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律诗阅读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98543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言律诗阅读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七言律诗阅读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七言律诗阅读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七言律诗阅读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七言律诗阅读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言律诗阅读题.docx

《七言律诗阅读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言律诗阅读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言律诗阅读题.docx

七言律诗阅读题

七言律诗阅读题(11-20)(第421期)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秋尽

杜甫

 秋尽东行且未回①,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②。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注]①乾元二年杜甫入蜀投奔严武,后严武被召回京,杜甫送行后欲返少城时遇到叛乱,滞留梓州,作此诗。

②袁绍杯:

袁绍大宴宾客,宴会上郑玄受到袁绍礼遇。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诗是一首以抒怀为主题的七言律诗,作者感时自叹,感事抒情,诗中多用典故,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格调。

B.“秋尽东行且未回”一句交代了时间和作者行踪,“茅斋寄在少城隈”一句中“寄”字写出茅斋无人,自己身在家外的状态。

C.颔联中“陶潜菊”体现了作者渴望隐逸的心境和淡泊洒脱的品格,“袁绍杯”则表明自己被人重视,但却无用武之地。

D.颈联中“雪岭独看西日落”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雪岭看西天日落,与首句中“东行且未回”照应,使诗歌内容更加紧密。

E.用语委婉含蓄是此诗的一大特点,全诗没有直接抒怀,而是通过叙写经历和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手法巧妙,耐人寻味。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1.C E(C项“篱边老却陶潜菊”一句中“陶潜菊”即菊花,篱笆边的“菊花”老去,无人照料,既写出了自己离家在外的真实情景,又抒发了自己隐居心情不复存在的忧伤。

“陶潜菊”之典故有渴望隐逸之心境却无淡泊洒脱之品格。

E项本诗用语委婉含蓄,尾联则是直接抒情,表达了常年客居在外,期盼开怀的情感。

2.①思念家乡的愁苦。

诗歌前四句写秋景,暗示诗人身在家外,从“未回”、“寄”、“老却”等词反映出诗人思念家乡之情。

②怀才不遇的感叹。

作者借用“袁绍杯”的典故,感叹自己遇到了严武,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

③对亲友的怀念。

“剑门犹阻北人来”一句点明剑门关兵事阻断朋友回来,表达了作者对北去友人的怀念及亲友南来的期盼。

④只身漂泊的孤独(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

颈联写作者雪岭独看落日,剑门阻隔无法通行,流露出漂泊的孤独寂寞。

⑤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作者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以及对开怀喜悦心情的期盼。

(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送进士下第归南海①  

 曹邺

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

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②每年春草芳。

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③怨声长。

应无惆怅沧波远,十二玉楼④非我乡。

[注]①南海:

今广州佛山一代。

②上国:

指京城。

③蓝关、湘浦:

地名,均为朋友归南海必经之地。

④十二玉楼:

传说昆仑山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的处所,多指隐居之所。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写夕阳、红霞,点明了送别的时间,诗人挽着朋友的衣袖举杯相劝,这一联情景相生,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B.“行人莫叹碧云晚”是劝路上行人不要因为暮云而叹息,借此表达对朋友的惜别之情;同时翻出新意,使朋友体会到友谊的温情。

C.“每年春草芳”一语双关,表面上写京城年年会有明媚的春光,暗含了京城科举考试每年举行,中举的机会还有很多。

D.诗歌颈联对仗工整,承接上句“春草芳”,实写送别时的环境,雪过蓝关寒气减弱,虚写朋友南归会途经湘浦,意味深长。

E.“应无惆怅沧波远”一句,是说朋友远涉江河,应该没有惆怅之情,给读者以轻快之感,表达了丰富的情谊,别具一格。

2.这首诗表达了哪些丰富的情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BD(B项中“行人”当指友人,不能按字面理解“路上行人”。

D项中颈联都是虚写,想象朋友的行程所经之地。

2.①依依惜别之情。

送别朋友时回故乡时,揽君衣袂,依依不舍。

②鼓励劝勉友人。

颔联劝勉朋友中举的机会很多,不必为一次失败而消沉。

③关怀牵挂友人。

颈联遥想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衣着须注意;湘浦雁回,思念之情当会萌生。

④期冀、祝愿友人。

尾联希望友人不必在江海沧波之中惆怅留连,不要作出世隐居之想,应该积极入世进取。

(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初发夷陵①

陆游

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

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

俊鹘②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

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

[注]①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在度过八年的川陕生活之后,奉诏东归,往临安廷对。

此诗是他从夷陵(在今湖北宜昌)出发时所作。

②鹘:

一种鹰类的猛禽。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首诗的写法很像杜甫的《登高》,全篇着眼时空距离的展示,有咫尺万里的气势。

B.湍急的江流和一个接着一个的险滩,使人感到心惊胆破的危险,表明诗人已经走到了绝境之中。

C.“地辟天开”是耳目所不及的,却偏要说在“指顾”之中,又把延伸的空间扯远了。

D.俊鹘是“横飞”,大鱼是“腾出”,纵横交错自上而下,从大处落笔写得细致入微。

E.杜诗妙在将立意恢宏与笔触细腻等对立的审美范畴和谐统一,陆游诗深得此中三昧。

2.作者因何而“喜”?

