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会计总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88520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会计总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一章 会计总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一章 会计总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一章 会计总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一章 会计总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 会计总论.docx

《第一章 会计总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会计总论.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 会计总论.docx

第一章会计总论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 会计的概念与目标

一﹑会计的概念与特征

(一)会计的概念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经济管理工作。

(二)会计的基本特征

1、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为企业经济管理提供依据资料,而且通过各种方式直接参与经济管理,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

从职能属性看,核算和监督本身就是管理活动的内容;从本质属性看,会计本身就是一种管理活动。

会计与经济社会密切相关,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主要是账务处理,仅限于事后的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的内容,实质上就是簿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的职能、方法、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计不再局限于记账、算账、报账、还参与经济管理、进行经营决策,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会计,具有更完善的功能、更深刻的内涵和更广泛的服务领域。

会计按其报告的对象不同,又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分。

2、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

会主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将企业经济活动的数据转化为货币化的会计信息,这些信息是企业内部、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相关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

人类发明并不断丰富和完善会计的目的在于借助其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提高经济效益。

会计将企业分散的经济活动转化成客观、系统的数据,提供相关企业的业绩、问题、以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信息,供有关各方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并作为其决策的依据。

在信息论看来,人们依靠会计控制经济活动的过程,是依据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和相关分析对客观经济活动加以控制的过程,会计本身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

3、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注意:

是主要,但不是“唯一”)

会计除了以货币做为计量单位外,还可以用实物(如公斤、吨、米、台、件等)和劳动来计量(如工作日、工时等)。

在会计上,对于各种经济事项即使已经按实物和劳动量进行了计算和记录,但最终仍需要按货币量度综合加以核算。

4、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

会计的的职能是指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所具有的功能。

会计的基本职能表现在两个方面:

对经济活动进行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

会计一方面要按照会计法规制度的要求,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另一方面要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因此,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基础,会计监督是会计工作质量的保证。

会计核算和监督贯穿于会计工作的全过程,是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能,也是会计管理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

5、会计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

会计方法是用来核算和监督会计对象,实现会计目标的手段。

会计方法具体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和会计检查方法等,其中,会计核算方法是最基本的方法。

这些方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

(三)会计的发展历程

1、会计的产生

会计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和“刻契记事”等处于萌芽状态的会计行为。

当时,只是在生产实践之外附带地把收入、支付日期和数量等信息记载下来,生产尚未社会化,独立的会计并未产生,会计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会计逐渐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由专门人员从事的特殊的、独立的职能。

会计逐渐成为一项纪录、计算和考核收支的单独工作,并逐渐形成了专门从事这一工作的专职人员。

2、会计的发展

会计的发展可划分为古代会计、近代会计和现代会计三个阶段。

(1)古代会计阶段。

古代会计是从会计产生到1494年世界上第一部专门论述借贷复式簿记的书籍《算数、几何、比及比例概要》出现之前的阶段,这是会计发展史上最漫长的一段时期。

文明古国古埃及、巴比伦、古罗马和古希腊等都留下了对会计活动的记载。

会计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国有关会计事项记载的文字,最早出现于商朝的甲骨文。

据《周礼》记载,西周国家设立“司会”一职对财务收支活动进行“月计岁会”。

“会”字有会合和总计财货两种含义,人们从读音上把两种不同的含义区分开来,即读音为“hui”者指会合之“会”字;读音为“kuai”者,便指会计之“会”。

“计”字由十和言两个母体字组合而成。

“言,心声也”,表示数目计算之言,务必讲求真实、正确,不能有任何虚假伪诈;“十”字本身含有将东西南北各方零星分散之物汇合起来进行计算之意。

“言”和“十”组成“计”,便有将零星分散之财务进行正确计算的含义。

西周王朝设司书、职内、职岁和职币四职分理会计业务,其中司书掌管会计账簿,职内掌管收入类账户,职岁掌管财务支出类账户,职币掌管财务结余,并建立了定期财务报表制度、专仓出纳制度、财务稽核等。

