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意象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92672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8.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月意象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月意象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月意象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月意象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月意象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月意象分析.docx

《月意象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月意象分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月意象分析.docx

月意象分析

月”在中国文学中出现频率呈倍增长,至晚唐北宋达于巅峰。

“月”自从进入人的审美视野,便不断派生、衍播出含蕴不尽的象征喻指.

    我们知道,月虽然只是自然界中一个纯客观的物象,但它却逐渐成为华夏之邦人化自然的组成部分,成为诗人某些特定情感的信息载体。

正是由于作者在创作时的处境情怀不同,从而导致了他们作品中“月”这一意象的不同思想内蕴,它们在规定的语境中,展示出了难尽言表的情感流程及其集中鲜明的价值取向。

他们借月来抒怀言志,因而望月思乡,望月怀人,望月感怀几乎成了诗词中的永恒主题.

    下面从几个不同侧面归纳分析一下唐宋词中“月”这一意象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一)“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月本无情,人却有意。

月亮的阴晴圆缺,其实只是普普通通的自然现象,但它却映射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在以月破状分离这一意象的词作中,又可细分为两小类:

    

(1)送别之作中的“月”。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时的那种落没与惆怅的心情是无以言表的,面对即将离去的亲朋好友,只能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时此刻的月亮也带有几分凄切伤感的色调.诸如“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牛希济《生查子》);“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张先《江南柳》);“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

”(周邦彦《风流子》)。

以上送别词中的诗句,具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月”的意象都并非“圆月"、“满月”,而是“残月"、“新月"。

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从自然科学角度分析,古人远行,多启程于黎明之前甚至夜半时分,此时月将西斜,月亮表现出来的特征便是残缺的、低垂的、朦胧的,因此,运用“残月”、“陇月”等意象是符合实际的,是真实的客观描写.二是从词语意义的角度分析。

“残”与“缺"同意,“残月”即“缺月",“残月"与“新月”都是不团圆的象征,所以,天边显现的一弯缺月,正是意取了分离,是离别之人心理情感生动而贴切的写照.

    

(2)怀古、亡国之作中的“月”。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年年花开,岁岁月圆,但常常是物是人非,如今之明月,犹当时之明月,可如今的人事情怀却已大异于当时了。

面对依旧高悬于天的明月,此刻心中难免会涌上一种凄楚的感觉,那难以预料的世事变迁,只有明月才能作证,正如张若虚在其《春江花月夜》中所叹: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故尔,欧阳炯在《江城子》中咏道: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这首以凭吊六代繁华的消逝来寄寓现实感慨的怀古之词,一方面展现了日暮时分金陵古城的全景,一方面又在这些景物的描写中暗寓了历史沧桑之感,词人面对那象征着滚滚而去的历史长河的“无情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如今,那轮曾照姑苏台上歌舞的明月,依然象“西子当年的妆镜一样,照临着这座历尽沧桑的江城,但吴宫歌舞,江左繁华均逐逝波去尽,眼前的金陵古城,是否再要

重演相似的一幕呢?

”全词意境就是借着这姑苏台上的一轮明月而显现出来的。

试想,如果全词中不用“月”这一关键的意象来扮演历史见证人的角色,那么又怎能反衬出繁华易逝呢?

    再如,南唐后主李煜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虞美人》,同样也是以秋月之无休无尽与人世间多少“往事”的短暂无常相对比。

李煜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亡国之君,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却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血泪文字.他的词作之所以千古传诵,就在于他对于“月”这一意象的深刻体会与艺术把握.在他的亡国词中总是少不了月的,除了上例外,还有如:

“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笛在月明楼。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等等.这些“月”都带有历史的痕迹,笼罩着无限哀婉凄凉的色彩。

      

(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爱情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唐宋词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描写男女间纯真爱情生活的作品,读来让人有一种纯朴温馨之感,余味无穷。

在这类表达爱情的词作中,“月”的意象除了用来烘托渲染幽会时那种恬静温馨、柔情蜜意的氛围之外,也是借月亮的皎洁无瑕来象征青年男女间爱情的纯真,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这类词中,“月”的意象变得美丽而朦胧,色调也较明朗,不再给人以忧伤的感觉,而且往往“花”相映,充满了诗情画意。

如“携手看花深径,扶肩待月斜廊。

"(贺铸《西江月》),这两句极其生动地写出了男女欢会时在花光月影环境中卿卿我我、情意绵绵的情态,给人以温馨旖旎的印象.而“闲云归后,月在庭花旧栏角."(晏几道《六么令》)又为读者点明了情人幽会的地点环境。

