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89927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荆门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湖北省荆门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湖北省荆门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湖北省荆门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湖北省荆门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荆门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湖北省荆门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荆门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荆门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湖北省荆门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湖北省荆门市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将学校、班级、姓名填在密封线内,条形码粘贴在相应的位置。

3.将答案全部写在答题纸上。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颓圮pǐ婆娑suō籼米shān觊觎jì

B.佝偻gōu跫音qióng舷梯xuán痉挛luán

C.房檩lǐn蕈菌xùn相勖xù镣铐liáo

D.啾啁zhōu悭吝qiān拾级shè犄角jī

2.下列词语书写全对的一组是(  )

A.绿草如荫蒙蒙细雨窒息振振有词

B.费尽心机哄堂大笑寒暄动则得咎

C.白璧无瑕委曲求全讴歌锋芒毕露

D.倏来倏去化险为易覆荫海市蜃楼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阳光不但有色,它也有声,一有了阳光,一切活泼蓬勃的声气就从四边,和阳光的活泼打成一片。

每逢好天气下了百叶窗,你简直可以听见阳光在外面抵门,你闭着眼不理,眼前只见一片红,再闭紧一点,就是一片绿,窗外的温暖随着颜色的诱惑透进来,

得你不能不开窗,于是一片耀目的白光从外面直进来,毫不客气地占领了每个角落,活泼泼闹营营地把室内的之气都赶跑了。

A.腾身而起逼泻肃然B.弥漫开去使闯温馨

C.雀跃欢呼迷照宁谧D.蜂拥而上闪射闭塞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当强台风袭击这座海滨城市时,呼啸的狂风夹着密集的雨点哗哗地下了起来,一小时后部分地段积水便深达60厘米,交通一度陷入瘫痪。

B.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四次会晤在新德里举行,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五国领导人将全球治理、可持续发展、金砖国家合作等问题深入交换意见。

C.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任行政长官选举结果揭晓,现年57岁的梁振英当选为香港特区第四任行政长官,其多年来的夙愿终于实现。

D.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日方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采取任何单方面的举措,都是非法和无效的,都不能改变这些岛屿属于中国的事实。

5.下列文学常识及名著导读有错误的一项(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抒情诗,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

《离骚》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成为了文学的代名词。

B.《巴黎圣母院》中,巴黎圣母院教堂副主教克洛德·佛罗洛企图占有在街头卖唱的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而未遂,便诬告她为杀人凶手,致使她被判处死刑。

临刑前,圣母院相貌奇丑的敲钟人加西莫多将她救出,并加以保护。

C.《家》的主人公觉新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叛逆者。

他参加学生运动,向“门户可当”的婢女鸣凤表示爱情,帮助觉民逃婚,最终从家里出走,到外边寻找“新生活”。

D.《论语》中,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从教育的角度看,他特别注重因材施教,同样是孝、仁、政、君子等问题,他总是针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回答。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周易》的前生今世

《易传》是对《周易》一书的第一次系统解释的著作,因为共有10篇文字,故又称《十翼》。

《易经》与《周易》,不是两名一实的重同关系,而是种属关系。

自从阴、阳爻由数字中归类抽象出来之后,很自然地固定为六十四个六爻卦体,对这些卦体作出有序排列,并且各自给予一个卦名,便诞生了第一部《易经》。

据史传,这第一部《易经》诞生于夏代初期,其名为《连山》。

夏代之前,洪水泛滥,人或为鱼鳖;大禹治水,洪灾顿息,舜将帝位禅让于禹,建立夏朝。

由于长期的洪灾,人们对赖以避难的高山心怀感激;洪灾之后的渔猎生活,山上盛产的野果和飞禽走兽,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对山的崇拜,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因此,在对六十四卦排序之时,象征山的“艮”卦名列榜首,也就顺理成章。

六爻重卦“艮”是由两个经卦“艮”相重而成,象形山连着山。

所以,夏代制定的以“艮”为首卦的《易经》,便取名为《连山》。

我国最早图腾对象“山”,也因此可以确认。

由渔猎社会转向农业社会,也是在以“山”为崇拜对象的夏代。

个中原因,显然是洪水消减之后,人们纷纷从山上下来,在平原上安营扎寨的缘故。

长期的农事活动,使人们对“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粮”的土地产生了感情。

于是,由“山”移情于“地”的观念随着农事活动的深入展开而得以确立。

商汤取夏政而代之,作为治国之策的《易经》,也必须作出相应的改编。

由于古籍资料的残缺,我们已无法知道改编的全部内容,但是从商朝初期诞生的第二部《易经》称名《归藏》,可以确定这部《易经》的首卦已由“艮”改换为“坤”。

坤为地,以“坤”为首卦的《归藏》,表达了商代先人对大地的崇拜,我们祖先由此进入第二个图腾崇拜时代。

商代八百年,是农业社会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

成熟的农业生产,使先人们意识到农作物的收成好坏并不取决于土地,而是取决于天气: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洪涝旱灾,歉收甚至颗粒无收。