这表明大约在西周前后,我国初步形成会计工作系统。

当时已形成文字叙述式的“单式记账法”。

(2)近代会计阶段

近代会计以复式记账法的产生和“簿记论”的问世为标志。

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出版《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在其第三卷第九部第十一篇“簿记论”中结合数学原理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当时在威尼斯最为通行和科学的威尼斯复式记账法的原理和方法,这是借贷复式记账法理论形成的重要标志。

人们习惯把复式记账看做现代会计的开始,帕乔利因此也被尊为“现代会计之父”。

从16~19世纪,意大利的复式簿记迅速传播,取得了很大发展。

德国、法国、英国等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尤其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促使许多专门论述簿记、会计理论等方面书籍的出版,会计知识很快在这些国家普及。

1853年,英国在苏格兰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会计师专业团体—“爱丁堡会计师协会”。

会计开始成为社会性专门职业和通用的商业语言。

(3)现代会计阶段。

美国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促成了《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的颁布及对会计准则系统研究和制定。

财务会计准则体系的形成不仅奠定现代会计法制体系和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并且促进了传统会计向现代会计的转变。

进入20世纪50年代,在会计规范进一步深刻发展的同时,为适应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形成了以全面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以决策会计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会计。

1952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正是通过“管理会计”这一专业术语,标志着会计正式划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领域。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会计国际化。

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等先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会计工作的融合,会计信息化不断发展,为企业经济管理、控制决策和经济运行提供实时、全方位的信息。

二、会计的对象与目标

(一)会计对象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具体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即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

可见,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对象。

企业的资金运动表现为资金投入、资金运用(即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和资金退出三个过程。

资金的投入包括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金和债权人投入的资金两部分,前者属于企业所有者权益,后者属于企业债权人权益——企业负债。

资金的循环和周转分为供应、生产、销售三个过程。

资金的退出包括偿还各项债务、依法缴纳各项税费、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等。

资金运动是对会计核算和监督内容的最高概括,是第一层次,即会计对象。

资金运动的第二层次——会计要素和第三层次——会计科目,将在后面章节加以介绍。

(二)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也称会计目的,是要求会计工作完成的任务或达到的标准,即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经济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会计目标是对会计系统所应达到境地的抽象范畴,是沟通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的桥梁,是连接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纽带。

第二节会计的职能与方法

一、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

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

作为“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的会计不仅具有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两项基本职能,还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等拓展职能。

 

(一)基本职能

1、核算职能

会计核算职能,又称会计反映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对特定主体的经营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确认是指运用特定会计方法,以文字和金额同时描述某一交易或事项,使其金额反映在特定主体财务报表合计数中的会计程序。

计量是指确定会计确认中用以描述某一交易或事项金额的会计程序。

会计记录,是将经过确认、计量的经济事项通过一定方法记载下来的过程。

报告是指在确认和计量的基础上,将特定主体财务情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以财务报表等形式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报告。

会计核算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

会计核算的内容主要包括:

(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款项是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资金,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以及其他视同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使用的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信用卡存款和存出投资款等。

有价证券是指表示一定财产拥有权或支配权的证券,如股票、公司债券和国务院依法认定的其他证券。

其他证券主要指投资基金份额,非公司企业债券、国家政府债券等。

本书仅指狭义的证券。

款项和有价证券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

(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财物是财产、物资的简称,是一个单位进行或维持生产经营、业务活动并且具有实物形态的经济资源,一般包括原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库存商品等流动资产以及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设施、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

(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债权是企业收取款项的权利,一般包括各种应收和预付款项等,如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等。

债务是指企业承担的需要偿付的现时义务,一般包括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和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润、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4)资本、基金的增减

资本是投资者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而投入的资金。

会计上的资本专指所有者权益中的投入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和资本公积。

资本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是现代企业明晰产权关系的重要标志。

(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核算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支出是指单位实际发生的各项开支,以及在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以外的支出和损失。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成本是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是按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和劳务对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了的费用。

收入、支出、费用、成本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都是计算和判断企业经营成果及其盈亏状况的主要依据。

取得收入,必然发生一定的成本、费用和支出。

【解释】费用与成本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成本实质上也是一种费用,是对象化了的费用。

区别:

费用是资产的耗费,它与一定的会计期间相联系,而与生产哪一种产品无关;成本与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或商品相联系,而不论发生在哪一个会计期间。

(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财务成果主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在财务上所取得的结果,具体表现为盈利或者亏损。

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一般包括:

利润的计算、所得税的计算、利润分配或亏损弥补等。

(7)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2、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职能,又称会计控制职能,是指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和相关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审查。

会计监督是一个过程,它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

真实性审查是指检查各项会计核算是否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

合法性审查是指对各项经济业务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制度、是否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进行的审查,以杜绝违法乱纪行为;

合理性审查是指检查各项财务收支是否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及经营管理方面的要求、保证各项财务收支符合特定的财务收支计划,实现预算目标。

事前监督——在经济活动发生前监督

事中监督——对正在发生的经济活动监督,纠正偏差和失误

事后监督——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监督

3、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的关系

1、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2、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没有核算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监督就失去了依据;

3、会计监督又是会计核算的质量保证,只有核算没有监督,就难以保证核算所提供信息的质量。

可见,会计是通过核算为管理提供会计信息,又通过监督直接履行管理职能,两得必须结合起来发挥作用,才能正确、及时、完整地反映经济活动。

(三)拓展职能

除了前述两个基本职能外,会计还具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和评价经营业绩等拓展功能。

1.预测经济前景

预测经济前景是指根据财务会计报告等信息,定量或者定性地判断和推测经济活动的发展变化规律,以指导和调节经济活动,提高经济效益。

2.参与经济决策

参与经济决策是指根据财务会计报告等信息,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方法,对备选方案进行经济可行性分析,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

3.评价经营业绩

评价经营业绩是指利用财务会计报告等信息,采用适当的方法,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资产运营、财务效益等经营成果,对照相应的评价标准,进行定量及定性对比分析,做出真实、客观、公正的综合评判。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和人们对会计管理认识的深化,会计职能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的丰富扩展,使得传统的职能得到不断充实,新的职能又不断派生。

这就是说,会计职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的方法是履行会计职能、完成会计任务、实现会计目标的手段。

会计核算方法是对会计对象进行连续、系统、综合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所采用的各种方法的总称,是整个会计方法体系的基础。

(一)会计核算方法体系

会计核算方法一般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专门方法。

1.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

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是保证会计核算系统性的专门方法。

2.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是指对于每一笔经济业务,都必须用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系统地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化及其结果的一种记账方法。

复式记账是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核心。

3.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为了审查经济业务合理、合法,保证登记账簿的会计记录正确、完整而采用的专门方法。

正确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进行核算和监督的基础。

4.登记会计账簿

登记会计账簿简称记账,是以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为依据,在账簿中分类、连续、系统、完整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一种专门方法。

账簿记录所提供的各种核算资料,是编制财务报表的直接依据。

5.成本计算

成本计算是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生产费用,按照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进行归集和分配,进而计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专门方法。

产品成本是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项重要指标。

正确进行成本计算,是考核生产经营过程费用支出水平的依据,同时又是确定企业盈亏和制定产品价格的基础,可为企业进行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6.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是指通过对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和往来款项等的盘点或核对,确定其实存数,查明账存数与实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7.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是以会计账簿记录和有关资料为依据,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或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一种专门方法。

上述会计核算的各种专门方法,是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

为了科学地组织会计核算,实行有效的日常会计监督,必须全面、相互联系地应用这些专门方法,对日常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都要填制和审核凭证;按照规定的账户,运用复式记账法记入有关账簿;对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应当进行成本计算;一定时期终了,通过财产清查,在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的基础上,根据账簿记录和相关资料,编制会计报表。

(二)会计循环

会计循环是指企业将一定时期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依据一定的步骤和方法,加以记录、分类、汇总直至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全过程。

在连续的会计期间,这些工作周而复始地循环进行。

第三节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

一、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又称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所作的合理设定。

没有这些前提条件会计就无从谈起。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

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即是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的区别

应该注意的是,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法人),二者并非是对等的概念。

法律主体通常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任何企业,无论是独资、合资还是合伙企业,都是会计主体。

