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6421023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和考试科目用钢笔分别填在答题卷密封线内。

3.第Ⅰ卷和第Ⅱ卷的答案务必答在答题卷中,否则不得分;答题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答在上面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把答题卷交回(试题卷自己保留好,以备评讲)。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H7N9病毒来自鸟禽病毒基因重配

“病毒基因重配是自然界很常见的现象,不同病毒可以通过宿主之间的接触交换基因片段。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文军说。

该实验室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数据进行的分析结果显示,在H7N9病毒的8个基因片段中,H7片段与浙江鸭群中分离的禽流感病毒相似,浙江鸭群中的病毒再往上追溯,又与东亚地区野鸟中分离的禽流感病毒基因相似;N9片段与东亚地区野鸟中分离的禽流感病毒相似。

其余6个基因片段(PB2、PB1、PA、NP、M、NS)与H9N2禽流感病毒相似。

病毒基因组比对和亲缘分析显示,H9N2禽流感病毒来源于中国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的鸡群。

“此次疫情之所以发生在长三角地区,可能是因为亚欧大陆迁徙的携带H亚型(包括H7N3和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野鸟在自然迁徙过程中(经由韩国等东亚地区),和中国长三角地区的鸭群、鸡群携带的H9N2禽流感病毒进行基因重配而产生。

”从事生物信息分析的副研究员刘翟说。

对于此前有媒体称H7N9病毒是“中韩混血”,刘文军纠正说,野鸟是不断迁徙的,不能说H7N9病毒是两国混血。

该团队的研究结果还显示,H7N9禽流感病毒暂未发现在猪群中的进化痕迹,暗示了猪在这次病毒基因重配中未发挥中间宿主的作用。

具体结论还有待相关部门进一步证实。

按照传统经验,一般的禽流感病毒,不管在禽类中是低致病病毒还是高致病病毒,都较难感染到人,一般经过人的呼吸道即被阻止。

但最近的现实和研究均揭示,原本在禽类中流传的病毒,或经过中间宿主猪产生基因重配,感染到人;或直接由禽到人。

这次的H7N9禽流感病毒,即直接从禽到人。

这种在禽类身上呈现弱毒性的病毒,在人身上却极具破坏力,病毒在人的肺部疯狂复制,造成感染的人30%以上的死亡率。

据介绍,被作为病毒名称的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基因片段非常重要,是流感病毒表面上的两种糖蛋白突起,其中血凝素(HA)像是病毒用来打开及入侵人类或牲畜的细胞的钥匙,神经氨酸酶(NA)可以破坏细胞的受体,帮助病毒在宿主体内自由传播。

HA可分为16种,NA可分为9种。

它们之间的不同组合,现实中已发现130余种。

“按照病毒构造机理,病毒侵入人体的过程像一个团队协作作战,分为三个步骤:

血凝素(HA)突破人身上的宿主限制;神经氨酸酶(NA)帮助病毒破坏细胞受体从而使新复制合成的病毒扩散,剩余的6个基因片段协作,完成病毒大量在细胞体内复制的过程。

”刘翟说,“三个步骤的配合缺一不可,哪一个失衡,都可造成病毒力量弱化,对人体难以起到杀伤作用。

但不幸的是,在新型的H7N9禽流感病毒中,这三个步骤高效配合,对人体产生了极大破坏。

该实验室研究人员表示,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并造成高死亡率,可能源于病毒变异。

目前已观察到N9的变异,其基因片段比一般的N9基因片段短一些,但尚不知这种变异导致何种具体后果。

刘文军指出,目前要想研究出针对各类流感的疫苗仍存在困难。

因为流感变异速度非常快,很难预测会发生哪些变异。

同时,疫苗也不能滥用,否则可能会加快病毒变异速度。

对于下一步的研究,刘文军表示,将继续追踪研究H7N9的感染机制,为下一步防控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节选自《人民日报》 2013年04月11日)

1.下列关于“H7N9禽流感病毒”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H7N9禽流感病毒由8个基因片段组成,其中H7片段全部源自中国浙江鸭群中的禽流感病毒,N9片段则源自东亚地区野鸟中的禽流感病毒。