云中之月,月下之花,共同构成了一幅优美和谐的图画,呈现出一种迷离惝恍、令人心醉的独特的月夜意境。

由此可见,月与花的意象组合是男女爱情的象征。

再如张先的《诉衷情》:

“花前月下暂相逢。

苦恨阻从容。

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

花不尽,月无穷。

两心同。

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全词用花、月的意象贯串而成,借“花前月下”象征昔日相恋,借“花谢月朦胧”象征爱情受阻,借“花不尽,月无穷”象征对爱情的美好期愿与执着追求,词人就是这样通过花月意象所显示的不同象征意义而表现出其情感精神所经历的发展变化的.

     (三)“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以月写相思,自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之后,代不乏人.因为千里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无论是身处异乡异地的游子征夫,还是留在家中独守空房的思妇们,真所谓“明月寄相思"。

 俗话说:

“男儿有泪不轻弹”,然而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和戍边的征人来说,泪却是常流的,有谁能抵御那久别家乡亲人的孤独之苦呢?

正如曹组的《青玉案》所咏:

“凄凉只恐乡心起。

凤楼远,回头漫凝睇。

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从中我们可以想象出一个人对着一盏孤灯,凝望天空中那轮唯一与自己相伴的明月,凄清寂寞,百无聊赖,独自在漫漫长夜中咀嚼着分离的痛苦,这种情景是何等的凄婉欲绝。

     男人尚且如此,更不用说那些多愁善感的女子了。

“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

”满月之夜,清辉照人,月下花前,本应是情侣们倾诉衷肠的美景良辰,但对于因为情人或丈夫的远征行役而不得不独守空房的女子来说却最容易触景生情,勾起相思的痛苦,离别的愁绪,独居的孤凄.因此,在唐诗宋词中明月似乎与离人,尤其是思妇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借明月来烘托她们的离愁别恨以及深深的怨情的思妇词俯拾皆是:

如:

白居易的《长相思》: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韦庄的《更漏子》:

“钟鼓寒,楼阁暝,月照古桐金井。

”牛峤的《更漏子》:

“香阁掩,杏花红,月明杨柳风。

”欧阳炯的《三字令》:

“月分明,花淡薄,惹相思。

”李清照的《一剪梅》: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些词句中的月都不再是朦胧的,而是明亮的,并且往往与“楼阁”、“朱阑"相映,塑造了一位登楼倚阑望月的思妇形象。

在明亮如霜雪般的月光中,楼阁会显得更加的高大孤立,此时登楼远眺,可见思妇是何等急切地盼望丈夫归来,真是“皓月泻寒光,断人肠!

",“伤高怀远几时穷”?

(张先《一丛花令》)这样,以月明表现夜静,又以高楼静夜反衬出女子内心的思潮汹涌,从而进一步突现了人的孤独.

     另外,再如:

阮逸女的《花心动》:

“梦回处,梅梢半笼残月。

”温庭筠的《菩萨蛮》:

“花落月明残,锦衾知晓寒.”温庭筠的《更漏子》:

“星斗稀,钟鼓歇,帘外晓莺残月.……虚阁上,倚阑望,还似去年惆怅.”韦庄的《清平乐》:

“梦觉半床斜月,小窗风触鸣琴。

”这里所举的例子中的月大多是“残月”、“斜月”的意象,这主要是想表现思妇们由于丝丝哀愁,缕缕离恨而整夜难眠,展转反侧,直到天明.真是独处深闺,幽梦难寻,灯尽梦回,更觉寂寞难堪.这种以象表意,以景结情的“残月”更有一种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四)“我寄愁心与明月。

     我国是一个有着二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

那个时代,在森严的等级制和严格的家长制束缚中,连男子都要遵守许多封建礼法,就更不必说青春年少的女子,她们被绑缚在严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伦理规范之中,几乎被剥夺了最起码的人生自由,她们无权随意走出闺阁抛头露面,无权自主爱情婚姻,从肉体到精神上都遭受着严重的摧残.然而,她们毕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的少女,对自由美好幸福的爱情婚姻的追求正是她们这个年龄的特征.可是她们隐密的“闺情"又能向谁倾诉?

