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十四单元课题三十九从师夷长技到托古改制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97049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88.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十四单元课题三十九从师夷长技到托古改制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十四单元课题三十九从师夷长技到托古改制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十四单元课题三十九从师夷长技到托古改制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十四单元课题三十九从师夷长技到托古改制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十四单元课题三十九从师夷长技到托古改制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十四单元课题三十九从师夷长技到托古改制学案.docx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十四单元课题三十九从师夷长技到托古改制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十四单元课题三十九从师夷长技到托古改制学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十四单元课题三十九从师夷长技到托古改制学案.docx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十四单元课题三十九从师夷长技到托古改制学案

[循框图——理清主要史实]

1.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

2.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背术语——规范答题用语]

1.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先进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但基本上未实践;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秉持“中体西用”的思想,“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发起洋务运动。

2.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起辛亥革命。

3.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4.“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推动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双百”方针在改革开放后大放异彩,科学研究与文艺事业迎来春天。

5.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在困难的条件下艰难起步,科技人员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标志性成果。

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

课题三十九 从“师夷长技”到“托古改制”

一、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

1.背景

(1)必要性: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深重;为了解西方,挽救民族危亡。

(2)可能性:

中国与西方的联系日益扩大;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

”思想。

2.代表人物

(1)林则徐: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译《各国律例》《四洲志》等,介绍世界 地理、历史和政情。

(2)魏源:

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

3.评价

(1)学习西方从此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进步思潮。

(2)局限:

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未进行实践。

[补]

“师夷长技”之论,既有“开眼看世界”的宽阔胸怀,更有贯通古今、察时知变的学术底蕴。

唯其如此,“师夷长技”才不仅从一般的时论层面,而是从深刻得多的社会—文化变革层面,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巨大的影响。

梁启超称其“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则其在历史上关系,不得谓细也”。

[注] “经世”即治理世事,“致用”即尽其所用。

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

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晚清时期,由于西方国家的压迫,也由于西方文化和政治思想的渗透,开明地主阶级和先进的知识分子们重新宣扬“经世致用”的口号,而其政治理想,则已与传统儒家有了极大差别。

这时的“经世致用”实质上是试图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融中寻找一条救国自强之路。

二、“中体西用”(地主阶级洋务派)

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形势

代表

以奕、曾国藩、李鸿章

、左宗棠等为代表

主张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即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2)“师夷长技以自强”

实践

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学堂,筹划建设近代海军

影响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三、早期维新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

背景

①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认识了解逐步深入;②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③洋务派失败的教训

代表

王韬、郑观应等

主张

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自然科学知识

评价

①积极:

反映了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束缚,使“西学东渐”的内涵从器物方面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

②局限:

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未进行实践活动

四、维新变法思想

1.背景

(1)必要性: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中外反动势力的严重阻碍。

(2)可能性:

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形成;维新思想与救亡图存的社会主题产生强烈共鸣。

2.代表

(1)康有为:

著有《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借助经学的外衣

移花接木,托古改制,动摇了封建顽固派的思想基础。

(2)梁启超:

撰写《变法通议》;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的必然性;提出变革科举。

(3)谭嗣同:

著有《仁学》;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观念,批判封建纲常礼教和专制君权。

(4)严复:

系统介绍西方文化的第一人;翻译《天演论》等,用进化论原理阐明中国必须变法。

3.影响

政治上

维新思想在政治上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经济上

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文化上

促使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敢于放眼世界,追求新思想,特别是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等学说的进一步传播,起到了巨大的启蒙作用

[辩]

史学家范文澜、翦伯赞认为李鸿章是地主、买办、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是“万恶的民贼”“反革命的魁首”“清政府的奴才”“永远的投降派”;而近代学者蒋廷黻则认为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声。

[补]

“中体西用”的内在矛盾

“中体西用”是在充斥着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时代中提出来的,它在僵化的封建文化上打开了缺口,使中国人接触到了资本主义新文化。

但是,西学是新学,中学是旧学,在实施中,旧学和新学、“中体”和“西用”势必产生冲突,西学、“西用”会逐渐冲击中学、“中体”的防线,从而促进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