B.H7N9禽流感病毒可能是由欧亚大陆迁徙的野鸟携带的H亚型病毒与长江三角洲的鸭群、鸡群携带的H9N2禽流感病毒尽心基因重配产生的。

C.H7N9禽流感病毒除H7和N9两个基因片段外,其余6个基因片段与中国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的鸡群所携带的H9N2禽流感病毒基因相似。

D.H7N9禽流感病毒目前尚未发现在猪群中进行进化的证据,因此,研究者认为猪在这次病毒基因的重配中,可能没有发挥中间宿主的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H7N9禽流感病毒在禽类上显现的是弱毒性病毒,而在人身上却破坏力极大。

这种病毒对人的肺部造成严重破坏,导致30%以上的死亡率。

B.H7N9禽流感病毒之所以能感染人类并造成很高的死亡率,源于N9的变异,目前已经观察到的是基因片段比一般的N9基因片段短一些。

C.被作为病毒名称的血凝素、神经氨酸酶两个基因片段,是流感病毒表面上的两种糖蛋白突起,它们对病毒的入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D.流感病毒入侵分三个步骤:

首先血凝素突破宿主限制,然后神经氨酸酶破坏细胞受体,最后其他基因片段完全在细胞体内大量复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普通的禽流感病毒一般不会感染到人,一般经过人的呼吸道就被阻止,而H7N9禽流感病毒却直接从禽到人,这是之前没有过的。

B.为应对H7N9禽流感病毒,应追踪研究H7N9禽流感病毒的感染机制,以为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加快疫苗的研制工作。

C.因为禽流感病毒变异的速度非常快,科学家也很难预测会发生怎样的变异,因此很难及时研制出能够防治各种流感病毒的疫苗。

D.H7N9禽流感病毒被称作“中韩混血”是不确切的,因为东亚地区野鸟是不断迁徙的,要经过好多国家,不只是经过中韩这两个国家。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赵炳,字彦明,惠州滦阳人。

炳幼失怙恃,鞠于从兄。

岁饥,往平州就食,遇盗,欲杀之,兄解衣就缚。

炳年十二,泣请代兄,盗惊异,舍之而去。

甫弱冠,以勋阀之子,侍世祖于潜邸,恪勤不怠,遂蒙眷遇。

世祖次桓、抚间,以炳为抚州长,城邑规制,为之一新。

己未,王师伐宋。

未几,北方有警,括兵敛财,燕蓟骚动。

王师北还,炳远迓中途,具以事闻,追所括兵及横敛财物,悉归于民,世祖嘉其忠。

中统元年,李璮叛,据济南,炳请讨之。

国兵围城,炳将千人独当北面,有所俘获,即纵遣去,曰:

“胁从之徒,不足治也。

”济南平,入为刑部侍郎。

后济南妖民作乱,赐金虎符,加济南路总管。

炳至,止罪首恶,余党解散。

岁凶,发廪赈民,而后以闻,朝廷不之罪也。

至元九年,帝念关中重地,思得刚鲠旧臣以临之,授炳京兆路总管。

皇子安西王开府于秦,诏治宫室,悉听炳裁制。

王府吏卒横暴扰民者,即建白,绳以法。

王命之曰:

“后有犯者,勿复启,请若自处之。

”自是豪猾敛戢,秦民以安。

有旨以解州盐赋给王府经费,岁久,积逋二十余万缗,有司追理,仅获三之一,民已不堪。

炳密启王曰:

“十年之逋,责偿一日,其孰能堪!

与其裒敛病民,孰若惠泽加于民乎!

”王善其言,遽命免征。

十五年十一月,王薨。

十六年秋,被旨入见便殿,帝劳之曰:

“卿去数载,衰白若此,关中事烦可知已。

”询及民间利病,炳悉陈之,因言王薨之后,运使郭琮、郎中郭叔云窃弄威柄,恣为不法。

帝卧听,遽起曰:

“闻卿斯言,使老者增健。

”饮以上尊马潼。

改安西王相,余职如故,即令乘传偕敕使数人往按琮等。

至则琮假嗣王旨,入炳罪,收炳妻孥囚之。

炳子仁荣诉于上,即诏近侍二人驰驿而西,脱炳,且械琮党偕来。

琮等留使者,醉以酒,先遣人毒炳于平凉狱中。

其夜星陨,有声如雷,年五十九,实十七年三月也。

帝闻之,抚髀叹曰:

“失我良臣!

