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86351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33.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作为人类记忆思维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道德记忆显示的是人类具有记忆其道德生活经历的思维能力。

人类在过去的时间里追求道德和践行道德,其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构成道德生活经历,并在其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或印记,从而使其拥有了道德记忆。

道德记忆的主体是人类,但由于人类总是同时以“个体人”(个人)和“集体人”(社会人)的身份存在,道德记忆可以区分为个体道德记忆和集体道德记忆。

个体道德记忆主要是关于个人道德生活经历的记忆,它发生在个人身上。

作为道德记忆的现实主体,个人对个体道德记忆有最直接、最深刻的体会,对它存在的实在性、主要功能、价值维度等也有最全面、最系统的认识。

集体道德记忆主要是关于集体道德生活经历的记忆,是人类以家庭、民族、团队、党派、军队、国家等集体形式为载体展现出来的一种道德记忆。

集体道德记忆的发生机制不同于个体道德记忆。

个体道德记忆是通过个人头脑所具有的记忆功能来发挥作用的,因此,具有正常记忆思维能力的人都可能具有个体道德记忆。

个体道德记忆发生和运作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个人必须具备正常的记忆思维能力,但它还会受到个人道德记忆思维的意向性(目的性)的深刻影响。

一个人愿意记忆什么和不愿意记忆什么,这深刻地影响着个体道德记忆的内容和方式,并使个体道德记忆具有选择性特征。

集体道德记忆需要通过人类集体的“头脑”来发挥作用,但这种“头脑”是一种抽象物。

它是由从属于人类集体的所有个人的“头脑”整合、统一而成的;因此,它是基于集体性记忆思维能力而形成的一种道德记忆。

集体道德记忆也是选择性的,因为一个集体愿意记忆什么和不愿意记忆什么,这是由集体道德记忆思维的意向性决定的。

在个体道德记忆的框架内,个人主导着所有的道德记忆思维活动。

在集体道德记忆的框架内,集体主导着所有的道德记忆思维活动。

个体道德记忆发生的时候,个人是主动的,他的道德记忆思维能力和意向性是人类道德记忆思维活动的支配力量。

而当集体道德记忆发生的时候,集体是主动的,它的道德记忆思维能力和意向性是人类道德思维活动的支配力量。

个人是集体道德记忆的参与者,但他的参与是被动的,因为在集体道德记忆的框架内,个人不是在独立自主地展开道德记忆思维活动,而是和集体的所有人一起展开道德记忆活动。

家庭的集体道德记忆主要表现为家庭成员对家规、家训和家风的集体性记忆。

家规、家训和家风是反映家庭道德生活的镜子,也是家庭集体道德记忆的主要内容。

而一个民族的集体道德记忆是该民族的所有成员在长期共同生活的过程中逐渐积淀起来的。

一个民族的集体道德记忆主要记录该民族的过去,它是该民族建构其道德生活史的主要史料来源。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4年07月02日)

1.下列关于“道德记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德记忆是一种人类记忆思维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这种思维能力显示的内容是人类记忆其道德生活的经历。

B.由于人类会以“个体人”和“集体人”的两种身份存在,所以道德记忆也分为个体道德记忆和集体道德记忆。

C.人类在追求道德和践行道德的过程中拥有的道德记忆,它是关于个人道德生活经历和集体道德生活经历的记忆。

D.个人作为道德记忆的现实主体,对道德记忆的体会最深刻、最直接,对道德记忆的价值维度认识最全面、最系统。

2.下列对“个人道德记忆与集体道德记忆”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个人道德记忆发生在个人身上,而集体道德记忆的载体是家庭、民族、团队、国家等集体形式。

B.个体道德记忆是基于集体性记忆思维能力而形成的一种道德记忆,集体道德记忆是有选择性的。

C.个人的道德记忆发生时,个体是被动的;而集体道德记忆发生时,集体是主动的,个人是集体道德记忆的参与者,个体的参与也是被动的。

D.关于道德愿意记忆什么和不愿意记忆什么,个体道德记忆是选择性的,集体是主动的,个体的参与是被动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要具备正常的记忆思维能力的人,就都具有个体道德记忆,并受个体道德记忆思维意向性的影响。

