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技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89436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鉴赏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古诗鉴赏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古诗鉴赏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古诗鉴赏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古诗鉴赏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鉴赏技巧.docx

《古诗鉴赏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鉴赏技巧.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鉴赏技巧.docx

古诗鉴赏技巧

高三语文专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一)

送稿:

姚贯军2009-12-15学习目标:

1、了解“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这一考点的相关解说。

2、重点学会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方法之一:

从表达方式切入。

学习方法:

阅读、讨论、练习相结合

学习过程:

一、了解“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这一考点的相关解说。

古代诗词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尤其是抒情方式)。

修辞方式和表现手法。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重点,不在于辨别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而在于分析、评述作者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

二、阅读、了解与表达方式相关的技巧理论。

(一)有关描写的艺术手法。

1.从描写角度看: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是指对描写对象直接描写,侧面描写是指对描写对象不直接描写,而是通过其他人、物方面的描写,达到间接表现事物的目的。

如林逋的《山园小梅》中“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直接写梅花疏朗的影子,浮动的香气,是正面描写;“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一联则通过写白鹤、粉蝶爱梅之甚,写出梅花的可爱。

又如《陌上桑》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一段,典型的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借周围观看者的表现来突出罗敷的貌美。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也大量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2.从描写用笔看:

工笔、白描

工笔本是绘画中的术语,又叫细描,是指对描写对象作精雕细刻式的描写,描写详尽、细腻、生动,多用修辞。

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严妆一段: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 。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用生动的比喻,细腻地描绘了刘兰芝的美貌。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术语,是指用经济的笔墨精练、质朴的文字对事物进行描写,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如“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等。

在唐诗宋词鉴赏中,涉及描写用笔的基本都是白描。

因为所选的篇幅较短,不大可能进行精雕细刻。

3.还可以从动静结合、视听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有关抒情的艺术手法

古诗中抒发感情的方式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类。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这些诗句都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情倾向和人生意愿。

间接抒情包括:

1、借描写(人物、事物、景物)来抒情;2、借议论来抒情;3、借叙述来抒情。

(1)借描写人物来抒情

丽人行

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簇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

翠为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

珠压腰稳衬身。

……

该诗通过描写踏青丽人意态之娴雅、体态之优美、衣着之华丽,来讽刺杨家兄妹骄纵荒淫的生活。

还有《陌上桑》,曹植《美女篇》等。

(2)借描写事物来抒情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呤。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通过描写蝉来表达自己高洁的情怀。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贺铸《踏莎行》)借写莲花高洁,不肯嫁春风,实际上是作者感叹自己不肯阿谀权贵只能郁郁终生,是借物抒情,也叫托物言志,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草等花草树木以及山川日月等都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3)借描写景物来抒情

文学用形象反映生活,诗歌的形象是客观的“景”与主观的“情”的统一。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与感情的关系通常有四种:

①以乐景写乐情;②以哀景写哀情;③以乐景写哀情;④以哀景写乐情。

①乐景写乐情

如:

绝旬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人以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勃的初春美景图,抒发了诗人经过战乱的奔波流徙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的安适、欢悦之情。

又如;“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②哀景写哀情

如: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青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全诗通过对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哀景)的描写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哀情)。

又如: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城莺乱啼”。

③以乐景写哀情

如: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利反衬,更让人觉出无限悲凉。

又如;“花前失却游春侣,极目寻芳,满眼悲凉,纵有笙歌亦断肠”。

④以哀景写乐情

这一类比较少见,如《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句,以“雨雪霏霏”的哀景,反衬久戍边疆、此时就要到家的战士的欢喜之情。

又如“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以上四种情与景的关系,总的来讲可以分为两类,前两种可以看作是正衬,后两种可以看作是反衬。

景与情的关系也属于表达技巧的鉴赏。

2.借议论来抒情

咏怀古迹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全诗八句,除第二句外,均是议论。

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

3.借叙述来抒情

泊秦淮

杜牧

烟茏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结尾两句叙事,抒发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抒情方式是高考古诗鉴赏的考查重点。

三、实战演习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

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4分)

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

请简要分析。

(4分)

上句着眼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

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

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有什么寓意?