”俄械琮等百余人至,帝亲鞫问,尽得其情,既各伏辜。

六月,诏雪炳冤,特赠中书左丞,谥忠愍。

                              (节选自《元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祖次桓、抚间   次:

驻扎B.即令乘传偕敕使数人往按琮等    按:

抓捕

C.十年之逋,责偿一日   责:

责令D.询及民间利病       病:

疾苦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现赵炳“关爱百姓”的一组是

①城邑规制,为之一新          ②追所括兵及横敛财物,悉归于民

③胁从之徒,不足治也          ④岁凶,发廪赈民

⑤孰若惠泽加于民乎            ⑥询及民间利病

A.①②⑥   B. ③⑤⑥   C. ①③④   D. 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炳重情重义。

因闹饥荒,他与堂兄前往平州去谋生,路遇强盗,强盗要杀其兄长,他挺身而出,哭着请求代替兄长去死。

B.赵炳处事尚宽。

评定李璮叛乱时,对俘获的胁从者,他当即放走;济南妖民作乱时,他也只是处置元凶,其余都是放解散。

C.赵炳对不法者严惩。

当发现皇子安西王府中的吏卒强横凶暴,骚扰百姓后,他及时向安西王汇报情况,对违法者加以惩处。

D.赵炳深得皇帝器重。

皇帝任命他做京兆路总管,去管理观众重地,并特许他如果有触犯法律的人不必上奏,可以自行处置。

7.把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凶,发廪赈民,而后以闻,朝廷不之罪也。

(2)俄械琮等百余人至,帝亲鞫问,尽得其情,既各伏辜。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

岑参

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注】武威:

即凉州(边塞),诗人所在地。

晋昌:

即瓜州。

8.“边柳挂乡愁”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为传神?

请赏析。

(5分)

9.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每句1分,共6分)

(1)三岁为妇,            。

            ,靡有朝矣。

(《诗经》)

(2)陛下亦宜自谋,                ,            。

(诸葛亮《出师表》)

(3)          ,此时无声胜有声。

          ,铁骑突出刀枪鸣。

(白居易《琵琶行》)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讲究  李雪峰

大学新生入学,302室住进八位女生。

当晚,各人报了诞辰,便有了从大姐到八妹的排序,只管都是同庚。

不久,大姐王玲的老爸来看女儿,搬进了一个生果箱。

打开,便有十六个硕大红艳的苹果摆在了桌面上,每个足有半斤重,且个头儿极齐整。

王玲抢着把苹果一字摆开,再让大家看,众姐妹更奇得闭不上眼了。

原来每个苹果上还有一个字,合在一起是:

“八人团结牢牢的,试看天下能怎的!

”之后便笑,一幢楼都能听到八姐妹的笑声。

王玲自得地告知大家,说家里承包了果园,入夏时她老爸就让果农选出十六个苹果,并在每个苹果的阳面贴上一个字或标点符号,秋阳照,霜露打,便有了这般后果。

这是老爸早就备下的给女儿考上大学的贺礼。

五妹张燕是辽宁铁岭来的,跟赵本山是老乡,成心学着那个笑星的语气对王玲老爸说:

“哎哟妈呀王叔,你老可真讲究啊!

”众人再大笑,“讲究”从此便成了302室的专用词语,终日挂在了八姐妹的嘴上。

第二个来“讲究”的是三姐吴霞的妈妈,带来了八件针织衫,穿在八姐妹身上都合体不说,而且八件八个色彩,八人一齐走出去,便有了“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的效果。

吴霞说,妈妈在针织厂当厂长,这点儿讲究,小菜一碟。

年底的时候,二姐李韵的家里来了“钦差”,是爸爸单位的秘书,坐着小轿车,送给大家的礼物是每人一个皮挎包。

女孩子挎在肩上,可装化装品,也可装书本文具,格式新鲜却不张扬,唱工选料都极精巧,只是都是清一色的棕色。

但细看,就发明了“讲究”也长短比寻常,本来每只挎包盖面上都压印了一朵花,或腊梅或秋菊等,八花绽开,各不雷同。

李韵故作不屑:

“说不定又是年底开什么会了。

哼,我爸就会假公济私。

每有家长来,并带来讲究的食品或者礼物的时候,默不作声静坐一旁的是七妹赵小穗。

别人喊着笑着接礼物,她则总是往后躲,直到最后才羞怯一笑,走上前去。

所以,分到她手上的苹果,便只剩了两个标点符号,落到她肩上的挎包则印着扶桑花。

有人说扶桑的老家在日本,又叫断头花,那个桑与伤同音,不吉祥,便都躲着不拿它。

每次,在姐妹们的笑语喧闹中,默默无言的赵小穗老是很快将一杯沏好的热茶送到客人身边,并递上一个热毛巾。

平日里,寝室里的热水几乎都是赵小穗打,扫地擦桌也是她干得多,大家对她的勤谨似乎已习以为常。

大家还知道她的家在山区乡下,穷,没手机,连电话都很少往家打,便没把她的那一份“讲究”挂在心上。

一学期很快从前,放寒假了。

众姐妹乐不可支再聚一起的时候,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那一晚,赵小穗翻开旅行袋,在每人床头放了一小塑料袋葵花籽,说:

“大家试试我们故乡的东西,是我妈我爸自己种的,没用一点儿农药和化肥,百分之百的绿色食物。

葵花籽平常,可赵小穗送给大家的就不平常了,是剥了皮的仁儿。

一颗颗那么丰满,那么平均,熟得恰是火候而又没一颗裂碎,满屋里破时溢满别样的焦香。

李韵拈起一颗在面前看,说:

“葵花籽嘛,要的就是嗑时那份情趣,怎么还剥了?

是机器剥的吧?

赵小穗说:

“我爸说,大家作业都挺忙,嗑完还要扫除瓜子皮,就一颗颗替大家剥了。

不过请放心,每次剥之前,我爸都仔细洗过手,比闹非典时洗过进程都规范严厉呢。

王玲先发出了赞叹:

“我的天!

每人一袋,足有一斤多,八个人就是十来斤。

这可都是仁儿呀,那得剥多少?

你爸不干别的活儿啦?

赵小穗的眼光暗下来,低声说:

“前年,为采石场排哑炮时,我爸被炸伤了。

他出不了房子了,地里的活儿都是我妈干……”

吴霞问:

“大叔伤在哪儿?

赵小穗说:

“两条腿都被炸没了,胳膊……也只剩了一条。

寝室里一下静下来,姐妹们眼里都噙了泪花。

一条胳膊一只手的人啊,蜷在炕上,而且那不是剥,而是捏,一颗,一颗,又一颗……

张燕再没了笑星般的风趣,她哑着嗓子说:

“小穗,你不应当让大叔……这么讲究……”

赵小穗喃喃地说:

“我给家里写信,讲了咱们寝室的故事。

我爸说,别人家的姑娘是爸妈的心肝儿,我家的闺女也是爹娘的宝贝……”

那一夜,爱说爱笑的姐妹们都不再谈话,寝室里悄悄的,久久洋溢着葵花籽的焦香。

直到夜很深的时候,王玲才在黑暗中说:

“我是大姐,提个倡议,往后,都别让父母再为咱们讲求了,行吗?

”                   (《青年博览》2007年01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两项是

A.小说以大学某间寝室为地点,以“讲究”为线索,生动地叙述了八个姐妹为送上讲究的礼物而煞费苦心的事情,作者无情批判了学生间存在的炫阔风气。

B.为给李韵送礼物的是“钦差”,送来的是款式新颖、做工选料精致的皮挎包,且挎包盖面上还压印着花朵,这说明姐妹之间的讲究在变质。

C.为了突出“带字苹果”的“讲究”,作者巧妙运用了侧面烘托的笔法,即用众人的观感,如“奇得闭不上眼”来烘托“带字苹果”的奇特。

D.小说广泛运用对比。

礼物之间在对比,人物之间在对比,人物的前后变化也在对比,这些对比有力地突出赵小穗与她父亲这两个人物形象。

E.赵小穗为姐妹们带来的瓜子仁儿,原本是对姐妹们所给的礼物的回报,但是却引起姐们对她家里情况的恶意追问,这是赵小穗意料之中的事情。

(2)赵小穗有哪些性格特点?

