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复习专题讲座二声学初步知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94073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物理复习专题讲座二声学初步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考物理复习专题讲座二声学初步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考物理复习专题讲座二声学初步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考物理复习专题讲座二声学初步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考物理复习专题讲座二声学初步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物理复习专题讲座二声学初步知识.docx

《中考物理复习专题讲座二声学初步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复习专题讲座二声学初步知识.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物理复习专题讲座二声学初步知识.docx

中考物理复习专题讲座二声学初步知识

中考物理复习专题讲座

(二)

专业,才能做得更好!

本次主题

第二讲:

声学初步知识

本次课涉及知识点罗列

1、知道声音的产生原因及传播规律。

2、了解乐音的三要素,并会根据三要素解题。

3、了解超声与次声,知道超声与次声的简单运用。

4、学会利用声学的基础知识解答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1、基础点睛

1、声音的产生:

一切发能够声的物体都是来源于振动。

例如:

人说话时声带在振动;喇叭发声时纸盆在振动;闪电爆发时,引起空气在振动等。

2、声音的传播:

声音具有能量,它只能在介质中传播;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有:

固体、液体、气体;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其实大气层以外的天体爆炸伴随着巨大的声响,但我们地球人是听不见的。

3、乐音的三要素:

声音的三要素指的是乐音的三要素,是乐音的音调、音色、响度。

音调------泛指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例如歌唱演员韩红,唱青藏高原的结尾时,那个音调特高,声带的振动频率极大。

响度------响度指的是声音得到大小,比如开会是发言的人讲话声音小了,利用扩音机接大喇叭放大,此时放大的就是响度,不是音调。

音色------指的是声音品质的好坏,譬如歌星林俊杰唱歌就好听,而我本人和他唱同一首歌时就没人听,这就是发声的品质的问题,即音色。

4、噪音------噪音是指发音没有韵律、响度又大,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声音,比如机器轰鸣,闹市上的人群发出的嘈杂声音,动物(驴)的鸣叫等,都是噪音;乐器操作不当,也同样可以发出噪音。

5、次声与超声:

根据发声体振动频率的不同,人类耳朵只能听见20----20000赫兹的声音,可以划分为次声与超声;即低于20赫兹为次声,如地震、海啸时发出的声音;高出20000赫兹的声音为超声,探测工具声呐发出的就是超声。

6、声波可以传递能量,例如核爆炸的冲击波具有强大的能量,可以把楼房振塌。

2、夯实小练

同学们,刚才为你们点睛了本次课的基础,来上几题,让你们小练一回吧,看看自己对本次所讲的基础课把握怎么样喽

1.如图所示是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振幅与时间关系的波形。

其中声音音调相同的是___图和___图,响度相同的是___图和___图。

答案:

甲、乙;乙,丙;甲图和乙图振动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乙图和丙图振幅一致,所以响度相同。

2、丽丽帮妈妈涮洗餐具,演奏出锅、碗、筷、勺的“交响曲”,响声是由于餐具的________产生的,根据声音的________可以判断出是锅还是碗发出的响声。

答案:

振动;音色。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响声是餐具的振动产生的;音色反应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我们能根据声音的音色判断出是锅还是碗发出的响声。

3、医生在利用“B超”给病人检查身体时,人们看到了电脑展示的一些图像却听不到一点声音,这是因为()

A.超声波的响度太小

B.声音的频率小于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

C.声音的响度太大

D.声音的频率大于人能听到的频率

答案:

选D项。

“B超”利用的是超声,超声的频率大于20000Hz,大于人耳所能接受的频率。

三、经典呈现

为了让考生对本次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进一步了解,我们收集了近两年的经典题目,展示给广大考生,开拓我们的视野。

1、乐队的吉他手在弹奏吉他时,不断用手去控制琴弦的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音速

【解析】选C。

音调的高低和琴弦的长度有关,在弦的粗细、材料等因素不变时,弦越短,振动的越快,音调越高。

故选C。

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

工人师傅用螺丝刀探听电动机内部运转是否正常的做法,该现象说明______可以传声;通过听到的声音可以判断电动机内部运转是否正常,这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______。

【解析】振动;固体;信息。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从电动机通过螺丝刀传入人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通过声音的特征来判断电动机运转的情况,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3、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1530m/s,为了开辟新航道,某科学探测船装有回声探测仪器,探测水下有无暗礁,有一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信号0.6s被探测仪器接收.