(4分)

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请简要分析。

(4分)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局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

):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

请简要叙述。

答:

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请简要说明。

答:

观点一:

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

“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

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

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

“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四、课后诵读有关描写、抒情的艺术手法的理论术语。

高三语文专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二)

送稿:

姚贯军2009-12-15

学习目标:

重点学会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方法之二:

从修辞方式切入。

学习方法:

阅读、讨论、练习相结合。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回忆“比喻”“比拟”“夸张”“借代”这四种修辞的作用。

二、阅读了解与常见修辞方法有关的技巧理论。

在鉴赏古诗时,我们要能辨别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能分析它们的艺术效果。

(1)比喻。

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喻“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奇异景色,不仅意境开阔,气势磅礴,而且洋溢着生活的热情和进取的力量。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把“落梅”比之雪花,有乱之意;拂之不尽,有多之意。

而这乱与多恰与满怀离恨烦乱苦闷的心境相吻合。

远望那遍地滋生的春草,作者突然发现,这正如自己的离恨,无论走到哪里,也无论走的多远,都无法摆脱,而且还不断增多。

两个比喻写尽了无穷的离恨和愁闷,读来意味深长。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自喻为一只快要沉没的破船,而身旁却有千百只帆船乘风疾驶;又像一株枯老的病树,没有生气。

而前头的各种树木却欣欣向荣,充满生机。

两个比喻表现了作者对世事变迁的感叹,也激起了诗人在挫折、失败中奋起的热情。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通过对塘中荷花的拟人描写,写出了荷花娇羞、鲜嫩的情态,写得新鲜活泼,情景交融,很有意趣。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作者把无形、无量的愁苦化成有质有量的东西,并且用船来载,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写的淋漓尽致。

(3)夸张,包括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作者想像一泻千里东入大海的黄河之水自天而来,想像人生短暂如一朝一夕,顷刻间华发披肩。

极度夸张,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这是扩大夸张。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李贺《楚天》),这些诗句则运用了缩小夸张。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才下”与“却上”两个夸张的动作一前一后,把相思、闲愁“无计可消除”表现的突出而具体,充分体现了超前夸张的修辞妙用。

(4)借代,不直接说(写)出事物本名,而借用同它密切相关的事物名称来代替本名。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红”分别用叶、花的特征来代替叶和花。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以造酒的人代替酒。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以帆代船,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情,充满诗情画意。

(5)“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设问,“秦时明月汉时关”晓月千重树,春烟十里溪”是互文,“春蚕到死丝(思)方尽”“素衣(高洁品质)莫起风尘叹”是双关。

三、实战演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

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

答:

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比喻。

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1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2。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1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2淀:

即蓝靛,蓝色颜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4分)

1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

2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

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6分)

从写景的顺序看:

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从动静的角度看:

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2分;答出静动角度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

兵安在?

膏锋锷。

民安在?

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

【注】万岁山、蓬壶殿:

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

“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分).

答:

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4分).

答:

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4分).

答:

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

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四、课后诵读下一课时表现手法的相关理论。

高三语文专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三)

送稿:

姚贯军                             2009/12/15

学习目标:

重点学会鉴赏诗歌表达持巧方法之三:

从表现手法切入。

学习方法:

  诵读、记忆、练习

学习过程:

一、诵读、了解常见表现手法有关的技巧理论。

表现手法主要看该诗,想象是否丰富,联想是否恰当,特别要看有没有运用衬托、对比、

象征等手法。

1、衬托手法

衬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更鲜明突出。

衬托不仅仅局

限在景物与情感的关系上,其他方面也有衬托。

衬托包括正衬与反衬。

正衬,以衬体正面衬本体。

衬体与本体间有着某种类似或一致,作者把笔墨多用在陪衬

事物上,收到烘云托月、突出中心的效果。

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桃花潭水”形象的烘托出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情谊;“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萧萧的风声,滚滚而过的寒冷彻骨的易水,烘托出壮士舍身赴死的豪侠气概,浓化了荆轲悲剧的壮美色彩。

反衬,用相异、相反的事物作背景,烘托主体。

这种衬托可以形成两事物之间的极大

反差,浓化主体特征。

反衬一般包括好坏相衬、乐哀相衬、动静相衬、明暗相衬、有无相衬等。

如“群小已隳南渡局,孤臣尚抗北来兵”(清代黄燮《广陵吊史阁部》),用“群小南渡”来反衬“孤臣”抗清,以坏衬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僧敲月下门”是以动衬静;“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以梦里的拥有、梦了贪欢来衬现实的失去、现实的悲凄,是以有衬无,以乐衬哀。

2、对比手法

对比手法是指把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以突出各自的特征,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赴奉先咏怀》)。

对比与衬托不同,对比强调两相对照,形成鲜明的比较,二者相得益彰,二者都是作者要表现的重点;而衬托则是以“云”托“月”,描写的重点是一个。

如“战土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燕歌行》),战士在战场上杀敌,与将军远离阵地寻欢作乐形成强烈对比,揭露汉军将军与战士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再如“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无闲田”与“犹饿死”形成惊人的对比,揭露出尖锐的阶级矛盾。

3、比兴手法

“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传统写作手法。

两种手法在具体运用时,往往融合在一块,即“他物”与“所咏之词”之间常常存在着比喻的关系,这就形成了“比兴”的手法。

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借孔雀徘徊引起所要歌咏的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关关雎鸠,在河之州。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借“雎鸠”引起下文的“窈窕淑女”。

这种比兴的手法在民歌中被广泛应用,“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来个毛泽东”,“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陕北出了个刘志丹”。

4、用典

是指在诗歌中援引或化用前人史实、故事、诗文等。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以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

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

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再如:

“翩翩野舟,泛泛沙鸥,登临不尽古今愁,白云去留。

凤凰台上青山旧,秋千墙里垂杨瘦,琵琶亭畔野花秋,长江自流。

”(张可久《醉太平·怀古》)全曲化用许多前人的诗句、意象。

5、虚写与实写

这是古人论述文章时常用的概念,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形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文艺作品在写到比较复杂的情形的时候,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容量更加丰富。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前三句描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银河来比拟庐山瀑布,为虚写。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诗前三句是实写:

江边的丛竹,竹外的桃花,满地的蒌蒿,初生的芦芽,戏水的春鸭等。

诗人的妙笔没有停留在此,而是接着一句虚写,由上面的实景,联想到这是河豚欲上的时节。

如此虚实结合收到了“宕出远神”的艺术效果。

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全诗从虚处入笔,本写自己思念家人,却从妻子儿女对自己的思念写起。

最后一联是想像将来的团聚。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想像全家人在重阳节这一本该团聚的节日里,插茱萸登高,而惟独缺少自己一人,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再如“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安得小园宽半亩,黄梅绿柳一时栽”等都是虚写。

6、象征手法(托物言志)

象征是借助事物间的联系:

用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的修辞方式。

象征是一种“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

它主要是通过联想的作用,把主观意识附托于客观事物上,使特定具体的事物显示抽象、具有哲理的意韵。

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用蝉来象征自己的遭际与品节。

二、实战演习

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间题。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

碛(qì)沙漠。

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2分)

答:

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小重山﹒端午

[元]舒颉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

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

沅水和湘水。

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答:

空惆怅:

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

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手法:

对比。

(用典也可以)

简析:

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

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请简要叙述。

(5分)

答: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

请简要说明。

(5分)

答:

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