(6分)

(3)小说交代了赵小穗父亲的遭遇,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分)

(4)“别让父母再为咱们讲究了“,王玲为什么这样说?

请结合原文说明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偶然中有必然   张卫民

1956年,李振声调到陕西杨凌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

当时,正赶上西北小麦产区条锈病大流行。

引起小麦条锈病大流行的原因是病菌变异的速度快,而育种的速度跟不上。

但通过小麦育种解决小麦条锈病问题是当时的世界性难题。

条锈病使黄河流域小麦减产100多亿斤,李振声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的沉重。

他认为,仅靠小麦种内资源是难以育成较为持久的抗病品种的,必须另辟蹊径,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在北京期间,李振声从事种植牧草改良土壤研究时发现,肆虐的条锈病丝毫不影响牧草的长势。

此时,李振声冒出个大胆设想:

通过牧草与小麦杂交把草的抗病基因转移给小麦。

但这种远缘杂交之路是艰难的。

试验一开始,就遇到一个难题:

偃麦草的花期要比小麦迟两个月,花期不遇,怎能杂交?

李振声和他的同事们决定用夜间延长光照时间的办法给偃麦草催熟。

他们又是挖坑,又是拉点灯,,终于使偃麦草和小麦同期开花。

他们立即进行人工授粉,尽管上千朵尽管上千朵小花的杂交,只得到了几粒种子,却突破了第一道难关。

李振声又用正常的小麦花粉给这些杂交种的雌花进行人工授粉,结果得到几千粒回交种子。

他们终于让“骡子”生下了“驹驹”。

在这些杂交后代中,有一株长势良好,但把它的种子播下之后,长出的植株却面目全非:

有的越长越像野草,有的更像小麦,有的则是四不像的中间类型。

面对杂交后代的“疯狂分离”现象,李振声和他的同事们知难而上,经过大量的性状遗传分析之后,在数千株植株中选出了一些抗病性能很好的中间类型、大穗类型和抗倒类型,通过继续种植,才稳定了下来。

1964年,在李振声的小麦远缘杂交进行到第8个年头时,一场特殊的天气现象使研究前景突然明朗起来那一年天气非常特殊,在小麦成熟之前,差不多连续40天的阴雨,到6月14日这一天,天气突然暴晴,阳光极强,温度陡升,一天之间,李振声的试验田里1000多份杂种后代,绝大部分都青干了,只有一个后代没有青干,而且叶子还是金黄色,种子饱满,非常正常,这表明它既抗旱又抗高温,而且抗虫害。

这个后代为称为“小偃55-6”,就是后来推广面积最大的“小偃6号”的祖父。

“小偃55-6”只是一个初步成功,真正的成功却用了20多年的时间。

1969年的一天,其时正值小麦成熟季节,李振声和李璋一起去地头转转。

在转到一块育种田时,李振声发现一株小麦表现不错,就让李璋把这株小麦拔回去重点烤种。

这株小麦,就是后来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开创了小麦远缘杂交新领域并种遍我国黄淮麦区的小麦良种“小偃6号”的原始第一株。

这株小麦,使研究取得了突破,经过几年的观察和试种,终于培育出了新品种。

小偃麦的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于是农村流传开了这样一句民谣:

“要吃面,种小偃。

”李振声则笑言:

“我们今天能吃到发面馒头和面包,应该谢谢大自然,也要谢谢给小麦提供优良基因的小草。

为了缩短育种的时间,李振声着手创建小麦染色体工程。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振声在收获的远缘杂交麦子中,发现了一种带有遗传标记性状的蓝粒小麦,蓝粒基因在小麦胚乳细胞的糊粉层中表达,因此种子呈蓝色。

