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五全册说课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9437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五全册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必修五全册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必修五全册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必修五全册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必修五全册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五全册说课稿.docx

《必修五全册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五全册说课稿.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五全册说课稿.docx

必修五全册说课稿

《陈情表》说课稿

郏县一高秦慧敏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陈情表》,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必修五第二单元中要求背诵的课文。

本单元话题是学习古代抒情散文,旨在让学生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就文体而言,是文言文也是散文。

按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是高中生必须达到的目标;从散文的角度学习文学作品《陈情表》,要按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内容、概括要点”的要求,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引导学生感受《陈情表》感人至深的思想情感,理解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忠孝两全的思想局限,进而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关爱亲情的思想意识。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通过诵读、背诵,积累文言词汇,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能力目标:

学习和运用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

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道德。

教学重、难点:

1.学习重点:

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习难点:

本文的主要特点是以情动人,作者是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的。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来完成知识目标,第二课时完成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

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

情景导入。

孝敬长辈,忠于朝廷,是中国古代君子立身行事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千百年来,人们奉行于此,常以“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相提并论,李密的《陈情表》感动了皇帝,感动了上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以孝动人的文章——《陈情表》。

环节2:

课堂检测。

课前已发下了导学案,主要检查学生对文言字词的掌握情况。

环节3:

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为学生设计三个问题:

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作者为什么要向晋武帝陈情?

他陈情的内容是什么?

用了什么方式?

学生讨论后发表见解,教师梳理内容并归纳为:

(1)李密“陈情”的理由是因为皇帝下诏任命他为太子洗马,“寻蒙国恩,除臣洗马”,而他又不想应诏就职,“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2)李密“陈情”的具体内容:

①述父丧母嫁、祖母收养、祖孙相依为命之悲惨遭遇。

②述因祖母病重,太守举孝廉不就,刺史举秀才不从,皇帝下诏、官府逼迫也难以应诏的两难处境。

③述圣朝以孝治天下,而自己孤苦无依,祖母又“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祖孙“更相为命”,因此“不能废远”的理由。

④述祖母年事已高,“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祖母百年后,自己再对国家“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报效犬马之劳的愿望。

(3)李密陈情的方式是融理于情、融情于事。

作者自己的孤苦无依、和祖母相依为命、对皇帝的知遇恩情等“情”自然巧妙地融入了对皇帝的“陈”述之中,晓畅、通达、浑然一体,没有雕琢之痕,使人感到作者时时在述事,又处处在抒情。

这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

环节4:

拓展探究

(1)有人说,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孝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读罢此文,请谈谈你对“孝”的感受。

(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并谈谈自己的学有所悟,以求学生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概括能力并让学生真诚地为亲人奉上自己真诚的回报。

在经济建设迅猛发展,道德意识逐渐淡漠的今天,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明确:

封建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的伦理,其根本的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今天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态度。

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未过时。

(2)将本文与诸葛亮的《出师表》对比,看两篇文章在“动之以情”上有什么异同。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总结:

古人常有“忠则《出师》,孝则《陈情》”之说,可见两篇文章在用情方面是相似的,都是以真情来打动人,这是古代抒情散文中的典范。

不同:

《出师表》这篇奏章以议论、叙事为主,字里行间渗透了诸葛亮眷恋“先帝”知遇之恩的强烈感情。

作者与刘禅兼有“君臣”与“托孤”的关系,陈述意见借“先帝”之口道出,饱含深情,字字句句发自肺腑,更容易打动刘禅。

告诫语重心长,殷勤寄语,率直诚恳又不失长者、臣下身份,全文无不流露出作者忠君爱国之情。

杜甫赞之: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陆游赞之: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可见语言感情之深。

《陈情表》则通过陈述自己的“苦情”“亲情”“忠情”来打动晋武帝,希望能够准许自己侍奉祖母以终余年,因此言辞委婉流畅,情文并茂,扣人心弦。

晋武帝看了文章后说:

“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环节5:

课堂小结

文章详尽而委婉地叙述了李密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处境,申述暂时不能应召赴任的衷情,言辞恳切,表情达意淋漓尽致。

学习本文,我们既要学习作者融情于事、真切感人的“情”,又要理解作者作为“亡国贱俘”对新朝国君陈情时的谨慎、得体、恰如其分的语言;既要读懂李密的“孝”情,又要领悟其中的感激之“情”。

环节6:

作业设计

1、背诵《陈情表》,在背诵的过程中,以求更深刻的感悟其情感。

2、语言运用练习:

以“忠”和“孝”为话题写篇随感。

通过这个作业,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关心身边的人。

四、说板书

情理

陈以往之情不幸的家世以孝治天下

陈现今之情两难的处境忠孝难两全

陈日后之情不仕的原因先尽孝后尽忠

层层深入,感人至深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长亭送别》说课稿

李红艳

分析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的重点讲读课文《长亭送别》。

这一单元主要学习的是中国古代戏曲,重点欣赏戏曲的语言和艺术手法,感受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

《长亭送别》选自《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主要写张生启程时莺莺前往长亭送别、伤别及别后忧惧的感受,表现了对功名利禄的否定,对真挚爱情的歌颂,具有反封建的积极意义。

《长亭送别》不仅是一幕戏曲,它的曲词更是一首首优美的诗歌。

因此我设计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得到情感体验,在曲词的赏析中感受到它的音韵美。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戏曲的基础知识。

2、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分析崔莺莺的形象。

把握文章主题。

完成教学目标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前面两个教学目标,其中第二个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分析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课的特点,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营造离愁的意境。

采用问导法,向学生提问并适当引导,层层深入的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并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感受到曲词的音韵美和抒情性。

三、教学过程

主要由情境感染——知识介绍——整体感知——重点赏析——拓展阅读——课外作业——歌曲欣赏——板书设计八个模块组成。

第一个模块是情境感染,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用一首学生曾经学过的柳永的《雨霖铃》引入新课。

这首词与《长亭送别》意境相同,主题相近。

伴着伤感的古曲,离别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就进入了该课的情境。

第二个模块是知识介绍,包括剧情简介、作者介绍和戏曲知识。

首先让学生配合画面来了解《西厢记》整部戏的故事情节,然后介绍作者王实甫,了解他的代表作,初步掌握与课本有关的戏曲知识,并结合越剧片段具体感受戏曲的音韵美。

第三个模块是整体感知,引导学生根据地点的变化把握全文的结构层次(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并依据文中的词句了解女主人公内心情感由恨-怨-怕-愁的复杂而微妙的变化。

第四个模块是重点赏析,主要选择文中情景交融的两个典型曲词来分析。

第一支是第一部分的送别途中的《端正好》,通过分析这支曲子,使学生把握“触景生情”抒情方式的运用。

首先,让学生找出该曲中哪些词句是写景的,哪些词句是写情的,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些景物来表达情感,这些景物为我们共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此处是教学的难点,要帮助学生对词句中的几个意象进行分析。

哪两个字把情和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此处的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对“染”和“醉”的把握,可以点拨学生,用描写人物的词语来描写景物这种移就的艺术手法使景物都笼照了一层感情色彩。

据此,学生很容易就找到“染”和“醉”这两个字,并掌握移就这种描写手法。

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把握“触景生情”抒情方式的运用。

然后分析第四部分惜别目送中的《一煞》,通过分析这支曲子,使学生把握“融情于景”抒情方式的运用。

首先,向学生层层深入地提出问题:

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被作者笼造了一种怎样的色彩,这种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

随着问题的解答,引导学生掌握“融情于景”抒情方式的运用。

鉴赏之后,让学生配合优美的画面、伤感的古曲诵读这两支曲子,感受戏曲语言中的抒情性特点。

第五个模块是拓展阅读,通过学生课堂分析李煜的一首词《望江南》,使学生能对所学过的知识加以运用。

第六个模块是课外作业。

把课堂上重点赏析的两支曲子该写成现代散文。

目的使阅读于写作紧密联系。

第七个模块是音乐欣赏,在离别的画面背景下,在送别的音乐声中,让大家再次进入离愁别绪的意境当中,感受人间这一美好的情谊。

最后,第八个模块是板书设计,通过板书总结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恨——送别途中:

触景生情

怨——长亭饯别借景抒情

怕——临别叮嘱

愁——惜别目送:

融情于景

 

《罗密欧与朱丽叶》说课稿

语文组:

董晓秋

一、说教材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一篇戏剧作品,作品通过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故事,揭示了青年一代终将战胜腐朽没落的封建势力的社会发展规律,这实际上象征了年轻一代追求爱情、追求幸福自由生活理想的胜利,也就是人文主义理想的胜利。

那么,这部作品与其他同类作品的区别是什么呢?

为什么有那么长久的艺术魅力?