只有那轮天边的明月才是知音,才是她们痴痴倾吐情愫的对象。

正如韦庄在《女冠子》中写道:

“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把明月引为知己,这倒更显出了人间的孤独,“明月不知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其实,明月的“知”木属子虚乌有,而“没人知”就更凸现了少女无限的寂寞与无尽的悲哀.

     在这一类表达少女“闺情"的词中,“月"是作为一个虚实结合的意象出现的,此时常常和“梦”的意象组合在一起,表达一种“觉来知是梦,无胜悲”的情感,说明少女们把月作为她们倾诉对象的空虚缥缈,迷茫惆怅。

这样便能达到虚实相间,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

     (五)“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唐诗宋词中写女子伤春惜别之情时,常常用“月"来比喻象征这些纯结、美丽、多情的女子形象。

如晏殊的《浣溪沙》中“鬓duǒ@①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

”他用“月”与“霞"来隐喻女子的眉和脸,从而让人可以想象出这位姑娘的美艳。

再如晏几道的《蝶恋花》中描写一位少女午睡醒后的闲愁时是这样写的:

“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

作者跳出了依托明月遥寄相思的传统作法,自出新意,以“绿云”暗喻少女乌发,以“新月"暗喻少女蹙于乌发之下的愁眉,这样,通过景物的暗示性与象征性,使少女容态与自然景致相映,不仅让读者获得联想生发的广阔天地,而且造成了浓重的情绪气氛,读后倍觉生意跃于纸上,情思溢于纸外。

此时的这种比喻比《诗经》中的比兴可以说具有了更加细腻的情感,更形象,更生动。

      (六)“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以上的五大类中,显而易见“月"都是深深地打上了人的情感烙印的,有喜有悲,有着丰富的情感内蕴。

但有时,月亮似乎又不那么多情,欧阳修在他的《玉楼春》中不是说: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吗?

细细体味一下,其实不然,应该说此处的“月”的意象内涵更加深刻丰富。

如果从情感上说,此处的否定正是对前面所分析五大意象内涵的肯定,因为正是那些“有情之月”才使得欧阳修有了独创新境的“无情之月"。

他认为李后主之《虞美人》词中的天边明月与楼外东风,固原属无情,何干人事?

只不过是有情之人观之,则明月东风遂皆成为引人伤心断肠之媒介了.事实上,他是从情感上转入了一种理念上的反省与思考,是透过了理念才更见出深情之难解,是对离别无常之悲慨陷入极深之后发出的对人生乃至整个世事沧桑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叹与自慰.黄庭坚《西江月》中“断送一生惟有,破除万事无过,……杯行到手莫留残,不道月斜人散。

”同样也是看似打破了传统词中以“月斜"比“人散”的意蕴,其实是从另一角度去发人深省。

      以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有人马上会想到与月亮相关的诗词: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关于写月的诗词,不胜枚举.这些诗词虽然写的是同一个物象-—月亮,但是月亮在不同的诗词中其象征意义是各不相同的。

月亮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是非常丰富的。

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

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也正因为月具有这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所以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

先秦已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先秦故人曾通过“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分别发出了“劳心悄兮,劳心骚兮,劳心惨兮”之叹,“僧敲月下门”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明月何皎皎》以“明月”演义出一代复一代骚客才子的怨夫思妇之作。

而“披月踌躇”、“揽月自赏”、“望月凝思"、……这些从古籍古典中衍生演化出来的词语成语,莫不流淌着中国古人一分难释的生命情怀.莫不激发古人情爱思恋的浩歌。

月的意象是生命的时间飞逝,是美的烟波,是人生悲欢离合的演绎,是情爱的寄寓和沐浴.

    首先,是月给了古代诗词以丰富意蕴,给诗人以美妙的灵感,创造了古诗词的艺术题材和艺术生命,给古诗词提供了博大阔远的艺术空间和宇宙意识。

若无月意象的沾溉,也使诗人们失去了艺术灵感和艺术创造的审美空间,会使诗坛上失去最美丽的仙葩,丧失一大批不朽的诗作.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李白《把酒问月》、张继《枫桥夜泊》等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名作也就无缘产生了。

其次,从诗的内容上说,月成为一些古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月在古诗词意境的追求历程中,实现了“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月在古代诗词意境的构造上广泛而多样。

古代诗词中月的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一、月的边塞意象。

“边塞”、“明月”“关”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性质的制约,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因而边塞诗的创作往往离不开“明月”与“关”的塑造。

《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里就有《关山月》、《乐府古题要解》说:

“《关山月》,伤离别也。

"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月作为一种寄托是诗人惯用的手法.早在唐代以前古诗人就有“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和“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的思愁绵绵,唐诗也不甘落后。

唐诗中有“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的啜泣诉说,有“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沈全期《杂诗三首·其三》)的绵藐深沉,有“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的悲凉凄婉。

同时,唐代诗人又发展了边塞诗,特别是盛唐时期的诗人,赋予边塞诗更博大阔远、浑融、丰腴、完满的意境,给人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

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的雄浑苍茫,有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塞上听吹笛》)的开朗壮阔,有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的浩渺闲雅、有王昌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从军行七首》)的雄心忧患。

月作为一种语言形象,把环境点缀成了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也把边塞这个特征性地理上的物理空间转化成了艺术上的心理空间。

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

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

诗人们利用这种情结自由地创造了月和边塞的相行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

    诗人描绘了思妇的深思遐念和倾诉无人的隐恨,思妇“忧愁不能寝,揽衣起徘徊”(《明月何皎皎》),在“出户独彷徨”之中,举头唯见一轮孤月悬挂在天上。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于是很自然地产生出“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的念头。

诗人对月和边塞相形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的伟大感受,已经是十分杰出的了。

    月是物质的,月是空间的,月还是文化的。

从月水的浸润和滋养伸展下,诗人与那巨大深远的宇宙空间感 边塞这独特性风景线不期而遇,一拍即合了!

诗人“愿随孤月影”为的是什么?

就是那与月光相抚相慰的一空纤尘不染的边塞的空间意识。

二、月的时间意象。

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月光的流逝在生命的时间中展开,因而月光还是生命的,是时间的。

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

李煜说: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在李煜眼里,往事如梦,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怆的追忆。

他曲折命运的悲剧,尽情地展现在“春花秋月”的时间之流中,不仅李煜,杜牧《润州二首(其一)》也说: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无论是南朝士人旷达,还是东晋名宿的风流,可是在历史舞台上都不过匆匆过客而已。

诗人由月想到古人,由古人折射现实.丰富的想象,把时隔数百载的人事勾连起来,使历史与现实,今人与古人,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情事,在时空上浑然一体.既然月光又是生命的,因而月光通过生命意识又与时间意识相连结。

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的醉意中探索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哲理,从而发出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张若虚从“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的发问中引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伤。

江月无情,流水无情,在“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无可奈何中,诗人们只好浩然长叹。

封建专制的社会在本质上是压制禁锢人才的,自己的壮志豪情聪明才干也无可奈何地消融在历史的月光流逝中: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冥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他们的生命与逸志常常也在“月光如水”的流逝中被淹没被虚抛浪掷了。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旧时月"引起了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在这里,月再一次通向把千古亘远,深邃浩淼的宇宙意识.

三、月的愁绪意象。

在古诗词中,月还是情绪的,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

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尽管魏人曹丕早有了“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的诗句,南北朝时谢灵运也有了“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等哀愁的诗句,但是以月状愁在唐代依然有很大的反战。

除了人们熟知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以外,唐诗中还有“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的凄恻孤寂;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蕴藉深沉;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潸潸泪下……在唐代诗人中,月作为愁绪的意象,构思巧妙。

想象丰富,笔法空灵,抒情婉转,意趣含蕴,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和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

四、月的情爱意象.月是情绪的,“月上柳梢”的缠绕,“晓风残月”的悲凉,“月照高楼”的孤寂,情到深处,月便自然与情爱相连了。

尽管“人生无物比多情"、“无物似情浓”,但是,月仍然是一种表达情与爱的最佳寄寓和祝愿:

谢庄“隔千里兮共明月"(《月赋》);孟郊“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古别怨》),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深挚的情与爱,化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凄美祝愿.月是爱的禅意、爱的见证。

无论是狂羁洒脱的李太白,还是情意绵绵的李义山,都拒绝不了月光的见证,在月光的温抚下,还原出人的本真。

一时骚客的失落,才子的多情,诗圣的千虑,都一一呈示在纤尘不染的月光下……倾听爱情的下落和心音。

在爱情的情感世界里,唐人的情怀、渴念,甚为壮阔、更为空灵,情爱也甚是挚热、浓烈.“待月西厢下”的痴心迫切,“落月满屋梁”的空虚落寞,“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的痴恋情深。

月光皓照下的浩茫天穹,还是相思的成因和巨大空间.分别之后,“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月光引起的情思萦绕着爱的惆怅和迷惘。

“阶下清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李商隐《端居》);月明之夜,风雨之夕,情人“各在天一涯”,而且“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时,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于是凄迷广浩的月下便成下无尽的相思之时空: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月所造就的相思意绪,李商隐就是一千次一万次,也道不完,“欲说还休”。

当然,时间的月水也许会消磨和冲淡爱情 “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赵暇《江楼感旧》)。

那个相偎相依的月下倩影,哪里再可寻回?

