲,难得会有知心人儿。

单说《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的秦重秦小官钟情于才貌双全的妓女王美娘(莘瑶琴)而做出一番痴情事来。

王美娘“自小生得清秀,更且资性聪明”,七岁上“日通千言”,十岁时便能“吟诗作赋”,到十二岁“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若提起女工“飞针走线,出人意表”[18]。

秦重偶然一瞥芳颜,不能自持,积攒了一年多的卖油钱想同美娘共度良宵,不料半夜美娘醉酒欲呕,秦小官用自己道袍接住,伺候美娘漱口,一夜不曾效襄王瑶姬。

自从见了花魁娘子之后,秦重便放心不下。

后来美娘落难,巧遇秦重救拨,直到此时美娘亦觉秦小官是个“至诚君子”,意欲委身相嫁,秦小官则始终眷恋着美娘对曰“将天比地,求之不得”,最终夫妻偕老。

秦重不嫌美娘出身秦楼楚馆,为其才貌打动,从内心生出一朵真爱之花博得美人归,实是至情、痴情好男儿。

3.2富贵不忘糟糠妻

在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所以说男人在择偶方面有更多的选择权,而达官显贵更是妻妾成群,在这种法律制度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下,要让男人对一个女人始终如一是极其不易的,而女人却必须对男人忠诚,东汉著名文学家班昭曾著有一本被称为“万世女则之规”的家书《女诫》,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对女性行止的审视和规范,其中提到“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

“三言”中冯梦龙却塑造了一些夫妻被迫分离,而显贵后仍然“守身如玉”的真情男儿。

如《范鳅二双镜重圆》中的范鳅儿(范希周)与妻子顺哥生活和顺,“相敬如宾”,不料世事难预,南宋高宗绍兴二年夫妻迫于兵荒失散,范鳅儿因功升为广州指使。

到绍兴十二年,范鳅儿有军牒奉差到顺哥父亲吕公的衙门(顺哥在兵荒中与父亲走散后和范鳅儿结为夫妇),吕公暗中盘问“令孺人何姓?

是结发还是再娶?

”范鳅儿答道“曾相约:

苟存性命,夫不再娶,妇不再嫁……至今母子相依,止存一粗婢炊爨,未曾娶妻。

”[19]后来夫妻相见,再续前缘。

可见范鳅儿实乃真情如一的典范,无疑是对封建伦理规范的反抗与讽刺。

还有一种男子被弃,待得富贵后,却不另娶,不计前嫌,仍然与前妻相聚,团圆完聚。

《宋小官团圆旧毡笠》中的宋金便是这一等真情好男儿。

宋金得刘翁收留,在刘翁船上相帮。

刘翁见宋小官“辛勤做活,并不偷懒,兼之写算精通,凡客货在船,都是他记账,分毫不爽”[20]遂将女儿宜春相配招为女婿,夫妻恩爱。

不幸宋小官因女儿去世患疾,岳父见他不能干活便找机会将宋金丢下船。

后来宋金交泰,挣得万金家产。

但他却没有另娶,而是前去寻找宜春,夫妻团圆。

《黄秀才徼灵玉马坠》中黄生金榜题名“长安贵戚,闻黄生尚未娶妻,多央媒说合,求他为婿。

黄生心念玉娥,有盟言在前,只是推脱不允[21]”

这样富贵不忘糟糠的真情、痴情行为和女子相比实则有过之而无不及,是出于心灵深处对爱的呼唤,即使是在今天,这样的抉择也是可歌可泣的典范。

如斯感情如磐石一样,坚不可摧。

他们让我看到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真情演绎,真乃陈世美那一般薄情男儿的好榜样!

四.感性与理性并容,德与慧兼修的女性

4.1倾诉真情奇女子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圣人对子女婚嫁的规范,要经过父母的同意和婚介人的介绍方可成婚,如果“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踰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22],可见古代女子是没有选择自己幸福的权利的。

但在“三言”中冯梦龙却塑造了一系列大胆表露自己心声并自作主张以身相许的奇女子,确实让人大开眼界。

《吴衙内临舟赴约》中贺秀娘看到吴彦内一表人才不禁动了私心,想到“这衙内果然风流俊雅。

我若嫁得这等样丈夫,便心满意足了”,越看越喜,又想到“今番错过此人,后来总配个豪家富室,恐未必有此才貌兼全”[23]可见其追求幸福自由的渴望。

二人彼此有情以至梦中逾舟幽会,效仿杜丽娘和柳梦梅的风流雅事。

二人临舟相见,秀娘祭诗花笺纸,诗云:

花笺裁锦字,绣帕裹柔肠。

不负襄王梦,行云在此方。

[24]直抒爱慕之情,夜半相见。

后来东窗事发秀娘更是大胆在父母面前吐露自己心声“儿与吴衙内誓同生死,各不更改。

望母亲好言劝爹曲允”[25],如果用封建伦理道德来衡量秀娘的行为,是有违“妇德”中“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的要求的,但秀娥过门后“孝顺公姑,夫妻和顺,颇有贤名”[26],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不可不说是秀娥与封建论理道德反抗争取到了自己的幸福。

《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周胜仙在茶坊内见范二郎,彼此动情,圣仙心生一计,买了一杯糖水,刚呷一口,便把铜盂望空一丢,叫道“你却来暗算我!