我想,应该是作品中所绽放出的饱满的人文主义精神吧。

人文主义是人的一种生活观、理想观、价值观,是人的一种高尚精神境界,它在任何时候都是永恒的。

因此,在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腐蚀人类精神生活的今天,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从罗密欧与朱丽叶身上汲取一些精神营养,懂得作为人的尊严和价值,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价值观。

依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戏剧的要求“品味个性化和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把握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认识剧中人物命运,了解人物性格是怎样在矛盾冲突中得到展现的”,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要注意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再结合本课内容,我从三个维度出发确立目标如下: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品味作品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2.理解作品主题,注重思维能力的发展。

过程和方法:

在认真预习课文、研究剧情的基础上,自主交流、

积极探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积极参与课本剧的排练和课堂讨论合作探究。

2、认识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罪恶,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生活观。

(二)教学重点:

理解作品中的悲剧内涵。

(三)教学难点:

比较《罗密欧与朱丽叶》与《孔雀东南飞》异同,

领会人文主义思想。

(四)教学时数:

两课时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选择《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课,主要是考虑到高二学生戏

剧赏析的能力、评价作品的能力和认知事物的能力已达到一定的高度,便于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达到自主交流、自主探究、自主鉴赏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育理念

1.倡导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在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

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掌握一

定的学习策略上的“会学”,建立在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2.构建开放课堂。

新课程强调将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

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力争将课堂创设成为探

究、交流、合作的阵地。

这种自主活泼的课堂会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

时,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和师生的共同发展。

3.尊重个性体验。

在《课程标准》高中语文教学建议的第二条中

明确指出: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

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因此,教师应该用赞许的目光和适

当的鼓励,创建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以思想的自由、欣

赏的自由和发表见解的自由。

三、说教法

1.班级分组,从形式上创设一种平等、自由、宽松的氛围。

2.成立评审团,负责汇报各组课前任务完成情况,负责给各组课

堂表现打分,负责课堂小结,并评选出本节课最佳个人、最佳优秀组。

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

识,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

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认为,自主探究式既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和开发学生智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动机。

四、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针对这篇戏剧是自读课文的情况,再加上教育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分析评价作品的能力,因此,学法上采取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鉴赏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地参与课前资料收集、道具制作、课上诵读、表演、讨论、比较鉴赏、延伸阅读等环节当中,把阅读真正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是快乐的。

五、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1、以组为单位排练课本剧、制作道具。

2、授课前发给学生导学案。

教学过程:

1、配乐导入: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评审团汇报各组课前任务完成情况

3、成果展示(由评审团选出)

A、配乐朗读罗密欧与朱丽叶对白

B、表演课本剧(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

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排练,最后择优选用。

强烈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会使每个人都积极地参与进来,这样各有所长的学生就都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4、品读语言,体会人物情感

5、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问题1、现实生活中的悲剧能不能打动我们?

问题2、比较《孔雀东南飞》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异同

6、延伸阅读

赏析陆游与唐婉的《钗头凤》,再次感受爱情的悲壮美

7、课堂小结(由评审团成员进行)

A、公布本节课各组得分情况

B、评选出最佳个人、最佳优秀组

8、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莎士比亚悲剧五种》。

六、板书设计

爱情悲剧反封建人文主义

简洁明了,能突出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基本上做到了言简意赅。

七、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意图是想跳出固定思维模式下的框架,给自己一片全新的天地,自由地构建自己的教学模式,体现新课改下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经过较充分的准备和学生的积极配合,我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当然这种形式的尝试,有闪光之处,也有不足之处。

1.成功经验

(1)选择了合作探究式授课,改变了“一块黑板,一只粉笔”的传

统授课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到学中演,演

中学,达到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的目的。

(2)以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层次分明,材料丰富,有

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3)演出课本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口头表

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认为,一堂课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传授

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积极参与的程度如何。

2.不足之处

(1)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小组合作探究成果不能保证全部展示。

(2)在教师活动过程中,问题的设置较多地由老师提出,学生自己

发现问题较少。

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报任安书》说课稿

崔建国

教材分析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任少卿的信,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他“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创作的决心,同时也表达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

它有如下特点:

①“理至”:

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②“情切”:

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本篇课文安排在高中阶段最后一学期,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学生分析

经过三年的初中语文的学习以及两年半高中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与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释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

因此本课的学习的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教授指导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有总结性的收获。

教学设想

《报任安书》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名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预习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概括文章大意。

根据学生已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对全文进行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叙事议论条理的分析和作者的“情切”的体会上,从而理解作者的文学观和生死观。

