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8701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

说明:

1、期末总评成绩=40%平时成绩(考勤和作业或其他)+60%期末成绩

2、期末成绩=50%主观题(课堂随堂)+50%客观题(上机)

3、主观题(50分,共两个或三个大题):

说明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等形式。

(带书,不能带手机,独立完成)

4、客观题(50分):

单选(每小题1分,共35分)、多选(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每小题0.5分,共5分)。

(闭卷,不能带手机和任何资料;学生证和身份证两证齐全)

4、考试时间:

主观题(两节课90分钟);客观题30分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按章节比例随机抽取35道题,每小题1分,共35分)

绪论(共8个)

1.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罗马哲学B.中世纪唯名论哲学

C.德国古典哲学D.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3.产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在于()

A.马克思恩格斯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

B.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罪恶的正确批判

C.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D.马克思科学地预见了全球化的性质和结果

4.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

6.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

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7.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之时,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马克思B.爱因斯坦C.达尔文D.牛顿

8.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应是()

A.凡是经典著作中阐述的思想我们都必须坚持

B.产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C.应当用儒家思想取代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

D.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共45个)

1.哲学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的依据。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和辩证法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实物B.具有体积和重量

C.运动D.客观实在性

5.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反映的哲学观点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的是(  )

A.时间的有限性 B.时间的不可逆性

C.时间的客观性D.时间的相对性

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表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上的东西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8.关于人类意识的产生,正确的说法有()

A.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语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B.人类的意识完全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人类意识形成的初期不是社会的产物

D.意识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9.“一切以条件、时间、地点为转移”的观点是()

A.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B.夸大了主观条件的作用

C.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D.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10.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11.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变是世界的本原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1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这说明()

A.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B.物质决定意识

C.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D.道德和意识的关系

13.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

“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6.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正的人手了”。

这句话表达的哲学道理是()

A.承认世界的统一性B.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C.否认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D.承认普遍联系的辩证法观点

17.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变动性和稳定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斗争性和同一性

18.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是()

A.阶级分析法B.矛盾分析方法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唯物史观

19.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

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C.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D.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0.“盲人摸象”与“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告诉我们的哲理是()

A.看问题要全面,反对以点代面、以偏概全

B.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坚持适度原则

21.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问题精髓的原理是()

A.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

C.共性和个性辩证关系的原理D.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原理

22.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管在发展中曾遇到和仍将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它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胜利。

这说明()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事物的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3.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这说明(  )

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D.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24.下列说法中,说明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是()

A.因地制宜,因时制宜B.掌握火候,适可而止

C.兼听则明,偏信则暗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25.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26.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27.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一个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

A.质量互变的观点B.对立统一的观点

C.永恒发展的观点D.辩证否定的观点

28.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是()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29.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认为()

A.事物发展过程的开始阶段只有差异,后来才有矛盾B.矛盾解决意味着矛盾终结

C.矛盾存在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D.矛盾只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定阶段

30.“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一个()

A.客观唯心主义命题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

C.庸俗唯物主义命题D.机械唯物主义命题

31.哲学是()

A.自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D.科学之科学

32.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B.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D.事物的变化是否合乎规律

3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D.质量互变规律

34.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

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理是()

A.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原理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C.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D.辩证否定的原理

35.“居安思危”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C.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D.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36.“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渐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这体现了()

A.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原理B.质变形式非爆发式的原理

C.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D.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

37.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意思是()

A.世界都是过程,所以什么也不存在B.一切都在变化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C.世界只是过程,所以是无方向的运动D.否认事物存在的相对稳定性

38.“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D.唯心主义观点

39.唐代诗人顾况写道:

“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

终不生豆苗。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有()

(1)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内因

(2)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3)事物变化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4)特殊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A.

(1)

(2)(3)B.

(1)

(2)(4)C.

(1)(3)(4)D.