你到我是吾谁?

……我是曹门里周大郎的女儿,我的小名叫做圣仙小娘子,年一十八岁,不曾吃人暗算。

你今却来算我!

我是不曾嫁的女孩儿”[27],这一番发作看似向卖糖水的责难,实则是圣仙暗通讯息与范二郎,见到自己喜欢的人,大胆的倾诉,全不顾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实是情之所至,出于本心。

4.2敢爱敢恨惹人怜

鲜花常遭风雨打,红颜多为薄情伤。

我们都曾为苏小小这一痴女子抱不平,总觉得她的身世太过凄婉;我们也曾为霍小玉的遭遇而义愤填膺,曾经缱绻爱河的柔情蜜意全部变成今日悔恨的血泪。

“三言”中有一等相爱时海枯石烂,被弃后毅然反抗的烈性女子,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杜十娘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一个人物形象,不是因为她的美貌亦不是因为她的才华而是她用自己柔弱的身躯以卵击石般撞向封建社会坚不可摧的男权堡垒。

杜十娘与少年公子李甲相遇,两情相悦,朝欢暮乐,终日相守,如夫妇一般。

十娘欲从良,无奈李甲生性散漫,手中拮据,于是十娘拿出一半赎金,就连李甲同乡李遇春也一改对妓女的偏见道“此妇真有心人也。

既系真情,不可相负”“十娘钟情所欢,不以贫窭宜心,此乃女中豪杰”[28]。

二人乘舟回乡,公子囊中羞涩,十娘有给李甲五十两银子,李甲亦感激万分,说道“此情此德,白头不敢忘也!

”但最终因畏惧父亲,听信孙富谗言,意欲将十娘转与孙富,如果按《礼记.丧服》中提到的“三从”中妻应遵从夫的内容,虽然二人未结婚,但已经私授终身,情同夫妇,十娘只得顺从李甲的要求。

当初二人相爱十娘倾其所有,如今李甲欲弃之于不顾,十娘清楚的认识到曾经的海枯石烂已经覆水难收,即使是落花有意随流水,可流水无情不恋花,这突兀的转变让十娘心底顿生恨意,这也是十娘对李甲情到深处不可收,尽管内心里仍然眷恋着李甲“自遇郎君,山盟海誓,白首不渝……谁知郎君相信不深,惑于浮议,中道见弃,负妾一片真心”[29],但为了表明自己对爱情的忠贞不二和“士可杀不可辱”的骨气终于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并将自己无以数计的珠宝倾于江心。

一代名姬就这样香销玉陨,带走的是对爱情的忠诚,留下的是令人敬佩的敢爱敢恨的靓影。

这样一个弱女子在“恶势力”的压迫下向江心一纵的瞬间便成就了她高尚的人格。

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品质固然可敬,但如果被弃的女子都去纵身一跳,未免是对封建世俗观念的无言妥协。

因此坚强的活下去并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才是惩罚“恶势力”的最有力的反抗。

《宿香亭张浩遇莺莺》中李氏莺莺于宿香亭中偶遇张浩,大胆向张浩倾诉自己爱慕之情“妾自幼年慕君清德,缘家有严亲,礼法所据,无因与君聚会……成两姓之好,无七处之玷,此妾之素心也”[30],这是莺莺情到浓处为了自己终生幸福而私授终身。

张浩亦迷恋莺莺才貌,二人没有机会见面,“浩当歌不语,对酒无欢,月下长吁,花间偷泪”待得到莺莺信笺又“不忍释手,感刻寸心,泪如雨下”足见二人鹣鲽情深,但张生却因惧怕父亲与孙氏议姻,当莺莺得知后并未寻死觅活而是告罪于父母,后诉诸于官府,直斥张生违背前约、始乱终弃,这也是莺莺情到深处发自本心,冲破封建世俗观念的藩篱,最终感动“世俗”才子佳人得结连理。

大胆表达自己的爱恨情仇使十娘和莺莺以及无数性情女子拥有了完整的人格并赢得世人的钦佩。

4.3才华横溢胜相如

晚明曹臣提到“女子无才便是德”[31],这句话对明代影响深远,东汉班昭在《女诫》中也提到“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32],即说女子不必太有才华,不可超越男人,还有“三从”、“三纲”[33]都被封建礼教用来禁锢女子思想、行为,以维护封建男权统治。

因此,在古代女子不能上学更不能进行科举考试,不知埋没了多少“闺中状元”。

冯梦龙摒却封建世俗观念,真实表达出自己所见所想,在“三言”中塑造了一些才华横溢的女子与饱学之士争辉。

《苏小妹三难新郎》中的苏小妹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父苏洵,兄苏轼、苏辙,皆是古今无二的才子,胸中藏有经天纬地之才,脑中蕴着博古通今之学。

这苏小妹却也十分颖悟,十岁便能为老泉续诗,令老泉感慨万分“可惜是个女子!