[拓]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但是其创办近代工业、创办新式教育等活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起到了挖封建制度墙角的作用。

[拓]

“披着传统的外衣”既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策略。

这充分说明了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特点。

[拓]

维新派兴办西学,开始冲破“中体西用”的知识框架,提出全新的以“中西汇通”为特征的近代知识体系,实现了中国文化内在结构的更新。

重难点一 “师夷长技”思想

[解读] 在中西文化最初的碰撞中,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在西方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击。

使中国士大夫开始认识到“夷狄”也有可取之处,要以夷之“长技”来弥补传统文化的不足。

[系统认知]

“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与“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的异同

(1)相同:

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都主张学习西方科技。

(2)不同:

①具体目的不完全相同:

前者突出抵抗侵略,后者首先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

②主张的实践程度不同:

前者几乎没有具体实践,后者则进行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实践活动。

史料 “师夷长技以制夷”很重要,因为本来认为中国是天下第一,老是天下第一,天下就是中国,中国就是天下,那时候中国没有世界的概念,中国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心,周边都是自己的属国。

但是魏源能够看出中国已经不行了,要“师夷”,这个口号的提出就代表着一种叛逆性。

——摘编自《复兴之路》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出现变化的原因,并论证“要‘师夷’,这个口号的提出就代表着一种叛逆性”这一观点。

[解读] 联系鸦片战争的背景,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对比分析。

[提示] 原因:

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出现;西学东渐,使中国思想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晚清时期“经世致用”思想进一步发展。

论证:

中国封建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奉行“闭关锁国”政策;魏源等人认识到西方在军事技术上的先进,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无疑是对传统观念的极大冲击,体现出一种叛逆性。

[系统认知]

近代中国对西方认识的变化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一方面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迫使一批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不断努力抗争;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冲击了中国落后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和近代化。

1.从被动到主动

鸦片战争后,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再到“民主”与“科学”,对西方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

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

2.从“天朝上国”到平等交往

在古代中国的传统观念中,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为“夷”,和外国有关的事务为“夷务”。

而从19世纪60年

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逐渐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逐渐演变为“洋务”。

这反映出统治者逐渐形成国家平等(近代国家)的世界意识和平等交往的理念。

史料 “中体西用”后来就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探究] 概括史料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解读] 要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辩证认识“中体西用”思想。

[提示] 评价:

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

原则:

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

[系统认知]

多角度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

1.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的本能,其目的在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2.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国防和军队、教育和外交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4.“中体西用”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斥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重难点二 维新变法思想

史料一 他宣称古文经都是伪经,今文经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这种说法过于武断,缺乏历史根据。

他竟把孔子美化为“民主圣人”,十分荒唐。

……由这两部书所引起的今古文经之争几乎淹没了变法的主题,干扰和阻碍了变法运动。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史料二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

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摘编自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宣传变法思想的特点,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2)根据史料二,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并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解读] 两则史料的结尾句均为其核心,抓住这两句核心语句分析是关键。

[提示] 

(1)特点:

康有为利用孔子宣传变法思想。

问题:

康有为的变法理论过于武断,反而使变法陷于被动,阻碍了变法。

(2)看法:

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

目的:

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

[系统认知]

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

(1)中西融合:

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都是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2)由理论到实践:

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现。

(3)救亡图存:

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严重的现实,蕴含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

2.成因

(1)主观原因:

康梁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知识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有局限性,幻想“中西结合”。

(2)客观原因:

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在中国影响有限。

1.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关系

(1)联系:

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都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都是爱国和进步的。

(2)区别:

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和付诸行动,而康梁维新思想不仅提供了具体的改革方案,使变法思想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且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2.对康梁维新思想的评价

(1)进步性:

①变法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深刻地触及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社会问题,反映了正在发展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也代表了当时一些爱国者的心声,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也动摇了封建顽固势力反对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②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2)局限性:

反对封建制度又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找根据,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儒家理论,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这就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动走向失败。

[随堂巩固训练]

1.(2018·全国卷Ⅲ)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

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读懂] 严复“煞费苦心”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联系起来,是在19世纪末民族(民族/经济)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促进国人救亡(救亡/人权)意识的觉醒。