于是,先人的观念又开始发生第三次转变,即由对“地”的崇拜转向对“天”的崇拜。

商朝末年,周族领袖姬昌被商纣王囚禁于羑里,在狱中对第二部《易经》即《归藏》作了全新的编纂,即史称“演易”。

经姬昌重新编纂之后的这第三部《易经》,在周朝取代商政权之后正式命名为《周易》,即“周朝的《易经》”。

由于观念的变化,更由于《周易》的诞生,《归藏》自周代始式微,但是,一直到春秋末期,它还有可能被完整保留着。

据《礼记》记载,孔子为了解殷商社会,曾专门跑到殷商贵族集居地宋国,寻找并研究《归藏》;从孔子的“吾欲观殷道……得坤乾焉”的透露,我们也获得了《归藏》的首卦是“坤”,第二卦是“乾”的信息。

汉代时,《归藏》可能还有较多内容存世,所以有易学家焦竑的“商时讲学者首重在静”之议论,经学家郑玄在《礼记》注疏中称:

“殷阴阳之书存者有《归藏》,是亦以《归藏》为殷易矣”。

现在所见的《归藏》佚文,一为收录在《道藏》中,二为前些年从湖北荆门王家台楚墓中发掘的竹书残简。

这些佚文为姬昌“演易”的背景提供了信息。

从西周到东周,《周易》不仅是周王朝的治国大纲,也是朝廷及贵族决疑解难的工具。

《左传》、《国语》中的二十多条占筮或援引《周易》决疑记载,便是《周易》权威性和实用性的直接表达。

春秋末期,“善为《易》者不占”成为风气;孔子晚年喜《易》,以致“韦编三绝”;为学生讲《易》,留下解读《周易》的数篇文字,与前人留下的几篇资料性文字一起,合编成《易传》,遂使得《周易》如虎添翼,进入每一位读书人的书房,并进而成为后世科举取士的“统编教材”。

(节选自2013年3月11日《文汇报》,有删改)

6.关于《易经》的理解,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易经》与《周易》,不是两名一实的重同关系,而是种属关系”,由此可知,《周易》包括《易经》,二者是种属关系。

B.“孔子晚年喜《易》”,他把解读《周易》的数篇文字,与前人文字一起合编,形成对《周易》进行系统解释的著作《易经》。

C.《易经》在不断的更新与发展之中,首卦也在不停地变化,从夏初到商初再到周代,一直到现在,其首卦还在不停改变。

D.全文谈到了与《易经》相关的三部著作,即《连山》《归藏》《周易》,而这三部著作体现了《易经》在不同时期的发展。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易经》首卦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易经》首卦在不同阶段的每一次变化之中,生活环境的变化,食物来源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信仰的转变都对变化起着举足轻重的决定性作用。

B.夏代之前,洪水泛滥,山上盛产的野果和飞禽走兽,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对山的崇拜,使象征山的“艮”卦在《连山》六十四卦中名列榜首。

C.夏代以后,长期的农事活动,使人们对土地产生了感情。

于是,由“山”移情于“地”,使得商代初期的《归藏》首卦由“艮”卦变化为“坤”卦。

D.商代八百年,农业社会逐渐走向成熟,使先人们意识到农作物的收成好坏更多取决于天气,于是到《周易》时,首卦已更新为代表天的“乾”卦。

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代时,第二部《易经》——《归藏》还有较多内容存世,所以才能有易学家焦竑的“商时讲学者首重在静”之议论。

B.夏代初期诞生的《连山》,以“艮”为首卦,这为我们现在将我国最早的图腾对象确认为“山”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C.商汤取夏政而代之,作为治国之策的《易经》,也作出了相应的改编,通过对改编全部内容的分析,获知大地已被崇拜。

D.周族领袖姬昌在狱中对《归藏》作了全新“演易”,后被周武王命名为《周易》。

直至此时第三部《易经》方才尘埃落定。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墨妙亭记

苏轼

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①自广德移守吴兴。

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

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而不争。

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

故凡守郡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

自莘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饥,将相率亡去。

莘老大振廪劝分②,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

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

当是时,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③,以为莘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

而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

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览叹息,而莘老求文为记。

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今乃于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

