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第19讲 史观与史学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9501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复习第19讲 史观与史学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复习第19讲 史观与史学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复习第19讲 史观与史学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复习第19讲 史观与史学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复习第19讲 史观与史学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复习第19讲 史观与史学研究.docx

《高考历史复习第19讲 史观与史学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复习第19讲 史观与史学研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复习第19讲 史观与史学研究.docx

高考历史复习第19讲史观与史学研究

第19讲 史观与史学研究

■史观精讲

1.文明史观

理论阐释

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1[2012·新课标全国卷]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

“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点拨运用

(1)注意分析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从纵向与横向、类型与范围等角度理解,要客观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2)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如中国古代“东学西渐”、近代“西学东渐”等。

理解不同文明的交流与借鉴、碰撞与交融的特点,认识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要看到各个文明的独特性,同时还应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关系。

(3)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查,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考查中华文明的演进,同时又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

(4)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把历史与现实予以结合。

比如要理解中国传统思想在现实社会中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形成的民主运作方式和法律的现实意义,等。

2.现代化史观

理论阐释

现代化史观也称近代化史观。

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即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即生活方式、习俗的变革。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2[2014·福建卷]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里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

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

A.缩小城乡差距    B.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C.推动城市化进程D.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点拨运用

(1)注意从历史发展的纵向角度理解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主线;从横向角度理解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内容,主体是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核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同时注意从横向角度分析对比中国与世界近代的相互影响与借鉴。

(2)注意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及模式。

世界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人类实现现代化的两种基本模式,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各国国情决定。

(3)理清人类步入现代化的主要途径:

一是原发型,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如西欧和北美资本主义国家;二是外部刺激型,是回应和学习,如亚非拉落后国家。

(4)防止认识现代化的几种偏差:

①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

世界现代化(近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需要客观评价认识。

如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

②不能将现代化等同于西化。

现代化有西化的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态度是既保持民族独立、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3.全球史观

理论阐释

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看待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开辟。

贯穿的主线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

简单地说,就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注重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联系和互动。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重视全球范围内整体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3[2014·江苏卷]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

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

这一观点旨在强调经济全球化(  )

A.表现为大规模的跨国运动

B.不利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

C.使生产和交换活动更密切

D.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

点拨运用

复习备考时,主要注意以下角度:

(1)注意全球史观考查历史视角:

一是从全球的视野和宏观历史学的角度去考查和研究世界历史;二是超越西方史学以国家为单位的叙事传统,从学术发生的角度颠覆“欧洲中心论”,以不同人群、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为切入点,开辟了考查世界历史的新视角;三是从纵向和横向角度,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征及人类交往的历史,认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四是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将中国历史发展置于世界历史发展大背景下考查。

(2)把握人类历史整体化的进程: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3)树立用“全球史观”观察问题的正确态度:

一是树立一种全球意识。

面对共同的全球性问题,有着共同的利益,是不同文明间的对话的可能和必要的根据;二是在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要充分肯定其多样性;三是要有各方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友好气氛,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

4.社会史观

理论阐释

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社会问题,关注社会经济变迁及其对民众生存状态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关注社会的进步。

社会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小人物”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本质上体现了大众化、生活化的特点。

4[2014·浙江卷]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

    

甲图 清初男子剃发蓄辫 乙图 民国初年男子剪辫

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

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点拨运用

(1)明确社会史观包含的主要内容:

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

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

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2)归纳新课标教材涉及的社会史观问题,挖掘隐性的中外社会问题。

如美国罗斯福新政稳定社会的改革措施、苏俄(联)新经济政策、中国20世纪6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等。

理解社会民生问题,明确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

如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等问题,分析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措施及影响;注意梳理中外历史上的社会转型问题、自然环境问题、动乱或战乱问题、人口迁移问题、社会生活的变迁问题、婚姻习俗变化等问题。

(3)重视历史上的社会问题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的内在联系。

研究历史上的社会问题要突出如何借鉴或吸取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来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5.生态史观

理论阐释

生态史观是生态学和历史学“杂交”的产物,其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观研究的主旨。

生态史观认为,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换为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二者的关系,生产力是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桥梁,生产力是人类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的能力;生态史观认为,评估历史流变中人类的活动,应兼顾人类和自然(包括各物种乃至整个地球)、近期与远期、局部和整体的利益。

这突出表现在自然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等,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是能思维有意识的人类不可推卸的责任。

5[2011·安徽卷]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引起全球关注。

反思近代科技发展的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面临的核威胁最初源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B.原子弹的使用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C.科技发明是近百年间众多人为灾难的主要原因

D.第三次科技革命诸多技术源于二战中的军事发明

点拨运用

(1)运用生态史观纵向梳理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

①在渔猎时代,人类数量有限,生产生活方式原始,对自然的影响(保护和破坏)都十分有限。

②在农业时代,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局部地破坏了生态环境。

③在工业时代,人类更大规模更广泛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在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内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

④在未来时代(后工业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或信息时代),我们应充满信心地相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时代一定会到来。

(2)运用生态史观横向梳理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

从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人与气候的关系、人与土地资源的关系、人与水资源(江河湖海等)的关系、人与生物资源的关系、人与矿产资源的关系等方面,更具体地分析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得与失。

6.唯物史观

理论阐释

唯物史观亦称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特点。

6[2012·广东卷]有学者说:

“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据此可知该学者(  )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点拨运用

(1)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梳理中外历史上的重大历史现象或历史发展进程。

如利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理解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创新:

第一次工业革命——自由竞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垄断组织间的自由竞争加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罗斯福新政。

利用阶级斗争理论分析理解战国百家争鸣中的不同思想流派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

法家——新兴地主阶级;孔子、道家——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墨家——小生产者、社会下层;孟子、荀子——地主阶级。

利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解宋元明清时期经济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出现并壮大——市民文学、工商皆本、经世致用等思想出现。

(2)熟练掌握重要的唯物史观理论观点,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阶级斗争理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同时还要注意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方法,如主客观两方面、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全面与片面的观点等。

(3)注意防止看待历史问题的偏差:

①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主宰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英雄史观;②任意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没有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的进程;③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某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