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教案新人教版1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9247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教案新人教版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教案新人教版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教案新人教版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教案新人教版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教案新人教版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教案新人教版11.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教案新人教版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教案新人教版1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教案新人教版11.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教案新人教版11

12 唐诗五首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唐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

过程与方法

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想象画面,进入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

导入一(复习导入):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作辈出,佳作迭现。

今天,我们学习《唐诗五首》。

在上新课之前,请同学回顾一下,有没有学过下面几类诗,如果有,试试背背。

1.边塞诗;2.写景诗;3.送别诗;4.游记诗;5.思乡诗。

导入二(由黄鹤楼导入):

同学们知道三大名楼吗?

能否说出与之相关的诗文?

(湖北:

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湖南:

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

滕王阁 王勃《滕王阁序》)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

只在崔颢的诗下面题写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离去了。

事后对崔颢的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

如《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

众多古人称崔颢的这首诗是“第一”“千古之奇”。

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导入三(由思乡导入):

老师背诵一首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再背“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同学们猜猜这两首诗是谁写的。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生回答:

是王维的诗。

唐太宗称王维是“天宝中诗名冠代”人物。

宋朝苏轼曾称赞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今天我们就再走近王维的诗,看看在他的这首诗中要表达他怎样的情怀。

1.作者简介

(1)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2)崔颢(?

—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开元年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

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

或写儿女之情,几近轻薄;或状戎旅之苦,风骨凛然,诗名早著,影响深远。

(3)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

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又称“诗佛”。

进士出身,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在诗、画、音乐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

2.交流背景

(1)《野望》: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

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万荣)之时。

(2)《黄鹤楼》: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3)《使至塞上》: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土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成为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3.知识链接

唐诗的格律

到了唐代,格律诗兴盛起来。

律诗共八句,分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律诗在押韵、平仄和对仗等方面有比较严格的要求。

比如律诗要求中间两联都必须对仗(对偶)。

对仗的特征是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同、意思相关等。

江南三大名楼

湖北:

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湖南:

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

滕王阁 王勃《滕王阁序》

4.积累字词

(1)注音

东皋(gāo)    徙倚(xǐyǐ)  驱犊(dú)

芳草萋萋(qīqī)萧关(xiāo)燕然(yān)

(2)解释词语

①薄暮:

傍晚。

②落晖:

落日。

③徙倚:

徘徊。

④昔人:

指传说中乘鹤飞去的仙人。

⑤历历:

分明的样子。

⑥萋萋:

草木茂盛的样子。

⑦征蓬:

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

学习《野望》

(一)整体感知

(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思考下列问题。

1.“薄暮”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

2.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说明了地点:

    ,时间:

    ,事情    。

3.颔联写薄暮中的“秋夜静景”,用到山对树、    对    ,    对    。

4.颈联描写眺望到了怎样的景象?

【交流点拨】1.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

2.东皋 薄暮 望

3.皆 唯 色 晖

4.牧人赶着牛羊,猎人骑着马带着许多狩猎所得,回家了。

(二)深层探究

学生大声朗读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3.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4.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设计意图:

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交流点拨】1.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廓、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3.中间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

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4.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三)品析语言

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设计意图:

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交流点拨】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王绩《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学习《黄鹤楼》

(一)整体感知

(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1.教师范读,生齐读。

强调注意节奏(音韵兼顾意义),及声调的抑扬、速度的急缓(如:

读“空”应低沉婉转,声音略为延长;“晴川”句可读得恬淡自然。

2.指位学生读,注意“昔、载”的读音。

3.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同桌互相说说。

(二)深层探究

再读诗文,让学生在读中领会诗人的情感。

思考:

1.这首诗歌读后给你怎样的感受?

2.诗人在最后感叹道:

“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

愁什么呢?

3.既然写思乡之愁,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

设计意图:

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交流点拨】1.这首诗是览胜怀古思乡的名篇,它把神话与现实、古与今、情与景熔为一炉,创造了一个苍茫开旷的诗歌境界。

2.诗人由“黄鹤楼”名字的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3.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空荡荡的黄鹤楼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三)品析语言

1.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

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崔颢诗中的情景。

2.哪一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

第三联描写繁荣的景致,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

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交流点拨】1.艳阳高照,碧空如洗,汉阳一带的林木郁郁葱葱,格外显眼。

鹦鹉洲上长满茂盛的芳草,清风徐徐而过,空气中淡淡清香让人心旷神怡。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烘托孤寂的思乡之情。

崔颢的这首诗虽然只有五十六个字,却将黄鹤楼的来历、登临黄鹤楼所见的美景和自己的感慨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被称为唐朝七言律诗的第一作品。

巍峨的黄鹤楼成就了崔颢的这首千古绝唱,崔颢的这首诗在扬名天下的同时,也让世人知道了这座千古名楼。

学习《使至塞上》

(一)整体感知

(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同桌互相说说每一联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首联交代出使的目的和经过。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颔联描写边塞的情势。

诗人以“蓬”“雁”自比,表现行程的艰苦遥远,也暗示其内心的不平。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颈联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

“大”写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写其景物的单调;“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直”一“长”一“圆”,气势磅礴,沉寂壮美,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尾联照应诗题和开头。

点明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二)深层探究

再读诗文,让学生在读中领会诗人的情感,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讨论:

1.本诗中哪个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

4.说说“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交流点拨】1.问边。

2.孤寂、激愤、抑郁。

3.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

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5.想到自己被排挤出朝廷之外时——激愤抑郁,看到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国时——赞叹敬慕。

(三)品析语言

试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进行简单的赏析。

设计意图:

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交流点拨】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

“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

“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