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9170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分析.docx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分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分析.docx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分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分析

第一课时

教材说明:

《认识面积》作为本单元的第一个教学内容,它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面积这个概念,同时它也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基础。

其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理解理面积的意义,通过观察.操作,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和推理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本节课安排了三个主要活动,首先,教材设计了“教室里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长方形的.哪些是正方形的?

”观察和交流活动。

指出课本封面.铅笔盒的表面,说出哪个大.哪个小的问题讨论。

上面活动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知识背景下,开始新知识的学习。

第二个活动,把两个不同容易比较的长方形纸进行大小比较,在学生操作.比较.交流的基础上,通过黄色的纸比蓝色的纸大,就是黄色纸的面积比蓝色纸的面积大,认识“面积”的概念。

活动三,比较物品表面和图形面积大小的操作活动。

(1)比较物品表面的大小。

呈现了两组实物,即不同形状的两片树叶.手帕和方巾的图片,让学生在直观比较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2)对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面积的大小进行比较。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具有挑战性的操作.探索活动,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教材呈现了用透明纸描下来,把图形剪下来等比较方法。

在学生亲身感受到,用直观的图形比较的方法很难判断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把两个图形分别划分成许多同样大小的方格”来试着比较。

在交流学生不同比较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使学生了解用划成同样的方格对两个图形进行比较的方法,很科学,对任意图形都适用。

针对教材编写特点,教学中要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时,让学生举例说明身边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丰富学生对面积的感性认识,从而使学生真切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更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本节课的教学还要把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作为重点,发展空间观念不能靠纸上谈兵,必须以学生自己的空间知觉和体验为基础,各种活动要让学生亲身经历,使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动的过程中自觉体验.感悟,特别是“估一估”.“摆一摆”的活动,学生借助学具“扣子”和“硬币”摆满长方形和正方形后,能清楚的感受到长.正方形面积的含义,这样就使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的目标落到实处。

同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体验到创新的愉悦。

在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发现不同的比较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形时,鼓励学生设计的图形既要准确又要有创意,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创新是课堂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

教学建议

一.情境导入

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那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那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最熟悉的事物观察,回忆旧知识,发现新知识,从而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

要注意指导性的语言。

如,学生说“黑板是长方形的”,要纠正为“黑板的面是长方形的”教师板书:

“面积”。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体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课的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二.认识面积

1.比较物体的大小

(1)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并用手摸一摸课桌的表面和数学课本的表面。

在观察和交流的基础上,提出将课桌表面与铅笔盒表面比大小的要求。

重点说出是怎样知道的。

(2)提出“摸一摸数学书表面和铅笔盒表面,比一比哪个大?

哪个小?

”的要求。

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自己做法的机会。

这样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表面”的含义,了解比较物体表面的一般方法。

2.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

比较两个长方形纸片的大小。

可以先让学生剪下附页的两个长方形,然后比一比哪个大。

比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注意个性化的比法。

通过比较使学生直观的看到黄色的纸片比蓝色纸片大。

这里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好一些一角的硬币,教师让学生用硬币在两个长方形上摆一摆,看看哪一个图形上摆的硬币多,就是那个图形大。

3.认识面积。

提出大头蛙的问题——黄色长方形比蓝色的大是指什么比较大?

让学生讨论一下,然后教师介绍“面积”的含义,并板书出来。

让学生读一读,最后让学生用面积描述两个图形比较的结果。

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与学生进行交流。

三.面积比较

1.解决比一比

(1)题

教师和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实物两片叶子和手绢.方巾。

学生动手比一比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

比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注意说的时候要用上“面积”一词。

2.解决比一比

(2)题

(1)比较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大小。

首先让学生观察,并提问:

你能用眼睛直观看出那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吗?

让学生试着说一说。

(2)学生会出现不同的意见,这时教师可以问:

你能想出办法来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吗?

教师可以事先让学生准备一些学具,比如:

硬币.扣子先让学生独立操作,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教师要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到学生的小组交流中,以便更好的了解学生比较的方法。

(3)交流比较方法。

让学生充分交流不同的方法。

边交流边讨论能否得到一定的答案。

学生可能出现不同地分法,如果有学生中出现了平均分成小方格的比较方法,教师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比较的,还要强调两个图形平均分的方格一样大。

并问一问学生为什么平均分得方格要一样大呢?