此既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

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

物之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

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无可奈何而后已。

此之谓知命。

是亭之作否,无足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以不辨。

故具载其说,而列其名物于左云。

(选自私刻《古文观止》)

【注】①[孙莘老]名觉,曾任吴兴(湖州)太守,熙宁五年二月建造墨妙亭,以藏古代碑刻法帖。

②[劝分]劝导人们有无相济。

③[旁午]交错。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登:

五谷成熟

B.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抚循:

抚恤

C.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故事:

先例

D.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差:

差不多

10.以下各组语句中,全都是“或以谓”孙莘老“不知命”的表现的一组是(3分)

①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②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

③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

④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

⑤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

⑥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D.③④⑤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紧扣题目,概要叙述孙莘老从广德转任吴兴太守,并用简洁的文辞交代其建造墨妙亭的时间、地点和用意。

B.文章第二段首先交代了湖州的风俗人情,然后叙述孙莘老在大荒之年勤于政务、赈济灾民的事迹,以及他在政事之余用心搜罗古文碑刻的雅兴。

C.文章第三段是议论,作者认为金石易坏,而文字可以流传更久,不应将可以久存的文字寄托于速坏的金石之上,作者借此批判孙莘老建墨妙亭保存历代古文碑的糊涂。

D.作者认为,虽然“物必归于尽”,但人们不能在天命面前无所作为,而应当极尽人事“至于无可奈何而后已”,这才叫知命。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

(2)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

(3)是亭之作否,无足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以不辨。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部分断句。

(不超过6处)(3分)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巴女谣

于鹄

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

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1)“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请结合诗句简要描述。

(4分)

(2)全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限选5句)(5分)

(1)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

(《荆轲刺秦王》)

(2)桑之未落,。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诗经〉两首·氓》)

(3),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

(4),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5)固知一死生为荒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6),而不知其所止。

(苏轼《赤壁赋》)

(7),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8)激扬文字,。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丰子恺

①我的年岁自从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两年了。

不解达观的我,从这两个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与影响。

虽然明明觉得自己的体格与精力比二十九岁时全然没有什么差异,但“三十”这一个观念笼在头上,犹之张了一顶阳伞,使我的全身蒙了一个暗淡色的阴影,又仿佛在日历上撕过了立秋的一页以后,虽然太阳的炎威依然没有减却,然而大地的节候已从今移交于秋了。

②在往年,我只慕春天。

我最欢喜杨柳,尤其欢喜初染鹅黄的嫩柳。

每逢早春时节,看见苏醒了的杨柳枝上挂了细珠,带了隐隐的青色而“遥看近却无”的时候,我心中便充满了一种狂喜。

我心中似乎只知道春,常常在说:

“春来了!

不要放过!

赶快设法招待它,享乐它,永远留住它。

”别的三季在我都当作春的预备,或待春的休息时间,全然不曾注意到它们的存在与意义。

③两年来,我的心境已经完全转了一个方向,也变成秋天了。

自己的心境便和秋十分调和,常常被秋风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暂时失却了自己的所在。

我现在对于春非常厌恶,每当万象回春的时候,看到群花的斗艳,蜂蝶的扰攘,以及草木昆虫等到处争先恐后地滋生繁殖的状态,我觉得天地间的凡庸、贪婪与愚痴,无过于此了!

尤其是在青春的时候,看到柳条上挂了隐隐的绿珠,桃枝上着了点点的红斑,最使我觉得可笑又可怜。

我想唤醒一个花蕊来对它说:

“啊!

你也来反复这老调了!

我眼看见你的无数祖先,个个同你一样地出世,个个努力发展,争荣竞秀;不久没有一个不憔悴而化泥尘。

你何苦也来反复这老调呢?

如今你已长了这孽根,将来看你弄娇弄艳,装笑装颦,招致了蹂躏、摧残、攀折之苦,而步你祖先们的后尘!

④实际,迎送了三十几次的春来春去的人,对于花事早已看得厌倦,感觉已经麻木,热情已经冷却,决不会再象初见世面的青年少女似地为花的幻姿所诱惑而赞之、叹之、怜之、惜之了。

假如要我对于世间的生荣死灭费一点词,我觉得生荣不足道,而宁愿欢喜赞叹一切的死灭。

对于前者的贪婪、愚昧与怯弱,后者的态度何等谦逊、悟达而伟大!