[做对] 选

2.(2017·全国卷Ⅰ)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

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读懂]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列强侵华的加剧,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遭受侵略最为严重,进而该地区自然经济解体程度也最高,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对外交通便利,开放程度高,所以其留学人数多。

[做对] 选

3.(2016·全国卷Ⅲ)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

”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读懂] 甲午战败后,中国社会变革风潮涌动,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除宣传变法理论外,还进一步寻求将理论普及化和日常化,以扩大其影响,这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做对] 选

4.(2015·全国卷Ⅱ)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

[读懂] 《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在政治上打击了顽固派“笃守旧法而不变”的思想,目的是宣传变法维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做对] 选

5.(2014·全国卷Ⅰ)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读懂] 梁启超等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遭到近万名举人的反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做对] 选

6.(2014·全国卷Ⅱ)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读懂] 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等实质性的大变革会有巨大的阻力,因此,从小的改制突破,以动员更多的人习惯并支持改制,为核心改制营造有利的社会氛围。

[做对] 选

1.鸦片战争后,姚莹写下《康

纪行》,“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欲吾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抚驭之方耳”。

该书的意义在于(  )

点拨: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影响。

解析:

选C 材料并未体现该书引起了清政府对边防问题足够的重视,故A项错误;清政府大规模近代化的实践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该书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其意义在于引导国人瞩目世界,对思想起到了启迪作用,开启了中国早期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故C项正确;“主动融入世界”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2.(2019·惠州调研)魏源主张:

“奏仿钦天监用西洋历官之例,行取弥利坚、佛兰西、葡萄亚三国各遣头目一二人,赴粤司造船局,而择内地巧匠精兵以传习之”“并延西洋陀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工匠习其铸造,精兵习其驾驶攻击。

”据此可知魏源(  )

解析:

选D 魏源主要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为后来洋务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故D项正确。

3.(2018·临沂二模)梁启超为李鸿章作传,说:

“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

”下列材料体现“惜李之识”的是(  )

A.“吾人积愤于国耻,痛恨于和议,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身”

B.“是役也,李鸿章之事,记者不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兴盛之理”

C.“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

D.“以中国今日之国势,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外之策,故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

解析:

选C 结合史实可知“惜李之识”主要是指惋惜李鸿章对中西认识上的不足。

A项是将晚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责任归结于李鸿章,这应该属于“悲李之遇”,故A项错误;B项是对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的分析,认为在甲午战争中李鸿章失去机遇较多,如“避战保船”等,但就算不失这些机遇,也不会取胜,这符合“悲李之遇”,故B项错误;C项指责李鸿章不知世界民主政治的大势,不了解西方民主政治及民主思想,仅学习西方技术层面,这体现李鸿章对中西认识的不同,符合“惜李之识”,故C项正确;D项意在说明因为中国落后的国力,就算才能高于李鸿章,也不得不屈辱求和,这符合“悲李之遇”,故D项错误。

4.有学者认为,早期维新派主张设立议院,基本都是从得民心、通上下之情、集思广益、办事公平的考虑出发的,并未将议院视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也没有提出制定宪法。

这一叙述意在论证(  )

点拨:

早期维新思想的不足之处。

解析:

选C 题干中“早期维新派主张设立议院,基本都是从得民心”,体现了一定的民本思想,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体现早期维新派向哪一国政体学习的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反映了早期维新派设立议院的侧重点是得民心,还没有主张以君主立宪取代专制,故C项正确;早期维新派此时还处于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学习阶段,还没有看到其弊端,故D项错误。

5.“时代词汇”是记录社会前行的路标。

“自强、自立、自存、自治、竞存、适存、进化、进步等,有些人的姓名或字号中大量出现适之、竞存、演存、演生”等词汇。

这批新词汇开始广为流行的时代最有可能是(  )

解析:

选C 据材料“自强、自立”可知是对外的口号,而太平天国反对的是清政府,故A项错误;材料“适存、进化”说明提倡体制的改变,与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主张不符,故B项错误;维新变法是挽救民族危机的“自强、自立”,也是主张君主立宪的“适存、进化”,且材料“适之、竞存、演存、演生”是维新派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的主张,故C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是国共联合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不是“自强、自立”,故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