在企业规模较大的情况下,还可以将分支机构作为一个会计主体。

因此,会计主体可以是独立法人,也可以是非独立法人;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企业内部某一单位或企业中的一个特定的部门;可以是单一企业,也可以是由几个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

例如,某母公司拥有几家子公司,母公司和所有的子公司均属于不同的法律主体,所以母公司和所有的子公司都是不同的会计主体。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企业集团不属于法人,但它却是会计主体。

企业内部的部门,如分公司、营业部、生产车间等,也可以单独进行会计核算,并编制内部会计报表。

这些单独核算的部门,也是会计主体,但不是法人。

会计主体体现的主要形式概括如下:

企业、企业内部的某一个单位或一个部门、企业集团。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计主体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即在可预见的未来,该会计主体不会破产清算,所持有的资产将正常营运,所负有的债务将正常偿还。

会计上选择一系列会计处理原则和方法都是建立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的。

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经营为前提,不考虑破产、清算的因素。

持续经营只是一个假定,任何企业在经营中都存在破产、清算等不能持续经营的风险。

企业一旦进入清算,就应当改按清算会计处理。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经济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据以结算账目、编制会计报表、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及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

这里的会计年度我国采用的是公历年度,即从每年的1月1日到12月31日为一个会计年度。

所谓中期是短于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又可以分成月度、季度、半年度。

会计分期为会计核算确定了时间范围。

明确会计分期意义重大。

由于有了会计分期,才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从而出现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进而又需要在会计的处理方法上运用预收、预付、应收、应付等一些特殊的会计方法。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作为计量尺度,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

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选择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是由货币的本身属性决定的。

在有些情况下,统一采用货币计量也有缺陷的。

某些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往往难以用货币来计量,但这些信息对于使用者决策而言也很重要。

为此,企业可以在财务会计报告中补充披露有关非财务信息来弥补货币计是的缺陷。

《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

我国的会计核算应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上述会计核算的四项基本前提,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

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长度,而货币计量则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手段。

上述会计核算的四项基本前提,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

没有会计主体,就不会有持续经营,没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没有货币计量就不会有现代会计。

二、会计基础

会计基础是指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是确认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从而确定损益的标准。

会计基础主要有两种:

权责发生制基础和收付实现制基础。

由于会计分期假设,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

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费用,可能在本期已经付出货币资金,也可能在本期尚未付出货币资金;所形成的收入,可能在本期已经收到货币资金,也可能在本期尚未收到货币资金;同时,本期发生的费用可能与本期取得的收入有关,也有可能无关。

所以,在处理这些收支发生期间和应归属期间不一致的经济业务时,就必须正确选择合适的会计处理基础。

(一)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也称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

是指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应当以收入和费用的实际发生作为确认、计量的标准,合理确认当期损益的一种会计核算基础。

在权责发生制下,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确认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两个凡要记住)。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也就是说,企业应当在收入已经实现和费用已经发生时就进行确认,而不是等到实际收到现金或者支付现金时才确认。

例如:

销售款未收到——应该作为当期的收入;预收的销售款——不应该作为当期的收入;

计提借款利息——应该作为当期的费用;预付下期租金——不应该作为当期的费用

(二)收付实现制

收付实现制,也称现金收付制或现金制。

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基础,它是以收到或支付款项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标准。

在这种会计基础下,凡是在本期实际收到现金(包括银行存款)的收入,不论其应否归属于本期,均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处理;凡是在本期实际以现金(包括银行存款)付出的费用,不论其应否在本期收入中取得补偿,均应作为本期的费用处理。

(两个凡要记住)

目前,我国的行政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会计除经营业务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以外,其他大部分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

第四节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及其质量要求

一、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会计信息是从会计视角所揭示的经济活动情况,包括企业的财物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等。

会计通过信息的提供与使用来反映过去的经济活动,控制目前的经济活动,预测未来的经济活动。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其中,企业管理者是会计信息的内部使用人,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构成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人。

二、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规范,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包括:

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一)可靠性(真实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的信息,保证会计信息可靠,内容完整。

(二)相关性(有用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三)可理解性(明晰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以便财务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