⑤夏目漱石三十岁的时候,曾经这样说:

“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处必有暗;至于三十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处暗也多,欢浓之时愁也重。

”我现在对于这话也深抱同感,同时又觉得三十的特征不止这一端,其更特殊的是对于死的体感。

青年们恋爱不遂的时候惯说生生死死,然而这不过是知有“死”的一回事而已,不是体感。

犹之在饮冰挥扇的夏日,不能体感到围炉拥衾的冬夜的滋味。

须得入了秋天,炎阳逞尽了威势而渐渐退却,汗水浸胖了的肌肤渐渐收缩,身穿单衣似乎要打寒噤,而手触法兰绒觉得快适的时候,于是围炉、拥衾、浴日等知识方能渐渐融入体验界中而化为体感。

以前我的思虑真疏浅!

以为春可以常在人间,人可以永在青年,竟完全没有想到死。

以为人生的意义只在于生,而我的一生最有意义。

直到现在,仗了秋的慈光的鉴照,死的灵气钟育,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欢,是天地间反复过亿万次的老调,我但求此生的平安的度送与脱出而已。

⑥我正要搁笔,忽然西窗外黑云弥漫,天际闪出一道电光,发出隐隐的雷声,骤然洒下一阵夹着冰雹的秋雨。

啊!

原来立秋过得不多天,秋心稚嫩而未曾老练,不免还有这种不调和的现象,可怕哉!

一九二九年秋日

(选自丰子恺《人间情味》,有删改)

16.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答对一项得2分,有错项得0分)

A.作者在文章开头表达了对春天由喜欢到厌恶的情绪变化,在结构上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为后面的议论作了充分的铺垫。

B.年过三十,作者深切地感觉到了秋的可爱与融化其中的宁静,所以有了“只觉得一到秋天,自已的心境便十分调和”的心境。

C.对春的不满中流露出了作者对扰攘纷争的人生现实的不满,也表现出了作者对人生更为成熟的认识。

D.仗了秋的慈光的鉴照,死的灵气钟育,才明白了生的重复与空虚,更有了死的庄严感与解脱感,表现出了作者非常消极的人生观。

E.秋心稚嫩而未曾老练,难免还会有争名求利的冲动,不能做到底的达观,这正是我们要时时警惕的。

17.文章第②段和第③段中都写到了“柳枝上挂了细珠”,作者对这一形象的态度是一致的吗?

请加以简要概括。

(4分)

18.文中对“生荣”中的“贪婪、愚昧与怯弱”是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加以表现的?

请列举说明。

(4分)

19.作者由对秋的感知、体味,写出了哪些人生感悟?

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每小题4分)

20.下面是人们就餐桌上讲排场的现象编的顺口溜,有人反其意,另写了一则反对餐桌浪费的顺口溜,请你把它补充完整。

(4分)

奢华高档,才够诚意;多多点菜,才够热情;吃饱还剩,才算阔气。

经济实惠,就显真情;   ,    ;   ,   。

21.戴望舒的诗歌《雨巷》中描绘了一位美丽又朦胧的女子形象。

请你结合文章,发挥想象,描绘这位女子的特点。

要求:

1.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2.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3.80字左右

22.下列材料对“湖北菜”作了介绍,请筛选信息,用四个短语概括湖北菜的特点。

要求:

每个短语不超过6字。

湖北自古被誉为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盛产各种淡水鱼类。

许多鱼是湖北所独有的,如生长在长江的鮰鱼,生长在长江支流清江的清鱼,肉多刺少,肉质鲜嫩,皆为上品。

红烧、清蒸、粉蒸、涮食均很适宜。

湖北菜的做工也有特色。

如沔阳三蒸、荆沙鱼糕、江陵千张肉、黄陂三合这几款湖北风味的代表菜,选料无非鱼肉之类,但由于做工精细考究,鱼中有肉,肉中有鱼,肉蔬结合,故很受食客欢迎。

湖北人做菜极少用有色调味品,讲究原形、原色、原味、原汁,力求突出禽畜的肥美、鱼虾的鲜嫩和蔬菜的清香。

湖北菜还特别重视刀工。

名师授徒,多要求徒弟在细布上切肉丝,做到肉断布不破,以此练就一手漂亮的刀工。

湖北菜的特点:

(1) 

(2) ( 3) (4)

六、写作(共60分,共1小题)

23.“谐”在现代汉语词条中有以下释义:

1.和谐;2.(事情)商量好;办妥(多指跟别人打交道的事情);3.诙谐。

请你就其中的一点,结合生活实际,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荆门市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D解析:

A.籼米shān应读xiān(全组出自必修Ⅰ)B.舷梯xuán应读xián(全组出自读本Ⅰ)

C.镣铐liáo应读liào(全组出自必修Ⅱ)D.(全组出自读本Ⅱ)

2.C解析:

A.荫(茵)(全组出自必修Ⅰ)B.则(辄)(全组出自读本Ⅰ)C.(全组出自必修Ⅱ)D.易(夷)(全组出自读本Ⅱ)

3.A

4.D解析:

A.主谓搭配不当B.缺介词C.词义重复

5.C解析:

“觉新”改为“觉慧”

6.D(A《周易》,即“周朝的《易经》”,所以《周易》属于《易经》;B《易传》是对《周易》一书的第一次系统解释的著作,《易经》不是;C无中生有,《易经》首卦到《周易》定为“乾”后,直到现在首卦是否改变,文中无此信息).