B.集体道德记忆中的“头脑”是种抽象概念,它是指人类集体的所有人的“头脑”统一整合而成的产物。

C.家规、家训和家风体现的是家庭的集体道德记忆,它是家庭成员道德生活的一面镜子,是这种记忆的主要内容。

D.民族的集体道德记忆是民族历史积淀的结果,主要记录的是该民族的过去,是该民族道德生活史的主要史料来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

“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

”上不从。

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

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林甫引萧炅为户部侍郎。

炅素不学,尝对中书侍郎严挺之读“伏腊”为“伏猎”。

挺之言于九龄曰:

“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

”由是出炅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

九龄与挺之善,欲引以为相,尝谓之曰:

“李尚书方承恩,足下宜一造门,与之款昵。

”挺之素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诣。

林甫恨之益深。

挺之先娶妻,出之,更嫁蔚州刺史王元琰,元琰坐赃罪下三司按鞫,挺之为之营解。

林甫因左右使于禁中白上。

上谓宰相曰:

“挺之为罪人请属所由。

”九龄曰:

“此乃挺之出妻,不宜有情。

”上曰:

“虽离乃复有私。

 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自专大权,明召诸谏官谓曰:

“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

诸君不见立仗马乎?

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

悔之何及!

”补阙杜琎尝上书言事,明日,黜为下邽令。

自是谏争路绝矣。

牛仙客既为林甫所引,专给唯诺而已。

然二人皆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虽奇才异行,不免终老常调;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

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窥其际。

好以甘言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

凡为上所厚者,始则亲结之,及位势稍逼,辄以计去之。

虽老奸巨猾,无能逃于其术者。

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选自《资治通鉴》唐卷三十)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陛下相林甫相:

宰相

B.与之款昵款:

友好

C.林甫因左右使于禁中白上因:

通过

D.挺之为罪人请属所由属:

通“嘱”,请托

5.选出划浪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3分)

A.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B.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C.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D.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初,皇上想任用李林甫为宰相,征求中书令张九龄的意见,张九龄认为宰相一职关系重大,李林甫不适合担任宰相,皇上并没有听从他的建议。

B.李林甫怨恨中书侍郎严挺之,是因为李林甫曾经引荐萧炅做户部侍郎,而萧炅不喜学习,曾经在严挺之面前将“伏腊”读为“伏猎”,挺之无法容忍其不学无术,萧炅被调出京城做了岐州刺史。

C.张九龄想引荐严挺之做宰相,曾经建议挺之去拜访正备受皇上宠爱的李林甫,主动与李林甫交好,但最终挺之没去拜访李林甫。

D.李林甫想独揽大权,曾经用食三品料的马匹一鸣辄斥去为喻,明令各位谏官不准上书言事。

而杜琎上书进谏,第二天就被贬。

从此通过进谏争取权利的门路就断绝了。

7.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元琰坐赃罪下三司按鞫,挺之为之营解(5分)

(2)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11分)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二绝(其二)

[宋]陈与义

卷地风抛市井声,病夫危坐了清明。

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

8.这两首诗都写出了“清明日暮”的景色,其共同的景色特征是什么?

两位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5分)

9.这两首诗各自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请简要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中的语句。

(6分)

⑴.《阿房宫赋》中,愤怒指责秦统治者搜刮老百姓的财物一点都不放过,用起它来却毫不吝惜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抒写到极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选考题

请考生将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如果两题均答,则按第三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竹叶舟

川端康成

秋子把水桶放在蜀葵旁,从梅树下的一棵矮竹上摘了几片叶子,然后把叶子放到水桶里。

“船,你喜欢吗?