(2)(3)(4)

40.宋朝有个画家叫文与可,在他住处周围有很多竹子。

他一年四季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枝、竹叶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形状、姿态有透彻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受到大家赞扬。

有诗云:

“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流传至今。

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的反映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41.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必须分清主流和支流,看到取得的成绩是主流,只有这样才能不迷失方向,坚定信心。

这在哲学上坚持了()

A.普遍联系的观点B.运动发展的观点

C.“重点论”的观点D.“两点论”的观点

42.从哲学上来讲,和谐就是指()

A.事物之间不存在矛盾B.事物之间的矛盾没有斗争性

C.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D.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

43.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

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44.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一评论所蕴含的哲理是()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45.构建和谐社会的直接的辩证法依据是()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B.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原理D.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第二章(共32个)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反映的观点D.主体性的观点

2.从本质上看,认识是()

A.主体心灵的内省过程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主体心灵对客体的感悟

3.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强调()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读书不能获得真知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5.“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A.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B.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6.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是()

A.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路线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路线

C.先验论的认识路线D.唯理论的认识路线

7.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8.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是()

A.积极能动的过程B.消极被动的过程

C.完全自发的过程D.主观随意的过程

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要由于它是()

A.人们的自觉活动B.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C.社会性的活动D.物质性的活动

10.概念、判断、推理是()

A.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B.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C.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D.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D.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12.通过实践和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从认识发展过程看,这是()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B.从感觉到知觉的飞跃

C.从意识到物质的飞跃D.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3.有人把个别的、局部的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到处搬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

这在认识论上犯了类似于()

A.唯理论的错误B.经验论的错误

C.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D.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14.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执行计划,付诸实施D.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15.真理是()。

A.没有人反对的认识B.多数人同意的认识

C.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D.有用的认识

16.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是()。

A.真理具有客观性B.有用即真理

C.谎言说一百遍就成为真理D.真理和谬误没有严格的界限

17.“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

”这句谚语的哲学寓意是()。

A.知识既来自实践,又源于书本

B.理论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得到发展

C.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在生活中,学习知识比实践更重要

18.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

19.1633年,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教廷判处终生监禁。

1979年11月10日罗马教皇在公开机会上正式承认伽利略在350年前受到教廷宣判是不公正的,公开为伽利略平反。

这说明()。

A.谬误在一定条件可以转化为真理

B.真理终将战胜谬误

C.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D.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

20.对不可知论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

A.伟人的真知灼见B.权威的理论

C.圣人之言D.社会实践

21.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

A.已被实践证实的理论相符合B.大多数人的主观愿望相符合

C.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D.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22.哲学上的“价值”是指()。

A.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B.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C.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D.某种活动的经济效益

23.价值最突出的特性是()。

A.客观性B.主体性

C.社会历史性D.多维性

24.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就是要()。

A.不受任何框架的束缚,思想上达到绝对自由

B.不受任何约束,做到随心所欲

C.抛弃原有的一切观念,重新评价一切

D.突破落后观念的束缚,坚持实事求是

25.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

A.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B.了解事物的各种现象

C.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D.指导实践有效地改造世界

26.认识运动是一个无限反复、无限发展过程的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B.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27.雷锋同志有一句名言:

“我觉得要使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

”这句话体现了()

A.每个人活着都是为了他人B.人活着就是为了自己

C.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D.人只有社会价值而没有个人价值

28.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的实践标准时指出:

“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这句话说明()。

A.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实践标准并不可靠

C.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

D.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9.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

“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

”这位企业家回答说:

“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有效性B.客观规律性C.主体能动性D.直接现实性

30.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这一古训蕴涵的哲理是()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3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论断说明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32.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

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第三章(共31个)

1.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否承认社会发展有其规律性

D.是否承认社会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地理环境是()。

A.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依据B.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C.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D.社会制度变更的决定力量

3.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人口因素B.地理环境

C.文化传统D.生产方式

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5.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6.“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这句话是说()。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D.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相适应

7.测度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生产工具的状况B.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C.劳动者的主体素质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8.生产关系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A.产品的分配关系B.产品的交换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9.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人民群众B.阶级斗争

C.社会基本矛盾D.科技革命

10.生产方式包括()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B.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两个方面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11.上层建筑系统有两大部分组成,这两大部分是()。

A.国体和政体B.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C.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治法律设施D.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

12.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社会意识形态B.政治法律思想

C.国家政权D.政体

13.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14.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A.全面发展B.可持续发展

C.协调发展D.以人为本

15.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A.纯粹偶然的B.纯粹必然的

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16.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A.法律制度B.经济条件

C.传统观念D.文化水平

17.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A.阶级斗争B.社会革命

C.科学技术D.人民群众

18.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19.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

A.政治路线B.组织路线

C.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D.思想路线

20.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B.吃喝穿住

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结成社会关系

21.“你不奉献,我不奉献,谁来奉献;你也索取,我也索取,向谁索取”,这句话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