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行业整体运行综述及总体评价.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8857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9.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证券行业整体运行综述及总体评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证券行业整体运行综述及总体评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证券行业整体运行综述及总体评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证券行业整体运行综述及总体评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证券行业整体运行综述及总体评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证券行业整体运行综述及总体评价.docx

《证券行业整体运行综述及总体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证券行业整体运行综述及总体评价.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证券行业整体运行综述及总体评价.docx

证券行业整体运行综述及总体评价

上篇:

2003年度证券行业分析提要

I2003年度我国证券行业整体运行综述

运行特点

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态势。

存在问题

行业在竞争中没有形成规范的市场管理体系,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尚存在诸多的问题急待解决。

前景预测

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

对策建议

证券行业在发展过程不断调整市场的平衡。

II2003年度我国证券行业总体评价

强势

用户规模扩大、数据业务发展突飞猛进、市场竞争呈现出向纵深层次发展的趋势、运营商渐显产业链龙头作用

弱势

证券市场监管缺乏进一步监管

机会

证券业颁布第一个监管条例

下篇:

2003年度证券行业分析说明

I2003年我国证券市场回顾

一、总体情况

2003年,我国证券市场已有上市公司1287家,市价总值42458亿元,占GDP的36%,发行股票累计筹集资金9865亿元,证券经营机构总资产达到5700亿元,证券投资基金规模达到1699亿元。

2003年,证券市场总股本6428.46亿股,同比增加了553.01亿股,增幅为9.41%;市价总值42457.71亿元,同比增加了4128.58亿元,增幅为10.77%;其中流通市值13178.52亿元,同比增长了5.55%;在241个交易日中,股票市场交易成交总额达32115.28亿元,同比增长了14.73%;全年印花税收入128.48亿元,同比增长了14.76%;投资者开户数达7025.41万户,较上年底增加了141.33万户。

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国有企业、金融市场改革和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交易所国债市场方面,2003年国债现货交易较上年有所萎缩,全年成交总额为5756.10亿元,同比减少了33.96%;国债回购交易则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全年成交总额达52999.86亿元,同比增长了117.03%。

另外,2003年证券市场投资基金成交额为682.65亿元,同比减少了41.48%。

2003年12月份股票市场较为活跃,股票成交金额达4257.58亿元,较上月增长了52.95%,同比则增长了145.44%。

股票发行筹资391.61亿元,较上月增加了175.6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了685.02%。

其中,发行A股7家,筹资42.49亿元;发行H股3家,筹资38.84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285.31%;A股配股1家,筹资3.51亿元,发行可转债筹资24亿元。

印花税收入17.03亿元,较上月增长53.00%,同比增长了145.38%。

2003年我国证券市场股票发行共筹集资金1357.75亿元人民币,较2002年增长了41.17%。

其中H股发行筹资64.57亿美元,较上年大幅增长了193.77%。

2003年全年共发行A股82家,筹资额564.17亿元,同比减少了17.23%;发行B股1家,筹资0.43亿美元;H股发行23家,筹资64.57亿美元;A股配股24家,筹资74.79亿元,同比增长32.10%;发行可转债筹资180.60亿元。

二、股票发行与交易情况

2003年沪深股市无论在指数、成交金额还是在股票的发行数量上都已走出低谷,较上年明显上扬和增长。

统计显示,沪深股市在经历持续下跌后,两年来首次拉出了漂亮的年阳线。

自2001年6月,上证综指在2245点见顶回落以来,沪市大盘经历了漫长的探底过程:

从2000年底的2073.47点,到2001年底的1645.97点,再到2002年底的1357.65点。

这股连绵不断的跌势,终于在2003年被一举扭转。

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分别拉出了实体150点和736点的小阳线,结束了2001年和2002年连续两年年线收阴的历史。

沪市总成交金额在经历了连续萎缩后,两年来首次出现增长。

受大盘持续下跌影响,沪市成交金额自2000年以来一直处于不断萎缩状态:

从2000年的31373亿元,到2001年的22109亿元,到2002年的16959亿元。

这种持续下跌的态势,终于在2003年完全反转。

沪市去年实现股票交易金额20824亿元,深市也完成了11291.13亿元。

引人注目的是,长江电力、华夏银行等一批大盘蓝筹股在证券市场成功筹资。

2003年,长江电力和华夏银行发行上市后立即受到市场追捧,成为引发和带动蓝筹股行情的领头羊。

2003年证券市场新增上市公司65家。

沪市筹资总额达到560.96亿元,其中A股IPO筹资总额是557.41亿元,包括增发、配股和国有股配售在内的再次发行筹资额是103.9亿元。

三、国债市场情况

继2002年首超10万亿元大关后,2003年债券市场成交总额又攻克20万亿元关口,比2002年猛增了52.7%,相当于当年预测的GDP总值的1.88倍,市场交易量实现了跨越式增长。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现券市场的成交金额达到3.69万亿元,首次超越了同年度的沪深股票市场成交额的总和,预示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均衡发展已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2003年,我国债券市场成交总额为20.96万亿元。

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为14.8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39.1%,交易所债券市场为6.16万亿元,近乎比2002年翻了一番。

在两个市场的增量中,银行间市场主要益于现券交易量的迅猛增加,其现券交易量比2002年增加了近6倍,而交易所市场则偏重于回购市场的活跃,全年回购交易量较2002年增长116.94%。

而在现券交易量方面,当年两个市场的现券成交总额达到3.69万亿元,而同期沪深股市的成交额为3.21万亿元,债券市场的成交额首次出现了超过股票市场的现象。

长期以来,我国债券市场总体发展水平后于股票市场。

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运作的1997年,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的现券成交总额为3354.36亿元,仅为股票市场成交额的十分之一。

近年来,随着债券市场的发展受到关注,这一扭曲的现象逐步得到改观。

自2000年起,债券市场的成交额占股票的比重快速上升,到2002年达到近40%。

2003年,现券市场交易量的迅猛增加,主要缘于债券品种的创新和市场规模的扩大。

2003年债券市场发行量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债券市场的总托管量达到3.36万亿元,相当于在前年的基础上增加了三分之一。

其中,央行票据的发行量达到约7000亿元,这一品种的出现迅速扩大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短期品种的供给。

当年,央行票据在银行间市场的交易量达到9052亿元,占现券成交额的四分之一,换手达到116.8%,成为银行间债券市场表现最活跃的品种。

同时,由于国开行金融债的不断创新,使得金融债备受机构投资者青睐,全年成交金额达到1.31万亿元,直逼国债。

债券市场机构投资者队伍的发展也在2003年取得了积极进展。

目前,债券投资基金已扩容至15只,比2002年猛增了13只。

同时,2002年央行扩大商业银行开办债券结算代理业务对象的政策也在2003年收到成效,2003年在银行间市场开户的机构投资者数量接近3000户,为2002年的3倍。

现券成交金额超过股票市场的现象表明,金融市场的均衡发展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债券市场对整个资本市场影响力将与日聚增,债券市场在为庞大社会流动资金提供投资渠道的同时,必然将通过收益率曲线的形成和完善,为证券市场甚至实业投资发挥基准的作用。

四、证券市场热点情况分析

(一)庄股跳水络绎不绝

2003年股市创出4年来新低的过程中,中国股市最让投资者胆战心惊的景象便是庄股跳水络绎不绝。

在2003年行情最为火爆的4月中旬,世纪中天(000540)便开始了其连续12个交易日的跌停;5月14日世纪中天止住了连续跌停的势态,正虹科技(000702)接着又开始了连续跌停,而且一跌又是连着10个交易日;6月初,徐工科技(000425)开始表演,一跌又是连续7个跌停,6月20日开始,百科药业(000627)开始崩盘,连续8个跌停。

随着百科药业崩盘,其控市股东突然间又销声匿迹,引发了与之相关的凯诺科技(600398)、南方建材(000906)和爱使股份(600652)等股票相继跳水。

据统计,在2003年上半年累积跌幅高达30%以上的熊股只有8只,世纪中天以70%的跌幅名列第一,徐工科技、华润锦华(000810)、正虹科技和百科药业等均榜上有名。