”小男孩出神地盯着水桶看。

他抬起头看看秋子,咧着嘴微笑着。

“秋子给你做了多好玩的船,”小男孩的妈妈说,“因为你是好孩子。

如果你听话,秋子就和你一起玩。

秋子所以要跑到屋外的小院子里来,是因为感到小男孩的妈妈想同她的爸爸单独聊聊。

这个孩子很淘气,就把他领了出来,他是她未婚夫最小的一个弟弟。

他搅着叶子。

“它们在打仗呢!

”他高兴得什么似的。

她把洗净的和服拧干,晾了起来。

战争已经结束了,但是,她的未婚夫还没有回来。

“打!

”小男孩一边使劲地搅着水,一边喊,“狠狠地打!

“你把衣服全搞湿了。

“要不然它们不动呀!

”确实,他把手一拿出来,竹叶就静止不动了。

“把竹叶放到河里去,那样就不会停了。

小男孩把桶里的竹叶捞了起来,秋子把水浇到蜀葵上,然后把水桶拿回厨房。

她站在河边的一块石头上,把竹叶一片一片地扔进河里。

小男孩乐得直拍手。

“我的打赢了!

你看,你看!

”他沿着河边,跟在竹叶后面跑。

秋子把最后的几片扔到河里,跟在小男孩的后面跑。

她费力地跑着,因为她的左脚有毛病。

她孩提时,得过小儿麻痹症,左脚跟着不了地。

这左脚狭小,柔软,脚面弯得拱了起来,她既不能跳绳,也不能走稍远一点的路,她放弃婚嫁的希望,但不久却订婚了。

毅力可以克服生理上的缺陷。

她比任何时候都更卖力地锻炼,希望能使左脚跟着地走路。

脚跟很快地起了泡。

但她坚持着。

不久,便失败了。

随着放弃了锻炼,打泡后的伤疤仍留在左脚跟上,就像烂冻疮似的。

这男孩是他未婚夫的弟弟,所以这是她第一次用脚跟走那么多的路。

面前是一条小溪,上面浮动着杂草。

两三片竹叶被勾住了。

小男孩就在她面前约一步的地方看着竹叶,一点也没有注意到她走过来。

更没有留神她走路的姿势。

小男孩颈子上的凹塘使她想起了她的未婚夫。

她很想把孩子抱在怀里。

小男孩的妈妈走了出来,对她说了声“再见”便挽着孩子走了。

“再见!

”小男孩平静地说。

不是她未婚夫死了,就是婚约被取消了。

大概是战争时的阴郁气氛才使他想同一个跛得厉害的姑娘订婚的。

她没有进屋去,而是走到隔壁看人家造房子,这房子大概是郡里最大的一间,大家都站在那里看。

战时,建筑中断,野草丛生;现在一下子都改观了,门口还有两棵苍劲的松树。

在秋子看来,这是一种坚固结实的房屋,但是,却有许多窗户,走廊好像全部包在玻璃里。

大家猜测着搬进去住的会是什么样的人,但谁也无法确切地知道。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秋子家屋外的小院子里,长着蜀葵、梅树和一棵矮竹,有可供晾晒衣服的绳子或杆子之类,还有可供汲水的井。

B.“如果你听话,秋子就和你一起玩。

”小男孩的妈妈说这句话,不仅鼓励小男孩听话,还暗含有让秋子就在院子陪小男孩玩的意思。

C.小男孩喜欢竹叶互打,体现了他好战的心性,这一点使得秋子想起了她的未婚夫,因为秋子的未婚夫是一位参战的士兵。

D.这篇小说在情节上较为平淡,几乎没有起伏变化,既没有一般小说的开端、发展,甚至没有一般小说的情节上的高潮。

E.小说在表达上,虽然用语简淡洁静,较为客观冷静,但细细品味,仍能读出其中蕴含着一股深沉浓烈的情感。

(2)小说三次写到竹叶,第一次是题目中,第二次是水桶中,第三次是河流中。

竹叶在全文中三次出现有哪些作用?