即若唤回,恐也不是彼时情怀了。

好梦已去,往事如烟,空留丝丝缕缕的旧踪袅袅飘开在爱情失落的天际.若如此,在伊人已逝的情人眼里,只余下“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白居易《长恨歌》)的苍凉萧瑟的景观。

爱情在凄迷的月色、催人肠断的铃声的烘托下,更为凄婉欲绝.“伊人何在,烟水茫茫",“情以何堪”,只好徒作“长恨绵绵无绝期” 的黯然神伤。

此时此刻,月光温抚下的天际中,所飘荡的只是悲怆千古的爱情挽歌了!

五、月的象征意象,明月在诗人笔下,虽也常表现为自然月的属性,但更多的时候却被赋予了丰富而深邃的象征意义.因此,明月被诗人高度人格化,赋予其以人的思想感情.也由此而反映出诗人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古代诗词中月的象征意义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笔者就此略作阐说.

1、以明月象征美人和恋情。

古代,人们认为日为阳,故曰太阳;月为阴,故曰太阴.因此,人们常用月来形容女子容貌、体态与情操之美,如人们常说的“花容月貌”、“闭月羞花”等.在《诗经·月出》中就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的歌咏,以皎洁的月亮衬托女子的清纯与美丽。

李白诗中月之意象也多有这种象征、比喻意。

如“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古风》二十六),用比喻和夸张的笔法写女子的美丽无比;以月之玲珑,衬人之幽怨,从反处着笔,不落言筌。

“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相逢行》),既以月比人,又将人比月.写歌女用歌扇遮面的娇羞貌,恰似时而云翳雾罩、时而半露娇面的云中美月.实际上这也反映出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即恋情,略此不赘。

2、以明月象征对故乡、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远离家乡、亲人,常年漂泊在外,不免对月而顿生思家念远之情。

诗人深感“崖倾月难圆”(《安陆白兆山》),故“月华若夜雪,见此令人思”(《秋山寄卫慰》),因月而思念亲人和友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把对朋友的一腔深情化作奇思妙想,请明月代自己去夜郎探望慰问朋友,传达自己对老友诚挚的关切之情.堪称借咏月抒写友情的千古绝唱。

李白咏月诗的伟大,还在于他常把自己的这种个人之私情推而广之地来表现天下所有人的共同思想感情,特别是月下边地征夫的思家念远之情,如:

“边月随弓影,胡剑拂霜花"(《塞下曲》其五),“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写长安城中的思妇乘着月色,忙着赶制寒衣,以寄送给在边地的丈夫。

她们渴望早日结束战争,好让丈夫早日回到家中,抒发月夜思念丈夫的一腔深情。

诗人表达的正是人民大众的这样一种共同的心声与呼声。

      3、以明月象征人的高洁品质.古人写月亮,多表现其皎洁、纯净和冰清玉洁,李白也经常用月来象征人的高洁品质。

“云见日月初生时,铸冶火精与水银”(《上云乐》),诗人认为,太阳是由火精炼而成,月亮则是由水银铸冶而成,故才显得那么的纯净无瑕。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行路难》其三),劝人淡泊名利,要善待他人和自身,不要追求所谓清高等等虚名;再如“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赠汉阳辅录事》其一),“春华沧江月,秋色碧海云……,“卷帘见月清兴来,疑是山阴夜中雪”,“观心同水月,解领得明珠”(《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都借月写人的清静淡泊的高远情怀和孤高出尘的高洁心灵。

4、以明月意象象征哲理的启迪.唐代大诗人李白有一首著名的咏月诗《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怜?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悠悠万世,一轮皎洁的明月长挂碧天朗照,尽情地流泻着无涯际的清辉,它晚升晓没,与人总是若即若离.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

面对亘古如斯的明月,诗人不觉感慨顿生,故而停杯问之.将千古感慨系之于月,引发其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把对宇宙的浩瀚无际、时空的苍茫无限与人生的短暂渺小的人生课题摆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