若是个男儿,可不又是制科中一个有名人物!

”[34],其夫秦观乃宋朝有名的词人,新婚之夜被小妹的对联难住,若不是得苏轼帮助,恐怕人生一大喜事便要成为一大憾事。

婚后二人夫唱妇随,甚是相投,常互相酬和。

宣仁皇后闻小妹之才,赠以绢帛饮馔索她题咏,每得一篇声播京都。

小妹先秦少游而亡,少游终身不复娶。

这样的才女足以和男子分庭抗礼。

《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的莘瑶琴七岁时便能日通千言,十岁便能吟诗作赋,十二岁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等等

女子有了才才有利于德的培养,自古才子配佳人,何为佳人?

德才貌兼具才称得上是佳人,东晋苏蕙为挽回自己的爱情写下著名的《璇玑图》,最终丈夫被感动回心转意,看来女子想要更好地“相夫”实该注重自身文学修养,而自古及今才华横溢的女子数不胜数,只是封建礼教不愿承认罢了。

4.4智谋双全赛诸葛

说道智谋,周武王时的军事姜尚“兴周八百年”,三国时的诸葛孔明能抓住司马懿生性多疑的特点大摆“空城计”,还能精通天文“草船借箭”,难道古今智谋双全的人全是男子吗?

不然,冯梦龙在“三言”中塑造了众多智谋过人的女子,让人大开眼界。

《赵春儿重旺曹家庄》中的妓女赵春儿从良于曹可成,怎奈可成生性散漫惯了,把家私挥霍尽了,春儿看见可成浪费私下埋藏千金,终日坐在上面绩麻,十五年间勤劳辛苦,布衣蔬食,待得山穷水尽,可成懊悔不及时再拿出来为他谋记前程,就是男子中也少有。

《张淑儿巧智脱杨生》中杨元礼羊入虎口,张淑儿见他风仪出众,绝非凡品,于是趁歹人外出想出一计救杨生脱险,“你快把绳子将我绑缚在柱子上,你自脱身前去”[35],淑儿运用自己的智谋助杨生逃脱,最终成就了自己一段美满姻缘。

女子中本不缺有智有谋者,只是碍于封建世俗观念而不被承认或视而不见,冯梦龙只是实事求是的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想,也是对女性的尊重和认可。

五、结论

本文的观点还有不足之处,该领域也有待更多有兴趣的人去研究。

理论对文学的指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想要对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及解读就避免不了要对指导作品的思想有所了解,“童心说”对文学的影响是深远的,鼓励我们更好地发挥写实主义的创作风格,不论何时都不应该丢弃人性的纯真、质朴及真善美,像《红楼梦》一样塑造人物时“人无完人”,从而让我们感到一种艺术的真实与深刻。

“三言”中还有大量值得歌颂的人物,也希望会有更多的人对“三言”进行解读,使“三言”的研究领域更加繁花似锦,为文学史填上一笔鲜艳的色彩。

注释:

【1】李贽.焚书[M]中华书局出版社.1974.卷三,童心说.

【2】李贽.续焚书[M].中华书局,1974.卷一,续刻李氏书序.

【3】朱国桢.涌幢小品[M].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李卓吾.

【4】许自昌.樗斋漫录[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5】冯梦龙.古今谭概[M].河北出版社.1985.颜甲部,卷十八,267页.

【6】马志英.冯梦龙的情教思想及在“三言”中的体现[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韩春平.论阳明心学对明代通俗小说价值观的双重影响[J].名作欣赏2008年02期.

【8】冯梦龙.醒世恒言[M].华夏出版社.2007.34页.

【9】冯梦龙.醒世恒言[M].华夏出版社.2007.35页.

【10】冯梦龙.醒世恒言[M].华夏出版社.2007.482页.

【11】班昭.女诫[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专心第五.

【12】冯梦龙.喻世明言[M].华夏出版社.2007.25页

【13】冯梦龙.醒世恒言[M].华夏出版社.2007.552页

【14】冯梦龙.醒世恒言[M].华夏出版社.2007.240页

【15】冯梦龙.警世通言[M].华夏出版社.2007.271页

【16】长孙无忌.唐律疏议[M].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卷十四,户婚,191条.

【17】冯梦龙.警世通言[M].华夏出版社.2007.275页.

【18】冯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