全诗是怎样体现这一情感的?

请简要分析。

1.B C(B项中“失途穷”意为“失穷途”,指出峡之后路途坦荡。

C项延伸的空间是被拉近了,而不是“扯远了”。

2.第一问:

①过尽险滩,诗人顺风顺水,视界开阔、心胸开朗之喜。

②奉诏东归,诗人预感将身担大任,要有一番作为之喜。

第二问:

①全诗采用由远及近的写景视角,时空开合设计巧妙,借景抒情,以山平水远、苍茫开阔的景色来抒发胸中块垒。

②实写眼前之景却达到目力所不及的地方,于是引出“地辟天开”的想象中的境界,虚实结合构成一个壮阔宏伟的境界,以此来展现人生抱负。

③以比喻的手法极写画鼓雷动、浪涛拍岸的声响,动静结合,互相映衬,从“山平水远苍茫外”和“大鱼腾出欲凌空”,来表达难抑的喜悦之情。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午枕① 

王安石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②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愁。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③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侣伴,眼看兴废使人愁。

[注]①本诗写于宋神宗去世后,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

②吹箫:

《列仙传》载萧史偕弄玉吹箫跨凤飞升,这里泛指神仙道术。

③欹:

倾斜、歪向一边。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从首句“百年春梦”可以看出,诗人午后就枕,尽管睡眠时间不长,但梦中所历似已有百年。

B.首联第二句化用典故,感慨自己并没有神仙道术可长留梦境之中,侧面表现了对梦境的依恋。

C.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野草自然生长、鸣鸠相乳相酬的情景,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午睡梦醒后的视听印象。

D.“田蹊埋没开新径”一句与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颇含理趣。

E.“朱户欹斜见画楼”一句通过对朱户画楼的描写,对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出了委婉批评。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简析。

1.B E(B项应是直接表现了对梦境的依恋,侧面表现了对现实的失望。

E项“对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出了委婉批评”一说无中生有,此句意为诗人见朱户、画楼兴替,感到富贵荣利不足慕。

2.①新法被废的痛苦与惋惜。

首句“百年春梦去悠悠”既是写实,又喻指自己致力一生的变法惨遭废除,如梦消散,内心无比痛苦、惋惜。

尾句“眼看兴废使人愁”则直抒胸臆,新法废,旧法兴,令人愁闷。

②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感悟。

颔联和颈联描绘了野草有荣有枯,朱门坍塌、画楼崛起,自然有新陈代谢,人事有兴废更迭,这是万事万物必须要遵循的规律。

③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

尾句“欲把一杯无伴侣”,写诗人想偕侣畅饮共叙,却无人陪伴的孤寂之情。

(每答出一点给2分,要求每条理解至少有一处具体诗句分析。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十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送杨君之任永康

 欧阳修

剑峰云栈未尝行,图画曾看已可惊。

险若登天悬鸟道,下临无地泻江声。

折腰莫以微官耻,为政须通异俗情。

况子多才兼美行,荐章期即达承明①。

[注]①承明:

古代天子、诸侯的正厅,此处代指皇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题目内涵颇丰,“送”点明事件,“永康”杨君所往之地,“任”暗示其身份。

B.首联表明杨君不曾到过永康,看到去永康道路的图画就吃惊,暗示其有畏难之意。

C.“折腰”暗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然该句是劝慰杨君不要学陶渊明。

D.“为政”句嘱咐杨君要深入了解当地风俗民情,因地制宜,多为当地百姓造福。

E.尾联表达了对杨君才能品行的肯定,并告诉他,到时候自己会把他推荐给皇上。

2.赏析这首诗颔联的妙处。

 

1.B E(B项中“暗示其有畏难之意”错误,第二句写的是去永康的道路难行,突出杨君此次赴任路途艰险,反衬其精神可敬。

E项中不是作者要推荐杨君,尾句的意思是“相信不到一年,推荐你升职的奏章就能送到皇上那里”。

2.①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道路的高峻。

道路危险得如同登天般悬在空中,只有鸟能飞过去,下面就是千仞绝壁、万丈深渊,只能听到谷底江水流泻的涛声。

 