进入下半年以来,庄股跳水势头并没有得到扼制,只不过是换了新面孔而已。

以昌九生化(600228)为例,该股2000年初从7元多起步,涨至24元的高位,在2001年5月经过10送1转增5股的除权后,又填权至21元,跳水前还维持在18元的高位,复权后的累计涨幅仍超过300%。

一边是巨额的获利,一边是无穷无尽的下跌。

从9月21日到10月9日10个交易日共计流出资金2002.2万元,直到10月10日,昌九生化已经连续9个跌停,18根阴线,流通市值18天蒸发56%。

12月,股价跳水又起“风景”,浙江东方(600120)又连续4个跌停。

对于庄股跳水络绎不绝,有分析认为,资金是最主要的原因。

其实不然。

庄股跳水真正的根本原因在于:

第一,对于一个高度控盘的庄股而言,庄家经过长期运作已经积累了异常可观的浮动利润,当它结束所有的辉煌后,出货就成为庄家资金的唯一选择。

第二,在股市国际化、市场化的背景下,庄股成为结构调整的主要对象。

(二)券商洗牌加速

从2003年大连证券和鞍山证券两家券商违规被撤到2003年新华证券、富友证券、佳木斯证券等3家接连被清盘,这充分说明在WTO大背景下券商洗牌已经开始加速。

2003年11月26日,佳木斯证券因“严重违规”被证监会下令撤销;仅隔10天,新华证券便步其后尘;再到若隐若现的民生证券危机也被彻底曝光……所有这些,让正在过冬的券商又增添了几分寒意。

眼下,券商所面临的困境有目共睹:

大行情久违,自营盘被套牢;成交欠活跃,经纪业务剧减;新股发行少,承销费很难挣。

据公开的数据,今年前3季度,证券公司累计亏损额为34亿元。

若不出意外,今年券商的亏损额可能会超过去年的37亿元。

据了解,新华证券以及此前被关闭的几家券商只是冰山一角,目前还有一大批接近关闭边缘,但尚保留法人资格的中小券商,如珠海证券、海南证券等。

这些属于历史遗留的未规范证券公司还有30家左右,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重组,如果重组失败面临的也将是关闭的命运。

据称,挪用客户交易保证金以及违规进行国债回购已经成为违规证券公司常用的两大手段,此前进入清算程序但保留了法人资格的富友证券就通过国债回购方式获得了39亿元的资金,并把这部分资金用于徐工科技的炒作。

同样,被清算的新华证券据说也是因为百科药业这一只股票而遭到了灭门之灾。

业内人士透露,在熊市中券商大量进行自营盘或违规为庄家进行担保所承担的风险极大,尤其是对于抗风险能力较差的中小券商来说更是如此,这也是近年来许多中小券商轰然倒下的重要原因。

在违规券商被清盘的同时,合资券商却加快了进军中国的速度。

华欧国际证券和长江巴黎百富勤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先后开业,此外,还有不少国内券商也在纷纷酝酿合资。

外资券商的加盟,对国内券商重新洗牌来说,其助推作用将是不可小觑的。

(三)保险资金入市难保险

我国《保险法》规定,保险资金不能直接投资股票二级市场,只可以按年末总资产的一定比例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

全国有几十家保险公司,可以入市的比例最高的为15%,最低的只有5%,平均来说约10%左右。

据最新数字,至2003年9月30日,保险行业的银行存款为3832.39亿元,同比增长42.8%;各类投资合计3546.62亿元,同比增长53.61%,保险公司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455.4亿元,同比增长63.03%,投资额约占资金运用额的52%,而1999年以前,银行存款一直占保险资金运用的大头,份额一般在60%以上。

虽然2003年保险资金的收益率尚难测算,但下半年的国债市场与股票市场着实让不少机构投资者捏把汗。

有报道称,日前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再保险等多家公司资金运用负责人在京召开座谈会,积极研究在困境面前如何“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