教学难点放在司马迁文学观和生死观的理解上。

从而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本课要通过自读和讲授课文,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发、讲授、师生互动,准确理解课文,理清叙事条理,把握重点,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阅读古文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目标:

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

能力;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文学观、生命观及其意义。

2、能力目标:

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感情激昂,学习写作的条理清晰。

3、情感目标:

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巨著的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1.在准确理解文句意思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叙事议论条理,体会作者的“情切”是学习的重点。

2.司马迁文学观和生死观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步骤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这篇课文分为五个板块:

第一版块:

背景及相关知识介绍

介绍作者司马迁——身残志坚的史官奇才;

史家之绝唱——《史记》;

文章的写作背景。

此设计的目的是: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进行情感的渲染,为讲解课文做铺垫;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有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第二板块:

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划出有疑难处;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尤其要注意语气、停顿。

关于这一小环节,由两个步骤完成:

①学生朗读完成之后,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

在此基础上,教师范读课文,纠正语音、语气及停顿。

②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梳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达到基本理解课文的目的。

2、疏难排困,突破难点

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词句;落实具体文言语段翻译;疏通难点,排除困难,突破课文中的难点。

这一环节的任务最重:

首先要求在讲授中教会学生抓句中的翻译重点(往往是考试时的的得分点);特殊文言句式的把握;虚词的用法等,达到文言文的翻译要求“信、达、雅”。

其次,梳理课文的叙事条理;再次引导学生理解司马迁的文学观和生命观。

可以采取自行总结、小组讨论、教师评价总结的方式完成这一环节。

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3.再读课文,复述课文,巩固难点。

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

复述的要求:

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

此部分分两个环节:

①先在小组内讲述。

②学生小组讲述之后,推荐优秀者在小组内交流。

4.检查练习,巩固反馈

此部分主要让学生做学案中的基础练习,教师巡视,后评讲,重点给予学法指导。

检验学习的效果,对学生掌握不牢固的部分再加以巩固。

此版块设计的意图是: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

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板块:

合作讨论,探究质疑。

此版块共设计如下4个问题:

1.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

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

2.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

司马迁受宫刑后的感受是什么?

3.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

4.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对于这几道题的处理方法是这样的:

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自由思考,后小组讨论,最后大组(班级)交流,形成较统一的认识。

这四题的设计意图是:

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有更深层次的的理解,对课文的写作技巧有正确的把握。

对作者的人生观有更本质的认识,更好的把握课文的重难点,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课堂教学升华到人生指导,完成教育的最高目标。

第四板块:

延伸拓展,能力训练。

由课内到课外,开拓知识视野,补充删掉的部分,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将补充部分作为拓展训练的文段阅读。

第五版块:

布置作业,强化巩固。

 

一、说教材

《记念刘和珍君》是现行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三册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单元的第一篇。

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是中国现当代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引导学生能通过文章精巧、绵密的构思,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领悟文中的哲理,进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和蕴含于文中的独特的情与理,从而达到通过品味语言来循序渐进地感知、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的赏析目的。

在鉴赏阅读中,既要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也要辅之以抽象思维,更要注意学生美感思维的激发。

切实通过训练语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记念刘和珍君》不同于一般的悼念性文章,它虽然对烈士生前的形状和死难经过也作了简要的记述,但作者并非局限于记叙事件的本身,而是以此为媒介生发引申,挖掘和拓展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深层蕴意。

就通篇而言,记叙、抒情和议论相互交织,意到笔随,但在各节中又轻重不同,疏密有致。

第一、三、五节侧重记叙,二、四、六、七节偏重议论,而抒情又潜移默化在两者之中:

在不少的段落中,记叙、抒情、议论水乳交融,作者信手拈来,游刃有余,行之所当行,止之所当止。

形依情显,情附形深,浑然一体,显示出整体的诗意美。

作为散文鉴赏单元的起始课,《记念刘和珍君》熔铸了鲁迅先生正直、忧愤的思想情感和力透纸背的语言运用艺术。

因此,本文的学习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起、示范的作用。

既要引导学生自主鉴赏文本本身,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授之以渔。

学好这篇课文,不但能够掌握通过揣摩作品思想感情的内涵、来由和线索去发现作者的独特情怀、抱负和气质的方法(重点),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通过品味语句将思想、情感与哲理融会贯通(难点)的体验过程,进而从整体的高度领悟、把握该文热情的赞颂与愤怒的挞伐相结合,悲愤的感情和深沉的哲思相交织的艺术特征(关键)。

以上这些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