②采用夸张的手法写出道路高险,比如“登天”“鸟道”“无地”。

 

③用词生动。

“悬”字写出栈道悬在空中令人股栗,“泻”字写出听到江水声令人心惊肉跳的感觉。

(如答用典(下临无地),可酌情给1分)

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凝香斋①

曾巩

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

沉心细细临黄卷②,疑在香炉③最上头。

 [注]①凝香斋:

原名西斋,位于济南大明湖畔。

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该篇为1072年游大明湖而作。

②黄卷:

书籍。

③香炉:

香炉峰。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该诗首句点题,领起全诗。

以下写景抒情都是围绕这句展开。

曾巩身临西斋,徜徉山水,忘怀世情俗务,“不知”只因“景最幽”,俯仰其间,心神愉悦。

B.颔联写曾巩任职齐州,身闲无事,手持酒杯,临风赏月;桑麻遍野,庄稼茁壮,可望秋季丰收。

他不打理政务,醉心自然风物。

C.任所济南最有代表性的风物是湖光和泉水。

颈联上句写湖光,下句写泉水。

纯净的湖水,白云驻足,让人心灵清醒明澈;泉底沙石如玉,清寒的泉流冲激,悦耳清幽。

D.炼字精警,颇具匠心。

“醒”“鸣””清”“漱”四个动词使意境灵动。

诗句声形色兼备,景情理俱在,让人顿生赏湖景、观流泉的雅兴。

E.尾联归结全诗。

置身如此令人向往的境界,潜心书史,其高雅情趣让诗人疑是在庐山香炉峰的景物绝佳处。

愉悦之情,如超脱世外,暗含辞官归田之念。

2.后人多认为此诗诗眼为首联中的“幽”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B E(B项“他不打理政务,醉心自然风物”错误,“身无事”是因齐州大治,注释已说明“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千里耕桑岁有秋”中“齐州大治”的具体表现。

E项“暗含辞官归田之念”于文无据。

) 

2.①景色清幽秀美。

大明湖畔的西斋,地处幽僻之处,实为清幽境界。

湖水清幽,寒流激荡。

②为官悠(与“幽”双关)闲无事。

身为齐州知州,政通人和,丰收有望,诗人才有闲情探幽揽胜。

③情趣优(与“幽”双关)雅。

作者潜心书史,感到无异于置身于香炉峰,更是显得情趣高雅、心境清幽。

十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⑤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所作。

张十一,名署,曾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

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

②筼筜:

皮薄、节长而竿高的竹子。

③踯躅:

杜鹃花。

④恩波:

皇帝的恩泽。

⑤斗:

通“陡”,顿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诗首联运用白描手法勾勒景物,春山明净,春江空阔,传达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旷寂寥的感受。

B.本诗前两联先写近景,后写远景,层次分明。

加上哀猿啼叫、杜鹃花开,可谓诗情画意,交相辉映。

C.诗中景物一是静,二是闲。

静从空旷少人烟而生,闲由处境遭遇而来,表现了诗人孤独、闲适的心情。

D.“斗觉霜毛一半加”,诗人没有从正面写自己的忧愁之深,却用“斗觉”二字将感情推向了高潮。

E.作者似乎要把激愤的感情深埋心底,又不自觉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使诗歌形成了含蓄深沉的特点。

2.从本诗颈联中,你能感受到诗人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

请概括并简要分析。

1.B C(B项首联写远景,诗人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此地的全景。

颔联描写竹子与杜鹃,是描绘近景。

C项“闲适的心情”错误,“闲”字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揭示了出来,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作者无所事事、不被重用的愁苦之情。

) 

2.①渴望建功立业。

诗人担心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表现了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

②忠君报国。

诗人在被贬的情况下仍心念皇帝的恩泽,想着为国效力,有所作为。

③操行坚正,克制理性。

诗人虽无辜遭贬,但还是想着“未报恩波”,体现了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是克制理性的表现。

十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秋兴八首(其七) 

杜甫

 昆明池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②机丝虚夜月,石鲸③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④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注]①昆明池:

汉武帝在长安仿昆明滇池而建,以习水战。

唐玄宗为攻打南诏,曾在昆明池演习水兵。

②织女:

指汉代昆明池西岸的织女石像,俗称石婆。

③石鲸:

指昆明池中的石刻鲸鱼。

④关塞:

指作者此时所在的夔州山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本诗开篇借汉武帝练习水战时旌旗蔽天的宏大场面,颂扬昔日长安的盛况,表达诗人无限追忆。