请分别简要分析。

(6分)

(3)秋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6分)

(4)这篇小说在结尾处没有明确地写出结果。

秋子的婚事,到底是未婚夫死了还是婚约被取消了,没有给读者一个明确的交待;连同那个房子,搬进去的是什么样的人,也都无法确切的知道。

对于这样的安排,有人认为这是匠心独运的妙法,也有人认为这是小说的局限或弊端。

你的看法是什么?

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幽默大师林语堂

林语堂(1895-1976),福建漳州人,著名文学家。

被西方社会誉为除孔夫子外,最广为西方人认识的中国文人。

他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的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化大师。

林语堂说:

“我从未有写过一行讨当局喜欢或是求当局爱慕的文章,我也从来没说过讨哪个人喜欢的话;连那个想法也压根儿没有。

1925年底,“首都革命”爆发,林语堂和群众一起,拿着棍子、石头等简单防御工具,与警察展开了肉搏战。

他早年苦练的棒球技术发挥了威力,他投起石头来,又准又狠。

围观的群众不断叫好,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弹药”。

搏斗中,他的眉头被击中,鲜血直往外冒,周围的人劝他回家休息,他坚决不肯。

妻子看见林语堂满身是血地回来了,很是心疼,她不许他再上街。

可一不留神,林语堂又偷偷地带了一袋石头出门了。

林语堂在美国留学期间受过胡适的资助。

后来胡适任民权同盟北平分会的会长,撰文反对“释放一切政治犯”的主张。

林语堂认为他违背了民权同盟的章程,不顾与胡适的私人交情,坚决赞成将他开除出会。

林语堂的介直感动了陈友仁,1927年他邀请林语堂到汉口的革命政府担任外交部秘书长,地位仅次于陈友仁这个部长,但半年后林语堂即离开了武汉。

这六个月,是林语堂一生中唯一的官场生涯。

他说:

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一是管自己的事的,一是管人家的事的。

前者属于吃植物的,如牛羊;后者属于肉食者,如鹰虎。

林语堂说吃植物的不能和吃肉食的在一起共事,于是决定辞官。

林语堂说:

“我是农家的儿子,在山里长大,我心思和偏好都简朴。

童年时与自然接近,足为我一生智识与道德上的后盾,使我鄙视社会中的伪善和人情的势利。

”林语堂是中外闻名的学者,但他的天性中却充满了真稚。

林语堂曾一度心血来潮研制中文打字机,结果没弄成,几乎倾家荡产,只好寄居在朋友家中。

妻子非常担忧,每天都重复说:

“我们没钱了,我们欠人家钱。

”林语堂天性乐观,他说:

“我像一个皮球,你把我压在深水里,我还是会浮到水面。

你别担心,我写过了不少东西,这支邋遢的笔还可以赚两个钱。

在上海居住时,幼女林相如七岁生日那天,林语堂一早起来就跑到厨房,用糖霜在蛋糕上写上女儿的名字,高兴地像个小孩子。

大家唱“生日快乐”时,他为女儿们甜美的歌声感动不已,流下泪来,他不停地亲着相如,并送给她一元钱,林语堂一家常年在国外生活,但他一直教三个女儿学习中文,亲自为她们讲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哲学等。

一次,林为女儿们讲授唐诗,讲到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时,他声情并茂地讲述着诗中的故事,哭得涕泗横流,将书都打湿了。

和女儿们一起读《红楼梦》,有时他也哭得眼泪汪汪的。

曾跟随林语堂编撰英汉词典的马骥伸说:

“他从不矫饰,极少挑剔;对一切新鲜的人、事、物都充满了纯真的好奇,但大都浅尝辄止,并不耽溺。

林语堂生活上不拘小节,在宴席上,他弄不清自己的酒杯和邻人的酒杯。

经常喝错,看上去常常糊里糊涂。

有一次,他和夫人应邀去一个美国朋友家中吃饭,结果弄错了日子,提前一个星期去了,二人知道弄错后还傻傻地一直坐在朋友家的客厅里,朋友的夫人只好马上准备饭食,胡乱给他们做了点吃的。