李振声利用“小偃蓝粒”进一步与小麦杂交,并通过染色体重组创造了一种只有一条携带蓝粒基因偃麦草染色体的蓝粒单体小麦。

蓝单体小麦在一个麦穗上可以长出四种颜色的种子,深蓝、中蓝、浅蓝和白粒。

蓝粒单体小麦培育成功,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的实用化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国的施肥量与粮食产量是同步增长的;80年代以后,施肥量还在增长,可是粮食产量却没有增加。

这样不仅浪费资源,农田大量施用氮肥严重影响江河湖库水质。

李振声设想:

用生物技术提高作物对土壤中本身含有的磷的吸收利用效率。

这样不仅节省了化肥,保护了环境。

1992年,李振声在北京市昌平建立了一个育种基地。

基地刚建起来的时候,没有食堂,连路都不通。

李振声骑个自行车,带个饭盒,在田里一呆就是一天。

为了找到能够高效吸收利用土壤中磷的小麦种质资源,他耐心地对种在花盆中的数千份种质进行筛选。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振声最后发现了一批“磷高效”和“氮高效”的小麦种质资源,并研究揭示了其生理机制与遗传基础。

李振声科研过程充满“偶然”和“机遇”,他对此深有感慨:

“科研中偶然中有必然,就看你能不能抓住这个个机遇。

”其时,李振声每天都在地里查看,所以才有可能敏锐地发现到如此多的关键细节。

           (摘编自张卫民《中国杂交小麦之父李振声》)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农民施肥用量超过了农作物生长所需,以致多施的化肥进入了江河水库,这是造成地表水质恶化的唯一原因。

B.偃麦草的花期与小麦的花期不同,花期不同就不能自然授粉,要想让它们同期开花,实现自然授粉,只能靠人工来创造光照环境。

C.李振声想通过牧草与小卖杂交,把草的抗病基因转移给小麦,进而培育出能抗御条锈病的小麦新品种。

这个想法在当时很难实现。

D.李振声培育的小麦新品种,获得了巨大效益,深受农民的欢迎,面对自己的科研成果,他却表现得很谦虚,将之归功于大自然。

E.本文通过记述育种专家李振声培养小麦新品种的艰难过程,向我们展示了一位科学大家高度的责任感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良好风范。

(2)为什么说“远缘杂交之路是艰难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3)李振声在小麦研究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请简要概括。

(6分)

(4)“偶然中有必然”,李振声科研中有多次体现。

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

(8分)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近几年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棚户区改造。

居住条件艰苦的群众,都兴奋地搬进新居,告别了长达数十年萍飘蓬转的窘迫生活。

B.新一届政府倡导节约之风,严禁官员大吃大喝。

然而一些地方转变作风仍存在虚与委蛇的现象,阻碍了中央精神的贯彻落实。

C.税务部门为了要政绩,不断对原本经营困难的企业家中税收,甚至今年收取明年的税。

这种寅吃卯粮的做法只能使企业越加困难。

D.如果胸无城府,缺乏科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有调查得来的大量素材,也会茫然不知所措,更别说彻底地解决问题了。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当前造成群众对城管人员“不理解”甚至抵触的原因,除了群众的偏见外,还有城管人员执法过程中的种种粗暴做法也让群众大为不满。

B.最近朝鲜的舞水端弹道导弹很是吸引日本媒体,他们对朝鲜导弹技术的过分渲染,不过是为了制造紧张气氛,已达到实现国内扩军的目的。

C.美国特使强调人道主义救援与政治无关,但这是半岛危机加重后美国高级官员首次提及对朝鲜粮食援助问题,媒体猜测其中另有隐情。

D.人口老龄化为养老产业的发展带来机遇,但是也带来了劳动力不断减少,养老保障支出不断扩大,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古代有“三不朽”思想,      。

      。

    。

      。

        ,         。

①立言便是学文文章要有益于世,引导文化社会的发展

②而作家写搞创作并非仅仅自娱自乐那么简单

③如果这个群体都宣称对读者没有责任了,恐怕会令人心生忧虑

④而作家群体,一直都是立言的重要人选

⑤“立言”是其中之一

⑥终有一天,让你们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