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商厦建设工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8800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商厦建设工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XX商厦建设工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XX商厦建设工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XX商厦建设工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XX商厦建设工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商厦建设工程.docx

《XX商厦建设工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商厦建设工程.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商厦建设工程.docx

XX商厦建设工程

XX商厦建设工程

申请报告

 

项目名称:

XX商厦建设工程

项目地点:

XXXX

项目建设单位:

XXXX

项目建设单位负责人:

刘敬义

日期:

二0一三年十一月二十日

第一章总 论

1.1项目概况

1.2编制依据

1.3主要研究内容

1.4土地资源利用

1.5社会效益分析

1.6研究结论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2.2、项目建设必要性

第三章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

3.1项目选址

3.2建设条件

第四章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4.1项目建设依据

4.2项目建设原则

4.3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4.4建设方案

第五章 环境影响评价

5.1项目场地环境现状

5.2项目建设与运营后对环境影响

5.3环境保护措施

5.4环境影响评价

第六章节能

6.1设计依据

6.2节能设计原则

6.3能耗分析

6.4节能

6.5节水

6.6节电

第七章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

7.1劳动安全

7.2消防

7.3卫生

第八章项目招标方案

8.1招标范围

8.2组织方式

8.3招标方式

第九章项目管理及实施进度安排

9.1项目管理

9.2项目建设工期安排和施工进度

第十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0.1投资估算

10.2资金筹措

第十一章社会效益分析

11.1社会影响分析

11.2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

11.3社会风险分析

11.4社会评价结论

第十二章结论

第一章总 论

1.1项目概况

1.1.1项目名称:

XX商厦建设工程

1.1.2项目建设单位:

XXXX

1.1.3项目建设性质:

新建

1.1.4项目建设地点:

XXXX

1.1.5项目建设用地:

该项目规划用地面积3150.7㎡(4.73亩)

1.1.6项目建设期限:

该项目建设期计划10个月

1.1.7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该项目总用地面积为3150.7平方米(4.73亩),总建筑面积为9388平方米。

本项目建设多层商业楼一栋,建筑层数为地上5层。

该项目结构形式为钢结构,建筑高度为23.65米,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防火等级为二级。

该项目容积率为2.98,建筑密度62%。

1.1.8项目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本项目估算总投资2213.70万元,其中:

工程建设费1990.55万元,前期费用85.54万元,附属设施建设费30.00万元,其他费用107.61万元。

资金来源为建设单位自筹资金1413.70万元,申请银行贷款800万元。

1.2编制依据

(1)国家计委、建设部联合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21-2001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5)《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6)《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DB13(J)81-2009

(7)《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GJ144-2004

(8)《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48-88

(9)《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88

(10)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

1.3主要研究内容

本项目主要研究范围是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标准定额以及建设单位对本项目的设想,着重对项目的背景及必要性进行分析;项目建设规模及建设方案进行论证;建设场址及建设条件的考察;项目周围环境及周围环境对项目的影响分析;项目实施方案计划及进度进行安排;投资估算、资金来源、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证。

1.4土地资源利用

土地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根据市场需求分析及项目开发建设的实际情况,本项目总用地面积3150.7平方米(4.73亩),总建筑面积9388平方米,容积率为2.98,建筑密度62%。

因此,本项目在利用土地资源时,按照国家有关节约土地资源的要求,本着因地制宜、经济适用、综合使用的原则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全满足合理利用土地的需要。

1.5社会效益分析

1、本项目的实施符合全国产业政策和XX发展规划。

2、本项目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3、本项目建设是完善城市功能需要。

1.6研究结论

本项目的实施,不仅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顺应人们对商业的消费趋势,提升XX县的商业品质。

项目的实施,对进一步促进XX县经济发展,加快XX县城市改造步伐,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确保居住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分析论证,项目建成后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项目各项建设条件基本具备,因此,本项目是必要的、可行的。

经过以上分析计算,可以得出结论,即本项目是可行的,建议加快实施。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2.1.1、自然条件

地质条件:

XX县属XX省底平原区,是古黄河、潭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宽阔。

地形自西向东以1/6000的坡将缓慢倾斜,地面高程19米将至12米,由于古河道频繁改道,使其地貌较复杂,形成了一些洼地、坑塘、河沟。

2.1.2、优越的投资环境

本项目拟建设在XX市XX县。

XX市辖区位于XX省东南部,总面积约831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400余万,辖一区两市八县,XX市区人口约40万,现状地势平坦,无烟尘、气味、噪声污染。

XX县位于XX省东南部,XX市东北部,东西跨度45公里,南北纵距18公里,总面积697平方公里。

XX县县城座落于XX县辖区西部——XX镇,规划总面积12.9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5.6平方公里。

XX县总人口33万人,县城常住人口3.2万人,2006年国民生产总值31.6亿万,财政及税收1.2亿元,总量及人均量接近中等水平。

XX农业发展迅速,县辖区耕地69万亩,土地肥沃易于耕种,农业畜牧业较发达。

近年来县政府加强了对工商企业及产业群的政策倾斜和优化服务等扶持力度,使各产业系统日臻完善,主要形成了铸造机加工,纺织服务和农产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

目前各传统特优产业已初具规模,进城经商的商户也在近年递增,富裕专业户群体不断扩大,因而进城经商的人士大量增加,从而促进了临街商业的繁荣和发展。

XX县辖5镇5乡,610个行政村,人口33万人,是全国对外开放县之一。

XX县境内公路干线、支线四通八达,全县已实现乡乡通油路,村级油路已达228公里。

2.1.3项目建设单位概况

XX县XX商贸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现有管理人员和员工120人,经过全体员工努力和十几年的市场诚信经营,已发展成为百货、服装、副食、生活日用品、餐饮为一体的多功能大型社会化服务公司。

公司成立以来经营状况良好。

2.1.4市场预测

1、中国超市产业发展趋势

超市产业是国民经济一个重要窗口,它直接反映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的购买力,它的发展与繁荣同整个经济的走势密切相关。

近年来,超市产业发展迅速,国外许多著名超市品牌纷纷以连锁方式入资中国各大城市,这是由整个经济的趋势所决定的。

在经历了90年代末期亚洲经济危机以后,我国经济逐步走向回升,这大大激发了零售市场,也增强了对未来零售市场的信心。

最近,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增加投资的政策,超市零售业更受益匪浅,国家从政策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刺激了零售业的发展。

超市零售业在我国属新兴产业,潜力十分巨大。

我国正处在继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通过不断培育和规范零售业市场,使该产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经过近年来的摸索,我国的超市零售业已初具规模,但从数量和质量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超市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

据有关统计资料预测,未来50年零售业将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零售业也必定有着更大的发展机遇。

目前,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正日益提高,居民家庭中的吃、住、用、行中的两项——“吃”、“用”都将从零售业中获取,在居民的消费当中占相当的比重,随着人们追求生活质量观念的提高,这一消费比重将继续增大。

近年来,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选择品种齐全、质量可靠、交通方便、环境优雅的购物场所,而大型超市正适应了人们的这一要求。

从目前的消费群体来看,年青人的消费占较大比例,而超市集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是大多数年青人首选的购物场所。

现代人的消费观念已发生巨大变化,超市的经营为消费者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选择这一购物方式。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成熟和零售市场的进一步发育,超市产业在我国必将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2.2、项目建设必要性

1、本项目符合XX县发展规划,预计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项目所在地是全县政治、文化、经济金融中心,具有良好的商业经营环境:

日益兴旺发达的商品零售市场在深度、广度、和容量方面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增长态势。

2、从就业看,本项目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使部分下岗工人得以再就业。

3、本项目的实施,可以增加税收,增加财政收入。

4、近几年来,XX县着力实施“工业兴县、产业兴城、绿色兴农”三大发展战略,全力建设“平安XX、法治XX、诚信XX、生态XX、和谐XX、魅力XX”,全县金融工作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金融生态环境日趋优良,金融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各类企业的不断进入,必将会给该区提供源源不断地潜在客源,使得商业需求量不断攀升。