第一个将英文单词“humour”译成中文的是王国维,翻译为“欧穆亚”,此后,“humour”出现多种译法,林语堂译为“幽默”,最终是林的译法普及开来,他也被称作“幽默大师”。

在上海,林语堂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杂志,提倡幽默文学。

他说:

“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

”他在《一夕话》中还写道:

“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

1932年底,蔡元培和宋庆龄成立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林语堂和鲁迅都加入其中。

后来林语堂办《论语》,做了“幽默大师”,鲁迅不能理解,他认为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是没有幽默可言的,“只要我活着,就要拿起笔,去回敬他们的手枪”。

1934年,林语堂和同行意见不和,离开《论语》,另起炉灶,办起了《人间世》。

《人间世》走的也是谈幽默的路子,遭到左翼文人的攻击。

鲁迅也说幽默文学是“麻醉文学”。

林、鲁两人关于翻译究竟应该“信达雅”还是“直译”发生争执,惹得鲁迅十分不快,林语堂批评鲁迅是“左倾急进主义”,是想“做偶像”。

两年之后,林语堂远赴美国,终此一生,就再没有同鲁迅见过面。

1976年3月23日,林语堂病逝于香港,享年八十二岁。

(1)下面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1925年底,“首都革命”爆发,林语堂和群众一起,同警察搏斗,头部受伤也不在乎,可见林语堂性格中有着叛逆的天性。

B.林语堂偏好简朴,鄙视社会中的伪善和人情的势利。

他在武汉做官六个月,由于受到别人的排挤,他便主动结束了自己的官场生涯。

C.林语堂研制中文打字机,结果没弄成,几乎倾家荡产,作者是要用此事反映他的勇于创新,和不为失败而气馁的执着精神。

D.林语堂天性乐观,偏好简朴,生活上不拘小节,从不掩饰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外部世界充满纯真好奇。

E.林语堂生活中不时表现得糊里糊涂,是因为这样的人太多的心思都用到了做学问上,不关心生活中的小事。

(2)划线的第二自然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是否可以删去呢?

(6分)

(3)综观全文,请谈谈林语堂在文化方面的贡献。

(6分)

(4)林语堂提倡幽默文学,做了“幽默大师”;鲁迅却强烈反对,他认为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是没有幽默可言的,“只要我活着,就要拿起笔,去回敬他们的手枪”。

对此你赞成谁的看法呢?

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能被括号中的成语替换且不改变句意的一项是(3分)

 A.对于自己的缺点错误,如果我们总想把它掩盖起来,装作看不见,那无异于讳疾忌医(文过饰非)。

B.有人这样指点说,一个还没有成气候的小商人,不要总想着鹤立鸡群(超群绝伦),先要学会怎样去做乌合之众才成。

 C.文章的作者以犀利的语言和充足的论据,揭露了那些无耻文人的丑恶嘴脸,把他们的反动观点批驳得体无完肤(遍体鳞伤)。

D.不过,百多人吃着大锅饭的剧人团体,在目前米珠薪桂(金块珠砾)的时节,演不成戏,便没有收入,的确也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一号文件之所以仍然关注农业,主要在于农业是新四化同步的短板。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是现实与历史的重大任务。

此外,在国民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农业发展要主动适应这一转变。

B.据第三批援塞医疗队政委、302医院政治部主任王锦秋介绍,此次抽组的43名援塞“抗埃”队员,大都参加过抗震救灾、抗击“非典”、防控“甲流”、亚丁湾护航、人道主义救援等多样化任务。

C.今年内蒙古还将加快满洲里、二连浩特国家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区和呼伦贝尔中俄蒙合作先导区,办好中蒙博览会,加大口岸建设力度,推进与俄蒙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D.由于微信通讯方式的快速便捷,使其正成为不法分子犯罪的“新领地”,微信作为一种新型通讯、社交和理财软件,带来的安全隐患也让人不得不防。