接着再让其他学生也用这种方法比一比,并展示学生不同的分法。

使学生看到画方格的办法。

如果学生,没有出现画方格的方法教师就直接提出这种方法让学生试一试。

教师可以分一分示范给同学们,分完后提问:

为什么两个图形老师分得方格都一样大呢?

使学生明白只有平均分才能进行图形面积的比较。

接着再让全体学生用这种方法比一比,并展示学生不同的分法。

(4)对比较的方法进行讨论。

教师可以对大家比较的方法进行一下总结。

然后出示说一说中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最后教师加以总结,当两个面的面积大小一眼就能看出时,可以用观察的方法,当两个面的面积比较接近时用眼睛观察面积的大小,有时就不太准确了,我们可以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面积大小的比较。

补充练习:

1.用蓝色描出各图形的边线,涂红色表示它们的面积。

2.下面是从一幅中国地图上描下来的四个省的图形。

你能看出哪个省的面积比较大,哪个省的面积比较小?

3.在下面的方格中画3个不同的图形,使它们的面积都等于7个方格的面积。

第二课时用自选的单位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

教材说明:

本节教学主要是围绕同桌合作自己选定测量单位对课桌表面进行测量的这一线索,学生自己选定测量单位测量一些简单物品表面或图形面积的大小,体验在同一测量单位下测量的结果一致。

这部分内容设计了同桌两个人自己选定正方形纸为测量单位,合作测量课桌面的活动。

在学生交流个性化的测量方法和结果的同时,对不同标准下测量的不同结果进行统计。

接着提出“议一议”中的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在分析.归纳大家测量结果和测量单位大小的过程中,了解选用的正方形纸越大,测出的结果(正方形纸的个数)就越少;反之,则越多。

第二个问题,怎样使测量的相同呢?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形成共识:

选用同样的正方形纸作测量单位,结果就会相同。

使学生感受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建议:

本节课是在认识面积的含义,把图形分成若干小方格来进行面积比较的方法之后展开教学的,自己选定正方形纸为测量单位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

1、可以通过师生谈话交流,利用准备好的正方形彩纸让学生比较哪个面积大。

“估计大的正方形面积是几个小的正方形面积?

”师生之间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内容,“测量和计算面积是一些实际工作的需要”。

2、提出同桌合作,用正方形纸测量课桌表面的面积的要求。

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同桌合作自己选定测量单位.对课桌表面进行测量。

然后全班交流选用的测量单位.测量过程和结果,在这个过程中相互学习测量活动经验。

3、教师提出整理在统计表中的问题。

同桌测量自己选用正方形的边长,再把测量结果填在统计表中。

为下不讨论提供直观数据。

提出“议一议”中的两个问题,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共识:

正方形的边长越大(测量单位越大),测量的结果越小(正方形的个数越少);正方形的边长越小(测量单位越大),测量的数据越大(正方形的个数越少)。

在讨论.实际测量的.交流测量结果的过程中,初步体验统一测量结果的一致性,也为以后认识面积单位打下基础。

然后同桌合作用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纸进行测量课桌表面,再交流测量结果。

4、关于“问题讨论”的教学建议:

学生先在小组讨论,然后全班讨论。

给一定的时间。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点拨,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强化属于性的练习。

补充练习:

1.下面的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

2.用四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

周长各是多少?

 

第三课时认识面积单位

教材说明:

“面积单位”是在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能够初步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的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是本节课学习面积单位的知识基础。

教材围绕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认识与体会设计了三个环节。

(1)呈现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要求学生测量这个正方形的边长。

在学生实际测量的基础上,给出l平方厘米的概念和字母表示。

接着通过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使学生结合实物进一步体会1平方厘米的大小,使抽象的面积单位在学生的思维中变得直观;

(2)教材直接给出1平方分米的概念和字母表示,通过让学生“用手比一比”.“找出熟悉的物品”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并体验1平方分米”。

用1平方分米来测量课桌面的面积,以及估测黑板的面积.这都有助于使抽象的面积单位在学生的思维中变得直观.具体。

(3)体会并认识1平方米。

同平方分米一样,也是直接给出1平方米的概念,设计了让学生站在l平方米的纸上,看一看最多站几个人的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l平方米实际大小的体会和认识。

在“练一练”中,设计了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出指定面积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活动。

一方面加深对“面积”与“面积单位”之间关系的认识,也为下节课探索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打基础。

教学建议:

本节课是在上节课学习测量面积的基础上学习的,介绍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教学时可以参考以下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师生可以进行关于数学课本封面的形状.长和宽大约是多少,面积大约是多少的对话,贴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的小正方形,回忆数学课本的封面大约是几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

2.认识平方厘米。

学生拿出准备的最小的正方形纸,动手测量出它的边长是1厘米,教师介绍这样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并用字母表示平方厘米。

学生亲自测量直接感受1平方厘米的大小把新知识与原有经验结合在一起,更有利于理解1平方厘米的实际意义。

3、“说一说”这部分内容给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生活中哪些熟悉的物体面积是1平方厘米。

进一步感受1平方厘米的含义。

4、认识并体验1平方分米。

在认识1平方厘米的基础上,师生对话给出1平方分米的概念和用字母表示平方分米。

通过用手摸一摸.比一比体验1平方分米的面积有多大,找出生活中熟悉的实物来加深对1平方分米的认识。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激励性的评价。

5.认识并体验1平方米。

拿出准备好的面积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它的边长是多少,在进行实际测量,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推想,得出面积是1平方米,用字母表示平方米(㎡)。

提出:

估计一下这张1平方米的纸上能站几个人?

然后请几个同学亲自试一试。

在估计和检验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真实体验1平方米的大小,建立1平方米的观念。

补充练习:

1.选择适当的单位名称。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3)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

(4)数学课本的封面大约是3()。

(5)橡皮擦一个面的面积大约是6()。

(6)我们教室地面大约是60()。

(7)小明的身高比小华多5()。

(8)一张100元人民币的面积大约是120()。

2.判断.正确打“√”,错误打“×”。

(1)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米。

            

(2)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3)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周长是4分米,面积是1平方分米。

 

(4)1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5)爸爸的身高是180平方厘米。

()

3.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

第四课时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材说明:

本课是测量系列中的一课。

是在学生学习了面积的含义.认识了常用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多边形和圆的面积的基础,更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本课是在具体的小组合作探索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进行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解决问题的转化策略,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及问题解决的意识;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想象,理解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能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

教材首先通过“议一议”,“边长1米的正方形与边长10分米的正方形比较,哪个面积大?

为什么”的讨论,使学生了解边长1米的正方形和边长10分米的正方形同样大。

这个问题的讨论,既是对所学面积概念的进一步深化,也是探索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的重要的知识经验。

接着设计了“小组合作,研究下面问题”的探索活动。

主要设计了两个环节,

(1)探索l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这是动手操作的探索活动。

教材呈现了两种探索方法:

一种在1平方米的正方形上摆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另一种是用笔把1平方米的正方形平均分成边长是1分米的小方格。

组织活动时,要给学生充分的合作探索的时间,同时要加强指导,必要的话,可参与到一个组的探索活动中。

(2)推测一下,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

这个数学活动,是在前面动手探索的基础上,以思考.推算为主要过程的探索活动。

先在小组内研究,再进行小组间的交流。

重点让学生说出思考和推算的过程。

如,沿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的一条边摆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一行可以摆10个,一共可以摆10行,共100个。

所以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中可以摆10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教学建议: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面积的含义.认识了常用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多边形和圆的面积的基础,更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1.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教师可以先提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和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哪个面积大?

为什么?

”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复习,也为本节课做好了铺垫,接着提出“议一议”中的问题,学生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不同的想法,为下面的小组合作探索活动做好准备。

2.小组合作探索学习:

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

小组内讨论确定研究的方法,可以用画图的方法,也可以用摆1平方分米小正方形的方法,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

然后交流展示各组的方法和结果,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字母表达式。

3.探索学习:

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

在这个探索活动之前,可以让学生先推测一下,然后再进行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时重点说说是怎样想的,推测的方法,得出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介绍字母公式。

小结:

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

4.全班讨论“议一议”的问题,学生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有利于互相启发,然后全班交流说一说推算的过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推算过程不同,但结果相同。

补充练习:

1、2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2米=()厘米

3平方米=()平方分米3000平方分米=()平方米

40平方分米=()平方厘米5平方米=()平方厘米

2.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1)6平方米=60平方分米。

()

(2)用8个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它们的面积都是8平方分米。

()

(3)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4)32平方米化作平方厘米作单位,32后面应该有4个零。

()

3.边长为12厘米的正方形可以剪成多少个面积是4平方厘米小正方形?

拓展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