(1)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为了有更好的回收效果,最好用什么声波?

为什么?

(2)通过计算说明海底障碍物到探测船舱底的距离是多少?

(3)探测船在海上航行时,轮船上的一位气象学家将一只氢气球凑近耳朵听了听,马上向大家发出紧急报告:

“海上风暴即将来临”.就在当天夜里,海上发生了强烈的风暴,一只氢气球怎么能预报海上的风暴呢?

试分析气象学家判断风暴的物理学依据是什么?

【解析】

(1)利用超声波方向性好的特点制成的,用声呐可以探测海底沉船、鱼群,测海底深度等;

(2)因为发出信号遇到暗礁0.6s后接收到返回的波,所以超声波从船所在的位置到暗礁的时间为:

t=12×0.6s=0.3s,暗礁到船的距离:

s=vt=1530m/s×0.3s=459m,故暗礁到船的距离是459m;

(3)风暴来临前一般会产生次声波,次声波引起气球内空气振动,人耳能听到球内气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从而推测出风暴是否来临。

四、思维拓展

为了让广大考生检测自己对本次所复习的知识点理解情况,下面安排了几题,让学生自己去做,看看自己是否能够把握。

1、从物理学的角度对以下成语进行解释,正确的是(  )

A.震耳欲聋——声音的响度很大B.隔墙有耳——声音的传播可以不需要介质

C.掩耳盗铃——固体可以传声D.耳熟能详——声音的传播速度很大

答案:

选A。

解析:

A、震耳欲聋指的是声音太大了,将要把耳朵震聋了,说明声音的响度很大,所以A是正确的;

B、隔墙有耳指的是隔着墙可以听到声音,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所以B是错误的;

C、掩耳盗铃指的是捂住耳朵去偷铃铛,自己听不到,但别人可以听到,不能说明固体可以传声,所以C是错误的;

D、耳熟能详指的是我们可以通过声音就可以知道是谁,靠的是不同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D是错误的。

2、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1530m/s,为了开辟新航道,某科学探测船装有回声探测仪器,探测水下有无暗礁,有一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信号0.6s被探测仪器接收.

(1)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为了有更好的回收效果,最好用什么声波?

为什么?

(2)通过计算说明海底障碍物到探测船舱底的距离是多少?

(3)探测船在海上航行时,轮船上的一位气象学家将一只氢气球凑近耳朵听了听,马上向大家发出紧急报告:

“海上风暴即将来临”.就在当天夜里,海上发生了强烈的风暴,一只氢气球怎么能预报海上的风暴呢?

试分析气象学家判断风暴的物理学依据是什么?

解析:

(1)利用超声波方向性好的特点制成的,用声呐可以探测海底沉船、鱼群,测海底深度等;

(2)因为发出信号遇到暗礁0.6s后接收到返回的波,所以超声波从船所在的位置到暗礁的时间为:

t=12×0.6s=0.3s,暗礁到船的距离:

s=vt=1530m/s×0.3s=459m,故暗礁到船的距离是459m;

(3)风暴来临前一般会产生次声波,次声波引起气球内空气振动,人耳能听到球内气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从而推测出风暴是否来临。

3、在音乐中,中音C调“1(do)”的频率是262Hz,D调“1(do)”的频率是294Hz,由此可知D调“1”比C调“1”的______高(选填乐音的三要素)。

答案:

音调。

因为发声体的振动频率高低决定了音调。

4、有一山峡宽1200m,两旁都是竖直的陡壁,有一人在山峡内开了一枪,听到第一、第二两次回声间隔5s,则人到两壁的距离分别是(声速v=340m/s)(  )

A.700m,500mB.860m,340mC.1000m,200mD.1025m,175m

答案:

D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是否知道听到回声实际上声波跑了个来回,可以画图列式:

设:

开枪处距离一端为x米由此可知:

2(1200-x)/340-2x/340=5解得:

x=175,开枪出距离另一边1025,故选D

五、考点梳理

本讲为初中物理声学部分的全部内容,考分一般在2---3分,但是对于我们考生而言,就需要从细节做起,能得一分就是一分,小分也不能放过,此讲所涉及的考点有: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对乐音三要素的理解(3)理解声速及简单的计算;(4)、超声与次声的界定与应用,下面请看以往考过的考题:

1、各种管乐器在演奏时,乐音是管中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

在进行管乐器的演奏过程中,当用手指堵住管上不同孔的位置时,就改变了振动部分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了所产生乐音的_____。

答案:

音调。

 

2、图中甲、乙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

图是乐音的波形,图是噪声的波形。

答案:

甲图,因为乙图的波形无规律可循,因此选甲。

3.如图所示,一辆汽车作匀速直线运动,在他行驶到A处鸣笛,在A处的正前方440m处有一个峭壁,经过2.5s他行驶至B处,并听到反射回来的汽笛声,若声速为340m/s,求汽车的速度。

答案与解析:

2.5S内汽车前进的路程为

,声音通过的路程为

汽车走过的距离和声音走过的距离的关系为:

如图所示:

解:

即:

所以,答案为12m/s

4、、如果我们看见物体振动,却听不到声音,下列分析不可能的是[  ]

A.物体振幅太小B.物体振动太快C.物体离人太远D.空气不能传声

答案:

B、分析:

根据人耳朵的听觉范围,物体振动低于20赫兹或高于20000赫兹都听不见。

5、如果回声到某人耳比原声晚0.15s以上,此人耳朵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别开.在空气中要把回声与原声区别开,障碍物与发声人之间的距离至少应为___m.(设定气温为15摄氏度)

答案:

s=(340m/s*1.5s)/2,因为听到回声是一去一回。

(90米)

六、真题检验

亲爱的同学们,上面我们对本讲的考点进行了梳理,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中考中对上述的知识点是怎么考的,请动笔做一下,对自己进行检验吧!

1.(2017中考题)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为了便于完成该实验使用了法;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能传声。

声音的响度越大,小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说明响度与有关。

答案:

振动;转换;空气;振幅

解析:

(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2)为了便于观察实验现象,把不容易看到的现象转换成便于观察的现象,叫转换法。

(3)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空气能够传播声音;而且响度越大,小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说明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

2、(2018中考多选)下面关于噪声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只要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都属于噪声B.超过50dB以上的声音才是噪声

C.物体发出的杂乱无章的声音属于噪声D.悦耳的轻音乐不会成为噪声

答案:

BD;解析;从物理学的角度噪声是指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的学习、休息和工作。

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

噪声并不是按照强弱等级分贝来划分的,所以B选项符合题意;从环保的角度悦耳的轻音乐在某些情况下也会成为噪声,所以D选项符合题意。

3、(2018中考二模)如图所示,晓雯在二胡演奏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  而发声;表演中不断用手指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答案:

振动、音调

七、易错点拨

纵观近两年的中考题,声学部分考分虽说占得比例不多,但命题老师还是

为我们设下陷阱,我们广大考生还是需要警惕,小分要拿稳嘞。

误区1:

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物体振动一定会发声,但是我们不一定听得到,这是因为:

①人的听觉有一定的频率范围,超出人耳听觉频率范围的声音,人耳就察觉不到;②响度太小的声音,人耳也听不到;③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没有传播介质,人耳也听不到声音。

误区2:

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而电磁波传播不需要介质,因此宇航员在地球上离得再近也要靠无线电进行交谈。

如果在太空中敲击音叉,音叉还是会发生振动,但是听不到声音,因为真空不能传声;但在理想情况下,将音叉贴合面部或下颌骨,却可以利用骨传导听见声音。

误区3:

音调越高,响度越大。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高,音调高;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振幅大,响度大。

误区4:

声音在空气中受到阻力小,传播速度大。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误区5:

注意区分物理学和环境保护角度对噪声和乐声的定义。

从物理的角度来讲,噪声是指物体无规则地振动时发出的杂乱无章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讲,噪声是指妨碍人们的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一级人民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祝广大考生声学基础知识题考分零失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