B.颔联由回忆转向现在,描写月夜下、秋风中的昆明池畔,只剩下石像依旧伫立,与首联虚实结合,感慨昔日盛况不再。

C.颈联咏昆明池的秋色美景,菰如黑云满池飘动,荷花经过露冷霜冻,花瓣坠落,露出莲蓬,乐景哀情,点出秋兴主题。

D.尾联作者以漂泊江湖的渔翁自比,在表情达意上与他在《旅夜书怀》中“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有异曲同工之妙。

E.本诗有着清丽的语言,生动的形象,前三联写今非昔比的昆明池,尾联言己落江湖,情与景完美交融。

2.本诗尾联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请结合全诗简析。

1.B C(B项中“由回忆转向现在”“与首联虚实结合”错误,作者人在夔州,前三联都是虚写,描写昆明池昔日的盛况和今日的荒凉冷落都是作者想象。

C项中“秋色美景”和“乐景”错误,颈联描写的是昆明池荒凉衰败的景象。

湖面上漂浮着很多菰米,如黑云一片,任其沉落;凄清的秋夜,水上的荷花也渐次凋落,莲蓬上凝聚着颗颗闪光的冷露,无人采摘。

2.尾联塑造了一个政治失意、飘零江湖、却心忧国事的诗人形象。

作者身处边远夔州,却仍心系长安,饱含忧国情思。

江湖的阔远与渔翁的渺小形成对比,表现了诗人飘零沦落,处境凄凉的悲惨命运。

“关塞极天”不仅实写夔州山川险阻,也暗含仕途艰难,诗人心忧国事却报国无门。

(答出“政治失意”“飘零江湖”“心忧国事”三点并作恰当分析,每点各2分)

十九、阅读下面这首清代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客中闻雁

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一幅明亮澄丽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

B.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

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C.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D.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

E.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

请简要分析。

1.AD(A项“萧瑟凄凉的画面”不合诗意,两个“明”字给人以清新明亮的感觉。

D项“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错误,“千村杵”是作者的想象之景。

2.①悲秋之情。

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

②思乡之情。

作者孤身一人漂泊在外,孤独寂寞。

③生计无着之忧。

岁末还要为温饱而奔波。

④年华已逝之伤。

每年白发增加,越显苍老。

(答出三点即得满分。

二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寄隐居士

谢逸①

先生骨相不封侯,卜居但得林塘幽。

家藏玉唾②几千卷,手校韦编三十秋。

相知四海孰青眼,高卧一庵今白头。

襄阳耆旧③节独苦,只有庞公④不入州。

[注]①谢逸:

字无逸,屡举进士不第,隐居乡间,博学工文辞。

②玉唾:

珍贵的书籍。

③襄阳耆旧:

泛指襄阳的隐士。

④庞公:

庞德公,后汉襄阳人,居岘山南,未曾入城市。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诗开篇便写出了先生因自己“薄禄相”而未被封侯,无奈之下,只得选择隐居山林,语句中隐隐透露出作者些许不得志的情味。

B.本诗第二联描绘精致,对仗谨严,特别是数词的选用,很具代表性,体现先生藏书之富、研学之久,突出其隐居生活的鲜明特征。

C.本诗第三联告诉我们,虽然先生四海之内不乏相知之辈,但他们境界追求大多不会像先生一样,他们没有选择“高卧一庵”的生活。

D.本诗结尾两句描述了襄阳隐士的节操志向,他们为了高尚的品节志向苦苦坚守,庞德公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

E.本诗语言朴素,表达简妙,写先生隐居,又不拘泥,有联想,有拓展,表面上“寄隐居士”,其实,也寄寓了作者自己的心志。

2.作者对先生隐居山林后的哪些表现怀有钦佩之情?

请结合全诗加以概括分析。

1.A、D(A项中“先生无奈之下只得选择隐居”的理解错误,第一句意思是说先生以高隐明志,先生自以为本无封侯的骨相,所以无志于封侯,也不羡慕封侯。

D项中“庞德公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理解错误,尾句写汉末隐士庞德公的目的是为衬托突出先生是真正清操自励的隐士,而不是单纯为了赞美庞德公。

2.①潜心治学,勤奋不辍。

先生每天在幽居诵读诗书,亲手勘校达三十年之久。

②甘于孤寂,坚贞不移。

四海知交很少垂青先生,知音极少,但他甘愿高卧山林,任己头白,保持高洁。

③不慕名利,心志恒定。

作者把先生比况成庞德公,说他不会像某些襄阳高士一样表面苦守气节,实则借此沽名钓誉,要入世求得显达,而会一直远离世俗,归隐山林,坚守节操,做一个不慕名利、心志恒定的真正隐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