盘活土地资产,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一般建筑物的密度大,容积率低,土地利用不充分,对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城市建设区来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该项目依据城市规划,合理利用容积率,将地块这一稀缺资源的空间利用发挥到最大,真正体现城市土地的价值。

综上所述,本项目坚持集约用地、进行功能综合,功能齐全,设备先进,项目完成后,将在一定范围内缓解商业需求紧张的局面,也有利于满足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城市区域发展、为实现“两年见成效”目标,向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展现一个更开放的XX,实现XX跨越发展,打造市级园林城市和文明城市,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因此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

第三章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

3.1项目选址

3.1.1选址原则

(1)符合城市规划,推进互动。

选址必须尽可能与城市建设整体规划相适应。

同时,项目的建设必须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使之具有前瞻性。

(2)整合各种资源,提高投资效益。

项目选址必须坚持经济性原则,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城市现有的基础设施和规划条件,最大限度地减少投资规模,提高投资效益。

(3)项目选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营造一个舒适、便利的商业和服务环境。

3.1.2地理位置

XX县位于XX省东南部,XX市东北部,东西跨度45公里,南北纵距18公里,总面积697平方公里。

XX县县城位于XX镇,面积5.6平方公里。

3.1.3项目建设地点

该项目选址位于XX县XX以南、XX东侧。

该地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适合项目建设。

3.2建设条件

3.2.1自然条件

(1)气象条件

XX县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近十年年平均气温13.5℃,极端最高气温42.2℃,极端最低气温-16.8℃,年日照总时数2326.9小时,无霜期217天,最大冻土深度0.48米。

年平均降水量527.3毫米,年最大降水量783.5毫米,多集中在夏季,易形成春旱秋涝。

主导风向夏季是西南风,冬季以东北季风为主。

(2)地质条件

XX县属XX省低平原区,是古黄河、漳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宽阔。

地形自西向东北以1/6000的坡降缓慢倾斜,地面高程19米降至12米,由于古河道频繁改道,使其地貌较复杂,形成了一些洼地、坑塘、河沟。

XX县境内为巨厚的新生界沉积物覆盖,基地构造属华北坳断中的三级构造单元—沧县台拱。

地壳不稳定,易出现结构地震。

最新地层为新生界第四系地层,由湖冲积而成的棕红、棕黄色的散粘土、亚粘土、亚砂土夹各类砂层组成。

地基承载力120Kpa—160Kpa。

(3)地震基本烈度

按照2001年2月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资料显示,XX县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围0.45s,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当于地处地震烈度6度区。

3.2.2基础设施条件

(1)供电

本项目供电将与XX县电网相连,保证该项目在施工期及运营期用电需要。

(2)通讯

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通讯服务商已将电缆接至城区各处。

通信网络信号已实现全区覆盖,通话质量清晰,并可以提供优质通讯服务。

(3)供水:

本工程施工及日常生活用水可直接取用XX县供水站,水质能满足施工及日常生活用水要求。

(4)排水:

结合考虑建成区地形、道路情况等因素,结合规划区环境规划,考虑到本工程位于老城区,所以本工程拟采用雨、污合流制排水系统。

(5)供热:

采暖形式为中央空调。

(6)交通

XX县境内公路干线、支线四通八达,路。

全县已实现乡乡通油路,村级油路已达228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3.2.3施工条件

本项目需砖、钢材、水泥、石料等材料可在本县采购。

周围施工现场,可满足建筑材料堆放、设备使用的布置要求。

施工现场水、电设施齐全,可以满足工程施工所需水、电要求。

第四章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4.1项目建设依据

4.1.1《XX县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

4.1.2建设单位提供的相关基础资料;

4.1.3《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48-88;

4.1.4《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88;

4.1.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4.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4.1.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

4.1.8《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DB13(J)81-2009;