1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长城在宋代并没有什么用处,徒为一种存在,宋代编图者把它与北方的河山画在一起,,。

,,,。

这一地理地带的核心是长城,所以可称为长城地带。

①从人文方面审视

②作为大地上一个独一无二且影响深远的地理因素

③生为新一种天长地久的地理结构

④长城不只是一道砖石土垣筑起的军事屏障

⑤说明这座人工建筑已与北方自然的高山峻岭结成一体

⑥它引导了一条特殊的人文地带的形成

A.④①②⑤⑥③B.④⑤③②①⑥C.⑤③①④②⑥D.⑤④②①⑥③

16.根据上下文,在下面文字画线处补写相应内容。

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20字。

(6分)

武汉某小区一处厕所围墙上写着这样一段告示语:

“外来民工禁止入内,违者罚款二百!

”作为厕所的所有人和管理者,

(1),但用标语来禁止民工入内,就让人十分心寒。

厕所修建在公共区域,本来就是方便大家的,如果仅仅因为

(2),这显然不合情理。

即使真的有外来民工把厕所弄脏,那厕所管理者也应该有意提醒甚至帮助他们改正,而非生硬地把他们拒之门外。

长久以来一些不合理的制度,使外来民工无法真正融入到城市里,这反而滋生了一些“城里人”的优越感。

其实,素质如何并不体现在职业上,也不体现在身份上,而是体现在(3),尤其是对待身边的弱势群体,更应该有平等意识,更应该宽容。

外来民工已经是这个城市里的弱者,他们卑微地生活在这个城市里,我们又如何忍心对这份卑微,再踢上身份歧视的一脚?

17.学校每年都会开展各种活动,将其命名为“某某节”。

请说出下列三副对联分别适合祝贺哪一类活动节。

(6分)

(1)披文入理游胜景,穷天究地探谜宫。

(2)能歌善舞心弄巧,长书工画指生花。

(3)杏坛郁郁添秀色,木铎悠悠振新声。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曾有许多人向一个从偏远大山走出来的青年才俊讨教成功的经验,这位年轻人总是会说起自己的母亲。

尽管生活贫困,他的母亲也总是把家里家外收拾得干干净净,从不允许孩子乱扔乱放自己的东西。

母亲经常对他说:

“生活可以简陋,但却不可以粗糙。

”这位年轻人说,母亲的话让他受益匪浅。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李林甫引荐萧炅做户部侍郎。

萧炅向来不学无术,曾经在中书侍郎严挺之面前将“伏腊”误读为“伏猎”。

严挺之对张九龄说:

“省中岂能容忍(如此不学无术的)‘伏猎侍郎’!

”因此将萧炅调出京城做岐州刺史,所以李林甫怨恨严挺之。

张九龄和严挺之关系很好,想引荐严挺之做宰相,曾经对严挺之说:

“李林甫尚书正倍受皇上恩宠,你应该到李尚书家(拜访一下),和他交好亲近。

”严挺之一向鄙薄李林甫的为人,最终未到李林甫家中(去拜访)。

李林甫更是非常怨恨他。

严挺之先娶了妻子,(后来)遗弃了她,改嫁给蔚州刺史王元琰,元琰犯了贪赃受贿罪被抓到三司审问查办,严挺之替他营救解脱。

李林甫通过身边的近臣到禁中禀告皇上。

皇上对宰相说:

“严挺之替罪人请托宽免之法。

”张九龄说:

“这是严挺之遗弃的妻子,不应有私情。

”皇上说:

“(就是)离异了才会再有私情。

李林甫想要堵塞住玄宗的视听,自己独揽大权,就把谏官们召来明确地告诉他们说:

“现在有贤明的君主在上,群臣将顺从皇上都顾不过来,哪里还用得着再多说什么!

你们难道没有看见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