7.A(《连山》定首卦为“艮”和《归藏》定首卦为“坤”,三个原因都包括;《周易》定首卦为“乾”时,生活环境和食物来源基本未变,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信仰发生了转变)

8.B(C项“通过对改编全部内容的分析”错,根据原文“已无法知道改编的全部内容”可知;D无中生有,从原文中看不出“被周武王命名为《周易》”;A原文中为汉代时《归藏》“可能”还有较多内容传世)

9.D(略微、稍微)

10.D

11.C

12.

(1)有余粮的富裕人家都争相拿出粮食帮助官府赈灾,救活的人不计其数。

(佐:

帮助。

所活:

救治的人。

大意各1分)

(2)一切事物都要归于消亡,而依靠形体坚固的事物,更不能够长久。

(尽:

消亡。

恃:

依靠。

大意各1分)

(3)这个亭子是否该建造,不值得争辩,但其中的道理却是不能不辨析的(无足:

不值得。

作否:

是否建造。

大意各1分)

附:

译文

【参考译文】

(宋神宗)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人孙莘老从广德太守调任吴兴太守。

第二年二月,在住宅的北边、逍遥堂的东面建造了一座墨妙亭,搜集从汉代以来吴兴境内的古文和前代遗存的碑刻来充实陈列在墨妙亭中。

从东晋以来,吴兴就是好地方,被称为山水清美幽远。

当地老百姓满足于鱼稻蒲莲的收入,欲求少,相处和睦。

如果不是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宾客很少到那里去。

所以大凡吴兴的太守,大都把啸歌吟诗、投壶饮酒之事作消遣。

自从孙莘老到任后,那年吴兴恰逢遭遇水灾,最好的田地都歉收,湖州发生了大灾荒,人们准备相随离开那里。

孙莘老开仓放粮赈灾,劝导人们有无相济,亲自抚恤慰劳前来逃荒的百姓,非常真诚。

有余粮的富裕人家都争相拿出粮食帮助官府赈灾,救活的人不计其数。

这个时候,朝廷正改革立法,使者频繁往来,以为孙莘老会日夜处理文书,赶赴各种约定期限的聚会,不能够再像以前的太守那样举止从容自得其乐。

可是孙莘老更加喜欢与宾客聚会,吟诗饮酒作乐,又在空闲时间,搜集遗散的文章,得到前人数百篇诗赋,编辑成《吴兴新集》,又把那些倾倒埋没在荒山野草中字迹尚存的残碑,汇集到墨妙亭中。

这一年的十二月,我因事到湖州,遍览后顿生感叹,孙莘老请求我为墨妙亭写一篇记。

有人对我说,一切事物都要归于消亡,而依靠形体坚固的事物,更不能够长久,即使是坚固的金石,不久也会变坏,至于功业、名声和文章,它们流传到后世,才可以略为长久一些,现在竟然把功业、名声和文章雕刻在金石上,这样做实际上是让能够久存的文章反过来求助于容易速朽的碑石。

这已经是前人的糊涂,可是孙莘老又用高大的屋子来收藏保存它们,推测他的心意,那恐怕近似不懂得事物生灭都是由天命决定的道理。

而我认为懂得天命的人,一定要尽人事,这以后顺应天理就没有遗憾。

事物有形成也必定有毁坏,就像人有出生必定有死亡,国家有兴盛必定会有灭亡一样。

虽然知道这个道理,可是君子保养身体,大凡可以长生晚死的方法没有不用的,治理国家,大凡可以保存国家挽救灭亡的措施没有不施行的,一直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才停止努力。

这才叫作懂得事物生灭都是由天命决定的道理。

这个亭子是否该建造,不值得争辩,但其中的道理却是不能不辨析的。

所以详细记述了这些说法,并将亭子当中所搜集收藏的文物列举在本文之后。

13.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14.

(1)描绘了一幅恬静闲雅的巴女放牛图。

夏天的傍晚,江上菱叶铺展,随波轻漾,一个天真伶俐的巴江女孩骑在牛背上面,放声唱着山歌。

(要写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