4.1.9《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4.2项目建设原则

4.2.1根据国家的设计规范、建筑规范、环保规范、安全规范、节能等标准,结合项目实际需要,进行测算和设计。

4.2.2充分考虑项目的近远期发展,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建筑规模,以满足需要为主,留有发展空间。

4.3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该项目总用地面积为3150.7平方米(4.73亩),总建筑面积为9388平方米。

本项目建设多层商业楼一栋,建筑层数为地上5层。

该项目结构形式为钢结构,建筑高度为23.65米,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防火等级为二级。

该项目容积率为2.98,建筑密度62%。

项目建设主要技术指标如表所示:

主要技术指标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单位

指标

1

建设用地面积

m2

3150.7

2

建筑面积

m2

9388

3

建筑物占地面积

m2

1964

4

容积率

2.98

5

建筑高度

23.65

6

建筑密度

%

62

7

建筑层数

地上5层

4.4建设方案

4.4.1平面总图设计:

在满足室外交通、绿化及城市规划要求的前提下,充分挖掘空间潜力,增大建筑体量,力求建成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商业网点。

4.4.2平面功能设计:

该项目为多层建筑,建筑层数为地上五层,拟建设1栋商业楼。

总建筑面积9388㎡。

4.4.3竖向设计:

该项目建筑总高度为23.65米,其中首层层高5.2米;2-4层层高4.8米;五层层高3.6米;室内外高差0.45米。

4.4.4结构设计:

该项目为商业楼,结构形式为钢结构,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

墙体为250﹨200厚加气混凝土墙。

 

第五章 环境影响评价

5.1项目场地环境现状

5.1.1场址现状

本项目位于XX县XX以南、XX以东,项目用地周围环境境状况良好,无污染源、文物古迹等敏感点分布,完全满足项目建设的要求。

5.1.2环境保护标准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3、《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

4、《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3271-2001;

5、《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

6、《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2002;

7、《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

5.2项目建设与运营后对环境影响

5.2.1建设期

1、大气污染源

在施工现场土方施工,沙石、水泥等建筑材料装卸和运输过程由尘埃散逸,汽车运输建筑材料引起道路扬尘等。

2、噪声污染源.

施工期作业机械较多,如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卷扬机、吊车、汽车等。

3、水环境污染源

包括降雨冲刷开挖面土堆造成局部水土流失,施工人员生活废水。

4、固体废物

主要为建筑垃圾和施工人员生活垃圾。

5.2.2投入使用期

本项目为商业用房,项目建成后主要的污染物为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

5.3环境保护措施

5.3.1建设期

针对项目建设期噪声、建筑垃圾和扬尘问题,拟采取以下措施:

为降低噪声对人们生活环境的影响,施工集中在白天进行,严禁晚上l0点钟后施工;建筑垃圾定点存放,及时清运,保证不影响周边人们的正常经营和生活环境;对沙、石、水泥、泥土等已产生粉尘的建筑材料集中堆放,并进行遮盖。

装卸、运输、混合过程中注意操作方式,尽量降低扬尘的产生。

5.3.2使用期

本工程投入运营后,外排废水只有少量清洗污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废水量很小,经化粪池处理后能够达到相关标准,对地表水环境影响较小,且全部达标排放,因此本工程投入运营后所排废水对周围环境影响很小。

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统一收集后送至城镇垃圾处理设施进行专业处理。

5.4环境影响评价

本项目建设过程中,按环保部门提出的有关要求同步采取措施,严格执行三同时的规定,在项目建设时期严格按照上述施工防护措施,避免出现环境污染情况;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按照设计对污水、雨水进行处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集中处理,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因此,从环保角度上分析,该项目的选址与建设是可行的。

第六章

节能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同时,依据XX省有关规定,本项目的节能降耗工作主要着力于建筑节能、日常节水、节电等方面。

6.1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13(J)81-2009

5、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

6、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50019-2003

7、《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建设部长令第76号

8、《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9、《民用建筑外墙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防火暂行规定》公通字(2009)46号文

6.2节能设计原则

6.2.1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促进能源的合理和有效利用,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是国民经济建设的一条重要方针,节约能源对保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推进技术进步、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途径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措施。

6.2.2为了贯彻国家颁布的节约能源的政策,建筑设计和采暖设计中采用适当的技术措施,在保证使用功能和建筑质量并符合经济合理的原则下,将采暖能耗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水平上。

6.2.3在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通过采用新型墙体材料,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加强建筑物用能设备的运行管理,合理设计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提高采暖、制冷、照明、通风、给排水和通道系统的运行效率,以及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的活动。

6.2.4依靠科技进步,坚持技术创新,设计中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升建筑品质和性能,谋求可持续发展,杜绝和减少浪费。

6.3能耗分析

该项目所需的能源有水、电等,主要能耗为电力。

因此,用电是该项目节能的重点,为保证项目建成后顺利使用,应采取积极的节能措施。

其建筑节能、智能化调控管理和选用高效节能型的设备、机械也是该项目节能措施的重点,应引起充分重视。

本项目主要耗能设备为电梯和中央空调。

中央空调冷负荷指标为120W/㎡、热负荷指标100W/㎡;自动扶梯功率为8KW/个/层;乘客电梯功率为12KW。

经测算,本工程投入运营后年用电量为35万KW.h,年用水量为1.7万吨。

6.4节能

6.4.1XX地区建筑节能设计有关指标参数

1、采暖期天数:

111天。

2、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

-0.20℃。

3、采暖期度日数:

2018。

4、采暖耗热量指标q:

H14.4W/M²。

5、采暖期房间平均室内计算温度:

18℃。

6、采暖期最冷月平均温度:

-2.60℃。

6.4.2工程概况

1、本工程为五层钢结构商业楼,内外填充墙为加气混凝土砌块。

2、项目地处地区位于XX市,为寒冷地区属XX一区,建筑分类为乙类,建筑面积9388平方米,采暖面积8900平方米。

3、采暖形式为中央空调。

4、非采暖房间为卫生间。

6.4.3建筑节能措施

本工程属于非生产性项目,虽不是耗能大户,但也应采取必要的节能措施。

一、门窗

1、外墙门窗为60系列单框中空玻璃塑钢内平开窗(5+12+5),其传热系数不大于2.5W/(㎡.K),在首层外门出均加设门斗。

2、各向窗墙比:

南28%,北28%,东29%,西29%。

3、外门窗气密性等级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GB/T7106-2008规定的6级,玻璃可见光透射比大于0.4。

4、玻璃幕墙气密性等级不低于〈建筑幕墙〉GB/T21086规定的3级水平。

5、外窗可开启面积不应小于窗面积30%,玻璃幕墙应具有可开启部分。

6、外门窗框与门窗洞口之间的缝隙,采用聚氨酯高效保温材料填实,并用密封膏嵌缝,不得采用水泥砂浆填缝。

二、本工程有关节能计算参数

1、采暖面积A8900㎡。

2、建筑体积V19876m³。

3、换气体积VV=0.60V=11926m³。

4、建筑物外表面积F4770㎡。

5、建筑物体形系数S=F/V=4770/19876=0.24。

三、墙体

1、外墙采用25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外贴70厚模塑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其传热系数为0.49W/(m².k)。

2、外墙外保温每层均设一道宽度为500mm水平防火隔离带,位置及构造做法:

J08J110-L5-A隔离带采用岩棉板保温材料。

四、屋面

100厚钢筋混凝土现浇板上铺100厚模塑聚苯板,做法:

J08J110-G3-屋9.传热系数为0.5W/(m².k),屋面与外墙交界处的保温层,应采用宽度不小于500mm的岩棉设置水平防火隔离带。

五、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外挑楼板

100厚现浇混凝土板底贴,90厚模塑聚苯板保温系统(r=22kg/m³)上铺25厚复合铝箔模塑聚苯板,传热系数为0.49W/(m².k)。

六、楼面

120厚现浇钢筋混凝土现浇板上铺25厚膨胀聚苯板,传热系数为1.8W/(m².k)。

七、楼梯间隔墙(200厚)及与厕所相邻处隔墙(250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